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诗经·蒹葭》的鉴赏(锦集7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诗经·蒹葭》的鉴赏(锦集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诗经·蒹葭》的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蒹葭》的鉴赏

篇1:诗经蒹葭鉴赏

《蒹葭》是一首意境美好,千古流传的诗歌。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台湾著名小说家琼瑶曾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和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词。《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诗人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也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诗人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细品味,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诗人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历来的文人墨客也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此首诗词还有一种含蓄之美,诗人并未直接写到自己如何想念伊人,却很巧妙的将自己寻找的焦急心情表露无疑,间接的将自己可见而不可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肠寸断,无限怅惘的苦涩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蒹葭》的意境也非常美,朦朦胧胧,让人心生向往。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诗人的急切追求与连任可望不可及的结合,诗人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而这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从《蒹葭》的艺术手法上看,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它最大的特点是也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条件下,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实在很让人惊赞。

而这首著名的诗词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其中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被后世一直传用,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而《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脍炙人口。

篇2:诗经蒹葭翻译鉴赏

诗经蒹葭翻译鉴赏

兼霞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溯洄(sù huí ):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同凄凄,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ī):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蒹葭原文翻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兼霞原文赏析: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首诗和《诗经》中多数篇章一样,都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咏的表现手法,转换视角,深化主题,本诗也不例外。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得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原文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招贤”说;三是“爱情”说。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种说法均难以最终定论。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评论:《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篇3: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篇4:诗经蒹葭的鉴赏

一。美——最普遍的价值所在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美对人的吸引力往往超过善。也正因如此,孔子借助美的力量来帮助人们实现道德的完善。因而当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时,他是指望诗书礼乐能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在反思诗书礼乐何以能普遍地服务于道德目的的问题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识到,不仅是因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他们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的形式与道德理念的存在样态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审美与道德在其根部位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主要表现在,颂诗作乐,可以将人还原到他的本然状态。而所谓的伦理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这种本然状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道德。审美在道德伦理活动中的意义,即是给出抽象的伦理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甚至可以说,孔子希望把所有的道德原则都能还原到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审美存在,即美是道德的象征,真和善本身并不一定惹人喜爱,人们对真善的喜爱是当时的教育结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伊人”这个含蓄、朦胧集真善为一体的形象成为中国典型的造型,留在人们心中。其实,这个“伊人”只是心中的影像,美丽但飘渺,我们从哪里望她,她只在我们心中隐现,在我们心灵的彼岸,我们不曾拥有她,却对她无比熟悉,如此爱她,我们追寻她,然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漫长坎坷而曲折。要说明的是此“道”不是道,而是我们追寻的过程,接近的方式。中国人是个含蓄不外露的民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伊人的影子。

然而永恒的美,人们总是惦记着的。在《蒹葭》里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爱情,如陈酒在心灵的地窖里越久越醇,越久越美。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地保持一种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想象。在美学上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一种现象,一种事实。审美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实并非惟有诗人是情种,比诗人更钟情的情种不知几何。世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就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现实的铁墙面前,人们的审美心态和完美相比,更动情于欠缺,也更显无奈。水中小洲上那一片烟水迷离的芦苇,那位于深秋寻“伊人”不遂的相思和惆怅, 那古诗所慢慢泛出的馨香,正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

二。追求——至美至高的人生境界

然而,在《蒹葭》这里的“伊人”不只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人类精神追求物化的形象。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赋予她更多的精神内涵,不懈追求,有点王国维三境界之第二境界意味,使人类的心灵不断地与之无限接近。《蒹葭》里男主人公那种对爱情不懈的追求,也许正是诗人自己的追求。正是这种不断追求的感觉,其对象本身可能不仅仅是爱情而已了,“爱情”在这里成为了“幸福”的代名词,是对人生的执著,对未来的`向往。

《蒹葭》这一首诗不同于其它诗歌的特点在于《蒹葭》超越了传统的所谓“六义”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完成了整体意境的塑造,使得蒹葭秋景图的荒凉气氛与人的内心的惆怅凄苦情绪和谐优美地组合在了一起。作品不是强调主人公的具体所在,而是强调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可望不可及的思念,及这种情绪借助秋水蒹葭得以消释的审美。

《蒹葭》的情与景的关系不但完全融合,而且非常和谐。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梅尧臣语:“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如在目前”之“景”者,实也;“见于言外”之“意”者,虚也。虚由实生,实与景合,景以写情。情景虚实是意境生成的四个基本因素。⑥此诗便运用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塑造出缥缈空灵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内心情感的抒发放在了芦花苍白、露始为霜、秋水时至这一背景里面,使秋日的萧瑟荒凉、芦苇的迷离无边与内心的苦求不得、惆怅感伤、茫然若失的情绪浑然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蒹葭》不仅限于诗人单纯对于恋人的思念、追求,而是成为人生意境的追求,或仕途或理想生活。所谓伊人不过是这种理想的现实投影。正是他的追求如此执著,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伊人已经从实体转向了意象,经过萧瑟凄凉的蒹葭秋水,它得到了无限升华,成为审美的境界,昭示了意境学说的无限活力与光辉前途,以至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⑦。   中国古典美学常常用“意象”、“意境”、“境界”等来指称诗词的本体。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诗人的审美直觉引导了文学批评的方向,对于超越先秦时代过分功利的政教文化传统,形成一种真正意义的文学审美传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国风》的诗歌大多是言志作品,美刺作品也不在少数,因此,诗之言志与美刺几乎是其基本功能,文学的审美几乎没多少人认识到。《蒹葭》却是耐人寻味的,它空灵缥缈的非凡意境,它朦胧模糊的韵外之致,它的包含人性的永恒追求,使得它千古流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伊人这个承载着人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似真切又虚幻给读者开拓巨大的想像空间。美感作为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美感的想象创造性在这有了较早较充分的体现。

意境,作为一个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范畴,是与古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理想的理解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人生意趣的表征。《蒹葭》正是它的含蓄不定唤起我们的思想感情。其实在读诗过程中,诗中的主人公已换化成了我们自己,美丽的画面,心中的“伊人”,执著的我们……我们说,真正美的作品,不是凭空设想出来,不是预先就存在的某种观念,而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生发出来的。在诗境与人格的相通处,此诗的意境则表现出心灵的追求。栖息在历史悠远的中国版图上的民族,自史以来就是具有不断追求精神的民族。无论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不懈追求,还是道家对心灵自由的追求,都在一定层次上表现出对自身的超越。这些出于生活,就是对生命的感受,对生命的反思。

我们看到这来自上古的芦苇,源自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歌,带着几乎是原始形态的感动正勾起人类复杂的人生回味,唤起我们心灵缤纷的情愫,感悟诗意更深处的哲思:那是一片伫立于秋思的芦苇,是远古以来人们对生命的热情不倦拷问与追求,是对美永恒的憧憬与赞颂,是痛苦、迷惘的人类对理想星空的仰望,是迎风张扬的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化。

三。坚定而平和——中国人的诗意存在

怀着对“伊人”的向往,诗歌主人公心中充满了对“伊人”的思慕和爱恋,这种沉于心底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她的真挚、纯净与强烈,也越发牵引着读者的思绪。《蒹葭》中的主人公不知道他的“伊人”在哪里,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不懈地追求寻找,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蕴。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人生理想、仕途的追求,在诗歌当中主人公情感的全部的宣泄方式就是努力追寻心中的“伊人”。他没有选取所有情绪激荡下的行为方式,而是苦苦求索。这种求索是他达到理想状态的唯一途径,那就是精神上的锲而不舍和行为上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的气质,即永不停息地追寻,对理想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并且这种理想追寻是对自身存在世界的一种诗意化的建构。

在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同样怀着对“戈多”——希望和美好的化身——的向往,在无聊的闲谈当中进行无谓的等待,在等待中展示着凄凉的宿命——一切希望终归破灭。抛开时代的、地域的、政治的因素,但就人本身来看,《等待戈多》与《蒹葭》的主人公心中都有一个缥缈而美好的目标。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却截然不同,一个无聊等待、无所事事;一个努力追寻、积极向上。所以《蒹葭》里平和冲淡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其实质则仿佛暗流涌动,深沉、强大而坚定。

事实上,《蒹葭》当中,诗歌主人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实现了两个目的:如果成功,达到目的,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如果失败,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无怨无悔。也就是说,其结果既是不确定又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客观的成败,确定的是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样的描写,给《蒹葭》这一颇具悲剧色彩的诗篇带来了理性的光辉,使人们面对成败得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美感产生于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目的往往不重要。诗中主人公正是处于这种情境,或溯游而上,或沿流而下,既要经受时间的磨难,又要受到空间的阻隔。在这种情境下,仍眷恋不已,乃至到了不计希望于有无的程度。我们在感受《蒹葭》之美时,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情感也得到了美。《蒹葭》中主人公的沉静充分体现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平和的心态。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一种“感性与人情”的东西,是诗性的文化。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诗经》时代,《诗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在无涯的空间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它古老的气息牵引着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在审美姿态上使我们与古人保持着心灵的相通,瞬间醒悟,这不仅仅是一首首诗,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而《蒹葭》一诗,既是这种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仁”,充满善及不懈追求,平和冲淡的审美情感的民族。

篇5: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注释:

1、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干。

7、湄:岸边。

8、跻:登高。

9、坻: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澹核边。

13、右:弯曲,迂回。

14、b: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篇6:诗经蒹葭全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篇7:诗经蒹葭全文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