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精选4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精选4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本文共4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
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
教育孩子,你有没有犯过一些错误呢?你是否想过,不当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篇2:教育孩子父母不可取的十种态度
教育孩子父母不可取的十种态度
任何人面对质疑、逼迫都只会产生逆反态度,对于孩子来说,确实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学习中给予指导,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受程度。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亲子教育专家蒙谨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著名教育家成墨初认为,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篇3:孩子难以接受的十种家庭教育态度
孩子难以接受的十种家庭教育态度
有时候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不仅孩子不能接受,甚至是反感、反抗,这说明教育态度很重要。下面介绍的10中家庭教育态度,都是孩子无法接受的,家长要注意咯!
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批评得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 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 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篇4:家长教育孩子时态度应该温柔且坚定
家长教育孩子时态度应该温柔且坚定
教育孩子,还真不是一定都要发脾气那么吓人。不用爸爸妈妈有多生气,只需温柔而坚定地帮助孩子们在行为上做到需要的表现就好。反复这样多做几次,孩子们的身体就会自动记住。
女儿小安两岁半了,为了让她明年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在这个夏天开始带她接触亲子课。很快,我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一所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老师都挺满意的机构。开开心心缴费上课之后,却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她们班上有个孩子很爱打人。
第一次上课那天,我领着小安还没走进教室,就听到里面有孩子大声哭闹的声音。当时还以为有小朋友争抢玩具,就没太注意这件事,等到正式上课之后,我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简单――那个打人的孩子整节课都在打人。
几乎每隔三五分钟,他都会像只小野马一样从妈妈的怀抱里窜出来,满房间乱跑,一会儿踢一脚这个孩子,一会儿推一下那个孩子。我数了一下,整节课一共50分钟,他总共打哭了6个小朋友。课堂上哭声起伏,老师也特别辛苦。基本上,有大半节课的时间,她都在上课的`同时,充当这个小霸王的“临时家长[微博]”,一只手把他牢牢地抱在自己的双膝之上,另一只手带着其他的孩子们学习小猫小狗。
而这位小朋友的妈妈,则只是皱着眉头黑着面孔坐在原地,嘴里不停地嘟噜道:“洋洋,你这样妈妈生气了!你这样我们下次不上课了!”面对这么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作为妈妈,她好像也只会在一边瞪着眼生气而已。
可惜,一个只会喊喊口号很生气的妈妈,是很难管教好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的。具体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可能会听不懂大人所说的话,另外,更重要的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在修正内心全能感的发展阶段,他们会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来不断探试各种界线到底在哪里。
所以,他们会对爸爸妈妈所有心口不一的双重信息保持特殊敏感,并且十分清晰地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不可以去做的事情(比如不能去碰火和电器,因为大人们全都会提前收好),相反,其他什么要求可以不必搭理。
就像小安课堂上的那位妈妈,如果她在孩子乱跑的时候,没有用自己坚强有力的臂膀将他牢牢抱住,那么,她就等同于在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清清楚楚地告诉她的孩子:“宝贝,其实你可以。”
类似这种“嘴巴上说不行,行动上说可以”的双重信息,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妈妈会在看到孩子动手去打外公外婆的时候,只顾气鼓鼓地跟老人强调“你们不该这样惯孩子”,自己却从来不曾及时阻止孩子的糟糕行为。
似乎,对于这样一种只会生气的妈妈来说,她们很期待自家孩子可以在一夜之间,成功甩掉身上所有的坏毛病和臭脾气,却不需要她们自己做出任何行动上的努力。
这也许是因为,在她们的记忆中,但凡管教孩子,就必然要拿出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也就必然会带给孩子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伤和痛――所以她们舍不得。
其实,还真不是一定都要发脾气那么吓人。不用爸爸妈妈有多生气,只需温柔而坚定地帮助孩子们在行为上做到需要的表现就好。反复这样多做几次,孩子们的身体就会自动记住。
就好比,最近我在“训练”小安从外边回家要记得脱鞋子,她有时没被提醒还是会忘记,但是我们也不用凶巴巴地骂她,每次看到她忘了,就领着她从客厅走回门口,脱掉鞋子“重新”再进一次家门就好。
说得简单,那这小姑娘有没有过故意撒泼不听话?有啊。那时候,我就会显示出妈妈的比她强大的力气,坚决阻止她穿着鞋子走过去。但是,整个过程中,我真的不会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