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共11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共11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

篇1: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

摘要:从相关组织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围绕物流的核心观念———服务,对物流业的非独立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流行业的本质文化特征应该在于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物流服务业应当在结合自身的复合性以及系统层次性特征的基础上,用一种蕴涵组织文化的服务管理方法对物流业的服务功能进行引导,在有利于物流企业培育各自的核心优势的同时以便对现代物流业的市场化进程有所规范,进而推动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物流服务管理;文化策略

1物流行业认知及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考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货物的有效流动,可以说是对运输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对传统运输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突破,是在从事物流基本环节的作业中对其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管理实现物品的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进而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各种物流运输企业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再认识,各物流运输企业逐渐走出了盲目“物流热”的倾向,认识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并且应当建立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一体化物流运输框架体系。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根植于文化之中。由此物流行业企业在发展中也必须以深层次的文化支撑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因为它们的群体意识(包括群体的共有价值观、精神面貌及它们的心理态势)和群体行为规范(由团体内部所有的制度和外部共有的社会政策有机组成)一定会形成一种群体共享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对整个物流行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影响。因而从长远看,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有必要对这种倾向进行积极的塑造。

篇2: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

针对我国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以及为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的需要,文化策略的实施有以下必要性。

2.1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发展新的管理理念

现代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对服务这一观念进行管理要求企业首先明确: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和服务价值是提升服务竞争的关键。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服务结果的趋同性,仅靠服务结果难以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并且文化具有学习、共享、继承和多维的特性,由此物流业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只有形成自己的物流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基于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的服务文化才能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培育出自己的核心优势。

2.2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在发展中实现多元化目标、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

物流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特点,这些形成了物流业在发展中要实现的新的.物流观念,如全球化、一体化、精益化、顾客满意、无库存、信息化、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等。物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物流系统和新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物流不是指某个个体活动而言,物流是一种结构,是一种集成结构,在其发展中要实现多元化目标和长期利益;并且物流本身不是一个独立性的领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还要考虑相关社会利益。因此,单靠物流本身的逻辑理论而形成的独立结构,其作用是有限的。文化策略具有舆论、宣传、教育的潜在和持久作用,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在发展中实现多元化目标、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

3物流文化的理解和结构

物流业具有的经营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带有一切文化都具有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物流业的文化应该包含两部分:第一,物流企业内部的经营文化,即物流企业文化。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赢利、实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第二,物流企业外部的共同文化,即物流行业文化。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更深的层次上考虑物流行业的独特文化特征应该更加注重它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上是为巩固、完善、调整、发展该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并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使之深入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更好的从事社会物流运输活动,最终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篇3: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经营形式、资产组合方式及所有制形式,物流企业提供的特殊产品———物流运输服务具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打破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人、物资及其它被移动物的流转。物流企业在运营中以实体的形式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流转,它采用一种直接的、公开形式与社会接触。它的生产的产品———服务或增值服务,从一开始就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联系,服务结果的质量除了受到客户的要求限制外,它的服务过程及外在形象还受到社会的监督和影响。另外,在整个社会的生产范围内,物流量的大小、是否合理有序反过来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同寻常,因而物流业发展的文化策略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积极、和谐的氛围。文化策略的实施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国家物流政策、社会组织的支持度、公众的反应及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

4.1用文化力提升物流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

物流服务消费是在购买之后才进行评价。服务运营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人”的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物流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大,服务显示出柔性化,个体差异明显,没有统一的标准,服务组织的难度大,内部员工情绪的反弹较大,受社会的逆向影响多。因此,物流服务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与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文化塑造的出发点和归属应是尊重和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没有愉快的员工就没有愉快的顾客。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赢得顾客的省心、舒心、放心和开心。最终用文化力维系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并且倡导内部顾客服务思想,这有利于明确权责关系,减少内部失误,提高效率。

4.2用文化力提升公众对物流业的积极反应

公众的反应一方面说明物流业属于具有很强的公共公益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在它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一定要积极去尽社会相关的责任,提升服务的质量和自身的良好形象,也包括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减少对周围人群的空气和噪音污染、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应主动参加社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3用文化力提升社会组织对物流业的支持度

社会组织的支持度反映了物流业同其它行业组织或团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有相关经济利益的联系。为了物流业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地同社会各相关组织或团体进行交流和经济合作,发挥文化力的优势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套有助于物流企业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在物流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求得进步。

4.4用文化力提升国家物流政策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应

国家物流政策属于物流行业文化重要的制度载体。它源于物流行业对发展国民经济先行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这种调节手段的有效发挥一方面在于物流政策本身的制订上;另一方面,物流经营者对物流政策的认同和熟悉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物流的运转效率。所以应通过文化力的积极影响,促使人们对物流需求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城市物流结构,并在物流消费观念、提高物流效率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以及物流的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进行显著的变革,如消除传统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加大科技含量,实现“清洁型”物流,最终实现区域物流、城市物流、城市公共交通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小结

物流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涉及广泛的公共性经济活动多种运输方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及数量众多的物流经营者,而且还有类型繁杂和众多的物流运输对象。这些不同利益取向,将使其相互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和供求范围内有着各种矛盾和制约。为了社会总体利益的基本需要,包括既保证各物流运输方式和物流经营单位正常进行运作,尽可能有效的利用其物流运输能力、合理发挥其优势,又保证物流运输需求者总体的基本经济利益。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文化的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使之深入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消除社会中不良的物流服务观念。所以,从长远考虑,物流行业的本质文化特征应该在于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物流行业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决不能以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它的发展应该以通过不断地、更好地提高对顾客的增值服务中求得立足,以始终如一地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繁荣中求得生存,以争取在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下求得更多、更久的受益,从而使物流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5.

[2]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

[3]华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6.

[4]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9.

[5]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6]张宁俊.服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3.

作者简介:李兆磊(1982-),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及民航物流。

篇4:多元文化理解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多元文化理解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课程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进行确定和划分。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多元文化理解的文化定位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增加文化因素的比重

(一)课程设置

在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内容(文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地理、哲学等)、语用规则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层次侧重不同的内容,但文化内容要面向所有学习者,贯穿整个汉语学习过程。教学安排上,要合理的增加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且增加相应的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课与汉语言基础课的衔接和协调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大体上说,一年级汉语课程应占总课时的95%左右,二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文化课程,应占总课时的10%-15%,三年级应占25%左右,四年级应占三分之一偏高些。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理解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文化课程,它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多元文化理解的观念,既能认同母语文化,又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二)教材编制

教材的编制一般要符合六条原则:实用性原则、交际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这其中却忽略了文化的原则。文化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内涵的选择和融入是教材编制中的难点,所以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应恰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点,这些文化点指目的语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与目的语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和与学习者母语文化有差别的文化。教材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多元、沟通和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抓主流不猎奇、要求了解不强求认同,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材应该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方面来编制对外汉语教材。“表层结构”的主要要素包括汉语教材的功能模块(比如,生词、语法、课文等)及相应的'汉语文字或图表呈现方式。“深层结构”指汉语教材选择的基本语言要素、汉语交际技能以及文化要素的组织结构。教材的编制要以“深层结构”为重点,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由表及深,从生词、语法到交际技能和文化要素。

(三)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主要包括测试目的、测试方式和测试内容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测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试图对测验对象的语言能力或语言运用能力究竟做出什么样的推断,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于汉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内涵的理解以及交际文化的把握。语言测试的方式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种。语言测试应该是以诊断测试和成绩测试为基础,以水平测试为工具,以潜能测试为辅助的多种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要强调的是,水平测试只是作为测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显示等级水平的一纸证书。语言测试的内容包括语汇、语法、文化、语用四个方面,分别囊括在听力、语法、阅读、综合等四个部分之中。以HSK考试为例,试卷的四部分所考察的重点都集中在语汇、语法和语用上,文化测试力度不足。本文认为,文化测试点应该隐含在其它三个知识点内,通过其它知识的考察来检测汉文化的理解。比如,考察语法点的选择题的题干可以选择中国的历史典故等等。另外,学校要避免把HSK考试的结果同学生的学位挂构,这样会减少学生对汉文化的兴趣,并且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选择不合理的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根本,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0月,教育部实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语言本体知识,具备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科研和亲和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因而对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走一条开放的、兼容整合道路。这条道路要通过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两方面才能得以实现。

(一)意识的培养

意识的培养又分为理论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情感意识的培养。理论意识包括学生意识、教学语言意识、课型意识、目的意识、敬业意识、语用指导意识、培养学习策略意识、时效意识等。理论意识是以语言意识为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为目的,教学优质策略掌握为工具的基础性意识培养。文化意识包括多元共存意识、平等对话意识(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饮食禁忌等,从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求同存异的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情感意识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能激起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奋,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用热情点燃教学气氛。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具备以下5点专业知识: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语言习得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前两点的培养是重点。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要求老师要掌握普通语言学知识(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和方言知识),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系统而有理性的认识。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要求教师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哲学智慧等方面的知识及世界各地的基本文化脉络。

篇5:试论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论文

试论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化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大学语文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实施创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革新考试内容,创建人文化的语文考试形式及评价机制等人文化的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形成学生的独立精神本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且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自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是人文的,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性的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人文性教学氛围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出现课堂压抑沉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教学人文性,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平等。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和谐愉快、真诚、自由、开放、民主平等的人文性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

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要真诚,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早已指出,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品质,即尊重、热爱和真诚。

其次,要变“填鸭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撕破日常生活中的功利面具,审视和检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逼视和考问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才能毫无畏惧地反省、体验和表达自己所思与所得。”教学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其内心感受。教师对学生突发提出的问题也应及时地进行指导,只有改变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奉为知识的象征,是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和传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权威定位。但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角色定位受到了挑战。首先,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早已不复存在;其次,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唯师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从课堂外获得知识和信息非常容易,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这些角色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协调者、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在人性化的教学中,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人文化的教学,只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才能胜任。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化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要实施人文化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其次,要树立“教育促进者”的教师观和“学生主体”的学生观;再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不仅如此,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打破以往不合理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是一个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也不是泥土、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知识强加给学生,否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还会不自觉地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抗拒。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只能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实施人文性教学。

人文性教学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教学的生动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以人为本,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质疑、勇于反问。文学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概括评价。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把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迷信权威作为教学宗旨。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大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四、革新考试内容,构建人文化的语文考试形式及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还大都沿用中学语文的考试内容,无非就是基础知识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三大模块。基础知识与运用多着眼于无数细小的知识点上,阅读理解也多是玄妙莫测的分析,答案多是以课内的记忆性、技巧性、速度性的内容为主,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比较缺乏,这是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的。而且陈旧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模块不可能涵盖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部,更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语文教育的人文素质转向,原有的单向度的、知识性的考核模式必须改变,建立起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文学教育新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语文教育新的考核模式必须突出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内容应体现较强的人文色彩,重在考核学生的个性发展。压缩客观的知识型题目,增加能反映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观题目。听、说、读、写能力要全面考核。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都进行打分,提高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使大学语文课考试更人文化。

其次,考试形式要多样。大学的语文考试与中学的要有所不同,大学语文考试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人文化。根据考试内容、对象、要求的不同,可采取闭卷、开卷、半闭卷半开卷、口试、笔试、课内考与课外考或撰写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多种考试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把考试变成一种人文性的关怀。

再次,要构建人文化、多元化的大学语文考试综合评价机制。当今时代,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适应大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显现于平时。要全面考核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与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教师要认真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表现,比如平时学习的态度和平时作业要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课外征文、演讲比赛等获奖要加分,鼓励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期末任课教师要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另外,人文化的考试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的作用,倡导学生自我评定学习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习惯,使大学语文课考试及评价更科学更人文化。

五、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教学要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大学语文教师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具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外,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首先,学校要在教师中进行人文素质思想的学习和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和教师本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其次,学校要创设适合教师人文素质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进行人文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培训进修。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教师才能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变成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6:英语教学人文化实施策略

摘 要:初中英语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多次改革下,初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也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演变,本文对初中英语人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人文化教学;模式;策略

初中英语人文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思潮的理解、对人文思潮的意会、对人文思潮的发展进程具备概念性认识。

人文化教育模式的培育方向,是帮助学生内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人文化教学模式的探析,对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课堂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

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对各种英语知识的兴趣,英语教师面临的任务以及挑战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开始对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进行革新,在新课改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有了一定提升。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投入逐渐增多,比如多媒体投入、教师的投入等,都为英语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不断提升。

人文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初中英语人文化教育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英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英语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对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阻碍。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加强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

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中形成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状态进行改变,使得学生可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新的学习环境,对传统的实践能力观念进行改变。

围绕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念的目的来发展,不能强制学生进行实践能力。

2、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教学

生活教学是初中英语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进行情景设置时,应该要以日常生活为原型,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加深对所学的英语知识的内容的理解程度。

此外,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各种生活素材的累积。

英语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累积还不够,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素材的累积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以及解题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常常容易感受到没有素材可用,为了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使得学生可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区委,就应该要对学生的教学素材进行丰富。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依靠通用的教材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通用的教材中很多学习的内容都比较枯燥,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东西可以用来当做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英语教育,应该要加强对生活中各种教材的合理运用,促进学生对英语内容建立一种系统的知识框架,并且尽量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场景作为教学的背景,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英语课程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阐述,从而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3、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英语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弥补单纯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比如在课外可以设置实践角,可以举办相应的英语角、英语口语交流会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并且在课外活动的拓展过程中,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英语是学生从进入学龄阶段就接触到的一门自然学科,从最初的“识字、遣词造句”的初阶认知教学,到英语的高等文化素质的培养,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人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探析,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决,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人文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08)

[2] 徐天梅.初中英语教学渗入人文教育的方法探究[J].校园英语,2012(15)

[3] 康海玮.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人文精神培养探微[J].教育艺术,2012(24)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2】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人文环境建构;大学英语

一、引言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颜辉,)。

这种教育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终身教育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2号文件)。

在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环境的建构,对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重新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要建构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必须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Von,;陈琦,张建伟,1998),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发展、变化的,任何知识意义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与个体而言的。

语言也不例外,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形成终身求知与学习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即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知识建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把握。

基于动态知识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强调情景教学,不仅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思想的具体体现。

强调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创造开放、平等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学会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外语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社会交往”。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抓住了外语学习的本质: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交际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学生角色的定位也不同以往。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拍档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既关注学生的中心主角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的实践模式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要点之一是:大学英语要求分层次教学并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莫锦国,2005)。

同时,教育部还就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课堂面授及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陈坚林,2005)。

课堂面授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交流;计算机自主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及教育部提出的全新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跳出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框架,树立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意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具体来说,建构“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不可或缺。

1支架式课堂教学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而“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是一种隐喻,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以“学”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大厦”,而教师的“教”则是帮助学生构筑“知识大厦”必不可少的脚手架。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将来能撤走支架,使学生能独立地学习,同时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教师提供“支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归纳讲解、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情感的关注、环境的设置、兴趣的激发、适时的鼓励、愉快的心理氛围的创设等。

虽然实施“支架式教学”的渠道是多样的,但“支架式教学”与课堂教学却密不可分,必不可少。

此外,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教师不仅应该是经验上的先导,而且还要对学生要建构的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

因此,通过“支架式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适度地进行经验、技巧及知识等方面的铺垫,为学生铺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自然过渡的无级跳板。

因而教师的“支架”作用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学生无谓的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保驾护航。

2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中,网络这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提供的网络化虚拟课堂中的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交互活动。

由于语言所具有的天然实践性,这种交互活动就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过程。

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发展能够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个人差异,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空间,轻松地学习交流,焦虑程度降低,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地点,主要靠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自主学习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开展交互活动,需要较强的独立性;网络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开放的,自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合作学习

如果说,“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目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师生合作学会交际、学会协同等,是为了实现其非智力素质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

佛勒(Lynne Fowler,)及索罗曼(Soloman,)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从事网络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属于冲动型和感觉型学习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喜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乐意与他人一起学习”(陈剑光,胡弼成,2005)。

因此,合作学习,尤其是继“网络自主学习”之后的“合作学习”,是网络自主学习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

学生因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如:就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请教别人(如某一英汉文化差异);帮助别人解除对有关语言知识的误解(如某一歧义句的理解);就当前问题对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如互相批阅作文);就当前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如各抒己见的口语对话);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为一辩论题做准备)等。

合作学习的形式会因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而不同。

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之中及“网络自主学习”之余,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多的是:①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的相互合作;②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③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而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合作学习可以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使自己受益最大的学习伙伴;合作人数不限,可能是面对面合作,也可能是网上的学习合作。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建构,目的在于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合作、负责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潜能。

只有在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才能建构师、生两个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关系,避免“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一偏向,逐步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将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熔为一炉,从而构建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 1] 颜 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 [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 2]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 2号文件) [ Z].

[ 3] 陈 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 4] Von Glaserfield,E.Footnotes to“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6,25(6):19.

[ 5] 莫锦国.大学英语自主式教学资源库开发初探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 6] 陈坚林.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 7] Lynne Fowler.Etc.Learning styles and CASE too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DB/OL].

[ 8] Richard M.Felder ,Barbara A.Soloman.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DB/OL].

[ 9] 陈剑光,胡弼成.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 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篇7:班级文化建设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杜方圆

【摘要】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扬起德育之风帆,以此形成好的班风、好的学习氛围,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文化育人 名人名言影响 自律意识 良好习惯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活力和学生的自我活力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德育方法的创新,不应再以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模式,而应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情感型模式、以德育德,以爱施爱,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不断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唤起他们内在的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我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人文、青春、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充分、全面、可持续发展。

班级,特殊的“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建设积极健康、并为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文化,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首先,设置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风气,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作为班主任,心中应有十分明晰的“蓝图”:从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好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且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要求,以利于操作和实践。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奋斗目标,对形成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是十分关键的。

开学初,向全体学生提出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确立个人和集体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结合校规和班级实际,明确提出自己的班训,如:“今日新星,明日精英”,作为学生长远目标与准则。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时期的班级现状,确立短期目标,并设计班级标语和口号。如当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或成绩处于低谷时,我们的口号是“一份耕耘,有时未必一份收获,但长期耕耘,则必有收获”;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们设置了“用你行动的彩笔绘出班级的灿烂,用班级的光辉引你走向美好”等等标语;面对学生的骄傲情绪和忽视学科学习基本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我们所知的很小很小,我们未知的很大很大”、“学习的最大敌人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已知的知识,应该夯实基础,踏实前进,等等。

这些目标性很明确的标语和口号,其精神一旦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就大为改观。这些班级口号,作为班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和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大目标。

其次,我认为沟通就是对话、就是交流。

它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释放,使师生的情感更加深厚。要达到沟通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同苦同乐;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与学生共同玩耍、共同游戏、共同思索、共同创造,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去浇灌,用诚心去感化,用恒心去引导,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切实为学生着想。我们班充分的利用了师生“连心桥”,看到一些小问题时可以及时的写篇文章提醒学生;感觉到学生感情有些脆弱时,有时我剪贴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挫折的学生自强的事迹激励他们。有时,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六组,每位任课老师都是导师,带领着10位学生。我们让每位学生写自己的近期目标,近期的困惑。然后收上来,导师在下面写上针对学生的困惑给予的策略,或给予的鞭策鼓励。

记得一位学生,总是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李主任给他这样写的:你是位有理想,有志向的学生,但是万事应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离期望的目标接近一些,开始行动吧,你每天只要能比昨天多做对一道题,你就进步了一步,让我们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吧。这样使得每位任课老师都能与学生有心灵沟通的机会,使老师的智慧更加广泛的洒落在学生身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记载着师生沟通的那张纸贴在了师生连心桥的旁边,并贴上了标头“展望未来,落实现在”。通过这个活动,班里的学习气氛更浓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更容易,更频繁了。

另外,我在教室里将每科的学习方法策略总结出来,办了个壁栏,取名学习方法探究,并将不同题目解题思路,我写的范文,还把写给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贴在了旁边,使学生有所借鉴,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为师生创设了具有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我们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相知相通,情感交融。我们教师的品格、气质、文化素养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朝气、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感染着教师。使得我们既悦纳自己,又悦纳对方,在这种温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形成了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通过制度管理作为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和重要保障,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班级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因此,在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的基础上,以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学期初,共同讨论起草《班级公约》,提出共同遵守的几条制度和原则(每个学期各有侧重),而这些制度必须是可落实的、可操作的,并能具体量化为指标,易于学生遵循和检测,并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班级中建立监督机制——检查委员会,以保证制度的正确落实。因此,有了这些制度和指标,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交给班委和学生们去评判、督促,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其次,班级组织结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班级管理必须着力调整完善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其中,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人人参与管理,是班级内部结构调整的核心。在推行班委竞选制之外,我在所带班级中还推行了班务公开制、值周班长制和值日班长制。同时在班委的协调和带动下,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充分展示和锻炼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班级中的积极负责态度,在管理他人中学会管理自己,在为集体和他人的服务中学会负责和互相协作。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3“走进名人世界”,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行

有目的有选择的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名人故事,了解名人成长足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行,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指南。这些对模仿力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有助于他们学习、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的良好形成及高尚化。

4常颂名言警句,素养提高潜移默化

每天预备后由值日生选出当天的名言警句带领大家诵读。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不仅积累知识而且能够励志。如 “爱人者,人恒爱人。”等颂扬富有爱心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要求学生自律。这些名言让学生在熏陶渐染中提高素养。

5培养自律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华东师大的肖家芸老师曾说过,“学生教育管理中,重盯轻导,重管轻育,重育分轻育人,德育成为看管盯,偏离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前小学生中不少存在着厌恶劳动,怕苦怕累,挑吃挑穿,浪费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因此必须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以培养能使他们终生受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纪守规,文明礼貌,个人仪表,环境卫生是基本要求,重在自律意识的培养,要求“狠抓治本不放松,提高教育的预见性”,做到“制定计划积极抓,探索规律提前抓,发现苗头及时抓,针对特点趁早抓,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风、学风中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学生大多数是喝蜜糖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朴素,奋斗自强。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愚公移山的故事、延安精神、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都是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少先队利用这些材料不定期举行报告会,通过听报告,学生心灵深处会产生震撼。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使德育工作走出“难”的困境,也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当前的课改精神,给德育工作带来希望。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在他们的实践生活中形成的,而且也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班纪班规制订,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各种文体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评定及组织参观,参与社区服务等,都可以让学生自身组织,从而丰富他们的见闻及内心感受,把课堂学习和社会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现在学生大多数是喝蜜糖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朴素,奋斗自强。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愚公移山的故事、延安精神、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都是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少先队利用这些材料不定期举行报告会,通过听报告,学生心灵深处会产生震撼。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使德育工作走出“难”的困境,也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当前的课改精神,给德育工作带来希望。

建设优秀班集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班级建设融合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了各科教育的影响,为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它是对常规管理的超越,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班级文化建设推动着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呼唤着高品位的班级文化。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与奉献到美好的事业中,让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沃土上开出奇异的馨香之花吧!

篇8: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论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论文

作为语文教师,无时不在探求以最小代价让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为了使学生不遗漏每一个知识点,教师总想讲多、讲全、讲透,面面俱到,结果收效甚微。语文教学成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只有学会精心取舍,才能走出贪大求全的怪圈,成就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单元与单元、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如果不对知识要点进行客观统筹,“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短时间是不可能全方位学深学透一部作品的,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少则得,多则惑”,只有进行大胆合理地取舍,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充分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定取舍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目标定位准确,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目标不能贪多求大,应集中明确。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研读作者。要分析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明确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研读编写者。编辑在挑选、编排文章时都有一定的用意。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要把它融入整册教材中、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到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联系或区别吗?(3)研读学习者。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紧扣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定取舍

著名教育家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首先,要紧扣目标进行取舍。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容必须体现目标。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坚决舍去,一味贪多,势必“蜻蜓点水”。譬如在参加优质课听参赛者讲授朱自清的《绿》一文时,几位老师都能将教学目标确定于比较探究上,但有的比较点过多,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比较不透,甚至课没有讲完,归其原因还是目标不够明确集中。譬如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李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她将文章的'重点内容锁定于对“闲人”蕴情的探究上。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后,引出对“闲人”内涵的探究。经老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学生回答出“闲人”是指一种有闲适心情的人、闲情雅致的人。联系苏轼的经历,从而悟出了苏轼那种豁达、洒脱的心境,最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其次,从学生出发,确定内容取舍。有些教师喜欢按照教参上名师的教案上课,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生活环境、知识准备、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优秀教学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情。尤其西部农村的中学生,生活体验少,阅读量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所以教学内容的取舍,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的。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定取舍

旧课翻新,上出花样,是教师一个普遍心理,但有时弄巧成拙。譬如大量多媒体课件,精美的幻灯片甚至视频绚丽多姿,增强了趣味性,但课堂缺少灵活性和师生主观能动性,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本末倒置。在讲授《绿》这一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用《绿》的图片导入新课,《绿》的朗读视频领会感悟,《秋》的图片引导写作。大部分时间放在文章写法分析和学生讨论探究上,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仍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教学目标,布置适当作业,以定取舍

由于片面追求分数,许多教师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作业单调、重复、内容窄、分量多、出题过细、答案过死,学生埋头于烦琐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要将做作业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作业内容与课文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和富有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巩固训练环节进行恰当的取舍定位,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篇9:论文小学教育惩罚实施策略

论文小学教育惩罚实施策略

一、小学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够充分或者存在误区,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惩罚工作中采取了错误的惩罚方式,使教育惩罚失去其应用的价值,如果教师反复使用错误的惩罚方式,会对学生再次造成伤害。

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惩罚和体罚是一个概念,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本来可以采用较为轻微的惩罚方式,但是却采用了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体罚这种方式,致使学生身心受损,容易出现反抗的心理。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将惩罚和奖励对立起来,比如当学校举行一个活动时,一些同学表现比较优秀,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而少数同学的表现较差,教师特别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批评表现较差的学生。

(二)变相体罚的现象严重

变相惩罚是教育中明令禁止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受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影响,变相体罚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令小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一些教师无视政策法规,变相体罚学生,并禁止学生向家长和学校说明,甚至利用退学的理由威胁学生,学生被迫忍气吞声,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三)心理惩罚程度过重

心理惩罚是惩罚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某种行为或语言对学生心理造成压迫或伤害,属于精神惩罚范围,通常表现为一些让学生难堪的语言和行为以及对班级内学生的不对等待遇。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极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教师素质低下的现象,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带有谩骂、侮辱性质的言行时常出现,对学生构成精神虐待。

(四)适度性把握不够

教师对惩罚的度把握不够好,在本可以采取教育方式教导学生的事情上采取惩罚性的手段,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在今后的对此类事情的态度发生转变,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阻碍,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促进小学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

针对小学教育中惩罚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学校、政府三个角度探讨促进教育惩罚更好实施的策略,形成教师、学校和政府三方通力合作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解决教育惩罚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现代化教育的开展进程。

(一)教师要合理使用惩罚策略

只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到合理使用惩罚的重要性,才能使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惩罚的应用策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念,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认识到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对学生起一个警示和行为纠正的作用,而不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或者提高教学成绩盲目地对学生开展惩罚教育。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为教育惩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

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将教师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约束教师的部分行为。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教育为规章制度制定的出发点,通过引导的办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惩罚的.实施过程使之程序化,防止教师滥用惩罚教育的方式。

学校要建立奖惩机制,对惩罚教育的方式应用得当且效果明显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引进,扩充师资力量,定时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进行考查。

(三)政府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教育惩罚上升为法律内容,制定惩罚的实施原则,为教师开展教育惩罚活动提供依据。政府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对恶性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舆论监督促使教师合理运用惩罚制度,对教育者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为教育惩罚的应用创造一个较有压力的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惩罚归根结底是为了对学生某种行为进行否定促使其行为朝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当前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惩罚方法并没有达到这一点,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对惩罚手段的运用极不合理,对学生的成长再次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将强制性的惩罚手段与比较温和的惩罚方式适当结合,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重视惩罚产生的不良后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鹏飞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山西师范大学

篇10: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 论文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 论文

课常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制约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又反作用于素质教育,影响素质教育的达成情况。所以,要在数学学科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乃是既重要又迫切的课题。

一、以启发为指导,坚持知、情并重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运用谈话法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个片段:(一)师: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②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加减?

生:不能。

顺:所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定要先通分。

(二)

师:先请大家口算两道题:①3/6+2/6=②8/10-3/10=生:(略)师:这两道题中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它约成最简分数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①3/6+2/6=1/2+1/3;②8/10-3/10=4/5-3/10)师:(用纸将等号左边的式子盖住,指着右边式子)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①这两道题能直接加减吗?②怎样计算呢?

生:这两道题不能直接加减。

生:能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师:有没有办法能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统一起来,而原来的分数大小又不变呢?

显然,片断(一)以注入为指导思想,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记住结论。

片断(二)以启发为指导思想,注重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新的课题,而且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素质。

以启发为指导,坚持知、情并重,就是要启发学生愿学、乐学、好学。为此,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数学。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从学习数学的目的上去启发学生热爱数学,另一方面要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群体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群体风气和意识观念,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只有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养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求知气氛浓厚的集体氛围中,学习的自觉性才可能形成和发展。

3.启发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提问的能力。一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二要抓住时机,耐心引导。学生从不问到问是一个进步,但要从问到会问更是一个飞跃。教师既要热情鼓励,

[1] [2] [3]

篇1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策略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一种崭新而鲜活的探索,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程形态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师、学校、学生均是一个挑战与考验。笔者作为一名课改浪潮中的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指出了当前选修课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实施策略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选修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一种崭新而鲜活的探索,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程形态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师、学校、学生均是一个挑战与考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几年来,我与同伴们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感受到选修课“美丽而又飘渺”,这里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二、问题篇

选修课程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重在一个“选”字,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必修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但是很多教师却将选修课的教学等同于必修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也与必修课教学一样,按照教材顺序、惯有的教学思路讲解,完全等同于必修课的教学,没有凸显出选修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课程目标。

2、课程边缘化

语文选修课,不论是从其模块数量还是在各省普通高中课程执行方案所占教学时间看,都占有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但事实上,受高考选修课程所占份额影响,一方面选修课难免被敷衍、挪用,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中进行诗歌或散文的高考阅读训练,《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中进行语文必修课中的字词句应考训练等。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围绕着高考,努力地寻找与高考要求相一致的课程来开设,而那些对高考帮助不大,旨在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选修课一般不在考虑之列。

3、安排集中化

基本上各地各校在高二上学期必修五结束之后开设选修课,集中一段时间教授完,让人感觉是在继续必修六、七的学习,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准必修课”的角色。

4、评价简单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像必修课一样,用一张试卷即书面测试的方法,并借此来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并没有走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三、策略篇

1、适当取舍,合理剪裁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教师要依托教材,但是又可以跳出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学生适度、学生兴趣以及师资力量等情况,对选修课程进行适当取舍、合理剪裁,将课文中的资源进行重组与拓展,建立起相应的校本教学资源与顺序。惟其如此,选修课才能上出教师的个人风采,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才能建立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例如,《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有些文本偏难的课文,在程度相对薄弱的班级,我们就可以舍去对文本过详的讲解,主要向学生介绍作家及他们的创作特色风格即可,或者选择这位作家的其它易被学生理解的作品来讲解分析;而《论语选读》的一些篇章相对容易,就可以重点讲解,甚至可以与必修课的学习相联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选修的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如可以开设“苏轼诗文专题”,将必修二中的《赤壁赋》、必修四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新城道中(其一)》、《游沙湖》、《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等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其异同,又可以加深对苏轼人生观以及人格魅力的认识与理解。

2、立足实际,联系高考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要求上,仍要体现基础性,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学用结合,为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

另外,立足实际,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适当与高考相联系,这也是破除选修课程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联系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调一些方法,进行一些比较阅读;在学习古代散文时,联系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进行一些高考相仿试题的随堂练习,并请学生进行讲解。进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时,可以和高考散文阅读的能力相联系。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都激发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动力,也帮助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3、展现人文,拓展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从课程定位上说,高中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补充、拓宽和提高,是最能体现课程个性与人文性特征的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文章的人文精神,致力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引导学生在选修课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中,体验语文乃至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且学以所用,从而提高语文修养。

例如,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及各种积极处世的精神;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探索作品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在新闻写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国事;在中国文化的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创新课堂,丰富活动

如果说上面的三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调整方法,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开展了一些活动。

一是开展社会实践。如《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一般先讲授有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收集、筛选、整合有关信息,随后结合实地调查访问、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二是编写表演课本剧。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让学生改写课本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及人物的理解程度。

三是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如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娜塔莎》时,组织学生观看《战争与和平》等相关影视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写成影评,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

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把选修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设一些专题让学生研究,如“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古今对联欣赏”、“本地风俗文化”等等。

四、反思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正在不断地实验中,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其困惑与思考常常同在。在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着以下问题:

1、如何增强学习者的适应性和钻研精神。对于教学活动引导者老师来说,如何充满教学激情,创造性地处理好教学资料的取舍度、课程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节奏的艺术化等等;对于教学活动主体者学生来说,如何沉着面对教材品种的多样化,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及其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化等。

2、如何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如何把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点和差异性,如何提高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如何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探究,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如何处理好高三教学活动中选修与高考的关系。高三学年的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还是按照考纲训练知识能力点;如何将选修课教学和高考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将选修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训练同步进行,在教学上做到举重若轻,举一反三。

五、结语

选修课是一片等待着开垦的沃土,它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我们深信:语文选修课在各方努力下,一定能够插上轻盈的翅膀,带领师生飞向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杨国荣。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7)

[2]谭小芳。谈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选修课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