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精选9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精选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本文共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篇1: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1:别给兴趣套上封闭的枷锁

他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母亲都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兄妹五人中,他是唯一的男孩,父母亲对他是疼爱有加,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什么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戏迷,经常带着他去看戏。幼小的他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戏曲里的武生。他模仿电影和戏曲里的招式,用床单做战袍,用擀面杖做花枪,一个人在家里练习。那时的戏曲演员是很风光的。父亲决定把他培养成一名戏曲名角。那一年,县晋剧团招人,父亲带着他去报了名。他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他现场给团长来了几个鹞子翻身,耍了几把花枪,团长就决定录取他。可是,他仅仅在县晋剧团待了一天就不去了。原因是这一天他的二姐收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在阳泉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来,上大学比当演员还风光呀。他决定考大学。他又回到了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初中三年级的前半年,他迷上了象棋。那时候,学校流行一本连环画册,名字叫《棋王》,这本连环画册是由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改编的。他被《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所感染。他要做棋王。他买了好多棋谱,专门研究象棋。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棋艺进步很快,不少大人都下不过他。为了寻找高手下棋,他一放学就在街边摆棋摊,与人下棋。他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棋艺日益精湛,心里暗暗高兴。他甚至托关系想让儿子到地区体育队当象棋运动员。可是,就在父亲的愿望快要实现的时候,他的兴趣又转移了。这一年,姐姐考取了美国公费留学。这个好消息刺激了他,把他的心再次拉回到学校。在三年级的后半年,他不分昼夜学习,终于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阳泉县一中。

在上高中的时候,他想当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当时,计算机刚刚兴起,阳泉一中配备了一个计算机操作室。那个时候,电脑不叫电脑,叫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少,学生多,所以,学校成立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小组,他报了名。他很快被计算机互联网里那些精彩而又丰富的页面吸引住了。他还自己设计了一套计算机软件,用这个软件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这个软件在阳泉一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是,正当他雄心勃勃向计算机进军的时候,他的兴趣再次破灭。那一年,山西省举办了首届中学生计算机操作大赛。他代表阳泉一中参加了省里的比赛。他希望能够夺回一个冠军,哪怕是一个亚军也行。可是,他在赛场上败得一塌糊涂,连基本考试题也没有做完,更不用说自行设计软件了。

这次失败是刻骨铭心的。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不敢报考计算机专业,而是报考了北大图书情报搜索专业。因为,他觉得计算机专业里的高手太多,他的起点太低,他没有能力超越他们。而图书情报搜索是一个冷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当他来到北大以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图书情报搜索专业的学生全是北大其他专业的调剂生。

大学毕业,他想像姐姐一样到美国去留学。可是,图书情报搜索专业的公费留学生大都是研究生毕业,他一个本科生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他落榜了。这时候,他报考的计算机专业反而为他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这真让他喜出望外。就这样,他凭着自己曾经有过的兴趣来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留学,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拉开了帷幕。

他的名字叫李彦宏,是百度公司的总裁。,他以94亿美元的身价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95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富。他的成功来源于兴趣,然而,他的兴趣的成功又来源于他有一个宽宏而又仁慈的父亲。

不要给兴趣套上封闭的枷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正在成长和成熟。兴趣往往是随着孩子的认识而不断变化的。倘若李彦宏的父亲当初逼着他沿着自己的兴趣走,那么,李彦宏可能成为一名晋剧演员,一名象棋运动员,一名作家,或者什么也不是。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2:状元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她从哈佛大学经济及数学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了咨询顾问公司观察者集团工作。两年后,她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很受老板赏识,也深受客户欢迎,但她却并不能从这份高薪工作中获得快乐。

紧张工作之余,她常常回忆起少年时去朋友家玩的情景。那时,她十二三岁的样子,去一位同学家,那位同学家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档教授做甜点的节目。面点师表情夸张,语言风趣,一块面团在他的手中三揉两搓,便如魔术师一般变出一个造型别致的糕点。她们看得兴致盎然,不时地对着电视画面惊呼。于是,她们从超市买来原料,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起来。很显然她们没有面点师的娴熟,但是她们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从此她对做面点乐此不疲,一放学,便迅速溜回家,常常赶在父母下班之前,做上一块面点,有时也会别出心裁,搞些花样,她从父母赞赏的眼神里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支持。这件事一直到她去哈佛读书才结束。

在她工作的波士顿有一家著名的糕点烘焙店,每次去那个店,她都会点上一份糕点久久逗留。看到端上来的那一份份别致的面点,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哦”一声。她的行为引起了店里做面点的大厨的注意。他们有了第一次交谈,她告诉他,她虽然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但对做面点特别感兴趣,那曾是她最美妙的时间。那位年轻的面点师饶有兴趣地看着她谈起面点时眉飞色舞的神态,于是邀请她走进了操作间。

进了操作间,她像鱼儿到了水里,鸟儿飞到了树林,她熟悉做面点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在案板面前,她眼睛发亮,两腮因为激动而变得更加红润。那位大厨成了她的下手,帮她递这送那。不一会儿工夫,她的面点做出来了。大厨惊呼着:“这不是面点,这是艺术!这简直就是艺术!”以后,她和这位大厨成了最好的朋友,一有空闲,她便来这里体验和大厨一起创作糕饼的快乐。

她也萌生了开一家糕饼店的想法。于是她说服父母,获得父母的理解后,她辞去了那份高薪工作,准备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尝试专业烹饪这条路。她在波士顿南端的华盛顿街上找了一个合适的店面。

工作非常辛苦,她得从凌晨四点一直工作到午夜,一周六天,但她却干得非常起劲。她做出的糕饼、甜点大受欢迎,店里每天都人满为患,尤其是她制作的“黏面包”,几乎一时成了店里的招牌,许多客人赶早排队来品尝,如果迟到了就会深感遗憾。有一位客人从佛罗里达州飞到波士顿,一下飞机便直奔这家面包店,吃了她做的黏面包后,便力邀她去佛罗里达州开一家分店。

她就是在美国有着“巧克力饼干女孩”昵称的华人张柔安。现在,她不但连开三家“面粉烘培店”,还出版了《面粉:波士顿面粉烘焙店的壮观食谱》一书,张柔安在她的书里写道: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人的热情、兴趣才是打开状元之门的金钥匙。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3:追随自己的趣味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只醉心于自己的兴趣,他钻研中国古代生活史,似乎要走学者之路。他喜欢从字缝儿里寻找古人的生活轨迹,搜集、考证,甚至揣测、拼凑起一个人的生活史,他开玩笑说自己就是研究“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十个行业,没有切实目的,只是因为有乐趣。这些研究让他攒了一肚子的学问。而关于晚清与民国,他也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是前朝遗民。在古代生活史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了近代城市史,而其中“城市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又将他的兴趣引向了中国革命史。“追随自己的趣味,很快乐,至少不委屈自己。”他总是这样说。

,37岁的他,听了朋友的劝告,改行写小说。他将自己在历史研究中发现的“妙趣”,通过小说表达出来。开始写小说时,他发现此前研究的所有那些“偏门”都是在为小说做准备,那些闲趣知识、历史典故都成了他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和细节。同时,他把从历史中获得的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都融进了小说。

他在写作上慢慢悠悠,他认为小说不到非写不可的时候,绝不匆匆动笔。写小说的时候,他写到高兴时虽也颇觉得意,但最终也还是将写作当做是娱人娱己的快活事,从来不将作品当做一种资本,以此招摇过市,为自己争取点什么待遇。

写作之余,他很有闲趣,“读书写作莳草玩物之余,尚有调和鼎鼐之好”,每年他要学一门手艺,雕假山石、鉴定古玩等等无所不学,甚至曾跑去学做拉面。他喜欢书画、摄影,偶尔会向好友展示一下修炼多年的厨艺,每件事在他手里都能做得有滋有味。

在他家的墙上挂有一幅南宋画家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复制品,朋友们看了都说画中人物俨然是他的漫画,这让他听了很受用,专门与画中仙人合影,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并认真地写下自勉之言:“我自己照镜子比比,真的希望很像。我说的‘像’不是模样,而是想要浇开胸中块垒,放掉手里紧握的俗物,坦荡襟怀,舒展袍袖,赤足趿鞋,活出画中人物的那股子放达、洒脱的劲头儿。”

“先把自己哄开心了”,这是他进入写作的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写作生活通常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吃过早点,沏上茶,听听音乐,直到中午过后才打开电脑。因为颈椎不好,他一般是半躺在床上写东西,身边左茶壶、右水果伺候着,状态来了就多写点,没有状态就少写或是干脆不写。他很少交际,只是偶尔才和朋友见个面。遇到好天气,他会把车当做移动书房,从城北开到城南的一个小湖边,看一整天的书,他认为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平淡中也有真乐趣,而趣味才是燃料和真正动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他的气场是温厚、舒适、悠然自在、有趣味的。

他对知识细节的追求也是出名的。写《借枪》时,因为他对枪械的了解仅限于书面知识,为了把熊阔海借来的那挺歪把子枪写准确,他专门跑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围着歪把子枪的展台拍照、琢磨了好长时间,乃至管理员都开始注意他的举动了。

因为日常生活很简单,所以他的小说细节更多来自间接生活、来自史料书籍,不过,他自己发明了一套另类体验办法———动手做实验。说其另类,是因为他的方法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写《古风》之前,他发现不是所有地下党人都有钱买炸药,一个没有钱的地下党人需要炸药怎么办?只能自己制造。他想求证一下,于是买来二斤氮肥在自家厨房提炼硝酸铵,幸好,在还没炒成固体时其味道就引得邻居们恶声四起了。在他获“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的《长征食谱》里,写了一个有着几分药膳本领的炊事兵的故事,他为了把皮带皮鞋做成能下咽的菜,用上了自己做药膳时发熊掌的本事,还原了皮带和皮鞋的胶性。他为了证实这的确可行,剪碎了一条皮带和一只皮鞋,放在锅里煮,“不过我偷懒用了高压锅,做熟了尝了尝,的确可以下咽。”他露出自得其乐的笑。

之前,写小说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但是小说本身带给他无尽乐趣,他醉心于每一部小说,寻找前所未有的人物和结构。“我不是文学家,我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生活当中有无数有趣味的故事。”他总是把写故事当成一种寻找乐趣的过程。

他写了《潜伏》,《潜伏》被拍成电视剧,登上银屏,一炮走红。这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名声像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心,一度令他不知所措,许多影视公司找上门,有的要买他的作品改编权,有的要请他做编剧,有的要为他出书……对于突然走红,他看得很透彻,“不是我火,是电视剧火,我也跟着沾了光,浪得虚名,但这种虚名很短暂。”很多人关心他火了之后暴涨的身价,他很坦率:“对我而言,价格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没有任何奢侈的爱好,对钱没有太大需求。我目前要做的是专心写我的作品去了。”

他始终觉得无论《借枪》还是《潜伏》,真正的功劳是导演姜伟。“我很幸运,《潜伏》和《借枪》这两个戏都做得很好,有的小说家就没这么幸运。”

他就是“龙一”,原名李鹏。自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我是一个马球手》开始,他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写了300多万字的小说。

在这样一个浮躁、不甘寂寞的时代里,龙一始终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趣味和天性保存完好,不为浮名所累,不受外物所役,如同他笔名所言“潜龙勿用”的境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都能不受影响,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处世之道。

篇2: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4:兴趣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4月6日,“中国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新鲜出炉。活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小发明家”胡铃心获此殊荣,成为江苏唯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名大学生获得这一殊荣?记者电话采访了胡铃心及他的恩师昂海松教授。

a童年:3岁就有奇思妙想

1982年12月,胡铃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有个航天梦。儿时,胡铃心每当听到头顶上有飞机飞过的声音,就会立刻从屋里冲出去,遥望着天空,一看就是很久,然后对妈妈说:“妈妈,长大后我要发明超光速飞机,超过外国的。”

这个在家长们眼里有点“怪”的男孩,小脑袋瓜里却一直充满着奇思妙想。三岁那年,胡铃心爬到家里贮水槽里玩起水来,突然对奶奶说:“我要发明一种抽水机,把河里的水抽到家里,我们家就会一直有水啦!”听得奶奶目瞪口呆,此时“发明”的概念已在胡铃心的心中萌生。到了四岁时,胡铃心便开始“行动”了。爸爸抱着胡铃心坐公交车,当时外边下着大雨,雨水打进车窗内,淋湿了许多座位,爸爸只能吃力地站着。没想到,这一幕竟触动了小铃心内心那根敏锐的神经。一回到家,他就跑到书桌前,抓起一只笔便画了一幅推雨器,他要把雨挡在窗外。四岁的孩子用图画表达自己原始的设计思想,这同样令爸爸吃了一惊。接下来,胡铃心的小发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盲人电话”、“真空保鲜桌”等发明一一出炉。

,当同学们正在积极准备高考时,胡铃心却完成了他上万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创新方案。这个作品不仅获得了福建省科技创造一等奖,还引起著名科学家、“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的注意,他对他的设计由衷地赞扬,并把亲笔签名的“飞豹”航模送给他。

b起航:研制成微型扑翼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胡铃心心仪已久的学校,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该校。可胡铃心的高考总成绩比福建省的重点分数线还差8分。幸运的是,胡铃心与生俱来的发明天赋和执着的好奇心最终打动了南航的老师,当年他被南航破格录取,并如愿以偿地进入到飞行器设计专业学习。入校后,南航特别安排我国著名航空航天专家、原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昂海松教授担任胡铃心的导师。为一个刚入学的本科生配备导师,这在南航乃至全国都不多见。

,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开始研制微型扑翼机。这是一种最接近鸟类的飞行器,它的机翼可以上下扑动,比常规的飞行器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隐身特性。这项研究国外当时也刚刚起步,涉及到非定常涡动力学和mems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比如微型扑翼机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对上面安装的微机电器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它要求舵机的重量必须小于2克,而市场上能买到的舵机都在6克以上。没有现成的舵机,胡铃心就自己动手研制新的舵机。他尝试运用逆向发明法,设计出新型舵机结构,并采用了高强磁的钕铁硼磁钢,大幅度地减轻了重量。通过反复的试验,研制出仅一克重的微型舵机。胡铃心和同学们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微型扑翼机”飞上蓝天。

,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带来了另一项发明——“奇奇”新概念无人直升机。经过上百次的试飞,新概念无人直升机终于飞了起来!月,“奇奇”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

6月,胡铃心和毛子夏同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他们的参赛作品“超飞一号”空天客车设计方案,从全国100多家航空科研院所、3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专业组唯一的一等奖。

c 感言:关于兴趣、执著、

谈到当选“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胡铃心谦虚地说:“我觉得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而是鼓励所有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奋斗的大学生们。我获得这个成绩也离不开学校和整个团队的努力。我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航空航天事业的道路上走得如此精彩,胡铃心觉得离不开学校及昂海松教授的帮助。在他眼里,还有四位老师也很重要。第一位老师是“兴趣”,胡铃心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从小对发明创造感兴趣,才会涌出一个又一个灵感。也正是因为有兴趣,胡铃心在钻研科技创新的同时没把学习落下。他说:“研制微型扑翼机时要用到很多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而《空气动力学》本身就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就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自学,等到开课时再学起来就很轻松,最后期末考试在这门课我考了98分。”胡铃心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对一件事感兴趣,就应该执著追求。别为了需要而学习,有兴趣并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效率才会很高。第二位老师是执著,胡铃心说,对感兴趣的内容他总是执著追求到底,弄清楚“为什么”、“怎么办”。一发现其他国家在航天航空事业方面有“新动作”,立刻着手研究。第三位老师是“勤奋”,每当有新任务,胡铃心没日没夜研究,凌晨两点睡觉是家常便饭。胡铃心说他的第四位老师是“协作精神”,他说,完成一项科技创新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这就要求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胡铃心的恩师昂海松教授说:“我当胡铃心的导师已近7年。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是敢想敢做,对什么都很好奇,非常敢于研究新事物,接受新挑战。比如电缆切割飞行技术,当美国人刚刚思考这个问题时,胡铃心勇敢地着手研究,并最终成功。”昂教授认为,胡铃心的创新精神,值得大学生们借鉴学习。他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取得很多成绩,胡铃心却一直谦虚谨慎,治学非常严谨,每做一项研究花很长的时间论证,不轻易下结论。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5:利用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

沈韵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女性食品造型师,曾为麦当劳、必胜客、哈根达斯等国际知名企业“操刀”,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电视食品广告的造型均出自她手。

她的多彩生活,令人大开眼界!

沈韵:80后美女食品造型师迷上“舌尖创意设计”

沈韵是一个80后美女,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画画,积累了深厚的美术功底。在大学里,她特意选修了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她曾做过电视广告美术指导等职业。

沈韵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烹饪。妈妈烧得一手好菜,各种杂乱无章的食材只要一经摆弄,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有时,妈妈还会手把手教沈韵做几道民间特色菜。每一道菜烹调出来,沈韵都会认真做下记录:色泽,味道,香气,感受……然后再进行另样的尝试。久而久之,她练就了一手烹饪绝活。

沈韵做的“清蒸鲈鱼”,堪称一绝。刮鳞后,沈韵先是用盐略擦鱼身让咸味渗入,再起油锅煎黄了鱼皮,放生姜,喷料酒,将切细的雪里蕻咸菜放入——她喜欢用碧绿的新咸菜秆,觉得味道更爽口。然后,浇一大碗清水,盖上锅盖,等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让鱼肉的鲜味慢慢渗透到汤里面。掀开锅盖,鱼汤已变成醇白色,撒一把葱花起锅,把汤盛入深碗。舀一口汤,腌与鲜混合出来奇妙的鲜味,让舌头微微一烫,随即弥漫在口腔,满口生津,那味道鲜得不得了!

20,朋友在地铁站附近一个大型商业中心里开了一家饭店。这里大大小小的餐厅有二三十家,饭菜质量和价格都差不多,竞争很激烈。沈韵仅用一张小小的菜谱,就使朋友的餐馆门庭若市。这家人气最旺的餐厅,赢在“舌尖创意设计”,其中食品造型很有奥妙。

沈韵知道,客人落座后总要先看菜单,很多人都是看菜谱上的照片点菜,而经她的手摆弄出来的菜就颇有艺术感。比如,最简单的白菜炒肉丝,别家炒出来的大多是烂糊一片,而她不是将肉丝一股脑儿盛进盘子,而是用尖头筷子,将其一根一根地放进盘中。若觉得整盘菜的色泽还不够诱人,她会在肉丝上放几丝红辣椒,整道菜马上出彩。

沈韵在为菜谱做设计时,会从源头开始。她苛求厨师的刀功,比如白菜和肉丝一定要切得粗细均匀、长短相近,而配料的香菇、竹笋等也要切成丝状,与白菜、肉丝的 “身材”统一。装盘时,要分清主角和配角,香菇、竹笋这些配角不能抢了主角的风头。盘子的中央,恰似舞台的中心,是观众视觉的聚焦点,一定要留给主角——肉丝虽然不多,但肯定当主角。

由于职业关系,沈韵经常接触到很多拍摄食品的广告片子。她从网上了解到,其实国外前几年就有食物造型师这个新兴职业了,也就是给食品进行美化和造型的专业人员。他们用双手为食品打造出尽可能自然完美的状态,激发摄影师的灵感,拍出理想的照片。与厨师不同的是,厨师推崇美味第一,食品造型师则是视觉效果第一,让菜品看起来更美味,让人有食欲感,感觉到饿了。

欧美专业人士认为,好看的食物不亚于一件高级定制的时装,每一样食物都可以是艺术品。因为视觉认知是大多数人对食物的首选认知方式,所以,食物造型师对食品生产商来说非常重要,在市场推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创意造型,很快就会带来滚滚财富。

第一个客户是“康师傅”

20初,当进入这个行当时,沈韵最早接触的客户是“康师傅”,对方要求她为福满多牛肉面“操刀”。为了做好这个造型,她需要研究怎样将牛肉颜色做得够红够漂亮,怎样通过装置做出面泡好后的热气和小气泡等。

“在这期间,光是测试就做了将近两周。”沈韵口中的“测试”,是指拍摄用的这一碗面整个制作过程。“我要不停地研究面和肉怎样看起来最好吃,要把肉煮得比较有光泽,有筋有肉、肥瘦相间,而且还要看上去有一点儿热气腾腾的感觉。”

首先,她把牛肉切块,胡萝卜切丁,放入沸水中翻滚。牛肉块要立即取出,可以充分显出自身的纹理,但又不显老;胡萝卜丁必须等有些变色后才能捞起,和牛肉块一起放进酱汁中,浸泡着色——生的胡萝卜颜色太艳,容易抢主角的风头,所以要多煮一会儿。

第二步,将一束面条整齐地放入沸水中,只需稍微浸一下就捞出,在碗中摆造型,不断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紧接着,用酱汁、凉水、食用色素等调出汤底,并切好葱段。调好的汤汁,用壶从四边慢慢注入碗内。“这个过程,动作必须要慢,以免汤汁溅到不需要的地方。”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取出已着色完毕的牛肉块和胡萝卜丁,一块一块地堆放在面条上。“胡萝卜和牛肉的前后关系要掌握好,包括胡萝卜丁露出多少都要仔细观察、调整。最后的画龙点睛之处是摆上葱段,要让人看着既不觉得呆板又没有松散之感,一定要注意葱段的量及其在画面中的视觉重心和色彩的比例。”

这样,一碗好看又“好吃”的红烧牛肉面就新鲜“出锅”了。该广告在电视上播出后,给亿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朋友开玩笑,问沈韵是不是借机吃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康师傅”。沈韵大笑着说:“当你连续一个月天天对着方便面做各种研究的时候,你肯定是打死也不想吃了。”

很多人以为,食品造型师只是在录制广告片的时候忙一下,其他时间很空闲。其实,沈韵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到16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熬夜拍摄。有一次,片子拍了整整2天2夜才结束,因为每个产品的需求不同,每次手法也要创新。比如拍一个汉堡,肉的厚度、皮和肉的比例或者黄瓜摆放的位置,客户都有自己的考量。沈韵调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造型师,除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加上能熬夜、体力好。”

日常生活中,沈韵还要随时随地地研究各种原料。比如,为冰激凌做造型的难度非常高,因为无论是多高级的冰激凌,都不能在摄影棚的灯光下拍摄——还没等摆好造型,它就已经融化了。为鼓捣出不会融化的冰激凌,沈韵在家研究了2个多月的配方。哈根达斯老板看了拍摄的广告后,觉得非常逼真,表示满意,称沈韵是“天才创意大师”。

沈韵透露,一些欧美食品造型师常用土豆泥做冰激凌。不过,不能细看,因为土豆泥的质感与真正的冰激凌有很大差距,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沈韵喜欢挑战,所以才研制出了冰激凌的代用食品,解决了摄影师们的难题。她的成功,是经过反复试验、用汗水换来的。

全中国干这行的不到10人

沈韵也常为一些烹饪、美食及时尚类杂志推介的菜品做造型。曾有粉丝请教:“做食品造型,跟厨师对菜肴进行装盘有什么异同?”她说:“制作菜肴,同一道菜必须有统一的造型,只有在开发新菜时才需要构思新的摆盘式样;做食品造型,要的就是别致的装盘。”此外,两者的生熟程度也有区别。考虑到拍摄时需要相对鲜亮的色彩,诸如彩椒、芦笋、西兰花等烧熟后容易变色的蔬菜,在做造型之用时,只能煮至七八成熟。不过,像番茄牛腩这样的菜式,则可以完全烧熟。

“最好的美食造型,是要摆出食欲,但要遵循一条原则:食品本身是什么样就让它呈现出什么样。”沈韵说,为一道菜做造型,根据难度系数的不同,耗时也有很大差别。“有时候,一个小时足够。但有时候,需要耗上一整天。”

实际上,食品造型师往往比其他造型师的工作难度更高,因为不仅需要对物体的美感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必须了解食物的品性,并且具备一定的烹饪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包括:美术基础、摄影基础、色彩学、几何学、厨艺、食材知识、食品价格、成本控制、道具搭配、动手能力、创造思维。

,沈韵应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有趣的是,她把林林总总的制作工具在镜头前一亮相,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原来,除了厨师的常用工具外,她最常用的竟然是外科手术或者是牙医用的医疗器械:手术刀、手术剪、尖头筷子等等。虽然使用这些器械不存在什么危险性,但特别考验工作的耐心,干这行一定要坐得住。

4月,沈韵曾做过一个经典案例,接手一家著名披萨品牌的订单。给披萨做造型,非常考验食品造型师的功力,因为要让披萨看起来美味可口,必须制造出长而细腻的拉丝效果。沈韵在披萨中加入大量的粘稠芝士,终于成功。但是怎么去切割花瓣呢?最后,她大胆尝试用电锯代替普通刀子进行切割,使得拉丝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观众可以看到,从花瓣里拉出的芝士绵绵不断,让人一见之下顿感披萨美味可口,食欲旺盛。

沈韵说,正因为做食品造型如此“复杂”,这方面的人才在全世界都堪称珍稀。以北欧国家瑞典为例,全国不过6个人;在中国,干这行的不到10个人。沈韵的薪水是相当可观的,每12小时的收入就高达5位数。干一单大活,挣10万、20万元,小菜一碟。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把兴趣钩编成财富

王惠若是山东的一个乡村姑娘,虽然她从小有一手编织毛衣的好手艺,但是织毛衣毕竟不能当饭吃。于是,22岁的王惠若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公司打工,勤奋聪明的她在车间里只干了半年,就当上了生产线领班,哪怕是这样子,王惠若对织毛衣的兴趣依然有增无减,闲时总要买回一些毛线织些东西过过瘾。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然她也拥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但她总希望能够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份事业既要自己喜欢,又是别人没有涉及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想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王惠若不由得想到了织毛衣,可是在北京这种地方手工钩织的毛衣有谁会穿?就算是给自己织一件穿,也一定被人笑成是老土。王惠若沮丧了。

一个周末,王惠若和朋友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看着那一件件古味浓厚的器具,王惠若动了心,以前钩编的东西都是平面的,如果能够钩编出这样的立体物件,一定很新奇,反响也肯定非常大!这样一想,王惠若决定用最原始、最古朴、最回归自然的材料和方式,勾编这些最古老的艺术品。

王惠若很快开始尝试,她在业余时间设计出了青铜鼎、古瓷瓶等物件的钩编方法。在材料的选用上,她也跳出了毛线的范围,根据不同的物件性质而采用不同材质的线绳,毛线、棉线、麻绳等不一而足。用了大约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她终于钩编出了许多惟妙惟肖地“青铜鼎”、“古瓷瓶”。随后,她来到附近的一条小街的夜市上销售,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手工艺品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家纷纷掏钱购买。只用了一个晚上,王惠若就把那些“青铜鼎”和“古瓷瓶”卖了个精光。

初步的成功让王惠若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也令她更加坚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王惠若很快辞职离开了工厂,用所有积蓄,在步行街上开设了一家名为“798艺术”的小店,她钩编了许多风铃、手袋、背包以及插满玫瑰的花瓶放在门口,另外她还设计出了更多的绳艺钩制法,不仅有陶瓷、青铜器、玩偶、花卉、手机链、钥匙,而且还有各式玩偶,例如小兔子、小狗、老虎、小乌龟以及玫瑰、菊花,向日葵、仙人掌等系列应有尽有。她把所有的编织法记录在一个小册子里,然后送到乡下,以“供料加工”的模式包给了乡下一些有编织手艺而又无所事事的妇女和老人,很快,一批批的产品就出来了。

王惠若把这些充满古韵,古朴典雅的工艺品高低有序地陈列在店里后,顾客便像潮水一样涌向她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一时的“突发奇想”,竟然奇迹般打开了一扇市场之门,当月,王惠若就净赚了2万元!

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的王惠若已经拥有了十名编织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而她的“798艺术”也已经成了一家拥有5家分店的连锁公司,月入数万元。5月初,她还接到了几张来自美国和法国的大订单,对此,王惠若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全面展开对海外市场的开拓!

从一个乡村姑娘到一位企业主,王惠若实现了人生的大跳跃。对于自己的成功,王惠若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志向,兴趣能保持最长久的激情,是最大的推动力,在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选择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是一种最朴实的智慧!

篇3:因为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从丹麦王子手中接过奖牌

柳州铁路一中高三学生何兴平有点“痴”:在高考的关键时刻,当其他同学纷纷绷紧神经紧张复习时,他每天还会抽出时间摸摸电脑,看看天下大事,搜集一些电子制作的最新信息。

在学习上分心的结果直接导致他的学习成绩滑落至班级靠后的名次,连考个二本院校都有点悬。

这个“痴”也成就了何兴平:他用两年时间潜心研制的一款能防盗、防火、防煤气泄漏的智能安全报警器,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今年4月,何兴平带着这个项目来到欧洲,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丹麦青年科学家竞赛。回国前,他从丹麦王子阿希姆手中接过竞赛三等奖奖牌。

何兴平得到了参加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在面试中出色的发挥让中山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向他发出邀请。最终,他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

我能把它提出来,

就一定能完成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何兴平就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等科技竞赛活动,大大小小的奖没少拿。考入柳州铁路一中——柳州市两所最好的高中之一时,他的成绩排名处于全年级中上游的位置,只要保持下去,将来考上一所一本院校基本没什么问题。

何兴平却没有按照既定轨道走下去。

这个改变源于高一时何兴平的一次发烧经历。当时恰巧碰上家里没人,全身无力的他想走到电话机旁向家人求助,却力不从心。幸好妈妈提前回来,把他送到医院,方才脱险。痊愈之后,他想到,现在很多家庭也可能会遇到陌生人闯入、火灾、煤气泄漏等突发事件,如果家里没有人,后果不堪设想。要是能制作出一款远程控制的智能语音报警系统,在危险来临时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灾难的发生。

市面上像煤气报警器这样单一性能的产品已经很成熟,而且也有一些具备相关功能的电子模块出售。一开始,何兴平认为,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一些自己的创新想法,要完成这个作品也许半年就够了。没想到,这会变成一场持久战,开发过程前后持续了近两年。

为了挤出时间搞制作,何兴平基本上不睡午觉。高一高二两年,他每天都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以保证晚自习回家后能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开发中去。晚自习后回家洗漱完毕一般都11点了,何兴平还要弄上一两个小时,却也不觉得累。

高一时,何兴平的母亲没有阻止儿子搞研究,而且还很支持他:虽然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给儿子买电子零件和专业书时却从不吝惜。

进入高二以后,何兴平的项目开发进展并不顺利,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家长和老师渐渐有些不太支持他的研发工作了。当时何兴平安慰自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这个阶段挺过去。“我觉得我能把它提出来,就一定能完成。”

在母亲眼中,何兴平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他总是跟我说,妈妈你不用怕,你要相信你的儿子,我是不会令你失望的。”初中时,何兴平因为投入太多精力从事科技制作,学习成绩也一度落到年级40多名,后来他花了些工夫补习功课,中考时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我不担心他不成功,我是担心他时间不够。因为已经高二了,决定命运的时刻就快要到了。”但是,母亲的担心和劝说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儿子虽然嘴上说不做了,但母亲仍能发现他暗渡陈仓的蛛丝马迹——从他书桌和床头放着的那些电子、编程方面的书就能看出他最近在干什么。

关系最紧张时,母亲连家里的电脑都不让他碰了。何兴平就偷偷摸摸地跑到学校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去做。回想起来,何兴平觉得当初的这种执著和坚持,也包含着一种青春期的冲动。“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在某些环节上舍弃,不会把太多心思放在与学习无关的领域,毕竟学习还是需要兼顾的。”

在各种工作之间进行转换,

也是一种放松

从小就爱参加各类比赛的何兴平,在一些同学眼里俨然成了比赛专业户。但在他看来,参赛主要是为了享受制作过程。初中时,为了制作一个城市主题的网站来介绍家乡柳州,他不仅学习了很多电脑方面的知识,而且一有时间就去柳州的大街小巷走访民风民情,搜集图片和文字素材。比赛完了,他也把电脑绘图、视频制作等技术摸个门儿清。进入高中后,性格开朗的何兴平还加入了校学生会,因为这些特长还被推举为宣传部部长。

“又要学习功课,又要搞发明制作,还要担任宣传部长,你怎么忙得过来?”

面对记者的问题,何兴平觉得是兴趣让他不知疲倦。高中三年,他每天的睡觉时间都只有六七个小时。学生会的工作虽忙,但他因此认识了很多朋友,懂得了怎样去做一个策划,组织一个活动,怎么样去协调各部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当从事项目开发时,他又会学到很多诸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辛苦,但并不觉得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感觉到每个领域都需要你,每个领域你都能做一些事。而且能够在各种工作之间进行转换,对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放松。”

进行电子制作,需要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何兴平因此也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图书馆里各种编程、单片机、c语言和电子电路方面的书都被他翻了个遍。“从最初的如何辨别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场效应管以及各种芯片开始,到认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都得不断去学习,才能化解项目开发的一个个难题。”何兴平说。有时遇上一个星期都让他毫无头绪的问题,他就干脆放一放,让自己冷静冷静,利用那段时间给自己充充电,等到回来时又会有新的思路和收获。

让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因为老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图书馆的老师也跟何兴平混熟了。知道何兴平家境一般,有一次老师就问他还想看什么书,可以列个书单出来,学校没有的可以帮他去进。没过多久,母亲看到儿子拿回来五六本崭新的编程、软件方面的书,一脸喜悦地对她说:“妈妈,这是我们图书馆老师特地帮我订的,要是叫你买,你肯定舍不得了。”

何兴平认为,这3年,学校抓成绩固然是一方面,但真正能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是让他们正常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满足。他很感激高中学校和老师的宽容和理解,班主任何茂森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他,总是很和蔼地提醒他两边都不能放弃。

篇4:因为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1964年,随着一声哇哇啼哭,他出生在希腊风光旖旎的克里特岛。小小年纪的他,总喜欢拎个竹篮,在离家不远的海滩捡贝壳玩耍。

一次,几位女游客沐浴着夏日阳光,眺望着远方美景,一时又齐声哈哈大笑。好奇心促使他走上前去,想搞明白她们在说啥。

“小家伙,能送几只贝壳吗?”虽然一个字也没听懂,但他思忖了一会儿,乐呵呵地递上两枚漂亮的贝壳。游客们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给了一美元作为酬金。他手舞足蹈,因为从内心理解了晦涩的外文。自此,去海滩成了他每天的期待,慢慢地,他也能听懂一些复杂的外国话。

这天,他随手从家里拿了本书,如约去了海滩。他完全沉浸在书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他回到家时,母亲心急如焚,厉声呵斥:“上哪儿了?”“在海滩看德语教科书。”将信将疑的母亲决定考考他。让母亲又惊又喜的是,他嘴里竟迸出了几句拗口的德语。他还信誓旦旦地说:“从明天起,我要天天去跟游客学语言。”

孰料,晚上,他躺在床上无法入睡,痛得嗷嗷大叫,因为整天的曝晒,让皮肤严重受伤。母亲耐心地给儿子擦药,儿子却一直喋喋不休,冒出一句:学语言这么苦,明天不去海滩了。

母亲眉头一皱,郑重其事地说:“你不想去海滩,妈不反对……但如果你想学更多语言,去很多地方游玩,就需坚持兴趣。”

他似懂非懂。但幸运的是,他似乎被母亲描绘的未来吸引住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便起床,又来到那片熟悉的海滩……

自此,他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读高中时,他已熟练掌握了英语、意大利语。慢慢地,他理解了学习语言的真谛:深入语言背后的文化,就能更快地掌握一门外语。

他俨然一个修行者,全身心地沉浸在与语言相关的事情中。上世纪80年代,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土耳其语,打破人们眼中的语言藩篱,他来到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清真寺参观,在那里傻傻地观看祈祷仪式。看别人怎么做,再笨手笨脚地模仿……两个月后,他就能说上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语了。

1994年,他被欧盟三大机构之一的欧洲议会聘为翻译。接下来的几年,大多数来欧洲议会演讲的国家元首,都由他担任翻译。他就是欧洲议会里名副其实的明星翻译家伊科诺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他是欧盟唯一可以准确翻译重要中文文件的翻译家。

他成了传奇人物,总被记者追问:“是什么秘诀,让您精通42种语言?”

他总会提及儿时捡贝壳的往事,然后微笑着说:“我始终坚持语言兴趣,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是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你能取得多大成就、理想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你兴趣的长度。

篇5: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

北大学霸,跨国公司高管,全职妈妈,淘宝店主,亿万身家的女企业家,这些角色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变换着,而出演这一角色的就是拥有百万用户的蜜芽宝贝创始人兼CEO,她的名字叫刘楠。

天生的领袖爱折腾

漂亮妈妈刘楠:“蜜芽宝贝”的创业传奇80后的刘楠,出生于西安一个家教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大学教授。从小就聪明过人的刘楠从上小学起,就一路高歌猛进,成绩永远是年级的前三名,一直当着班长、学习委员、学生会主席。刘楠以陕西省高考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院。

在北大读书的6年里,多年的学生领袖身份让她在北大的各个社团里如鱼得水,文笔出彩的她还是《北大青年》内刊的主笔。大三那年,她创办了北大第一个民间通讯社“新传社”,成了学校内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天生喜欢网上购物的她,在“新传社”的BBS里,还特意注册了个小号,在带领同学采访报道的空闲时间里,经常组织大家搞团购,她统计好准备购买的人数再去和商家谈价格。每次买到货真价实的超低折扣用品,同学们总是称赞说:“楠姐,你天生就是个经商的人才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楠的心里也隐隐地感觉到,这似乎才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本科毕业那年,刘楠创造了一个纪录,她以唯一一个本科生的身份获得了南方报业集团首届的“全国新闻奖学金”特等奖。也就是在那年,刘楠在自己的微博上表露了一种迷茫的心迹。她的“新传社”报道了许多农民工、流浪者、失足妇女等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那些触目惊心的生活环境、无奈的人生选择时常让刘楠夜不能眠。她发现自己很纠结,作为一个新闻人,新闻只是她的一个冷冰冰的载体,她能做的也只是客观地报道事实,自己无法做出决策。

读完研究生,刘楠果断选择了转型,在百度实习一年后,她去了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做了一名管培生。她的导师得知后,非常惋惜地说,中国新闻界少了一名好的新闻媒体人。刘楠安慰导师:“我从小就喜欢折腾,新闻不适合我,我需要的是我自己能做决策的行业。”

但很快,刘楠又发现,管培生也不适合自己,公司有公司的核心理念和培训流程,即使是有些过时的甚至已经被市场沟汰的东西,自己也无权去做更改,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恰好这时,刘楠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给宝宝全身心的关照,她决定回国。她递交了辞职信,丢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薪工作。

和许多准妈妈一样,刘楠开始给孩子准备各种必需的婴儿用品。“北京奥运会那年,中国发生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它带给妈妈们的恐惧仍未消散,到国外购买奶粉、纸尿裤等婴儿用品成了许多富裕家庭妈妈的选择,我也不能免俗地加入了海淘大军。”

的淘宝网上,绝大部分电商还没有开通跨境购物服务。刘楠发现,国外的婴儿品牌商,还是延续着最原始的经销模式,就是在北京上海几个大的城市设立销售点,代卖产品。海淘的妈妈们面对商品上花花绿绿的文字,焦虑不已,拥有旅美经历并且向来担当领袖角色的刘楠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母亲的本能淘出了商机

“在选择母婴产品时,主要是对于国外的品牌婴儿用品不了解,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好。有很多代购商为了业绩,会把许多普通的用品描述得无比高大上,还有可能是假冒低劣产品……”刘楠每天都在质疑,在一个妈妈论坛里,准妈妈的焦虑和压力让她焕发出了本色,对于外国的婴儿品牌,她自己去亚马逊商城上看美国用户自写的评价,这时她优秀的英语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每天带着一群妈妈研究各种母婴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刘楠把自己对国外婴儿用品的认知写成了一篇篇小文章发布在论坛里,一些妈妈亲切地称这些文章为“母婴用品科普贴”。很多素不相识的妈妈开始请她代购母婴用品,而那几百篇“科普贴”也让刘楠成了妈妈圈里的意见领袖。

“我要给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刘楠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女儿生下来的时候,我的那种幸福感、充盈感前所未有。可她又那么弱小,她无条件地信任你、依赖你,那一刻你所有的母性,那种无条件去保护她、爱护她的冲动,是非常强烈的。”

在妈妈论坛的讨论中,刘楠发现,信任危机是妈妈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我能不能开一家店,让妈妈们放心购买正品行货呢?”她突然嗅出了这种商机,她当即决定在淘宝上开店,从售卖花王正品纸尿裤开始。

12月,刘楠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小商店,以“甜蜜的萌芽”为寓意,取名为蜜芽宝贝。

为了取得花王正品纸尿裤的经销权,刘楠花了非常大的气力。为了约谈合作,她打了无数个电话。可花王的老总一听说刘楠只是个全职妈妈,自己在鼓捣这些,就完全不想见面。刘楠打听到了老总的家庭住址,每天一早就开车到老总家的楼下等着。在等了几天后,终于见到了那个老总。就这样,刘楠靠着她死磕的精神打动了一家又一家的品牌方。

一个周末,已经断货几天的纸尿裤到货了,可送货司机因为家中有事,说来不及送到远郊的仓库,要周一才能送。刘楠急了,她知道那些妈妈们更急,她让司机把货先送到自己家里。刘楠把几十箱纸尿裤一箱箱扛到客厅里,在家帮着带孩子的刘楠父母看不过去了,心疼地说:“你说你北大硕士毕业,在外企干得好好的,家境又好,为什么非要做生意,还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灰头土脸,家里又不缺你挣的那份钱。”刘楠直起身,擦了擦汗水说:“我一开始是抱着玩的心态,但现在,看着那些妈妈为了孩子能用上好产品焦虑的眼神,我有了一种责任。”

10月,刘楠为了及时给顾客发货,她把办公地点挪到了仓库。刘楠找了装修师傅,在仓库隔了一个二层,没有供暖,墙壁也不保温。北京的冬天要是没有暖气,基本连手都无法伸出来,于是,大家要一人抱一个电暖水袋才能工作下去,遇到发货高峰,刘楠和所有人一起拣货打包,常常忙到后半夜。那一年的冬天,北京似乎格外的冷,刘楠的脸和手都被冻伤了。

就这样,刘楠没有采用任何营销手段,蜜芽宝贝,这个默默无闻的淘宝小店,单靠妈妈们的口碑相传,创下了2年四皇冠,销售额超过3千万元的惊人业绩。

飞翔的“蜜芽宝贝”

新年刚过,刘楠接到了一个投资人的电话,他说已经关注蜜芽宝贝好久了,现在愿出高价收购。刘楠听到对方报出的价格,心里一惊,她想,这个报价太诱人了,她回答说,自己要想一想。

她想到了这两年来的艰辛,有时累得也确实想放弃了,但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小店已做得风生水起,她又有些不甘心了。刘楠不知道怎么办,她通过北大校友会联系了真格基金的投资人徐小平,想让他给自己拿个主意。

那是个暖洋洋的下午,面对自己的偶像,刘楠却一点也不紧张。还没等徐小平发问,她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在两个多小时的讲述里,徐小平很少说话。最后刘楠讲到了她的创业目标和现在遇到的困惑,徐小平问:“你建立淘宝网店的初衷是什么?”刘楠脱口而出:“是一种母爱的本能啊,我要解除当下年轻妈妈们的焦虑啊。”徐小平笑着说:“真格基金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关注到了蜜芽宝贝,就是你不来找我,我迟早也会去找你的。这样吧,我给你投资,把蜜芽宝贝做大做强。”

月,真格基金联手险峰华兴风险为蜜芽宝贝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A轮融资。有了这笔风投,蜜芽宝贝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3月6日,蜜芽宝贝转型为进口母婴品牌限时特卖商城,在国内首创母婴品牌“特卖+闪购”的营销模式。商城上线当月,交易额就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仅仅过了四个月,蜜芽宝贝完成了1亿6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月22日,蜜芽宝贝又拿到3亿6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由H Capital领投,红杉资本、真格基金跟投。

此时,刘楠完成了从淘宝店主到垂直电商CEO的华丽转身。在众多风投资本的带动下,蜜芽宝贝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壮大起来,员工从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300多人,接连在德国、荷兰、日本、美国开通了境外仓库,合作的品牌接近400个,合作商品的种类也达到了3000多个。年7月,蜜芽宝贝以中国最大的进口母婴产品特卖电商城的身份被CCTV《新闻联播》报道。

2014年10月,蜜芽宝贝相继加入了宁波和广州保税区,用以备货或者直邮报关入境。同时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北京签约产品质量险的合作,为蜜芽宝贝进行正品承保,为妈妈们提供坚实的第三方保障。一位资深投资人说刘楠的这一举措,直接把竞争的跨境电商同行拉下了十年时间,现在,基本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蜜芽宝贝成为一个电商大锷。

6月5日,蜜芽宝贝宣布战略投资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未来将对接重庆“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拓展更多上游欧洲品牌供应商。207月8日,蜜芽宝贝再次作出战略调整,宣布将名称更改为“蜜芽”。蜜芽以母婴用品起家,这次“去宝贝化”的更名,表明蜜芽将不仅仅是卖母婴用品的电商,还是引领育儿潮流、改善亲子家庭消费习惯的生活向导。接下来,蜜芽将发布母婴界“COSME大赏”榜单,联合明星家庭推出育儿知识系列图书或视频,提供品牌定制服务等。

对于企业的未来,刘楠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年轻妈妈们的购买力是个巨大的市场。现在自己要考虑的只是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物美、价廉、服务好。跨境免税也好、限时特卖也好,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篇6: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

3年前,已在装饰设计公司工作1年有余的河南女孩霍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

霍莹学习的是装饰设计专业,这家公司专业对口、待遇优厚,此前老板还曾明确表示要给她升职。然而,性格倔强的霍莹还是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辞呈,而这一切源于她与发小的一次对话。

“我们儿时曾一起参加国画、书法兴趣班。”时隔多年,两个女孩再次相遇,她们发现彼此已走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霍莹选择了家装,发小选择了幼教。霍莹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当时的工作,心中对绘画、书法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辞职后,霍莹来到一家大型民营教育机构担任讲师,很快便被提升至校区副校长。“果敢、坚定、洞察力”,一度成为众人对她的评价。在大家眼中,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职场转型。然而,霍莹却再一次选择了改变:不做副校长,只做绘画教师!

她的选择看似轻率,实则深思熟虑。霍莹说,当时已经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课程设置、教案、甚至动作、表情、措辞,都要严格按流程,“连上课、下课的站位都已经设计好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台授课机器。

再次辞职后,她入职了现在的私人画室。新单位给了她一个充满诱惑的条件:弹性工作制。“大到课程设计,小到教室布置,自己都有话语权”,霍莹说,现在每天上午不用上班,可以自由创作,感觉“真爽”。

“一切源于热爱”,霍莹选择继续践行自己的信念:即刻付诸行动,绝不后悔。

作为国画、书法老师,霍莹喜欢在教学中将传统纹样、传统服饰、皮影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她希望学生以国画、书法为敲门砖,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治愈现代都市人心中的浮躁”。

“我希望有机会能举办自己的个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敦煌临摹壁画。”霍莹希望能寄情山水,继续自己的艺术梦想。

篇7: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

有个知名的翻译大师,日文听说读写样样都在行,曾翻译许多知名的日本小说,而且更难得的是,他没有念过大学,高职念的居然是汽车修理,而且从来没有到日本读书的经历。

某次记者访问他,问他究竟是怎么学好日文的,这位翻译大师,给了一个令人诧异的答案:“我的日文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我年轻时沉迷电玩。”

原来,他学生时代非常喜欢电动,家人知晓后百般阻挠,骂他“一天到晚玩电动,能有什么出息。”

但他仍背着家人,一有机会就抓着电动不放。

由于当时的电玩大多是日文,想要解谜、破关,不能不看懂关键说明。于是,他买了生平第一本日文字典。

但是一本字典,无法让他看懂所有相关说明,于是他偷偷去报名日文班,在家看电视都锁定日本频道。

家人以为他突然“哈日”起来,其实他看电视的时候,不仅在放松,更在竖着耳朵听日文,日积月累下来,他渐渐能全部了解电玩中的日文,并意外发现自己具备了看日文小说的能力,因缘际会下,他开始了翻译工作,由于文笔流畅优美,从此一炮而红。

多数人因为沉溺于兴趣而荒废了工作,聪明的人却在兴趣中学习,甚至因此绘制出崭新的人生版图。

心的体验: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只要看准方向,并且一路上不停的努力,成功就会出现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失去梦想,除了你自己。

篇8: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

赵修复,我国当代著名的蜻蜓和寄生蜂分类学家。

赵修复小时候是个顶顽皮的孩子。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们到野外玩,特别喜欢各种虫子。

有一次,赵修复和另外一个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颗树上挂着一个蜂窝。他对哪个孩子说:“大家都说蜂窝不能捅,一捅,蜂就出来蛰人。我们想个什么法儿捅它两下,怎么样?”那个孩子来劲了,说:“好哇!你说怎么办吧!”赵修复歪着脑袋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回家去拿一顶蚊帐来。不过可别让大人知道!”哪个孩子便跟着他去了。他俩拿了一顶蚊帐,又回到那颗树下。

赵修复爬上术,从树枝上吊下一根绳子,把蚊帐挂上。然后和那孩子缩到蚊帐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拼命捅蜂窝。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顺着竹竿飞过来,想蛰人,可是蚊帐稳稳当当地把蜂挡在外面,那个孩子跳着叫着:“好哇!好玩!赵修复也开心地笑起来。他捅够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飞走了再取蚊帐,便坐在蚊帐里看着蜂飞来飞去。这时候,蜂发现捅自己的窝的竹竿没有了,便成群结队地飞回去重修蜂窝。赵修复眼睛都看直了,他呆呆地想:“他们怎么会和人一样修房子呢?”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暗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些小动物。”

上学后,他更喜欢昆虫了,老是一个人趴在地上看蚂蚁,或抓个蜻蜓、蝴蝶什么的小虫子,仔细地观察、研究。

一天,放学后,赵修复和同学们一起回家。路过厕所时,赵修复让同学等他一下,说要上厕所。可是一钻进去半个多小时还不见他出来。同学急了,掩着鼻子到厕所里看看他出了什么事。一走进去,又好气又好笑。原来赵修复发现了一种会跳的蜘蛛在捕吃苍蝇,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记了外面的同学在等他。

赵修复年幼时,就是这样喜欢和昆虫打交道,长大后,他真的干上了研究昆虫的工作。

篇9:因为兴趣而成功的故事5个

沈韵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女性食品造型师,曾为麦当劳、必胜客、哈根达斯等国际知名企业“操刀”,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电视食品广告的造型均出自她手。

她的多彩生活,令人大开眼界!

沈韵:80后美女食品造型师迷上“舌尖创意设计”

沈韵是一个80后美女,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画画,积累了深厚的美术功底。在大学里,她特意选修了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她曾做过电视广告美术指导等职业。

沈韵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烹饪。妈妈烧得一手好菜,各种杂乱无章的食材只要一经摆弄,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有时,妈妈还会手把手教沈韵做几道民间特色菜。每一道菜烹调出来,沈韵都会认真做下记录:色泽,味道,香气,感受……然后再进行另样的尝试。久而久之,她练就了一手烹饪绝活。

沈韵做的“清蒸鲈鱼”,堪称一绝。刮鳞后,沈韵先是用盐略擦鱼身让咸味渗入,再起油锅煎黄了鱼皮,放生姜,喷料酒,将切细的雪里蕻咸菜放入——她喜欢用碧绿的新咸菜秆,觉得味道更爽口。然后,浇一大碗清水,盖上锅盖,等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让鱼肉的鲜味慢慢渗透到汤里面。掀开锅盖,鱼汤已变成醇白色,撒一把葱花起锅,把汤盛入深碗。舀一口汤,腌与鲜混合出来奇妙的鲜味,让舌头微微一烫,随即弥漫在口腔,满口生津,那味道鲜得不得了!

2000年,朋友在地铁站附近一个大型商业中心里开了一家饭店。这里大大小小的餐厅有二三十家,饭菜质量和价格都差不多,竞争很激烈。沈韵仅用一张小小的菜谱,就使朋友的餐馆门庭若市。这家人气最旺的餐厅,赢在“舌尖创意设计”,其中食品造型很有奥妙。

沈韵知道,客人落座后总要先看菜单,很多人都是看菜谱上的照片点菜,而经她的手摆弄出来的菜就颇有艺术感。比如,最简单的白菜炒肉丝,别家炒出来的大多是烂糊一片,而她不是将肉丝一股脑儿盛进盘子,而是用尖头筷子,将其一根一根地放进盘中。若觉得整盘菜的色泽还不够诱人,她会在肉丝上放几丝红辣椒,整道菜马上出彩。

沈韵在为菜谱做设计时,会从源头开始。她苛求厨师的刀功,比如白菜和肉丝一定要切得粗细均匀、长短相近,而配料的香菇、竹笋等也要切成丝状,与白菜、肉丝的 “身材”统一。装盘时,要分清主角和配角,香菇、竹笋这些配角不能抢了主角的风头。盘子的中央,恰似舞台的中心,是观众视觉的聚焦点,一定要留给主角——肉丝虽然不多,但肯定当主角。

由于职业关系,沈韵经常接触到很多拍摄食品的广告片子。她从网上了解到,其实国外前几年就有食物造型师这个新兴职业了,也就是给食品进行美化和造型的专业人员。他们用双手为食品打造出尽可能自然完美的状态,激发摄影师的灵感,拍出理想的照片。与厨师不同的是,厨师推崇美味第一,食品造型师则是视觉效果第一,让菜品看起来更美味,让人有食欲感,感觉到饿了。

欧美专业人士认为,好看的食物不亚于一件高级定制的时装,每一样食物都可以是艺术品。因为视觉认知是大多数人对食物的首选认知方式,所以,食物造型师对食品生产商来说非常重要,在市场推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创意造型,很快就会带来滚滚财富。

第一个客户是“康师傅”

2001年初,当进入这个行当时,沈韵最早接触的客户是“康师傅”,对方要求她为福满多牛肉面“操刀”。为了做好这个造型,她需要研究怎样将牛肉颜色做得够红够漂亮,怎样通过装置做出面泡好后的热气和小气泡等。

“在这期间,光是测试就做了将近两周。”沈韵口中的“测试”,是指拍摄用的这一碗面整个制作过程。“我要不停地研究面和肉怎样看起来最好吃,要把肉煮得比较有光泽,有筋有肉、肥瘦相间,而且还要看上去有一点儿热气腾腾的感觉。”

首先,她把牛肉切块,胡萝卜切丁,放入沸水中翻滚。牛肉块要立即取出,可以充分显出自身的纹理,但又不显老;胡萝卜丁必须等有些变色后才能捞起,和牛肉块一起放进酱汁中,浸泡着色——生的胡萝卜颜色太艳,容易抢主角的风头,所以要多煮一会儿。

第二步,将一束面条整齐地放入沸水中,只需稍微浸一下就捞出,在碗中摆造型,不断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紧接着,用酱汁、凉水、食用色素等调出汤底,并切好葱段。调好的汤汁,用壶从四边慢慢注入碗内。“这个过程,动作必须要慢,以免汤汁溅到不需要的地方。”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取出已着色完毕的牛肉块和胡萝卜丁,一块一块地堆放在面条上。“胡萝卜和牛肉的前后关系要掌握好,包括胡萝卜丁露出多少都要仔细观察、调整。最后的画龙点睛之处是摆上葱段,要让人看着既不觉得呆板又没有松散之感,一定要注意葱段的量及其在画面中的视觉重心和色彩的比例。”

这样,一碗好看又“好吃”的红烧牛肉面就新鲜“出锅”了。该广告在电视上播出后,给亿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朋友开玩笑,问沈韵是不是借机吃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康师傅”。沈韵大笑着说:“当你连续一个月天天对着方便面做各种研究的时候,你肯定是打死也不想吃了。”

很多人以为,食品造型师只是在录制广告片的时候忙一下,其他时间很空闲。其实,沈韵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到16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熬夜拍摄。有一次,片子拍了整整2天2夜才结束,因为每个产品的需求不同,每次手法也要创新。比如拍一个汉堡,肉的厚度、皮和肉的比例或者黄瓜摆放的位置,客户都有自己的考量。沈韵调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造型师,除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加上能熬夜、体力好。”

日常生活中,沈韵还要随时随地地研究各种原料。比如,为冰激凌做造型的难度非常高,因为无论是多高级的冰激凌,都不能在摄影棚的灯光下拍摄——还没等摆好造型,它就已经融化了。为鼓捣出不会融化的冰激凌,沈韵在家研究了2个多月的配方。哈根达斯老板看了拍摄的广告后,觉得非常逼真,表示满意,称沈韵是“天才创意大师”。

沈韵透露,一些欧美食品造型师常用土豆泥做冰激凌。不过,不能细看,因为土豆泥的质感与真正的冰激凌有很大差距,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沈韵喜欢挑战,所以才研制出了冰激凌的代用食品,解决了摄影师们的难题。她的成功,是经过反复试验、用汗水换来的。

全中国干这行的不到10人

沈韵也常为一些烹饪、美食及时尚类杂志推介的菜品做造型。曾有粉丝请教:“做食品造型,跟厨师对菜肴进行装盘有什么异同?”她说:“制作菜肴,同一道菜必须有统一的造型,只有在开发新菜时才需要构思新的摆盘式样;做食品造型,要的就是别致的装盘。”此外,两者的生熟程度也有区别。考虑到拍摄时需要相对鲜亮的色彩,诸如彩椒、芦笋、西兰花等烧熟后容易变色的蔬菜,在做造型之用时,只能煮至七八成熟。不过,像番茄牛腩这样的菜式,则可以完全烧熟。

“最好的美食造型,是要摆出食欲,但要遵循一条原则:食品本身是什么样就让它呈现出什么样。”沈韵说,为一道菜做造型,根据难度系数的不同,耗时也有很大差别。“有时候,一个小时足够。但有时候,需要耗上一整天。”

实际上,食品造型师往往比其他造型师的工作难度更高,因为不仅需要对物体的美感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必须了解食物的品性,并且具备一定的烹饪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包括:美术基础、摄影基础、色彩学、几何学、厨艺、食材知识、食品价格、成本控制、道具搭配、动手能力、创造思维。

2012年,沈韵应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有趣的是,她把林林总总的制作工具在镜头前一亮相,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原来,除了厨师的常用工具外,她最常用的竟然是外科手术或者是牙医用的医疗器械:手术刀、手术剪、尖头筷子等等。虽然使用这些器械不存在什么危险性,但特别考验工作的耐心,干这行一定要坐得住。

2013年4月,沈韵曾做过一个经典案例,接手一家著名披萨品牌的订单。给披萨做造型,非常考验食品造型师的功力,因为要让披萨看起来美味可口,必须制造出长而细腻的拉丝效果。沈韵在披萨中加入大量的粘稠芝士,终于成功。但是怎么去切割花瓣呢?最后,她大胆尝试用电锯代替普通刀子进行切割,使得拉丝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观众可以看到,从花瓣里拉出的芝士绵绵不断,让人一见之下顿感披萨美味可口,食欲旺盛。

沈韵说,正因为做食品造型如此“复杂”,这方面的人才在全世界都堪称珍稀。以北欧国家瑞典为例,全国不过6个人;在中国,干这行的不到10个人。沈韵的薪水是相当可观的,每12小时的收入就高达5位数。干一单大活,挣10万、20万元,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