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关于逝去的亲人故事随笔:墓(精选5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逝去的亲人故事随笔:墓(精选5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逝去的亲人故事随笔:墓,本文共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关于逝去的亲人故事随笔:墓

篇1:关于逝去的亲人故事随笔:墓

西风起,寒霜降。津城的秋在层林渐染中加深加浓,在鹤鸣晴空中加高变广,每当此时,我总会有点想家。

我的老家在汉中,一座南方的小城。当北方已落木萧萧的时候,家中的枝头仅见零星枯叶,当北方一行白鹭引吭直上,万紫千红正开遍时,家中的油菜花静静地傍着流水青山,看微雨飘落,斜燕双飞。一晃,离家又一年有余。

繁忙的工作,前途未卜的焦灼,又令我数次推迟了回家的计划,而快节奏的生活,便捷的联系方式,让我总错觉自己与家人只在咫尺之间。好不容易,当我诸事落定,像南飞的大雁马不停蹄地奔回家中,得知的却是亲人离世的噩耗。

站在大伯的墓前,隔着冷冷的墓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还记得儿时当我坐在自行车后座时让我依靠的高大背影,还记得当我考上大学时大伯开心得意的神情,还记得求学临走时的牵挂叮咛,记得……从赴异地求学到工作,家中的一切主要靠听说,听说河畔建起了新桥,夜景十分迷人;听说爷爷的身体很硬朗,大伯的病情好转;听说老房拆迁家中又换置了一套新房;听说大姐又要了二胎,大侄女已经会带小妹妹了。每年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每次回家总有新的变化发生,于是我只能在听说的琐碎细小家常中串联起了家乡的变化,在声声絮叨中我仿佛一直在家人身旁,直到隔着一方墓碑,我才惊觉我是多么的愚蠢——家人永远是报喜不报忧,我却以为当真“天下太平”;直到隔着一方墓碑,我才知道何为血脉亲情、追悔莫及。我才理解,儿时扫墓所见家人行为的含义。

儿时,扫墓只当是另一种出游。一路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溪水,道边农家的犬吠,林间的鸟鸣于我都是美景。当时的我既不懂年事渐高的爷爷为何不听家人劝阻,硬要拄着拐棍上山扫墓,令人心惊胆战,也不懂姑姑叔伯为何总对着一墓方碑,几行白字,叙述着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变化。直到现在。我对着墓碑念念有词,告诉大伯我找到了新的工作,新的工作环境和对未来的期望,和男朋友开始商讨婚事,恍惚间我又看见了爷爷执着地上山祭拜,姑姑叔伯对着墓碑念叨的身影。我想我似乎有一点懂了他们。懂得“亲人”背后蕴含的深深羁绊。懂得那一方方墓里装的不仅是骨灰,更是家人满载的思念,是诉不尽的亲情和追忆往昔时的遗恨,是无处安放的孤独寂寞。

临走时,我和我父亲一同又去扫了墓,大伯的、奶奶的、祖先的。看着一墓墓方碑,瞥见父亲若隐若现的白发,我忽然悲从心来,不能自己。突然,风撒起了野,黄叶漫天乱舞,似万千利剑扑面而来,风过后,留下满地金黄。我踩在落叶上,“嘎吱”作响

“爸,有一天你也会这样吗?”

父亲顺着我的目光看向墓碑,摸了摸我的偷,笑了笑。

“总有那么一天的。你看!这松柏长的多好啊。”

满地黄叶中,墓旁的两株松柏却更显青翠。那是奶奶去世时栽下的。

回津数日,我的眼前总浮现这一幕场景。我模模糊糊感到那逝去的,如同秋风落叶,归于大地;新生的,犹如青翠的松柏,茁壮成长。无论是悲伤还是难过,生死交替如同春去秋来无法逆转,我终于明白, 那一方方小小的墓是“亲人”乃至家族的根!一代代成长,一代代老去,一代代的养分凝结在血脉中,绵延不断。那一方方小小的墓联结着过去和未来,联结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本文作者:高歌(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关于逝去的亲人的故事随笔:祭

刚刚过去的周六11月18日,是农历的十月初一,在我的家乡,是一年一度的和清明同样的传统祭祀的日子。我们老家是不过中元节的,只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和寒风萧瑟的初冬给先人们送去换季的衣物和纸钱。

飒飒寒风透人心

送衣之人欲断魂

年年有此凭吊日

岁岁难再拥严亲

瑟瑟清风刺骨寒

天国之旅不返还

阴阳相阻难再聚

再世还望绕膝畔

父亲走了距今整整二十年,母亲离世也有十二年之久。我本多梦之人,多年来一直是魂牵梦绕,仿佛他们还相伴在左右,偶尔还会梦到家乡的祖屋、奶奶和叔叔,不知是他们对我四海漂泊的牵挂 ,还是我对他们的不舍,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潜意识里对他们活着时那个叫“家”的地方难舍的眷恋吧。

有娘的家才叫家!有父母的地方,我们会说回家。

每当我唱起《母亲》,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那个白发如雪,看似严厉却无条件地容忍着我的任性、接纳着我的偏执、迁就着我的不讲理的那个人。风中的等待、雨中的守候;可口的饭菜、整洁的衣裘,还有夜晚那盏温馨的灯光,都是来自母爱的温柔。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转业军人父亲身上最优秀的品质,也是我为之骄傲的遗传基因。

父亲临终前两个月,水米不进,形销骨立,坚强的忍受着贲门癌的折磨,一声不吭,我每天给他输液以维持生命,他几次在痛不欲生的挣扎中哀求我给他断药,我却只能忍受着灵魂的纠结,眼睁睁的看着他一点点的消耗、心酸的陪伴着他一步步的直到灯干油尽......人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实在不以为然,如果你亲历过面对亲人的那种无能为力的痛苦煎熬,你就会明白生命的尊严真的不在长度而在于它的质量。那种悲哀、那种无奈,是一种我真的不想再经历的噩梦。一直懊悔在他疼痛难忍时没能多打几支杜冷丁来缓解他的痛苦,让我那坚强的父亲默默忍受了那么多巨大的病痛折磨。父亲基本上没有呻吟过,痛不欲生的时候,他也只是轻轻地说:“给我吃点能一下子过去的药吧”......在他离世之前,消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父亲虚弱的依在我的怀抱,把母亲托付给我,因为这个承诺,母亲跟了我八年,最后在我的床上安然离世。

值得欣慰的是,八年后母亲确诊患了胆囊癌,我给她预备了充足的杜冷丁,基本上没有遭受父亲的那种痛苦。在她卧床的几个月里,至今深深地感谢我的左邻右舍,感谢母亲的生前好友们!谢谢你们在我上班的时间去帮忙照顾,陪伴老娘安然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也感谢网络,让我在最难熬的时刻结识了那么多的挚友!每个等着给老娘打针的深夜,陪伴我的是网络那头的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们,他们来自天南地北,给于我关心、鼓励和安慰,虽然现在很多已经陌路,但是,我还是真诚的说一声“谢谢你!”感谢生命中曾经的相遇,感谢茫茫人海之中让我们隔屏相知的键舟!

母亲去世那年的十月初一,遵照遗愿,我们把父母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完成了他们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的愿望.前几天是祭奠的日子,母亲又来入梦,看来儿女再大,也还是放心不下哦,故而有感为《祭》。

烟随火起飘半空

慈颜笑貌历历存

遥寄寒衣祭先尊

天国无忧祷安宁

我们给已逝亲人燃香烛烧纸钱看似土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寄托,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人生在世,全拜父母所赐。父母先尊的离去,既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是给了儿女报效父母恩情床前尽孝的机会,是做人的本分。祭奠,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和另一个世界的心灵沟通,也是反省自己灵魂的洗礼,更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大凡亲人在世时,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得已,人生不会尽如人意,做事但求无愧我心。在这样的日子,一缕青烟,几句忏悔也可求得亲人的谅解,换来几许心灵的宁静。

天堂的日子有亲人的陪伴,没有病痛的折磨。

愿你们安康!!!

本文作者:张海燕(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篇3:亲人逝去时的心情随笔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杜牧的诗句,至今每到清明仍广为传颂。

我们在这个时节祭奠的人多是自己亲近的祖辈,他们已经不在,在陪伴了我们半生后悄然离去。我们每每都在忙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淡忘了,或是没有时间去记起。只在某个瞬间,回忆刹那涌入脑海,其实在幼时、在昨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逗我们开心,为我们担忧。那么真实,音容笑貌犹在,却已是遥不可及了,眼眶顿湿,那时流下的泪,很真实,很伤悲。

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像沙漏,抓不住,只能任它流淌;但时间也就这么公平,带走了我们的祖辈,又总给我们留下更多生的希望。

俗语说,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岁时百问》中也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是祭奠亡者的节日,却又是万物生长之时,倒让人不是完全的沮丧。万物总是阴阳的完美演绎,将逝去的悲伤又孕育在生的葱郁中。所以也便有了在清明时节踏青、植树、放风筝等习俗。倒是印证了那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那些逝去的人致以敬意,感谢他们用生命孕育了我们,生命有时,爱无限!

一封家书,写给那些逝去的亲人

在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之际,请让我以此文献给你们,以寄托我对你们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逝去的亲人们,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表达我无上的感激之情。

永远难忘我与你们相处的岁月,你们的音容相貌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作为晚辈,我很荣幸曾得到过你们的爱护与关心。在我人生的最初岁月里,让我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与呵护。你们或慈爱,或慷慨,或近乎严厉的关爱,都让我此生永不会忘记啊!

但遗憾的是,天命难为,世事无常,当我还没有好好回报你们的时候,你们就匆匆离去了。如今,我只有把我无尽的遗憾与思念拜托清风带给你们,只求有来世加倍偿还与你们——我的亲人。

逝去的亲人们,天堂里一定很美,肯定比这个世界还要美。那里,风景怡人,四季皆春,瓜果飘香,禽畜兴旺。那里,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欢歌笑语,生活甜蜜。惟愿你们在那个世界过的幸福如意。

逝去的亲人们,最后我还要表达我的一层谢意,是你们的离去让我对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啊!有生之年宜应好好珍惜。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等一切来不及的时候,而徒增悔意。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愿你们在地下永远安息!

一首诗,《你还在我身旁》,感动了无数人!

送给大家一首诗,《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给已逝的母亲,用来缅怀对她的思念。作者希望时间能够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亲在世的模样。假如,瀑布的水可以逆流而上,我能变回十年前的模样,母亲还能慈祥地陪伴在我身旁,可是,一切只是假如...

或许你得陪客户;

或许你得加班;

或许你身在他乡;

无法至坟前纪念一下他们;

没有关系

思念如同身边的空气,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是此时此刻愈发浓烈... 此情此景,让我们一起在微信中祭奠那些我们逝去的至亲之人!

篇4:亲人逝去时的心情随笔

9月16日,这是个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去年的今天,母亲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迄今整整一年了!

一年来,对母亲的怀念始终环绕着我的心灵…..母亲善良勤劳,宽容待人的言行,是女儿们学之不尽的楷模;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将永远留在子孙们的心中!思念母亲的阵阵心痛、久久伴随着我…..母亲----女儿想念您啊!泪呀流吧、流向天国的母亲,告诉母亲,子孙们是多么的想念您啊,希望您在天国安好。您为儿女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歇息歇息了!您放心吧母亲,全家个个身体都好,儿女们工作都顺利;孙儿们学习也很努力,您的孙子源源明年就要高考了,他现在懂事多了,学习也努力了,保佑他吧母亲!重孙们一个比一个可爱;您的孙女娜娜下月也要出嫁了,您一定很高兴吧母亲!

母亲去世周年之日,本来是什么地方都不去的,可刚好有个群体活动,又非去不可,为了不影响朋友们的心境,我只好把对母亲的'怀念,深深藏于在心里,尽量用欢乐的言表调动并感染着朋友们。当看到朋友们尽情享受着农家乐、及秋色如画的青青山峦时的欢愉景象、此时我不由得想起去年2月、我们全家人带着母亲去昆明的黑龙潭公园赏梅的情景。那时母亲住医院刚出院不久,正值新春佳节,春意昂然、梅花开得正艳,公园热闹非凡。看着儿孙们,幸福的微笑始终挂在母亲的脸上,她老人家是多么不愿离开她的亲人们啊…..

为了悼念母亲去世一周年。大姐早早的就准备了悼念母亲所需的一切物品,如母亲平时喜欢吃的糕点水果等。母亲一生勤俭,照中国传统的习惯,我们给母亲烧了些纸钱,让母亲在天国过得宽益富有,以求得儿孙们心灵的安慰!

看着母亲慈祥的遗像,我仿佛觉得母亲没有走,和往常 一样,微笑着看着我们。是的、母亲您没有走,您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里!

婆婆上月(8.24)也去世了!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可一年之间相继走了俩位亲人,悲痛的泪水啊、禁不住的流淌……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用我的生命,换回母亲和婆婆的生还!

安息吧,我的亲人们!

篇5:亲人逝去时的心情随笔

面对至爱的亲人,我们渴望和他永远在一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或即将离开,我们怎么办?与这个“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大学三年级的阿雪是家中的养女,一出生便来到这个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特别疼爱她。可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奶奶和爷爷也相继离世。如今,爸爸也突然病重,阿雪很害怕,害怕失去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失去她的生命的支柱。虽然她现在交了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得到了男友一家的喜爱,但仍然无法接受爸爸即将离世的事实。

“我就是不想失去爸爸,没了他,家里的院子就空了,房子也空了,花花草草就没人照顾变成野草了,我也就变成了没人要的孩子。我不想这样,我想跟爸爸在一起!”

“爸爸一直不愿意我上学走得太远,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了他,我上学就失去了意义。即使那个家很破很不完整,那也是我的家,没了他就没家了,什么也没了。”

“现在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不想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孤孤单单的。”

“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为什么我的人生要不断面对,要背负?为什么我就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有宿命吗?”

阿雪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人接二连三地失去至亲的亲人后,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源自爱,是我们渴望与亲人同甘共苦,渴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但是,这种“爱”是出自我们自己角度的考虑。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至爱的亲人在离开我们之时,一定会祝福我们,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们命运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给活过来。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爱、这种期望。

爱一个人,就会渴望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了,我们怎么办?

通常,我们会产生两种幻想:第一,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第二,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因为第一种幻想,我们很容易自责。因为,当我们幻想“如果我做了什么”时,那事情的另一面一定是我们没有这么做。由此,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死亡而负责。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这种自责最容易出现。因为意外就是偶然,一条人命似乎在一瞬间就被很小的偶然给夺走了。那我们难免会想,假若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可以说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力量。

虽然阿雪的爸爸病重算不上是个意外事件,但她同样产生了第一种幻想,并因这种幻想而自责。她认为“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但这只是她的想法和猜测,爸爸未必这么想。并且,就算曾经做过让爸爸不快的事情,那与爸爸即将面临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必因此而责怪自己。

而且,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你与他同甘共苦。

我们通常以为,爱就是同甘共苦,既然,爱人已经经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们是不是也要同样受一些苦呢?所以,当亲人离世后,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办法让自己也生活得苦一些,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对得起彼此的爱。

譬如,我一个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后,她莫名其妙地离了婚。丈夫和她很恩爱,她之所以离婚,并非是因为这个婚姻的需要,而是因为她要与哥哥“同甘共苦”的需要。她摧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自己陷入很苦的一种境地,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她的更苦的哥哥。

这是典型的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这种心理并不罕见。实际上,我们常听到,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去世了,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人也得了同样的病去世。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惊叹,甚至还会被媒体和小说美化。但是,当我们想与死去的亲人同甘共苦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不希望我们这样做。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发现。在亲人离世之前,假若我们陪伴着他,并听到他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基本上都是亲人对我们的叮嘱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这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有了这句话,我们的第二种幻想“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就会被打破。我们想追随死去的亲人的自杀或自毁的冲动,就会大大地减少。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阿雪的爸爸即将走了,但就算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是绝对的离开。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女儿心中,还留在他们的家中,还留在阿雪的记忆中。阿雪心灵的血脉中流淌着养父的血液,只要她继续活下去也就相当于他的生命仍然在继续,不是吗?

阿雪在生命中似乎遭遇的太多的打击。但是,反过来看,她又是如此幸运,总能得到最难得的爱。亲生父母把她送人,但她得到了爸爸妈妈一家的爱。现在,她又获得了男友和男友一家的爱。

死亡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但爱却是。我们在看到前者的同时,也应看到后者,后者也同样是我们的命运。

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失去亲人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巨大痛苦,无论我们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疗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并接受人生悲剧。彻底承认亲人的确已经去世了,这一点已无可挽回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无比悲伤,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突然失去至爱的亲人更痛苦了。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号啕大哭,会流下很多很多泪水。这种悲伤和泪水,是有治疗效果的,只要悲伤能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最近,一个朋友也遭遇了至亲的人离世,她的一个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劝慰她说: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我想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