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精选9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精选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本文共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

篇1: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释】:

【注释】

①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县,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著名的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按:稼轩曾二官湖北,并于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所以,此词可能写于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间。  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因苏轼遭贬而叹人生不平,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与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稼轩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②“雪堂”两句:言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按:苏轼以“乌台诗案”(指其写诗攻击新法)贬黄州团练副使。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③“赋写”三句:言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按:苏轼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前赤壁赋》感叹三国兴亡。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泯(mīn敏):消灭。

④“望中”两句:一眼望去,但见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⑤“半夜”三句: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

篇2:霜天晓角赤壁阅读答案 辛弃疾

,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赤壁怀古词。

原文: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字词解释:

1、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县,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著名的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按稼轩曾二官湖北,并于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所以此词可能写于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间。

2、雪堂:苏轼以“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雪堂”两句言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

3、迁客:遭贬迁的.官员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

4、不得文章力:刘禹锡:“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5、泯:消失。“赋写”三句言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6、陈迹;旧迹;过去的事情。

7、矶(jī)岸赤:即 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望中”两句一眼望去,但见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8、直下: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长啸:岳飞《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10、悲天地二句: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半夜”三句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翻译:暂无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阅读答案:

试题:

(1)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有评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上阕追忆苏轼,以苏轼被贬谪的遭遇白比,以“赋写曹刘兴废”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结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进一步道出了作者空有一腔抗战激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2)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ooco.net.cn cooco因你而专业<

”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创作背景:暂无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赏析:

这是一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因苏轼遭贬而叹人生不平,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与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稼轩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霜天晓角蒋捷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阅读答案

篇3:辛弃疾《霜天晓角 赤壁》全诗赏析

辛弃疾《霜天晓角 赤壁》全诗赏析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作品赏析【注释】

①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县,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著名的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按:稼轩曾二官湖北,并于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所以,此词可能写于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间。  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因苏轼遭贬而叹人生不平,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与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稼轩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②“雪堂”两句:言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按:苏轼以“乌台诗案”(指其写诗攻击新法)贬黄州团练副使。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③“赋写”三句:言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按:苏轼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前赤壁赋》感叹三国兴亡。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泯(mīn敏):消灭。

④“望中”两句:一眼望去,但见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⑤“半夜”三句: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

篇4:霜天晓角赤壁古诗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赤壁古诗阅读答案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脉脉②花疏天淡,云去,数枝雪。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4分)

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2)(4分)答案示例:结尾三句运用侧面描写,(1分)不说人见大雁,也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表现孤单,(2分)更含蓄地表现倚楼人之孤单寂寞。(1分)【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1分)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独;(1分)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寞。(2分)答拟人亦可。】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要想做到基础知识不丢分,一定要将规定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重点课文等背的滚瓜烂熟,而且还要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果自己背的很熟练,却因为写错字而丢分,那就非常可惜了。

建议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利用零碎的时间多背诵复习重点基础知识,做好计划一天背诵多少,一直坚持到中考,将全部重点内容都背下来。学生将基础部分的分都拿下来,自己的语文分值才可能会高。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对于学生来讲,一定会做很多练习题进行训练,很多人认为提高语文成绩是一个慢功夫,需要学生长期不断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成绩才会一点一点的提升。

的确是这样,但是学生可以注意一些语文的解题技巧,找到解答各种题型的规律和套路,阶段做多少题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要在做题的时候不断的思考总结常见的考点有哪些,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是怎样的,这样才能够最快的将自己的语文成绩提高上去。

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分值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往往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小编认为,要想写出一篇高分作文,自己首先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娓娓道来。

学生可以在平时空闲时间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和名人事例等素材,可以准备一个本子,将有价值的句子抄到笔记上,有时间的时候背诵记忆下来,这样中考语文考试的时候可以进行套用,作文也会得到相对高的分。

篇5:霜天晓角梅诗词欣赏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1)有人说词中“瘦硬”写梅最为传神,你是怎样看的呢?

答:

(2)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海棠,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

答案:

(1)“瘦硬”二字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的。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故用“瘦”字表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傲然挺立,生机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这两字准确地刻画出了梅花的神韵。

(2)词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本来没有春风情性的梅花,一腔幽思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争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写出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清高自守的节操。

篇6: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暮山层碧。掠岸西风急。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玉人还伫立。绿窗生怨泣。万里衡阳归恨,先倩雁、寄消息。

篇7: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篇8: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辛弃疾,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诗词大全

霜天晓角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篇9:霜天晓角·梅诗词翻译赏析

霜天晓角·梅诗词翻译赏析

《霜天晓角·梅》作者为宋朝诗人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前言】

《霜天晓角·梅》由南宋词人范成大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愁,作者借此词实则抒发人生感慨。上阕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阕“胜绝”转承上阕。“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全词词调清婉含蓄,景致极清绝,令人神往。

【注释】

①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③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④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翻译】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