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精选10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精选10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本文共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1: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引言

《安装工程估价》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具有较强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安装工程造价的组成及特点,并能依据实际工程图纸熟练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相关文件。本课程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1.1课程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安装工程造价的确定;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安装工程的计价方法,熟悉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和消耗量定额的内容,掌握安装工程造价编制的步骤、技巧,进而能够对某一具体的安装工程进行计量与计价。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编制出安装工程计价成果文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和消耗量定额的应用;难点是各专业工程量的计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工程量计算中,工程量计算规则,子目系数、综合系数计算是难点;计价过程计价材料和未计价材料的划分是重点,消耗量定额子目的选择和价差的调整是难点。

2《安装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特点

编制安装工程造价文件,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使学生编出合格的安装工程造价文件。同时安装工程造价具有很强的地区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安装工程估价的系统性、规律性外,还必须让学生掌握相应地区的造价计算规定和特点,学会使用地区的造价计价程序,工程费用计算标准等。

2.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安装工程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2.2.2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安装工程估价》课程不仅涉及定额与清单两种计价模式,还涉及给排水、电气、采暖、通风空调、消防等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计量方法,课程的内容烦琐,知识面广,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安装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2.2.3教材无法满足需求目前,安装工程估价方面的教材多而杂,且适用于本科教学的较少。此外,大多教材都是基于不同的地区定额编写而成的,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不具有通用性,能够结合本地区《陕西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编写案例的教材基本上没有。这对于学生学习造价编制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可能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

篇3: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3.1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

3.1.1根据课程内在逻辑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安装工程估价》课程知识面广,在有限的课时内,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计划中,学生已先修了《建筑工程估价》、《安装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施工》,掌握了计价体系、识图和施工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的侧重点在于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文件的编制。此外,针对具体的单位工程,进行精选,如在“电气工程”部分,对最常见的室内电气照明工程进行详细讲解,对变配电工程只进行提示性讲解,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基础性工作扎实,且对边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创新能力。3.1.2根据课程研究对象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安装工程造价的确定,具有区域性和时效性,不同地区的方法、依据不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由于实施的规范不同,对于安装工程造价的确定也有所差别。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地区特点,结合现有政策、现行规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陕西当地工程实际,参考《陕西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版)、陕西省造价信息等资料编写教案。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且学生兴趣不高的瓶颈,根据课程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本课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案例布置任务。在讲解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开始,首先依据工程实例布置任务。比如,讲解给排水工程时,先交给学生一套某办公楼卫生间的给排水图,让学生识读、分析,同时布置给学生两个任务:作为业主编制拦标价;作为施工方编制投标报价。有了任务引导,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2)结合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工程图纸演示工程量计算过程,同时编制部分工程量清单并进行计价,让学生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计算方法,定额子目选择,未计价和计价材料的`划分等重点。3)针对案例进行任务实施。在计量与计价内容讲解完毕,由学生相互讨论,动手完成余下部分,并根据之前的任务,形成拦标价或投标报价,最终完成任务。案例教学的引入,不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而且通过课堂上教、学、做的同步进行,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3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媒体课件、现场案例法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3.1多媒体教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在施工现场实习的经历,且安装工程设备和材料种类繁多,单纯靠讲解与板书,既抽象又枯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图片,融入讲解内容中,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其学习兴趣。3.3.2现场实物法比如,在讲到采暖工程量计算时,以教室的采暖管路为例,画出其实际线路及施工图线路,让学生对照思考。学生们通过身边的实物案例学习,能充分理解知识点,并将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系统化。

3.4实践环节的改革

《安装工程估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其中4个学时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文件编制能力后,发给学生一套施工图纸,要求学生完成此项施工图纸的工程量计算,编制好自己的计算书。其余两个课时在机房由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计价软件套定额,进行计价,取费等,最后编制出一份合格、实用的安装工程计价文件。通过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安装工程估价》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完善了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操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了培养目标。

篇4:安装工程课程群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安装工程课程群作为培养安装工程人才,助推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利器,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将利用BIM技术从课程体系创建、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指标优化三方面对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进行改革,以培养更多适应职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BIM;安装工程;课程群;改革

1安装工程课程群现存的问题

通过综合多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中课程设置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2BIM技术应用于安装工程群改革的必要性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即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最新产物,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在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创建“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为项目各参与方以及最终用户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1]。众所周知,BIM技术因具有协调性、模拟性、可视化、优化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中,因此,将BIM技术尽早应用于安装工程课程群中,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行业革新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BIM技术

国家住建部及十几个省市地区已陆续发布多项BIM技术应用推广文件,同时大批项目已纳入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其要求建筑工程领域包括工程造价专业在内的诸多从业者掌握一定的BIM技术。安装工程作为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一大主体,涉及水、电、暖、通、消防、智能化等多项子单位工程,BIM技术在安装工程方面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单个子单位工程BIM模型的建立,管线的综合,动态的演示,更体现在多个子单位工程之间及与土建工程之间多个复杂节点的交叉优化,碰撞检查,可视化漫游等,其不仅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更有利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工序的返工,极大地节约工程成本。因此利用BIM技术对安装工程课程群进行改革迫在眉睫,进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胜任力。

BIM技术将有利于安装工程抽象知识具体化

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涉及识/绘图、建模、施工、造价、管理等多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其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直观知识理解易但空间想象难的困惑,因此,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特点及BIM漫游功能将有利于加快学生将安装工程抽象知识具体化。

BIM技术将助推安装工程课程教学多样化

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中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场胜任力十分重要,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部分涉及模块少,教学效果不明显。随着BIM技术应用日趋广泛,行业内出现了越来越多规模各异的BIM比赛,如“创新杯”BIM应用设计大赛、“龙图杯”全国BIM大赛等;同时诸多与BIM相关的等级考试也应运而生,如BIM建模师、BIM应用师等。

篇5:安装工程课程群改革研究论文

课程体系创新化

BIM技术背景下的安装工程课程体系设置将以学生入职岗位为出发点,以工作流程下所需知识及技能为主线,从而确定安装工程理论课程及实训、实践版块(见图1)。安装工程理论课程优化将从新课程植入和新课程结构建立两方面入手。新课程植入一方面是将BIM或MagiCAD等建模相关课程植入课程体系中,并设置为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是将安装工程发展前沿及建筑智能化等方面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植入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新课程结构的建立以识图→施工→造价→管理这一工作流程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主线,最主要将核心课程BIM或MagiCAD等课程设置在识图及CAD课程之后,后续所有专业技术课程之前,学生在掌握建模相关知识之后,后续所有课程都能借助BIM模型这一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教学素材展开,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BIM模型始终贯穿于后续所有课程之中,学生在借助BIM展开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在新课程学习中发现之前BIM建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改正和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安装工程实训版块优化将以BIM模型为依托,以安装工程所涉及的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等专业模块为主体,各高校可根据区域选择3~5个模块将其设置在安装工程识图、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安装工程造价等专业技术课程之中;同时实训重课堂、轻课下,重个体、轻团队,因此3~5个实训模块可以拆分成必开和选开两种环节,必开模块由教师在课堂指导完成,选开模块由学生以团队形式在课下完成,以此巩固BIM模型应用并提升学生对不同专业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生沟通力和团队协作力。安装工程实践板块优化将打破单一企业实习这一重形式轻效果的模式,而以与BIM相关的比赛、科研项目、执业证书、企业实践等为载体,采用依次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展开,首先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参与教师产学合作科研项目,在校直接对接企业项目,通过多方位的训练为学生考取相关执业证书奠定基础,以便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最后以较好的胜任力参与企业实践,实现较好的自我价值。

课程内容模块化

安装工程涉及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等共计十二大行业领域。每一领域贯穿于识图、建模、工程材料、工程设备、施工工艺及造价等相关课程之中,同时每一领域都是由庞杂多样的分项工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前后逻辑关系紧密。因此,本文将结合安装工程课程群特点及目前诸多地方高校不同课程授课教师间沟通交流少,课程内容衔接性差,同一知识重复讲等问题,站在提升学生职场胜任力的角度,打破传统不同课程间界限以十二大领域各自BIM模型为载体对不同领域下的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例如图2给排水工程模块,给排水工程可以水流方向为主线,将知识串联成一体,水流经由水泵房,依次通过水平干管,立管,支管,然后到达各个用水设备,以此水流顺序同时借助BIM模型可以分析识图、工程材料、工程设备、施工工艺及造价等课程中所涉及的管道、管道支架、管道控制装置调节连接装置及管道刷油防腐等知识。通过该方法可将给排水工程形成一张思路清晰、逻辑鲜明知识模块,以培养学生连贯的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考核指标过程化

安装工程课程群考核将打破传统的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而通过加强过程考核,丰富期末考核方式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过程考核包括上课表现情况及模块案例完成情况;期末考核包括期末实训及实践两部分。上课表现情况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将其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其首先可激励学生上课积极性,减少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不良现状;其次可加深学生对教学模块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复记忆;最后可促进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及语言组织能力。模块案例完成情况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团体所提交成果及成果完成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度进行过程追踪,进行定性打分。其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力,自觉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以系统性的思维主动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期末考核将改变传统的只通过试卷或设计的单一形式,而通过将闭卷考试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次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6: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建设人才市场持续升温,建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有了较大调整。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建筑工程、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给排水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专业[1]。高等学校按照统一的人才标准进行培养,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和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基于此,20xx年9月,新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颁布实施。新规范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核心知识为载体,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提出本科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和办学基本条件提供了指导意见。新规范执行以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变得更加重要,各高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生源、师资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1课程定位与特点

1.1课程定位

《土木工程材料》是在第3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规范规定总学时为48,其中包括36个理论学时、12个实验学时。该课堂的先修课程为《大学物理学》、《理论力学》、《普通化学》,后续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施工》等。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使用方法、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并获得主要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使用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供必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1.2课程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各章基本没有联系,缺乏系统性;工程应用性强,经验性内容多,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逻辑性较差,看似简单易懂,实则不宜把握[2]。上述特点使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枯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差,学生对课程往往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1.3教学目标与内容根据新规范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新规范规定了该课程必修的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钢材、砌筑材料、木材、沥青及沥青混合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其他工程材料共9个核心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并规定了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强化实践是新规范要求的重点,新规范明确规定了6个必须掌握的实验知识点和技能点。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新规范对创新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2课程建设

2.1师资建设

较强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理想的课程师资队伍应该在职称、学历方面满足合理的比例,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合理的梯队建设对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面,我校构建了合理的教学团队,11人均具有该课程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其中包括教授5人(其中1人为黄河学者),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2人。学历结构:博士5人,硕士6人。我校还积极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和工程实践培训,提供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素质,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2.2教学资源建设

2.2.1教学文件的修订与完善新规范颁布后,相应的教学文件,例如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库及试卷库等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等作相应调整。应该根据新规范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科学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有明确的能力培养要求及培养措施。教案编写要依据大纲要求,遵守教学基本规范和程序。课堂教学内容要系统、完整、不断更新,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学术进展,并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规范中规定的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实践单元建立配套习题库和试卷库,实现教考分离机制,以形成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2.2.2教材建设教材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专业方向对口,是否符合最新相关规范,能否反映行业前沿与动态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校一直重视教材和相关教辅材料的建设,一线教师积极积累教学素材和资料,积极参与各类统编、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例如,由白宪臣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已分别被列为住建部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张承志教授编著的《商品混凝土》、《建筑混凝土》等专著也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已经根据新规范完成了再版的统稿工作。

2.2.3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可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土木工程材料》为我校校级精品课程,配有丰富和完善的课程资料,比如课程概况、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等,便于学生课下查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2.4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重理论,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的仪器、设备和场地等硬件设施欠缺较多,不能满足新规范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据新规范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建设,共完成总价值300余万元的相关设备的购置工作,新增河南三建、河南省祁湾建筑公司两个教学实践基地,“混凝土工程生产实训基地”也已顺利投入使用。

2.3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根据新规范规定的核心知识单元、知识点及要求学习深度和推荐学时,结合国内外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及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构建以知识单元为主的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教学内容应贴合当前工程应用实际和需求。比如,关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教学内容,目前绝大多数教材仅介绍以砂、石、胶凝材料与水为组分的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工程中,为了调节混凝土的性能、降低造价以及适应不同工程要求和环境等,除上述四组分之外,一般都要添加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等其他组分。另外,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早已实现了泵送化,因此,完全按照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讲授必然导致与工程实际脱节。鉴于此,教学内容应增加反应工程实际应用的信息。比如增加泵送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内容,在进行混凝土强度设计的同时重点介绍耐久性设计的指标和方法等。

2)教学内容应能反映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动态。比如,在教学中介绍目前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热点及轻质高强材料、保温隔热墙体材料、储热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让学生了解当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瓶颈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教学内容应涵盖新规范规定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并力求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并兼顾与不同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创新课堂建设,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以及协作互动式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比如,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与新规范规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手段,引入Flash动画讲解相关试验,将教学内容立体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加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增加了材料图片和实验视频,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和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的掌握。结合建筑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讲解引出理论知识,易于学生理解。

2.4强化实践教学、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创新性实验等环节组成,将传统验证性实验与发展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并对实践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变,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即由“教”师变为“导”师,在“教”与“学”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了个别化交互与协作学习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1)课内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指导,预习、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材料和仪器准备,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与教师交流,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创新性实验方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研究,结合本专业研究动态与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内容新、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题目,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材料竞赛活动。经过积极组织和指导,20xx年度我校有5项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

3)学科竞赛方面。每年组织“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参加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为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20xx年度我校代表队分获第二届和第三届“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实践技能奖”和“团体三等奖”。

3结论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实践并重的课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作。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新规范的课程建设,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应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课程建设的系统化、立体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篇7: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具有传统课堂不具备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该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程测量技术;教学实践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基础,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那些具备较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学习,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实现顶岗工作或企业挂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来院校进行讲授,通过他们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最后进一步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数量以及管理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二、瞄准市场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当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施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的`精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提高测量技术水平,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施工要求。想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还应当改进测量技术和水平,例如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应用全站仪或者是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取代传统的水准仪和钢尺,使测量变得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各院校教师还应当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的岗位特点展示出来。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建设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成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所有课程划分为理论型教学和职业践行教学两个环节。测量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包括课间实习和课程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大模块,将课间实习与课堂理论讲授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课程结束后,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消化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课程实习在四周左右,在这短短四周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岗位技术和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建设《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必须做好实习与课程实习之间的比例划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建设精品课程,还应当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建设精品课程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并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现场演示教学或者是分层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还应当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介绍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精美的界面和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片,给学生以新颖的视觉感受,便于学生接受。在讲授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示录像,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课程内容,测量操作的要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五、创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注重信息源的转播,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信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使教学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其次,想要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仅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阅读以及收集资料的技能。最后,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测量技能大赛等比赛,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中个性发展的需求。

六、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师培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起来,才能够为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

[2]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3]程永高,谷群广.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环境工程制图》课程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19-21.

[4]陈鸿雁,肖蕙蕙.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64-65.

篇8: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研究论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变革正在全方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网络在线学习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系列不同网络化教育方式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如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些正在教育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迅速蔓延开来,尤其是MOOC给全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如此。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或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5.牢牢把握MOOC建设机遇,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平稳顺利对接。

作者:罗运阔 陈文波 周亮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9: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建设工程监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概念和理论性内容较多,而且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对于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导致一些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积极投入的兴趣不高,使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改革实施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教学;改革

前言:

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可谓白驹过隙,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发展对外也越来越开放,这也使得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监理制,改革要求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和转变,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土木工程领域面向全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这也是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挑战性提升。由于工程建设的讯速发展对监理人才的需要也日趋增长,因此,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就需要开设“建设工程监理”课程,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监理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的胜任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只有兴趣才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与务实。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我只是对学生灌输将课本的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听课也不大认真,兴趣渐失。后来,我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自我介绍,完了让学生上前进行自我介绍,并且让学生发表了一些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议,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和学生之间有了一个潜在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后来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建设工程监理”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全面,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工程监理”这门课程学到更多的监理知识,为以后能很好地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增近了与学生间的友谊,为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做好了初始工作。

二、系统学习工程监理制度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建设工程监理的组织形式,监理模式与实施程序,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对从事监理的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各项制度的明确,以及建设工程监理有关的法规制度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建设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科技服务活动,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还必须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祖师和协调、进行合同管理等。一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点,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多媒体做教学辅助,能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对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并配以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清楚的课件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使监理理论知识、监理方法等直观、逼真、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有趣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动力,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慎重选择教材,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

教材是我们拿来教学的武器,也是教学基础,教材合理利用和选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大大地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全面、深度适宜、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不能偏离学生实际需要,要与学生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的相符。其次,要选用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教材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区分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监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再者,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训练,所以对工程建设程序、工程项目过程控制及管理等认识不足,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师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端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适当地加强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李惠强,建设工程监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邱忠毅,彭红涛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10: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随着油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工程在油气田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数字化技术在油气田设备上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是将油、气田管控系统“装进电脑,用电脑进行控制”,建造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调控中心达到对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及油气井管理的目标[2]。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作用,实现井场无人值守,远程数字化控制、电子化巡井、生产监控、生产数据查询及报表、管网、生产预警及预案管理、生产数据和井场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数字化布站。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电气装置、设施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称为接地[3]。“接地”工程,是保证数字化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环节。数字化传输缆线屏蔽层接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图像质量的清晰。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工程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因此,“接地”工程是数字化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等离子接地极是通过独特的离子缓释技术与抗腐蚀性能,使接地降阻效果不断提升并在最佳值趋于稳定,实现接地效果的明显提升。等离子接地系统是由先进的缓释接地极(内含可逆性缓释填充剂)、引发剂和增效电解离子填充剂组成。电极外表是紫铜合金,以确保最高导电性能及较长使用寿命,并配以内外两大种类填充剂(无毒化合物),对环境无污染。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都是一些高电平、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经检查发现,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而对室外油气场所,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镀锌材料极易返锈,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5年,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在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等离子接地装置,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接地系统的有效使用寿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时间的在设计范围内,确保数字化工程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接地网络的维护工作量。等离子接地极通过缓释作用,形成了一个壳层内环境,通过内外环境融合逐渐向四周扩散,完成了壳层土壤化学处理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了接地技术中的诸多难题,成为一种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满足油、气田数字化接地网络的各项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