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整理17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整理1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本文共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有理数说课稿初中数学的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篇2:整式的加减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整式的加减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 (P166例1)
求单项式5x2y,-2 x2y,2xy2,-4xy2的和。
分析:式子5x2y+(-2 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例3。(P166例3)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 x2-xy+2y2)
=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P167:1,2,3,4。
补:已知:A=5a2-2b2-3c2, B=-3a2+b2+2c2, 求2A-3B
四、小结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P169:A:1(3、4),3,5,6,7,8。B:1,2。
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篇3:初中数学第一册扇形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第一册扇形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一、教材、学情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初一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当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当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没有多媒体教室可采用小黑板展示);
2、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二)教学流程
1、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学生回答(是一个圆分成几部分),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
射击 4 12。5%
球类 8 25%
水上项目 8 25%
力量型项目 9 28。125%
田径 2 6。25%
体操 1 3。125%
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
引入设计说明:
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2、出示课本学生快餐营养成份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
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这样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
还有奔驰汽车的标志,把圆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圆心角为120。
总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三问。
3、做一做,P152,第(2)小题后面部分,老师分析。
4、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画扇形统计图)
提出问题―→调查情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图
问题: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交通情况。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点数,另一个学生记录,得出有关数据。
①步行 20人 40% 144 不妨设有50名学生,统计数据若如下(根据现场统计情况有不同的数据)。
②骑自行车 15人 30% 108
③坐公交 10人 20% 72
④其他 5人 10% 36
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
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
学生再看例题:气象资料统计图,计算圆心角度数需用计算器。
5、课内练习,学生板演,一个学生计算数据,一个学生画出扇形统计图。
6、作业 1)P153 ①②③④,思考题⑤
2)收集扇形统计图,渠道来自报纸、杂志、上网查询。
3)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用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六大基本理念,更加侧重理念③和理念④,本节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的情景设计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例题采用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最后画图,让学生感到一种自己研究成果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比课本的气象资料更具有感染力。作业中有一题是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篇4:初中数学试讲稿: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一、问题导入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并将纸片对折,然后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大家观察一下,看得到一个什么的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
师:对,剪出来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
师:现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什么样的三角形称作等腰三角形呢?
师:请中间一排穿黄衣服的女生回答一样。
师:她说:“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相等的两条边就做三角形的腰,另一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师: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请最后排靠窗的男生回答一下。
师:他说:“是”。大家觉得呢?如果是,大家能找到对称轴吗?
生:中线。
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它的对称轴不是中线,因为中线是线段,而对称轴是直线。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中线所在的直线。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先观察下刚才折的图形
师:△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
生:全等。∠B=∠C,∠BAD=∠CAD,∠ADB=∠CDA,BD=CD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这些结论都很正确。我们可以将这些结论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大家能不能将这个性质转化为数学语言呢?
师:请第一排最左边的同学回答一下。
师:他说:“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师:现在条件写出来了,大家试着证明一下。
生:作三角形的中线。
作△ABC的中线AD,则BD=CD
师:思路过程都非常正确。大家课后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作底边的高或作顶角的角平分线能不能证明出来呢?
师:等腰三角形还有一个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师:大家试着在下面证明一下,先写出已知和求证来。
师:大家都写得很不错。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道例题:
例。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
师:自己动手算一算,等下请位同学说下她的答案
生:60°
师:对,答案就是60°。运用的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看来,大家都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结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大家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第一题,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证明一下
篇5: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3、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篇6:初中数学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篇7: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ツ芰δ勘辏耗芙岷暇咛迩榫撤⑾植⑻岢鑫侍猓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ト醚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ゴ锉炅废(抢答)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EDF的度数ネü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ソ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篇8: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一)数与代数
知识与技能:
1、20以内的数。
2、加法的含义、减法的含义。
3、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钟面的时针、分针,整时时间。
解决问题:
1、把两类图形(物体)对齐着排一排,直观地比较哪种图形(物体)的个数多(少)。
2、应用加法的含义,解决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应用减法的含义,解决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知识与技能:
1、简单的方位DD上、下,前、后,左、右。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解决问题:在拼搭物体的游戏中,简单应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三)统计与概率
知识与技能
1、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2、简单的统计表。
解决问题:
1、根据种类、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把若干个物体分类。
2、对分类结果统计,并做简单的分析、判断。
实践活动:
1、有趣的拼搭(在拼搭活动中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丰收的果园(用方位知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愉快的周末(用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20以内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受气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和回头混合两步计算。
4、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
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2、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 3、初步认识并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统计与概率 1、经历把物体按种类、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时的重要方法。
2、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减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含义;在操作学具活动中,感受并概括出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通过对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发展计算策略,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宜自己的算法;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下,应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
(2)在教师的组织下,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篇9: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篇10: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认识新同学的能力,增进新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彼此的交往和良好友谊关系的建立。
2、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理论分析:
每个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容易产生焦虑和自我防卫心理,甚至有孤独感和不适应感。他会担心自己能否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能否迅速地融入新集体当中。而彼此认识会部分地缓解这些焦虑和自我防卫,为适应新环境提供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为更深入的人际沟通奠定了基础。但如果仅仅依靠个体交流,则即便是非常外向活泼的学生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结识所有的新同学,因此老师有必要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尽快集体地互相认识。
活动准备:
歌曲“找朋友”和“同一首歌”的磁带、录音机、卡片
活动过程:
1、自制“寻人启事”
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同一规格的纸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自制一份“寻人启事”。在“寻人启事”中必须写清楚自己的基本特征(如性别、穿着、外貌等),并画上带有典型自我特征的简单自画像。
2、进行“访问活动”
老师将“寻人启事”收齐并打乱,让每位学生从中随机制取一份,并要学生根据“寻人启事”中提供的特征进行寻找。找到后,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访问对方。自我介绍和访问内容都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等;另一方面是个性情况,如爱好、特长、性格、优点为、缺点等。老师可以先做示范,但允许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自我介绍和访问内容作适当调整。(为了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可以在此项活动进行的同时播放“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3、介绍被访问者的情况
访问活动结束之后,每个同学轮流将被访问者的情况介绍给全班同学,每们同学介绍完之后,被访问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老师应在此项活动开展前对胆小内向、从未上过台的学生进行鼓励,并提醒学生要认真听介绍,不记笔记、完全凭记忆努力记住每个人的特征,以便进行“认人比赛”。
4、进行“认人比赛”
老师将全体学生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如果全班总数为奇数,两组人数不等,则老师可以作为组一起加入),并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然后每组学生轮流上台说出另一组同一编号者的基本情况和个性情况,说对一项加两分,说错一项扣一分,各组每位学生的得分相加就是该小组的总分。得分高的一组为获胜组,获胜组可以给予输的小组一定的惩罚(如合唱一首歌等)。
5、填写卡片,交流活动感受
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卡片,卡片内容如下:
我来到这个集体已经有__天了,在此之前,我已经认识了__位新同学,他们是____,通过今天的活动又让我认识了__位新同学,他们是____,我觉得这样的活动__,通过彼此认识,我感到__,我希望在新的集体中我____,同是时我希望这个集体成为____。
填好卡片后,老师请3-5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活动感受。
6、老师总结
肯定这种人人参与的人际交流形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了解,并积极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言语表达能力。
7、齐唱“同一首歌”作为结束。
篇11: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1DD5的认识和加减法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1D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D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DDD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Z(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DD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建立初步的树感。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渗透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的思想。 教学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1―5的书写。 教师准备:野生动物园图,1―5的数字卡片和点子图。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点子图,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从现实中抽象出1―5各数。 1、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出示14―15页主题图)你们瞧,动物园里的动物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还给了我们近距离观察动物,认识动物的机会,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平相处。 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认识吗?自己数一数,分别有几个? 数完的同学再观察图上还画了什么?你还能数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呢? 2、学生汇报 师:汇报画面上的人或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说,先说数量少的,再说数量多的。现在,谁能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人或物的数量? 3、指导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想一想。 如:一头大象,一个太阳……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2头犀牛,2棵大树……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地把数字卡片1―5贴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依次摆在桌子上。 4、评价;刚才我们学习了从数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野生动物园里藏着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 5、操作练习(1)师: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 请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2)师:说一说:你用几根小棒摆了一个什么? (3)师:刚才,你们能用小棒表示出1―5的各数,真棒!除了小棒,你还能用其它方式表示1―5各数吗? 想一想: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出示和苹果一样多的其他东西吗? 6、评价。 二、感知1―5各数的顺序。 1、介绍计数器、点子图。 数学里面还常常用到这些物体表示数,介绍计数器,点子图。瞧。计数器上的一颗珠子可以表示“1‘,点子图上的一个圆也可以表示“1’, 2、操作 学生在计数器上波珠:先拨1棵珠,再添上1棵珠,就得到几颗珠?现在有2棵珠,再添上1棵珠,就得到几颗珠?…… 小结:瞧,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看来,每增加一个,就有1个新数产生。 3、操作 从学具中找出点子图表示1―5各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一排。 3、我问你答。 (1)1―5从小到大怎样排?1―5从大到小怎样排? (2)1的后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5和3中间的数是几? 三、教学1―5的书写。 1、教师演示。 刚才我们看到的数字卡片的数是印刷体,写的时候要用书写体。教师演示1―5的写法。把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演示清楚。并说明每个数字在写字格中的布局。 2、学生书空练习。 让学生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画。 3、学生描写。 让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 四、课堂练习。 做第21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集体订正。 五、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找一找生活中的1―5,说给父母听。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第几、比大小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7、18页的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创设“排队买票”情境,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 教学准备:小猴、梨、桃、香蕉图片若干张,“>、<、=”和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小结:动物是有灵性的,你善待动物,动物也会亲近你。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第几。 (1)创设排队买票的情境。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和动物园的小动物结下深厚情谊的小明。 出示教科书第18页主题图:星期天,小明带上许多动物喜爱吃的食物来到了动物园。瞧!小明正在干什么? (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师:小明能排队买票,师一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学生,我们也要养成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3)考眼力。(用手势表示结果) ①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可以用几来表示? ②师:如果说,现在穿粉红色上衣的阿姨排第一,数一数,穿白色裤子的叔叔排第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小结:看来,5既可以表示一共有5个人,也可以表示叔叔排在第5个位置。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数表示顺序“第几”(板书:第几) (5)说一说:你能用数表示其他的人排在第几吗? (6)如果穿粉红色上衣的阿姨买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再请你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其他的人各排第几? 小结: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2、比较2、3、4的大小。 (1)创设分水果的情境。 小明进了动物园,看见几只可爱的小猴,(出示3只小猴)他拿出包里的水果。(出示2根香蕉,3个桃,4个梨子,零乱地放在一起。 小明想:我怎么摆,能让小猴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每只小猴够吃1个,哪一种水果少,每只小猴不够吃1个呢?谁能帮小明摆一摆? (2)操作 ①每个学生尝试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摆出教科书中第17页的象形统计图。 ②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各有多少个吗?在它的下面摆出数字。 (3)比一比。 哪一种水果够吃,哪一种水果不够吃,你是怎样知道的? (4)抽象出数学符号和式子。 ①3只猴和3个桃的数量同样多,数学里可以用“3=3”来表示。 ②3只猴比2根香蕉的数量多,数学里可以用“3>2”来表示。认识“>” ③3只猴比4个梨的数量少,数学里可以用“3<4”来表示。认识“<” (5)读一读,比一比,记一记。 ①读“3=3”、“3>2”、“3<4” ②比较“>”“<” ③ 怎样记“=”、“>”、“<” (6)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刚才,我们看图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真棒!如果不看图,你还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吗?试一试:怎样比较3和4的大小? (7)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有几只小兔看见了小明,也跑了过来,小明拿出几根故萝卜喂小兔。(出示教科书第17页下面的思考题) 师:想一想: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够不够?手势判断,够吃的用“√”表示,不够吃的用“×”表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8)揭示课题:比大小。 今天我们不仅和小明一起分享了他在动物园的一段快乐时光,还积极开动脑筋,认识了“第几”,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揭示课题:比大小) 三、课间游戏。 1、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课间游戏,轻松一下吧!听口令,站一站。 如:××组的同学注意了: ① 从前往后数,第2个同学起立, ② 从前往后数,前面2个同学起立。 …… 小结:“几个”、“第几个”要分清,“几个”表示数量,“第几个”表示顺序。 2、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同桌游戏:一位同学出示1―5中的任意两个数,另一位同学找符号,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第1 8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订正。 2、练习二中的第5―7题,集体订正。 五、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篇12: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DDDD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表象,能认识这些物体相对应的图形。 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篮球,乒乓球、玻璃弹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谈话激趣:小朋友,每当老师看到你们那些高级,漂亮的玩具时,真的好羡慕!我也很爱玩,但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没有一件事花钱买的,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玩具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玻璃弹球等。 猜一猜:怎么玩? 师:小朋友的玩法还真多,我经常是用来搭积木玩的,你们想试试吗? 学生出主意,小组六个人的物品搭一块。 2、宣布规则:比比哪个组搭得最快,最高,最稳固。(板书:快、高、稳)让学生再次明确要求,比什么,比快,高,稳。 3、师生评价,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引起学生争议与思考:每个小组都是六件玩具,怎么选择,怎么搭建才有获胜的把握。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特殊的玩具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分一分。 1、小组合作,吧形状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3、揭示概念,逐一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认一认。 在这四种物体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比较特殊? 1、辨识球。 (1)摸一摸,在学具盒里找到球,放在手心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找一找,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球的形状?教师随即出示并滚动篮球,乒乓球。 (3)想一想,不论篮球,乒乓球还是玻璃弹球,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样的? (4)看一看,你脑子里想的和屏幕上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人们在画球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只要在圆里面添几笔就表示球。(在黑板上贴图片) 2、辨识圆柱。 (1)出示圆柱模型,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相同形状的物体,教师指出:不论高个子,矮胖子,只要是圆圆的像柱子的物体都表示圆柱(贴图) (2)师:圆柱和球一样也能滚动,但是滚动起来又有所不同。 学生操作 (1) 师:为什么球总是爱滚,为什么圆柱站着稳当,躺下来就要滚呢? 3、辨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⑴比一比:让学生把球和圆柱都放在桌角,观察比较剩下的两堆物体在形状上与什么不同? ⑵说一说:指导学生概括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都一样,而一个长方体的面有大有小。 ⑶辨一辩:实物判断,图片中辨认。 ⑷找一找:在你生活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四、摸一摸。 1、在袋中摸出它是谁?同桌活动。 2、按指定要求摸出物体,师生互动,教师可故意摸错。 五、做一做 1、用橡皮泥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 2、课下请学生合作,把它们用橡皮泥做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组合成一件漂亮的造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会利用常用的集合体画出比较规范的平面图形,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教学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白纸、水彩笔、印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旧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又几位老朋友来看望大家了,猜猜是谁? 请同学们赶快从魔术袋里摸一摸,看看究竟谁来了? 同桌两人合作,从袋子里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积木放在课桌上。 当学生指出物体名称时,教师提供一组照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图),请学生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球的照片)今天球来了吗? 学生打开袋子看看,没有球。 师:同学们对几位老朋友太熟悉了,这节课老朋友和大家还有一种新的玩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行动表示。 二、抽象图形,比较分类。 1、摸一摸,在物体上初步感知。 教师拿起长方体,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找样子摸一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并用彩色笔在此做记号。 师:有什么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平面”并板书:平面。 学生继续在正方体和圆柱上寻找这样的平面,摸一摸,并用彩色笔做记号。然后把刚才摸到的平面分别正对着自己,仔细观察这些平面的样子,用手势比画它们的形状,初步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2、画一画,从图形上直观认识。 引导探究:如果把你摸过和看到的这些平面、比画的这些形状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想办法把你喜欢的那个平面请下来,画在纸上呢?四人小组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分一分,在比较中揭示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检查每一组的图形是不是从相应的物体上请下来的,再分别将每一组图形与上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照片认真仔细地比较比较,一样吗? 小结:我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所以叫“平面图形”教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别取个名称,好吗? 师生交流:(1)教师指着一组圆,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圆。 (2)教师指着一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正方形。 (3)教师指着一组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长得很像,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们的细微差别,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师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一样长。 二、形体对照,沟通联系。 1、师生交流。 把长方形的一个边长不等的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正方形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 把圆柱的这个平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 2、操作探究。 在我们的积木上还能找出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自主选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的一个,分别将各个平面画下来进行对照。 3、深入讨论。 (1)在你的圆柱上能找到几个圆?这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 (2)在正方体上你能找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大小一样吗? (3)用长方体的每个面画出的长方形一样吗?仔细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 四、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今天认识的图形? 2、折一折。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试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课件显示:红领巾,流动的红旗,三角尺,警告牌等物体, 3、拼一拼。 把正方形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4、剪一剪 (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2)你会用一张圆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码?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这篇13: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整 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1、92页的内容,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出整时;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表。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师: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闹钟或钟表 师:对了,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2、揭示课题。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师:钟就是时钟,表就是手表。简称“钟表”。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观察自己的钟表。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带的钟表或钟表模型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观察好的请坐直。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2根针,3根针,4根针,那这些针都一样吗?谁来说说这些针是什么样的? 2、看课件钟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一点一点的,我们叫它刻度。 这些刻度把整个钟面分成一格一格的,还有1~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板书:数(12个)大格(12个)、除了这些,刚才同学们还发现钟面上还有一些针,而且这些针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根针呢,比较粗,又粗又短的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针叫做”分针“还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笔分针还要细的针,叫做”秒针“但是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时针和分针,秒针呢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暂时不讲,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是定时针,也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也暂时不讲。 3、认识分针,时针。 师:时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分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板书:时针:粗、短;分针:细、长) 师:正是这些组成一个非常漂亮的钟面。板书:钟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又粗又短的针是什么针?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 我这里有一个钟,老师指着针,看谁能最快地说出是什么针? (时针,分针,分针,时针)、师:现在请同学考考同桌,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师:你的同桌都说对了吗?把钟放桌角。坐直。 (二)认识整时 1、看时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中,小女孩是几时起床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两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从墙上挂的'钟上看出来是7时,一个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中看出是7时的,你们同意吗? 师:好墙上挂的大钟,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床头柜上的是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这也是7时,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平时,你们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师:老师希望大家想这个小朋友学习,一听到闹钟马上起床,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看谁能很快地说出是几时?(师贴钟面)(8时、3时、6时) 这是几时?同意吗? 师:3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看,这3个钟都有什么规律吗? 生: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师:你们都观察到了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 (8时)时针指着3就是 (3时)时针指着6就是 (6时) 师:那时针指着5呢? 师:也就是说看钟的时候,先看分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是吗?真聪明。 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就是看钟表的方法,会看钟也就会看表了,大家把这个方法一起读一遍。 师:记住这个方法了吗?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老师来拨钟,你们来说时刻。 1 时 9 时 5时 师:现在老师来说时刻,请你们来拨钟,谁要来。 2 时 11 时 12时 师:还有同学想来,我把机会让给大家,同桌两人,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 师:说完了吗?你同桌都说对了吗?表扬同桌。 2、写时刻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看钟表了,那你会不会把钟表上的时刻写出来呢?再请看这幅图,这几个小朋友还是7时起床的,7时怎么写呢?请大家看黑板,7时可以直接写7时,还有一种方法呢?像这个电子表上一样写,几时就在前面写几,7时就在前面写7,然后在中间写2个小圆点,最后在后面写上2个0,。这个也表示7时, 师:一起读一遍,7时我们已经会写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 师:那刚才这个钟面,同学们已经会看时间了,那谁能用2种方法写出来呢?谁愿意上来试试?别的同学认真观察,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们都会写了吗?刚才我们学的就是课本91页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小明的一天。 师:好,有一位小朋友知道大家都会了,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课件。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明,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懂得了独立生活,通过学习认识钟表以后,我的生活安排有序多了,你看,这是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你能够说出我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吗?) 谁来说说? 我们知道了小明一天的安排,那你们会用两种方法写出来吗?请打开课本92页,认真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工整。开始吧, 师拿几本展示一下, 你们跟他们一样吗?真不错, 师:小明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使一天的生活丰富多彩,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六第一题连线。 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练习石榴的第一题。连线。 上面有4个钟面,下面有4个时刻,请把相应的时刻连起来。 (师生讲评) 2、练习十六第3题。 先说出钟面上现在的时刻,再说出过1小时是几时? 3、小画家,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小画家,拿出老师发的练习,把你最喜欢的时刻画出来,并用2钟方法写出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半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时的方法,并会认半时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篇14: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书包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整理书包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四 位置与顺序
篇15: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分类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分类(P38DDDP41) 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按同一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并在分一分,看一看中培养操做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评价等学习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商品柜台及生活物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超市去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超市里都看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积极回报发言。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超市物品远景。 师;跟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超市里学习用品近景。(售货员正在分类摆文具)师:刚才你仔细观察了吗?你又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第一层是练习本,第二层是笔,第三层是文具盒。 再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将一样的东西摆放在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教师板书课题:分类。 (2)猜一猜, 播放录像:售货员手中正拿着一个文具往货架上摆放。 师:你猜阿姨会将文具盒放在哪一层?学生汇报病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3)说一说。 师:录像看完了,超市我们也走了一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超市的物品要分类摆放呢?有什么好处? 师:你能再说一说身边像这样分类的例子吗?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 将出示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2) 小组代表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 2、各小组间将分类的结果进行交流。 3、教师再次强调分类的必要性:物品摆放清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做一做。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并在组内交流是怎样分的。 (3)汇报交流。 2、第40页练习六的第1~3题。 3、拓展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全班汇报,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 ,刚才将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想法吗?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按不同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在分类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具枪,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们想到棒棒虎家里做客吗?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他家看一看。播放录像:书桌和地面上凌乱地摆放着各种杂物;有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具枪,花等各若干。 师: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边指说物品名称。师: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的意见。 师:你能给棒棒虎一个好的建议吗?学生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要将物品归类摆放。 师:四人小组开始分类整理。 师:评价,小结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分铅笔。、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中的四个人,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铅笔。将铅笔进行分类,每个同学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 师:说说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的组是怎么分的。 2、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 3、各小组之间进行补充交流。 4、指导学生看书。 (1)说一说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2)小结:同样是铅笔,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新知 1、分花。 明确活动要求: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全班交流分法和分的结果。 师:这4朵花,颜色,形状不同,所以依照这两点,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分法、2、分图片。 启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学生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进行分类。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一个不同点找到分法的? 3、小结: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我们发现,找到一种不同就能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混合练习。 第40页第3题。 5、应用练习。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四、总结提升。 1、学生自己总结。 请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好吗? 2、师:这两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和学习了“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能按单一或不同的标准去分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团结,合作,交流,和实践,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团结就是力量。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篇16: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一数(第1——2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数学第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案。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时课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知道要按照顺序观察物体。2、了解学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师: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你们可以称呼我马老师,我希望和你们成为好朋友,每天一起上有趣的数学课。师:请小朋友们拿出数学书,(教师示范课本封面),我们上数学课都离不开这本书,希望你们爱护它。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里面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师:请小朋友们找到这一页。(教师出示编者的话)师:听了这封信,你想说什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他是谁?课件播放:‘嗨,小朋友们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也和你们一样,今天上一年级了,想看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吗?走,我带你们去!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2、3页‘美丽的校园‘主题图。
三、自主数数,交流体验。
1、寻找主题图里的数。(1)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跟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师:告诉大家,校园里都有什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追问:还有什么?(2)看图数数。师:多么美丽的校园!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绿色的大数,美丽的小花,还有老师和学生。你能数出每一种东西的数量是多少吗?现在咱们就来数一数。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再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发言中。师生交流:①数数量是1的事物。师:刚才有的同学数出了校园里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板书:1)学生读一读、说一说。②数其他数量的事物。师:小朋友数出有2个单杆,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也是“2”呢?引导学生说出2个跳绳的学生,2个讨论问题的学生等等,教案《数学第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案》。同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集合圈。(板书2)同样方法教学3—10的事物。师:小朋友数出了有10个男同学,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小结:一般我们在数物体数量时,要指住,从左到右的顺序认真地去数,这样不容易数错。(3)看图读数。师:(课件出示第4、5页集合圈图)现在咱们玩开火车的游戏,听清老师要求,看住大屏幕上的图和数,按小朋友的座位顺序一人读一个数。如果有困难,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再读,比一比谁能读的对,读的清。师:小朋友们按顺序能读出来,那老师随便指一个数,你能读出来吗?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寻找教室里的数。师:同学们和小叮当一起在校园里找了这么多数,真了不起,在我们教室里面藏着许多数宝宝,快找找看。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教师参与到学生寻找数宝宝的活动中。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集体交流。师:同学们找了这么多数,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数一数,你的前面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左边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右边又有几个小朋友?
3、寻找校园里的数。师:小朋友们能从图中的校园里,我们的教室里找到这么多数,那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些数吗?我们一起去咱们的校园里参观参观,好不好?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师:今天是我们第一天上数学课,课堂上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积极踊跃的发言,同学之间的互爱互助,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比一比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 、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第一课时比多少授课日期:教学内容:课本第6~8页。
教学目标:
1、探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经历观察、操作、体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培养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等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实物图片和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动画片,教师配音讲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小猪正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抗木头,忙得可欢了!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跳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客人。师:请小朋友观察大屏幕,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像小动物一样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师:数一数,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
二: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1、理解同样多师:就像一位小朋友说的那样,有4只小兔,1只小兔搬1块砖,你能摆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吗?学生活动学生尝试摆,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出示图)(1) 数量相同,首尾对不齐。(2) 上下一一对应。教师深入学生的活动中,选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用放大的教具摆一摆。师:小朋友们评一评,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在学生充分评价、交流补充的基础上,教师说明:1只小兔搬1块砖(边说边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师:你能边指图边用同样多说一说吗?同桌的两个小伙伴互相说一说。师:第一种摆法的同学,你能用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次,加深印象。
2、认识多、少师: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小兔和砖的数量了。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先独立观察、思考,再交流。学情预设:可能有的学生选取数量同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选取数量不一样的物体进行比较。第一种情况出现,自然地作为同样多的巩固练习,并要求说出比较的方法。第二种情况出现,作为教学资源,认识多、少。师:我们一起来比一比3只小猪和4根木头,你能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吗?学生活动,一名同学用学具在黑板上摆一摆。发现:木头多,小猪少。师: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板书:多,少)针对小猪和木头数量比的结果,采用多种形式说,如个人说、小组说、同桌说等,以加深印象,表达清楚。师:对其他物体的比较,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告诉大家吗?可能出现:动物之间的比较、动物与水果之间的比较、如:萝卜的数量比苹果的数量多、苹果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等等。
篇17:第三课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三课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在空中课堂与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在前面两节课,学习了第十五课的第一、第二框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框的内容。第三框主要讲的内容是:
投影1三、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板书)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到本框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受到非法侵害,一方面是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是要依靠执法机关,得到相关的法律救济,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学习本框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同学们依法维权,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好,我们先来看本框的第一个内容:
投影21.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板书)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很快就会想,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公民,我们的合法权益可能会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呢?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投影:3(1)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板书)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例如,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公民的权益;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可能会损害公民的权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公民权益的侵害也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然后在分析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投影:4、
1998年11月18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敲响警钟的日子,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学会保护自己。
因为,我们看到,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
投影:5
那么,我们同学考虑一下,意外伤害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这么大,意外伤害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投影:6、7
通过以上材料说明:我们作为未成年人,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学会自我保护,依法维权尤其重要。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投影:8、9
好,这三个问题请大家先考虑一下,下边我们一起来看答案。
丁某的行为显然是违法了,米某虽然是在押犯人,有一些权利被剥夺,但是米某还享有依法未被剥夺的权利,这些未被剥夺的权利依然是受法律保护的。
投影:10
这个案例说的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侵害。
接下来继续看案例:
投影:11、12、13
这个案例说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通过上面这些案例,大家看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同时,侵害了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这样的例子,我们还能举出很多,这恰恰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公民权利受侵害的现象,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看下面这张投影:
投影:14
大家看了这个字,谁都认识“我”,那大家想想,这个字到底有怎样的含义呢?好,我们现在把“我”分开左右写,左边是个“手”,右边是个“戈”,是不是在说,要用手拿起武器来捍卫、保护自己呢?那么,这个武器应该是怎样的武器呢?
同学们一定会说,当然是法律武器,大家说得非常对,老师听了也非常高兴,因为这说明在我们同学当中起码有了依法维权的意识,但是,同学们也要知道,有了依法维权的意识,并不等于就会依法维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些人还做不到依法维权,相反,还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什么错误做法呢,一起来看:
投影:15(板书)
为什么说忍气吞声和打击报复都是错误的?
好,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
投影:16、
有的同学上学的路上,或者在学校,被劫钱,不敢跟老师说,也不向学校汇报,怕被坏人报复,宁愿破财免灾;还有的同学跟家长说了,家长怕孩子再吃亏、挨打,索性每天给孩子兜里装点钱,让劫钱的人每一次都如愿以偿。
大家想一想你身边是否有这种现象呢?在你的身上是否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呢?
好,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投影:17忍气吞声的后果是什么?
给大家点时间,仔细考虑一下
想必同学们也都想到了,那就是,一味地忍气吞声,使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狂,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自己的权利一再受到侵害,也就等于是在纵容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那么,由于不法分子得不到及时的制裁惩罚,就有可能使更多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忍气吞声与我们第一框中学到的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不相符的。
甚至,还有的被劫过钱的人认为,不法分子劫我的钱,我就给,因为我惹不起,但是,我得捞回来,从而又去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反而使自己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侵害别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者。
所以同学们请记住,当有类似情况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敢于跟家长、老师讲跟学校说,通过学校和公安机关的行为,使不法分子得到及时的惩处。
以上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忍气吞声是错误的,
下边接着看案例
投影:18、
同学们想一想,因为这时的徐某是一个受害者,若是他能够懂得法律或再冷静一些,肯定会有好办法来解决问题的。那么我们的同学都想出了那些好办法呢?
投影:19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徐某是怎样做的。
投影:20、21、
徐某通过报复,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他的权益得到保护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好,我们来看一下徐某报复的结果是什么。
投影:22
由以上案例,大家看到,若是不依靠法律来维权,一味地报复,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相反,还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社会的罪人。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明白了,公民受到非法侵害,为什么既不能报复,也不能忍气吞声,而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同时,我们看到,一些违法犯罪者,往往也都是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是法盲,只有我们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用法律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在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才不会盲目行动,而会主动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投影:23 (板书)
我们作为未成年人不仅要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还应该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权。那么,如何运用好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利呢?看以下内容:(拓展知识,注重行为指导。)
这部分内容是老师给大家补充的,目的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做到依法维权。
投影:24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尊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自尊即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律就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强就是自己努力向上。
(三)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遇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是专门欺负身体弱力气小的未成年人,未成年孩子要对他们加强警惕,防范他们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知法懂法,可以使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自觉摒弃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学会用法,则能帮助未成年人采用最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面的四点内容,告诉我们,我们要做到真正的维权,首先自己要严格自律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提高警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样做既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又使不法分子得到及时的惩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依法维权。
下面看一下这个少年是怎样做的。
投影:25、26、27、28
这个少年维权的事例,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外,还可到执法机关去控告、起诉,以便得到法律救助。
因为有时仅仅依靠我们公民个人的力量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就要依靠执法机关,得到法律救济,以讨回公道,依法维权。
投影:29(板书)
下边我们看一下我国的执法机关,都有哪些机关?你知道吗?
他们的职能是什么?
投影:30、31
虽然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职能不同,但是在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三机关始终是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例如一起刑事案件,首先由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其次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最后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这三个执法机关在各有分工的同时,还有他们的共同之处:
投影:32、33
即它们共同担负着保卫人民民主、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光荣任务。
也正是由于公、检、法三机关的共同性质和共同任务,
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
投影:34
这一规定也说明了:
为了及时地揭露和打击犯罪分子,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到公、检、法三机关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或者到审判机关起诉。
所以,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
投影:35(板书)
教师小结:
投影:36、37
受到非法侵害,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不能忍气吞声或打击报复
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依靠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治安保卫机关
维护自身合法受到非法侵害应去执法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
权益机关控告、起诉人民法院――审判机关
课堂练习:
投影:38、39、40、41、42、43
课后作业:
投影:44
收集有关依法维权的案例,积累一些自我保护的经验。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学习到这,在此老师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同学: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和伤害,健康成长。
好,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