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精选15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精选15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以培养创新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为标准,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促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者立足于教育技术学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技术学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新课改;重要性;教学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体制迎来了发展和改革的春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媒介,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当前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对课堂建设的作用。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应当重视教育技术对于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一、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
在教育技术视野下,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瓶颈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得以革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教育研究者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未来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信息性。从根本上讲,未来课堂是一个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将会显得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发展,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将会更加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期望,更加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和国际接轨,实现教育发展的产业化。
二、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堂教学开始逐渐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发展,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之下,呈现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林林总总的教条式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教学应当建立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时代化发展。
三、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高科技和高技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之下,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快速地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未来课堂的建设中,学生在智力、智能和实践等方面,都会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1.未来课堂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教育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课堂的建设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成立体的时间和空间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对于课堂教学将会更有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便捷的沟通交流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高科技的交流手段,可以促进思想和智慧的产生,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2.未来课堂将会以学生为中心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难以应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教师的一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通过合作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和思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交流和讨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手段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很多虚拟的交互空间,学生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依然可以达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都可以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无论是在课堂空间的建设还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将会更加符合教育的特点。此外,教学的设备设施将会更加完善,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之下,无论是认知还是经验都将会有质的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沿着科学性和信息化的方向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教学将更加关注“人”的因素,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突破,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新东,夏一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模型与评测指标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08).
[2]陈卫东,叶新东,秦嘉悦,张际平.未来课堂———高互动学习空间[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
[3]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
篇2: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现代规范性教学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是教学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局面,树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就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获取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通常都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大多都是通过灌输性的方式进行讲解,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讲解的内容时,教师就会通过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导致学生对很多知识仍然难以清楚的理解。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对计算机知识加以巩固。由于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导致计算机教学效率下降。
篇3: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1互联网技术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范围更加宽广。通过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终端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固化教学的现状,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知识的共享。由于互联网上具有庞大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针对自身的薄弱点进行训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固定的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互联网教学打破了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地点的限制,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计算机学习。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善的互联网体系作为支撑,学生才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邮件或者是其他交流软件等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还可以搜索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2多媒体技术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多媒体技术下可以建立网络教室,在教室内装备若干台计算机,将这些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使之形成一个小型的教学网络体系,学生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所操作的计算机和学生的计算机之间是从属关系,通过对主控计算机进行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从而有助于统一演示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的计算机桌面上就会呈现统一的操作画面,有利于教学整体性的实现。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发送到教师的计算机端口,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学习。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的计算机进入到脱机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联机功能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计算机网络浏览记录的查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互联网技术下的'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分析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能够仿真各种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利用网络连接的方式对实验室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整个实验过程的虚拟化操作。虚拟实验室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显现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观察问题、进行实验、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计算机教学中对虚拟实验室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计算机硬盘格式化的实验、计算机服务器设置的实验等。通过虚拟实验室的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校原有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成本,增强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突破传统实验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展现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计算机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虚拟实验室通过完善具体的实验软件,能够扩充实验内容,增强计算机实验的时效性。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验平台还可以同时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的学习效果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此外,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性教学,满足了教学资源利用的基本需求。教学方式从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全方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总之,计算机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教育逐渐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重点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补充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方便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云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11):229.
[2]关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神州(下旬刊),2015,(9):53~53.
[3]胡小明.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电脑迷,,(7):58~58,82.
[4]宋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1):243~244.
篇4: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现代规范性教学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是教学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局面,树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就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获取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通常都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大多都是通过灌输性的方式进行讲解,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讲解的内容时,教师就会通过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导致学生对很多知识仍然难以清楚的理解。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对计算机知识加以巩固。由于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导致计算机教学效率下降。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2.1互联网技术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范围更加宽广。通过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终端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固化教学的现状,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知识的共享。由于互联网上具有庞大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针对自身的薄弱点进行训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固定的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互联网教学打破了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地点的限制,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计算机学习。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善的互联网体系作为支撑,学生才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邮件或者是其他交流软件等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还可以搜索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2多媒体技术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多媒体技术下可以建立网络教室,在教室内装备若干台计算机,将这些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使之形成一个小型的教学网络体系,学生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所操作的计算机和学生的计算机之间是从属关系,通过对主控计算机进行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从而有助于统一演示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的计算机桌面上就会呈现统一的操作画面,有利于教学整体性的实现。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发送到教师的计算机端口,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学习。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的计算机进入到脱机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联机功能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计算机网络浏览记录的查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互联网技术下的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分析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能够仿真各种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利用网络连接的方式对实验室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整个实验过程的虚拟化操作。虚拟实验室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显现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观察问题、进行实验、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计算机教学中对虚拟实验室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计算机硬盘格式化的实验、计算机服务器设置的实验等。通过虚拟实验室的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校原有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成本,增强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突破传统实验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展现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计算机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虚拟实验室通过完善具体的实验软件,能够扩充实验内容,增强计算机实验的时效性。除此之外,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验平台还可以同时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的学习效果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此外,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性教学,满足了教学资源利用的基本需求。教学方式从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全方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总之,计算机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教育逐渐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重点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补充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方便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云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29.
[2]关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神州(下旬刊),2015,(9):53~53.
[3]胡小明.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电脑迷,2013,(7):58~58,82.
[4]宋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243~244.
篇5: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计算机教学发展至今,教学技术已经得到极大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个网络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便捷,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实质上是通过借助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最终构造一个全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本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教学 优点
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点
1.对传统教学形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不再仅仅局限于傳统的课堂听讲学习模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教学形式的转变,突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加强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对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组织方面,也转变了固有单一的以班级为主导的授课形式,创新了学生分组学习以及教师学生一对一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个性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课程中还有研究教学法、任务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现代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形式的全面发展。
2.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
现代教育基础上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单一的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实现了教学重心从老师向学生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学生是整个计算机教学的主体,老师围绕着学生来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材料、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都有了更好的体会和理解。同时,现代教育模式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开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的过程开始多向化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一般的认知顺序来展开的,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模式中更多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技术与学习流程的组合,尽最大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把集中讲解与单独讲解进行结合。另外,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学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操作的水平。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1.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使用多媒体的播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屏幕以及投影仪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教学的过程。一般来说,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用投影仪以及大屏幕对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直接形象的表达出来。同时结合添加音频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使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牢所讲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即仍然是教师独自讲解,缺乏学生参与。
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有效的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先进之处。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在借助新的教学设施背景下,所作出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器材的应用,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多形式向学生展现,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元,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实际。结合多媒体技术而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需要积极引入学生等多种教学因素融入教学体系,避免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室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一间教室里装备多台多媒体计算机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教学网络,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在通过自己的电脑对学生的电脑的操作进行远程控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教学网络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具有独特化与互性的优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立的进行学习活动也可以参与进教室的教学网络中进行学习,可以自主的调节学习的进度既可以实行集体的教学又可以实现单独个别的教学,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
3.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是互联网最主要的两个特性。结合使用互联网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局域网的不足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根据个人需要到网上查询并下载学习资料,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循循渐进,逐步得到提升。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涵盖了知识的解答,还包括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因此,使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扩展性,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放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收,通过教学空间、学习范围、学习资源的有效扩大,整个教学活动更具延展性。而结合互联网技术所使用的开放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爱好、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更能够反映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教学将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结语
计算机教学一直是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促进了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改变了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很好的效果。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促进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刘明忠,王军红,孙旭东,蒙翠敏.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1)
篇6: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进行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本文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下高职计算机“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计算机;“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并能够在高职学习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应用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可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现状分析
职业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的许多人才都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的。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着高职院校不断的发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但是,与社会的发展相比,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仍然落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不少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播,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导致许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很好,但应用能力十分欠缺。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安排的学时很少,且实践课依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毕业以后就一直在校任教,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时,很难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类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使得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于是,在学生就业以后,还需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独立工作,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是不利的。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得许多学生只是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多,但能将其付诸行动的学生却非常少,创业成功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利用“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高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创新创业意识[1]。
二、创新创业教育
(一)内涵
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提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社会,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坚持与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能够从本质上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能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校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二)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创新性,(2)创造性,(3)实践性。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比较新颖的,且富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新颖且具有价值的成果,就可以将其视为创新性结果,形成这一成果的过程就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则是表示某个事物具有从无到有的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结果。比如,在高职计算机学习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总结出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形成的新的理论等。实践性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不同的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标。比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有关“认识计算机”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重点练习指法,并掌握计算机的安全使用知识。
三、实践分析
(一)“项目型”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型”实践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安排相关的项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最后对项目的评价,全程都是由学生主导的。通过完成项目,可让学生学习到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做的工作,以及完成项目的流程。由于“项目型”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型,所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依靠自己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学生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后,自信心会得到提升,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逐渐提升。“项目型”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1)项目主题导入法。
(2)目标项目法。
(3)创设真实的项目情境。
(4)探究式的项目活动。
(5)小组合作完成某个项目。
比如,教师给出一个项目,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查找运算方式,将其中的某个结点查找出来,这就是项目主题导入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序号查找,也可以按值查找,每种查找方式的算法都不同,通过项目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不同查找方式及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发现应用规律和新的应用方法,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4]。
(二)实际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下的高职计算机“项目型”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例,学生首先要对C++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对类和对象有一定的料及额,合理的运用不同的运算符,掌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与虚函数、输入输出流、C++工具等知识。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独立的完成相应的程序设计,并对所设计的程序进行检验、验证。教师可给出一个对象,让学生对其程序设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项目中包含对程序的设计、编写、应用,会应用到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计算、C++语言中的抽象支持等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需要编辑C++程序,再进行编译,编译要先进行预处理,编译过程涉及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符号表、错误处理程序、生成目标代码等步骤,然后才是连接过程。在完成程序的编辑和编译后,再运行程序。运行的步骤为源程序-编译器-目标文件-连接器-可执行文件。通过“项目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程序的运行和优化等方法,使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有系统性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项目型”的教学模式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思想教育指导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梳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郎振红.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33(10):216-219.
[2]杨凡.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22-24.
[3]陈斌.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6(6):281-282.
[4]曾建萍,傅蕾.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5(10):309-309.
[5]曾晨曦.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233-233.
篇7: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的行列,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条件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计算机课程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新课改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为此需要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通过努力能够有效推动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能共同努力开发教学资源。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不着眼于自身实际,而是跟风选择社会上通用的计算机教材,一味崇尚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不结合学校的生源状况,这样的教学收效是甚微的。为了加强师资建设,学校可以带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班。如,河南省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举办。本次培训班为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民办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在培训会上邀请了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在会上同专家交流意见,进行热烈讨论。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可以返聘优秀的退休老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式,逐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实力。
学校可以在现有教师中取优,组成计算机教材编写小组,给予教师充分的权利和资金支持,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计算机教学教材。如,西安交通大学在便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深入地研究不同专业大类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学习的需求,结合大一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面向理科、工科及文管医经金类专业的三套相应教材。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
在上课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考试考查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并结合在上课时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大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在刚入学时便进行分层,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班级,教学时设立适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负担。
在进行分层时,可以把学生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在分层时,为了确保管理的方便,可以把同系或同一个学院的同层次学生分为一个班级。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如,对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好,在教学时可以省略一部分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制定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可以省略前面基础部分的内容,直接给学生介绍Windows的系统设置、注册表的使用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压缩主要内容的讲解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网页制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也安排到课程中来,增加学生对计算机使用技能的了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先进、实用的技术。第二层的学生,这些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应用技能,但是对这些技能的使用不熟悉。在教学时,可以不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是注重学生这些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操作,并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技巧和综合技能的训练。第三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基础部分内容的教学入手,学生理解了基础内容后,学习其他内容。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熟练和系统。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利用翻转课堂新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许多知识点,然后录制关于每个知识点的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设置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将教学重点录制成视频。录制第一层学生的视频时,教师可以提高速度,在教学时引入页眉页码的设置及超链接目录等内容,加深教学的深度。在第三层学生的教学视频中,教师要一步一步地对设置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课下可以跟随视频操作。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分别面对具有不同设置要求的文档,然后根据要求对文档进行设置,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实现计算机的有效课堂,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教材的设计。基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8: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在市场发展变化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对策,以帮助学生面对多变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的发展建设,信息时代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就加大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实用性人才。
1目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计算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计算机行业就业情况,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就业导向的指导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讨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群体教学,方便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但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却很难进行掌控。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对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学生是学习进度的主导者,但是碍于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学习进度有难以把控,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性决定学习效果,对于一些后进的同学很难保持同水平共同学习。三是任务型学习模式,通过制定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这种学习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学习计划,工作量较大,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虽然高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也难以摆脱教学过程中的无力感。
1.2与学生兴趣脱节高职与高校相比其优势在于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更注重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在高职毕业之后必须有能力直接参与工作,所以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教学就会陷入不良循环,教师的要求学生难以完成,从而影响学习进度,学生就更难以完成教师在后面课业中布置的新要求。因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涉及的是平时不常用的知识,比如C语言、JAVA语言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难以学习,并且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容易产生理解不同,造成学习进度不一,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进度,而教师为了按照教学任务完成授课,会选择性的忽视后进同学的课业问题,形成不良循环,最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1.3与企业需求脱节在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计算机专业中,使用的教学教材还是多年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年沿用下来的,由于学校方面缺少专业的指导,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而加大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这些都是由于学校缺少对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缺少对学习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而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对学生缺少心理干预,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心理波动问题。
2目前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需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在教育行业中教育质量是与师资团队有直接关系的,尤其是计算机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行业进步飞速,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为此需要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够对整个行业发展做出正确判断,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就业指导,对教学模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能够清楚明白地分析市场,从而更有针对性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授课。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兴起,某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存在着数量的不足,为此需要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充足的高职院校中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准掌控。通过利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学习模式,并结合已有各种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完善,通过对糅合多种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在知识领域满足就业需求。教师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准确对行业发展进行预估,对企业要求进行分析,从而为学生树立就业信心,通过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宣传,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让学生能够对就业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专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是比较枯燥,但是在实践过程却是充满乐趣。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首要是能就业、就好业,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适时地进行就业指导,并且通过定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信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确实是社会需要,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确实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从而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2.3研究企业需求,制定出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专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学校毕业的学生是需要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的实用性人才,所以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全面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习之后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让高职学生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在进行社会调研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企业需求,通过教师的就业指导,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4]。让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并且通过知识运用进行价值创造。
3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企业对与计算机人才的真正需求,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发展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9(4):82-83.
[2]董淑英.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J].才智,,(25):252.
[3]陈航,何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7-119.
[4]刘姗姗,李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04):160.
篇9: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出发,探讨了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助式教学;中职计算机;职业能力
互助式教学指的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助式教学不仅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机,同时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旧模式当中,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教学。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达不到应有标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机演练。教师教学模式老套单一,在课堂上或照本宣科,夸夸其谈,与学生的沟通少之又少;或生搬硬套、强制灌输,使学生如听天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产生自卑、厌学和悲观心理。
二、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中的具体应用
1.以任务目标为导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固定的“师讲生听”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教学课堂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空间、问的机会、说的权力,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制订计算机教学目标。比如学习PHOTOSHOP/CORDREW,首先要将目标细化,将细化好的目标编制成不同的任务步骤,将任务下达至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2.以实操基地为战场,引领实践互动先锋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大约80%的授课是通过硬件设备来实现的。互助式学习的本意在于通过双方或多方的配合碰撞,进行实践互动。中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机械地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个人探索。例如学习编程,计算机教学的案例多为书本的经典案例,年年重复不变。因此,在互助式教学模式下,初始阶段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模式,结合行业热点推陈出新,授课内容要新颖,以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主动钻研,在演练互动中迅速成长。
3.以小组分工为方法,营造多边教学氛围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较为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计算机教师应综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划分小组。其次,每一小组安排一名班级学习标兵,让其作为“领头羊”活跃小组气氛,激发小组追求上进的热情。教师适当在小组之间走动,了解每组小组的进程和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的创意与职场现实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以职业规划为主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最终的目的和主导方向在于帮助学生做好未来的就业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职责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要建立以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兴通信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等几大支柱产业,涵盖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领域。因此,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让学生了解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加强校企合作,注重研究重点专业的教学,例如数据库开发、设备排除技术故障、顾客售前售后服务、软硬件安装、监控与维修、配置更新、系统操作、电子商务、互动媒体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游购娱乐等皆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只重理论、忽视实践,紧紧围绕教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以任务目标为方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实践操作基地为战场,以小组分工为依托,以职业规划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蓉,罗涛.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构建中职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12):310-311
[2]殷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互助式教学法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16(9):85.
[3]曹亚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5(21):87.
[4]韦玲.互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3(11):107.
[5]金铁钰.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81.
篇10: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必要性分析
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得我国以往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性人才。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加顺利的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在培养方式上,就必须转变以往的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就计算机专业自身来说,就是需要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人才。再加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压力与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在教育领域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模式应用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计算机教学与就业的目标有一定的偏离,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之中,所以,对于当下的教育发展中,大多数院校都设有这一上热门专业。但是,计算机专业之所以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这一广泛性,但是对于其就业的具体目标却没有明确的确定。第二,计算机教学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相脱离。部门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虽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情况来开展教学,但是其教学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而在实际的应用以及操作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发展的策略
由上述可知,我国当前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的目标上,还是在实际的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在此对其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有助于发展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3.1就业目标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
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应用首先就应该使得就业的目标符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院校的相关方面,对社会。市场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调查,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调查,研究出企业所需要何种类型的计算机人才。使得计算机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得培育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够直接的投入到工作上去。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计算机专业本身对教师个人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更加的严格,不仅具备超强的理论素养,能够通过理论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核心内容,而且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出操作规律交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3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除了要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加以重视,合理的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重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笔者认为根据就业需要建立一个计算机教学实践基地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设备和场所,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院校要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增加校企合作的数量,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有一个合适的实习岗位。总之,无论是建设校内的实习基地,还是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其目的都是建立在以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之上的。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同时更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教育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重视和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的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增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相信,通过多个方面共同的努力,一定会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方面上的发展和进步。
篇11: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它已成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解网络的基本运行原理。由于理论比重较大,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枯燥,特别是讲解OSI结构体系模型,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指导实践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重新理解和掌握理论,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应用、分析、管理与设计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可见,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实践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国内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安排由于受实验设备、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践系统的构建模式不够完善,实验项目的开发受到影响,实践教学的安排基本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来确定的,只能安排一些较多的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综合类及设计类的实验较少,或是仅利用虚拟平台进行仿真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虚拟手段支撑,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目前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验证性的实践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按照操作流程操作一遍,验证得到结果,并没有起到启发式教学作用,且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演示性实验对学生而言更谈不上动手能力的培养。虚拟实验平台和各种网络模拟器的开发和应用,给网络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虚拟实验可以模拟真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实现或成本太高的实验,能较好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实验的开设和异地学生合作实验等问题。然而虚拟与现实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长期沉浸在虚拟环境做实验而缺乏真实实验的有力支持,会使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虚拟感,降低对实验信息的接受能力,导致实验效果下降。依附于理论教学往往仅限于理论部分内容,而忽略了网络实际应用情景,也就忽略了面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现状,我们从虚实结合、层次+模块、综合实用导向、应用技能实践考核等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旨在提高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针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本着网络应用的真实性为基础、真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替代的原则,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所体现出的一体化、层次感的特点,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如下设计。
(1)虚实相结合实践教学
网络虚拟软件代替传统网络设备及器件等硬件功能,其优势主要体现于无需价格昂贵的网络设备实体及线路连接、可提供大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等。然而,虚拟实验也有自身不足之处,如在仿真模拟过程中可能丢失许多真实事件的信息,使得实际应用中设备的各种故障现象及干扰因素带来的随机性影响无法得到体现,导致实现结果过于理想化。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捕获到的信息量小而单调,产生或多或少的虚拟感。真实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各种能力。与虚拟实验相比,真实实验更有接近于实际应用的感觉和感受,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虚拟实验中的模糊感,这对于培养学生正常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虚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但虚拟实验可以实现真实实验难于做到或难于保障的实验项目和功能。因此,在网络实践中以真实实验为依托,虚拟实验为辅助,做到虚中有实、实借助虚、虚实结合、灵活交替,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层次+模块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型院校更应如此。结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理论原理的层次化教学,实践教学也应采用层次+模块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不同可分为四层,每层又分为不同的模块。第一层为培养网络基础设备的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如网线制作、交换机、路由器基础操作等。第二层为培养运用网络设备构建网络拓扑的能力,如根据网络需求初步构建网络拓扑。第三层为培养网络综合配置能力,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配置等。第四层为培养简单网络故障检测与排错能力,如对主机故障、线路故障等进行检测与恢复等。层次化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方式,在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们协同合作能力。层次+模块实践教学细化网络技能培养,更容易达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3)项目驱动导向实践教学
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主要依照理论内容进行安排的,但理论与现实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传统实践多为单一性内容,且实践内容间的联系不大或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得实践内容没有真实感。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网络应用项目为前提,现实化实践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性较强,必须设计一个实践过程与相对的理论知识点相匹配。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最终实现综合实用、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4)应用技能实践考核
实践教学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成果的方式。以往的计算机网络实践考核,多为提交实践报告形式为主,而且考核内容大多一致,这无法衡量出学生掌握网络真实技能的情况。本着技能以应用为主,可将考核内容按实际网络技能需求分不同方向进行考核,如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管理配置、网络故障与排除等,各方向下有不同的考核模块和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提出更多的具体能力要素,使课程实践考核更科学、更规范化。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网络技能。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影响是有差别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以虚实整合模式为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调整实践内容,进行实用网络技能的培养。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尺度,以衡量网络技能为主,调整实践考核方式。为了方便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反馈,我们对所授课的两个班70名学生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这种模式下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设计的评价。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认可的。但是我们也收到一些负面反馈,如有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考核方式不能衡量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对模式的效果不置可否。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模式调整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
4结语
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对网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同时也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带来压力,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更灵活,学生掌握的网络应用技能与实际结合更紧密。提高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质量,解决好社会需求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虚实结合、层次+模块、综合实用导向、应用技能实践考核改革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程知识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及课程所体现出来的工程技能的魅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协同创新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在实际中应用是课程规划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学生将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落到实处需要任课教师的不断努力。任课教师如何巧妙的将虚实结合、层次+模块、综合实用导向、应用技能实践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整合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是从事实践教学教师所面临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篇12: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
针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提出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计算机类课程开发为例,介绍混合教学模式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MOOC;现代职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正加紧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高职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切实提高,正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1MOOC和SPOC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股新的教育思潮正从欧美传入中国,这股思潮就是“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在线课堂,其形式类似于网络教育和精品课程(或公开课),但是比网络教育等平台更开放、更强大。MOOC在全球掀起了教学变革狂潮,但是随着其迅猛发展也暴露了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对学生和大学而言,既是MOOC的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正是MOOC的种种问题促使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诞生,它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是指面向少数(几十个或几百个)达到准入条件的学生开设的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相比于MOOC完全开放的平台,SPOC有一定的限制性,规模小,更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
2现状分析
2.1职业教育学生特点
(1)不太适应传统学校的教学模式,喜欢“做中学”,不爱理论课,爱实践课。
(2)对专业有些兴趣,但学习习惯较差,缺乏毅力和耐力。
(3)想学但不知道如何去学,不会学习。
2.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师讲生听”模式;“讲练分离”的“课件”式教学模式;“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式的“演示练习循环”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1]。这几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优点,但始终是以教师或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现代职教课程模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针对职教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开发和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中,从课前导学案、课中任务书到课后作业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心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意义,尽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我们开发和实施的现代职教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前,学生要进行在线视频的观看和在线测试;课中实施翻转课堂,老师答疑,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形成最终答案;课后,以学生为主进行任务拓展,提交作业。在MOOC和SPOC的理念基础上,将在线教育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将MOOC和SPOC本土化,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即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进行一体化设计:
(1)线上,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2)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
(3)“职场化”特色贯穿始终,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而线下主要体现在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完成任务、项目和作业,并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
4现代职教课程的开发
4.1课程标准
现代职教课程的标准要求比普通课程要高。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依据企业调研结果以及工作岗位的能力特点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要融入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与学院职场化理念,又要体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还要体现职场化课业的要求;课时要进行重新规划,内容体系要进行重新调整,能力目标与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更加突显。现代职教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内容标准要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将线上学习情况列入考核等,以职场化课业为导向。
4.2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任务书(导学案)成为学习支架,突显知识的获取和初步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内化及应用,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职场素养。导学案设计要精准,学习活动与评价要紧密结合。
4.3在线学习活动设计
(1)每节课都要有导学案且清晰明了。
(2)每节课都要有在线测试,每次上课要公布前次在线测试成绩,讲解出错比较多的题目。
(3)每节课都要有课堂任务书(学习任务单)且采用真实项目作为任务。
(4)每节课都要有课后作业书。
(5)每节课要建立课程讨论区,要求学生发帖或回帖,师生互动热烈。
(6)每节课要建立教师笔记,通过反思引导教学方法改进。
4.4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兼顾学习时长等相关环节,形成多项考核。
(2)各部分的考核比例要合理,符合课程特点与专业特点。
(3)课堂实战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学生的作业评价应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成绩设置为课程作业(30%)、在线测试(30%)、论坛讨论(5%)、平时表现(20%)、学习笔记(10%)和在线时长(5%)6个部分。考核强调线上学习的重要性,但成绩的组成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5教学视频的录制
(1)视频形式有录屏、录像、手写板制作、仿真技术嵌入等。
(2)视频内容要与导学案要求一致,符合微课要求,即与知识点对应起来。
(3)视频质量要求画面清晰,声音清楚。
(4)视频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以内,适合高职学生在线学习。
5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
5.1线上学习
1)学生的角色及任务。学生的角色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是线上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信息化素养也得以提升。由于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线上学习,所以老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来保证线上学习的实施情况。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课前任务书,明确本次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主观看相关的教学微视频。
(2)在观看过程中遇到难点,可反复观看视频,并采用适当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交流互动。
(3)完成在线测试习题。
(4)记录观看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讨论。
2)教师的角色及任务。教师不是线上学习部分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2],同时也是资源创造者,在课程单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线上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1)实时解答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密切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包括登录平台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在线时长、学习笔记记录次数、论坛发言情况以及在线测试完成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对排名靠后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3)及时回答学生在论坛中提出的问题,对在线测试及整体数据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营造“学霸”氛围,发挥标杆作用。
5.2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交互式、探究式的。线下面对面翻转课堂的实施,以一节课60分钟为例,主要包含6个方面:
(1)教师拿出5分钟通报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确线上学习的重要性。
(2)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在线测试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
(3)根据课堂任务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研讨课堂案例,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
(4)进行案例评价,组内先评出优秀作品,然后组间再进行互评,获得优秀作品的小组,组长要在电脑上进行展示,大约需要15分钟。
(5)教师和学生要分别进行总结,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教师要总结本节课相关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大约需要5分钟。
(6)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老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课后完成)。
6阶段性成效
实施现代职教课程一年,我们对部分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认同度基本达到70%,不认同的学生占到10%左右,还有近20%的学生对相关事项持中立态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学中心共同组织了学生评教活动,数据显示,现代职教课程评教分数达到了94.6分,超过了普通课程。现代职教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很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实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以来,学生从最初的不适应演变为主动的学习。
(2)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化拓展与应用。
(3)成绩透明化,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4)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学会运用MOOC深化课程学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高度认同。
(2)以实战的方式学习了教学平台使用、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导学案设计等,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3)全系24名教师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战学习与考试,80%为优秀成绩。
(4)教师边开发、边实施、边提升的模式初步形成,信息化素养普遍得到提升。
7现代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现代职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建设在线课程时,既要考虑怎么实施翻转,又要考虑在线学习应奠定怎样的基础;知识点碎片化后,还要注意给学生搭建概念地图(整体性)及学习支架。
(2)职场化的课业设计。针对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实战、讨论等,作业如何布置,每项作业的成果如何展示。
(3)教师设计(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针对导学案及课堂活动任务单,知识点梳理、分解和序化依然是难点,设计理念的提升成为课程开发中的要务,这是个长期过程,且只能在工作中积累和提升,培训只是给方法,不可能给结果。
(4)对学生的持续引导。引导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机制来保障。
(5)混合式学习环境。未来教室普及上仍有差距,虽然教室实现无线覆盖,但和信息化与职场化融为一体的未来教室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持续完善。
8结语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从开始系统地研究探索混合式教学与现代职教课程教学模式,内容涵盖了微课与微课程、MOOC与SPOC、混合教学与翻转课堂等。研究历程为“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现代职教课程”。截至3月,我们依靠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发和实施了数门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如何将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断改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这始终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篇13:浅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强调主体的解构,破除了二元思维模式,尊重差异,强调平等。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方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一是教育研究者应在对话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话语方式;二是充分认识和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三是教育研究中应采取多元的、开放的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研究方法;启示
当我们试图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清教育研究方法问题时,不仅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和矛盾,而且对教育进行所谓的研究中也是手足无措。文章其实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难道这不是一种荒谬吗?可是同样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这种研究和分析问题也是必然的、有意义的。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在《后现代社会理论》这本书的前言中也提及了这种矛盾。“本书对后现代社会理论采取了一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从一种现代的观点来考察后现代社会理论就完全是可接受的”。
瑞泽尔从一个社会学家的视角将后现代主义区别于后现代、后现代社会理论,但他所说的后现代主义仅局限于艺术、电影、建筑等领域中的与现代文化产品不同的文化产品。显然,这种界定太过于狭隘,相反,它更倾向于他在随后提到的“后现代的观念”(包含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的文化产品以及一种新的有关社会世界的社会理论类型)。也有中国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将其分为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把后现代主义分解开来强行纳入不同类别的做法,本身或许就是违反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但正如上文的概念界定一样,也是为了我们理清思路和用于分析教育研究方法的方便之举。况且,后现代主义自身就是一种东拼西凑的产物,因此我们只取其中一部分对教育研究方法有所影响和借鉴的特征加以引述,那也是不足为怪的。
一、后现代主义的共性特征
1、颠倒主体,强调平等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术语中,主体性指的是个体性和自觉性――某主体的生存境况。而在传统哲学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观点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客体则属于从属地位。在后现代主义内部,对这种主体性的否定也存在了一些实质性的差异。极端的怀疑论者认为主体是虚构的,在极端意义上它只是一个建构,他们把主体看作是过去的陈迹,现代性的遗老,自由人道主义的杜撰,不可取的主客二分法的始作俑者。这个经过解构的主体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必须另一种不同与现代主体的形态出现,可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不再是宇宙和万物的主宰,人没有任何权利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要关爱这个世界,与自然达成“同一性”。另一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个体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相反,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与之相关的人群中,只有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被理解。因此,他们提倡平等、开放的“主体间性”,人与人要形成平等交往和伙伴合作的关系,而消除曾经蕴涵其中的不平等性或是等级关系。
2、对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强调差异性
首先,后现代主义者在解构主体时就指出,现代性主体观念造成了主―客二分法,把主体规定为积极主动的人,而客体规定为消极被动的物。因此要破除这种主―客二分法,摧毁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权威地位,中断同主体范畴相联系的独断权利关系,并由此消除了其隐藏的层系(等级关系)。其次,西方思想的主流一直受到现象―本质的二元分裂模式支配,而这种模式导致的思维则是从多中发现一,从异中求同,从现象中探究本质。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差异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事物中所蕴涵的差异总是会不断产出新的差异,而要根绝差异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同时,要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而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和丰富的。最后,后现代主义对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还表现在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批判,这也是他们最为重要和旗帜鲜明的观点。现代社会长期以来对理性和科学的无限推崇,相信人的无限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可以创造美好的社会,然而也正是这种理性和科学的泛滥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灾难。对理性和科学的推崇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我在随后一段中再论述。
3、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
现代社会科学受到指导研究行为的一般方法规则的引导,试图以一种训练有素的方式来达到现实对于思想的检验。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根本不存在方法,不存在他们务必遵守的程序规则,存在的只是他们后现代主义的反规则和怀疑一切的严格作风。他们假定了这样的方法,它们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相反,它们进一步混淆了是非,杜撰了更加精微细致的问题,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引发无限的解答。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使用的`所谓方法就是解构和直观的阐释,同时,他们认为只要是有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可以运用感觉、亲身经历、情绪、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等的因素和方式。
二、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和启示
1、教育研究者
从主体性上来看,现代的研究往往把研究者置于专业的地位,因此拥有专门的特权,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者出现在研究对象面前,从而可以主导决定研究的方向、性质、结果,甚至可以凌驾在被研究对象之上。然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体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是处于同一地位,我们要更多的是要面对活生生的人,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人,研究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背景有所了解,从被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平等的信任的对话,在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中实现研究事实的自然流露,从而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者应该促进话语的平等,力求让处于弱势地位的话语发言,在对话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话语方式。
2、教育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有不同的层次,既包括教育活动又包括教育观念等一切的教育现象,而且这些对象又有自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在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性,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性。以往的教育研究中,由于对科学主义的推崇往往就使我们使用单一的标准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而忽略的对象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教育对象对研究的建构意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教育研究的进行。
3、教育研究方法
尽管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方法的存在,可是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还是不得不运用一些所谓的方法,不管是有意的甚或是无意的。但是,在现代主义依存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争论,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就表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垄断。教育研究者在把一种研究方法推向极至的同时就排斥另一种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崇拜,往往更强调对教育现象采取定量的研究,用简单的方法量化教育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可以采取一切合适的方法,应该采取多元的、开放的方法,不论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教育研究的更好进行,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瑞泽尔著,谢立中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
[2][美]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3]叶谰。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篇14: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发布和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将强国人才的教育战略彻底贯彻实施,所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持续进行。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其现存问题为突破口,详细研究并讨论了“以人为本”视野下,各大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具体措施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逼迫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现在的管理困境。受社会、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适应。
1、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分析
1.1实现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前提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尤为显著。尤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布和实施之后,高校地位更加不容撼动。强国人才战略的具体实施,要求各大高校必须以人才为根本,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尊重。由于“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想要强国人才战略的真正实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某种角度理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必须树立牢固的“以人为本”理念,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同步培养,使其创造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强国人才战略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情势下,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取向开始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由此,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消极学习、忽视集体、漠视他人等情况,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越来越薄弱,自我观念和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任务就越来越难实现。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理念下进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非常优秀,不仅具有独立的思想,还具有热爱集体、积极上进的优良素质,同时,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是非常高的。从教育目的上讲,这样的人才教育管理才真正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2、“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更新
在“以人为本”视野下,想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在这之前,最先进行的,是对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引进并吸收新型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充分保证高校教育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势高度契合。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和约束作用,这种强制性管理严重忽视了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在学生管理之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和积极作用,不仅使得学生厌烦课堂教学,还使得学生对很多方面都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就知识教育而言,教师应该正确平衡知识积累和知识综合以及知识创新间的关系。就整体教育观而言,教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凸显和体现。同时,将传统的应试考核思想转变为全新的创新思想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并促进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从量变到质变。
2.2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在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而言,时代感的缺乏是其最主要的问题所在。所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都一味侧重于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管理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发生。为了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始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内容选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应用,不仅可以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热情。
2.3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一,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评价内容越丰富,对学生能力进行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基本情况、品德发展、课堂情况等各方面纳入教学评价内容,不能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第二,教学评价的过程方面。无论何事,都应该重视过程多过于重视结果。在高校实际教学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对其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解决,始终秉持着鼓励为主,鞭策为辅的评价原则进行教学评价。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在“以人为本”视野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工作会得到非常顺利的发展,其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缩减,使得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快速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左宝霞.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19):23-25.
[2]李咏.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133-134.
篇15: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论文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论文
教育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因素。但在过去一段颇长的时期中,特别是受来自美国的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技术一直处于某种意义的“前科学”状态。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对教育技术及其活动的认识都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经验性,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自觉。因此,思考并建构逻辑自洽和较强包容性的“科学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一、教育技术理论的演绎基础
我们所建构的教育技术理论是科学理论,那么,科学理论应具备什么样的结构和要素呢?爱因斯坦阐述了科学理论要素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包括基本原理、经验结论和演绎逻辑,他还特别强调了演绎逻辑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演绎逻辑可以比作公理假设与导出理论之间的桥梁。通过演绎逻辑,使零散的知识依靠其内在逻辑得以贯穿,从而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演绎逻辑具有保真性,即只要前提正确,演绎过程合乎逻辑规则,其推论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演绎逻辑具有普遍有效性。我们不免会追问,演绎逻辑的方法能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吗?这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亨普尔(C?G?Hempe)提出了科学说明的“演绎一规律”模式,他认为“演绎一规律”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历史研究领域,历史解释不过是“科学模型的粗糙复制品”。[2]诚然,这个问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具备“客观性”的问题,对此本文不予讨论,但笔者认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在方法论上仍然可以是统一的”的观点,演绎逻辑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同样适用。
根据亨普尔提出的“演绎一规律”模式,借助演绎逻辑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一个先行条件和普遍定律,两者构成“说明项”,然后由“说明项”逻辑推演出“被说明项”一一教育技术理论。在此,我们所依据的普遍定律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描述了技术的一般过程及其所遵循的规律,为教育技术理论建构提供理论背景和方案;同时,我们把“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作为逻辑演绎所需要的先行条件,表明“技术”与“教育技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两者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推演。
(一)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技术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对技术的认识问题。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手段或人的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技术表现为合目的的工具和人的行为活动,它包含着人们从事实践所需要的器物、设备等,也包含着技术活动所体现的目的以及技术的制作和利用等环节。这在认识上表现为一种实体性认识,把技术看作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人认识和利用的对象。技术认识论的转变暗含着对技术本质认识的转变。海德格尔认为,对于技术不能作纯粹的手段和工具来理解,“因为这种理解不能深刻揭示技术与人的内在关系,不能深刻揭示与把握人的现实存在方式”。[4]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层面阐述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就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的方式。倘若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的领域向我们开启过来。”[5]无独有偶,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科学不是客观事实的镜像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观,信息技术以其虚拟性和交互性将人与技术带人“我一你”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是一种透明的、对话的双边关系,使人们摆脱机械的、还原的技术观。
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二是技术的实践问题。一般认为,技术是“做”,是实践。技术具有合理性、程序性的实践特征,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合理性行动的典范”,“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发明自然状态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装置和产品”。[6]技术活动可以从思维开始,但最终都要归结于物化的技术产品或行动。另外,技术活动要受文化的制约,技术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没有离开技术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技术。
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三是技术价值的判断问题。它也承载着技术审美的重塑。技术作为人为之物,不单是中性的手段和工具,它还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载体,是人追求更合理生活和更有意义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是说,技术还承载着人的内在目的。但是,人们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物质效用时,往往也承受着技术统治的剧痛,技术把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其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发展和理性的膨胀使得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发生了断裂甚至崩溃,技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截然对立。随着价值理性被吞噬,理性逐渐丧失了对人的关怀和解放功能,蜕变为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的“极权”导致了对人的奴役。
如何挽救技术的现代性危机和完成人的救赎?技术审美取向的重塑理应成为首要问题。技术理性的泛滥,与人类对其改造控制自然的“力量美”崇拜不无关系。因此,要摆脱现代技术的束缚,就要超越技术理性“力量美”的审美取向,以艺术化的审美态度去召唤人的诗意化世界一一“人,诗意地栖居”。艺术被认为能“拯救被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肢解的支离破碎的自然,以拯救被科学已推到毁灭边缘的人生世界,即人的生存本身”。艺术化审美的意识注重现实与理想、自然与精神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技术的艺术化是人类克服技术价值危机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调控人类技术活动的价值行为与价值活动的合理性。
(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做”。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如何教育”正是教育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教育必然会与技术结下不解之缘。教育与技术一旦“相遇”,两者便相互融合,生成了“教育技术”这种独特的技术形态。
首先,教育技术不单是有形的教育设备,还包括无形的知识和技能。物化设备是技术最明显的范例,它最先进人人们的视野,但物化设备是技术知识的凝结和物化,是技术的物质载体,不是技术的全部,技术还包括与物质载体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技术不但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设备等物质手段,还包括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理论等智能技术和教育技能、方法等操作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技术中的各技术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不存在单一形态的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技术环境中,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所占比重会不尽相同。
其次,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是对教育的优化。技术“可以通过方法的使用和对任何非智力因素的消除来增加效率”9]。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信息传输的效率,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能优化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与教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的变革。教育史上几次教育革命表明,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每一种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影响教育手段和环境,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构造出不同的教育形态。比如,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带来了丰富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和虚拟形态的教育环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时空观念,能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搭建师生关系的新平台,从而再造教育的“新时空”,触发教育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理论图景的勾勒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理论框架和运思方式有助于揭示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能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思路。一般认为,哲学可以划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领域或主要分支,而它们各自研究的角度和使命不同。随着哲学的“实践转向”,实践论成为现代哲学的突出主题,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在实践中“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活动内在于实践之中,并且审美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境界,能给人自由。
当然,不同的哲学进路会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哲学观会产生不同的世界图景。以前面关于技术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本文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和审美论几个视角出发,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图景的勾勒尝试。
(一)教育技术本质观
教育技术本质观旨在揭示“教育技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对教育技术的根本认识。合理地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认识和活动控制,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由于哲学认识范式的转换,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方式也从“预设”转变为“生成”。可以认为,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教育和技术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的教育因素与技术因素共生共融。当技术进人教育系统,并参与教育系统的实际问题解决时,技术便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于是,技术被打上了教育的烙印,这种技术具备了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教育特性”;教育的结构、形态也随着技术的渗透而发生改变,教育被技术赋予一定的“技术色彩”。教育技术本质的“生成观”诠释了教育技术的动态性,教育技术的问题应在具体的教育场景和技术的协调作用下来思考。即使对某一特定的教育技术而言,它也不是孤立地显现出来的,必须整合其他相关的因素才得以生成,并不断与这些因素进行协调适应。所以说,教育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流”,也是教育活动和技术应用诸要素的“聚集”和“反映”。教育技术本质的生成观是预设观的超越。
(二)教育技术认识观
某种程度上,认识观与本质观是统一的,本质是认识的前提,而认识的深人又推动了本质的澄清。近百年来,哲学思维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正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进行转变。两种思维方式都深刻影响到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实体思维观照下,教育技术被看作教育和技术的组合,是利用技术优化教育的过程,并恪守“教育为体、技术为用”的信念,强调技术为教育“服务”,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靠外在的“认识或理论的对象化”来把握。而在关系思维观照下,教育技术的各个因子都被置于一个“非对象性”的关系中,具体的技术要素都融合在教育活动中,技术应用与教育活动相互顺应,甚至由于技术本身的透明性而被人“忽视”,从教育中“消失”。教育和技术是“我一你”的关系,而不是“利用”与“改造”的关系,它们的本体论地位相同,认识论地位相似,“既亲若兄弟,又落落寡合”;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又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依而存。关系思维观照下的.教育技术认识观则是一种内在的认识观,教育与技术相互包含,相通相融,共同促成教育技术的生成。这种关系认识观提供了教育技术认识的新视角,改变了教育技术存在的诠释方式。它是实体认识观的超越,昭示着教育技术认识的深刻。
(三)教育技术价值观
教育技术价值观旨在揭示“为什么需要教育技术”,对教育技术活动起导向作用。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把价值划分为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成为主流观念,目的是价值尺度,手段是价值载体。可以认为,教育技术的手段价值是技术相对于“教育系统”所体现的价值,是技术在“功能上”的价值,而其目的价值是技术相对于教育中“人”所体现的价值。
教育技术的手段价值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外部效用上,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技术往往以一种感性的、直观的方式直接展现自身的存在,能满足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的需求,优化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存在空间。教育技术的目的价值则指向教育的本真,指向人的成长。一方面,“技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形式,它的终极价值正在于人的自由”[15]。教育技术不能离开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从人的立场出发,教育技术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是人获得生命觉醒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技术以“怎样教”切人教育中,藉技术之力提升教育品质,推动教育趋于臻美。因此,教育技术的价值归宿是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的人,人在丰富、全面的教育中不断走向自由。
因此,完整的教育技术价值观需要克服单一的价值观,只从手段价值维度来定位教育技术的价值,片面地发挥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无视人的发展需求,则会陷人工具理性的桎梏,造成教育技术价值的异化。同样,教育技术的目的价值需要一定的手段价值为前提,如果一味地排斥技术的工具理性,缺乏必要的技术功能基础,教育技术的目的价值则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教育技术实践观
教育技术实践观旨在揭示“教育技术怎么样”,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实践是意义之源,“与技术本质的重新诠释相适应,技术活动本身越来越居于理解的中心,甚至转变为需要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因此,对教育技术实践的考察显得格外重要。
教育技术如同其他技术一样,也是通过工具理性来实现实践功能的,“强调用逻辑的、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有条理的和有纪律的方法来处理客观事物,它依靠计算、依靠精确和衡量以及系统概念”。教育技术实践是通过技术手段及其活动来创设、控制或优化教育环境及条件,以达到一定教育预期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另外,教育技术实践总是承载着一定意义、效用和人的价值期望,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其完成形态,展开和发展自身,并显示出它的全部社会文化意义和后果”。教育技术承载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教育技术选择和应用的重要因素,“技术本身必须在一种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全然误解技术”。
可见,教育技术实践包含着人与技术、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并规定着教育技术的现实存在。通过教育技术实践,人的目的与技术客观、技术理性与文化形态得到统一;教育目的与技术规律在实践中相互耦合、相互统摄。我们应该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和技术应用法则,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还要坚持教育技术本土发展的实践观,克服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趋同性,拒绝成为西方教育技术的附庸。只有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技术系统的特定文化视角下开展实践,才能孕育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
(五)教育技术审美观
教育技术审美观旨在揭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这也关系到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向。美是人的永恒追求,教育技术同样需要遵循美的规律。美的艺术对于饱受技术理蚀之痛的教育来说是一条拯救之路。技术和艺术是相通的,“技术的更早的形态是技艺,而技艺又被认为合乎人文法度”。因此,教育技术应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回归到技术的技艺层面,形成教育技术“艺术美”的审美取向。
形成教育技术艺术美的审美取向,首先要“修技术之道”,即追求技术美。技术美包括形式美与功能美,形式美体现在教育技术产品的设计形式与结构上,这些产品设计要独具匠心,融人心灵与美的艺术,让人通过感官体验达到情感和精神的愉悦;功能美体现在教育技术产品的功效上,满足教育的功能需求。其次要“求艺术之境”,教育技术应附艺术之魅。艺术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或再现,而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向纯粹形式的凝结”,它不是用思想、概念逻辑写成的,而是用符号形式、形象、声音和韵律显现的。最后要“率人性”,人是目的,人的成长需要引导,需要唤醒生命的自觉,而非灌输。打破技术理性对教育的禁锢,遵循人成长的自然本性,寻求人发展的自由与多样性是教育技术安身立命之道。我所应借技术之长,因势利导,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观,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取向;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