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旧五代史的简介(推荐7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旧五代史的简介(推荐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旧五代史的简介,本文共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旧五代史的简介

篇1:旧五代史的简介

《旧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人物传各归本朝,不再分类,故无类传名目。有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等十志。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十国中对五代称臣奉朔各国,如荆南(南平)、楚、吴越等,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契丹、吐蕃等入《外国传》。该书取材于各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等书,文献完备;且修史时五代结束未久,编撰人对当时情况多能了解,故史料较丰富。自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欧阳修《五代史记》于学官后,该书渐废

《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

旧五代史的成书背景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从宋朝藏书家晁公武的记载看,《旧五代史》的实际作者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诸人。他们是当时的学者名流,在《宋史》里都有传。史称卢多逊少年成名,甚有“笃学”;扈、张二人也是“少能文”,“幼而好学,有才藻”;李昉更是知识广博,曾主编过《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大部头类书。他们大部分又在五代时期生活过一段,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因此《旧五代史》材料较为丰富。尤其是保存了许多后来已经散失的当时的诏令公文和当时人写的“行状”、墓志铭等,这都是人物传纪的第一手的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因此,宋初《旧五代史》编成后,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视。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及后来胡三省撰《通鉴注》”,皆从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坛名家沈括、洪迈等人的着作也多加援引。又因为此书修于北宋太祖开宝六年,此时南方诸国尚存,许多编者对南方史事更为熟悉,因而更多地编进了有关十国的第一手资料。直到明清之际,史家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时,还有记载说他曾向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借过《旧五代史》,这足证在《旧五代史》里包含着许多南方十国的可贵的资料。

篇2:旧五代史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旧五代史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也。初事汴将杨彦洪为骑士。好拳勇,未弱冠,长七尺,超然有乘时自奋之意。唐中和三年,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因锡名思安,字贞臣。思安善飞槊,所向披靡,每从太祖征伐,常驰马出敌阵之后,测□厚薄而还。或敌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鹰扬飙卷,擒馘于万众之中,出入自若,如蹈无人之地。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为踏白将。

时巢、蔡合从,太祖每遣侦逻,必率先独往。巢败走,思安领所部百馀人追贼,杀戮掩夺,众莫敢当。寻领军袭蔡寇于郑,都将李唐宾马踬而坠,思安援槊刺追者,唐宾复其骑□还。又尝与蔡人斗,当阵生擒贼将柳行实。其后渡长淮,下天长、高邮二邑,又拒孙儒,迫濠州,皆有奇绩。累迁为诸军都指挥使,奏官至检校左仆射,寻拜亳州刺史。练兵御寇,边境肃然。思安为性勇悍,每统戎临敌,不大胜,必大败。

开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营于桑乾河,掳获甚众,燕人大惧。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太祖怒甚,诏疏其罪,尽夺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户系焉。逾岁起之,复令领兵,亦无巨绩可纪。太祖尝因命将授钺,谓左右曰“李思安当敌果敢,无出其右者,然每遇藩方择材,吾将用之,则败闻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则知飞将数奇,前史岂虚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为相州刺史。思安自谓当拥旄仗钺,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晏安,无意为政。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选自《旧五代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唐宾马踬而坠 踬:绊倒

B. 又拒孙儒,迫濠州 迫:逼迫

C. 则知飞将数奇 奇:命运不好

D. 但日循晏安 晏:安乐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测□厚薄而还

② 唐宾复其骑□还

③ 又□为相州刺史

A. ①其 ②乃 ③所 B. ①之 ②而 ③以

C. ①以 ②乃 ③因 D. ①其 ②而 ③以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B.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C.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D. 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思安英勇善战,梁太祖很看重他,命令他做王虔裕的.副手担任踏白将。

B. 李思安渡过长淮,经过天长、高邮二座城邑,又抗拒孙儒,无不立下奇功。

C. 梁太祖曾经感叹道:李思安临敌果断勇敢,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每当我挑选人才,准备任用他的时候,总会传来他失败的消息。

D. 在相州任刺史时,李思安自认为应当统领士兵,而不应屈居于此,所以心中很不愉快。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3分)

② 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4分)

(2)请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思安“勇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9.(1)①梁太祖镇守汴,曾经大规模地检阅军队,看见李思安的身材,认为他很奇异。

[3分。“尝”,曾经;“伟”,认为……奇异(意动用法);句子大意各1分。]

②等到回师时,(李思安)率领各军攻伐潞,几个月没能攻克,军中士兵逃散很多。

[4分。“及”,等到;“逸”,逃跑,逃散;补充被省略主语(李思安);句子大意各1分。]

(2)①每从太祖征伐,常驰马出敌阵之后,测其厚薄而还。(每次跟随梁太祖征伐,常常驰马出现在敌阵之后,探测敌人虚实而回。)

②或敌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鹰扬飙卷,擒馘于万众之中,出入自若,如蹈无人之地。(太祖命李思安俘取敌人,总能在万众之中擒敌,出入自若,如踏无人之地。)

③时巢、蔡合从,太祖每遣侦逻,必率先独往。(当时黄巢、蔡贼联合,梁太祖每次派人侦查巡逻,李思安一定率先独往。)

④巢败走,思安领所部百馀人追贼,杀戮掩夺,众莫敢当。(黄巢败逃,李思安率领手下一百多人追贼,杀戮敌人,夺取物资,没有人敢抵挡。)

⑤都将李唐宾马踬而坠,思安援槊刺追者,唐宾复其骑而还。(都将李唐宾的战马被绊倒而使他从马上摔下来,李思安手持长矛刺向追来的敌兵,使李唐宾得以骑马返回。)

⑥又尝与蔡人斗,当阵生擒贼将柳行实。(曾和蔡人作战,在战阵上活捉贼将柳行实。)

[3分,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但事件要完整。]

参考译文:

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最初在汴将杨彦洪手下当骑兵。喜好拳术,不到二十岁时,已身高七尺,卓然有利用时代自我发奋的志向。唐中和三年,梁太祖镇守汴,曾经大规模地检阅军队,看见李思安的身材,认为他很奇异,于是赐名思安,字贞臣。李思安善于使用飞矛,所向披靡,每次跟随梁太祖征伐,常常驰马出现在敌阵之后,探测敌人虚实而回。如果有敌人仗恃凶猛炫耀自己,大多命他去俘取,他总是如飞鹰展翅,狂飙捲起,在万众之中擒敌,出入自若,如踏无人之地。梁太祖很看重他,命令他做王虔裕的副手任踏白将。(我国唐宋时期的侦察兵叫“踏白”,担任侦察的部队叫“踏白军”。)

篇3: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就像上一篇说的,按照五代的发展顺序来讲讲每个朝代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好了。

首先是《旧五代史-梁书》。说实话,我以前对梁太祖朱温的印象蛮恶劣的:本来就是一个反贼(黄巢),靠着临阵倒戈,投降官军,然后又把故主赶尽杀绝,获取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反过来又下狠手杀了唐昭宗,废唐昭宣帝,建立梁朝;诸子之妇轮流入侍,最后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用他嫡亲大哥的话来说就是:朱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这样的反覆小人确实令我反胃。这是基调,不会变的。但他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事情。

其实,整个五代的军队和政治制度都是自他而始的,后面的几朝包括北宋在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如禁军(元从亲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银枪效节军、行营都统、牙军(特指魏博))、节度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级制度,又如很重要的三司使(“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朱温特别敬重他的皇后张氏。曾经有一次,大军已经开拔,张氏遣人告之“不妥”,朱温即返(“每军谋国计,必先延访。或已出师,中途有所不可,张氏一介请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后来张氏病逝之后,朱温才开始……所以有个好老婆并且这个好老婆活得比你长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吖hiahiahiahia~~~

朱温能够白手起家,令我佩服,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既令人不齿,也断送了自己一手创立的梁朝。他死后仅传一代(梁末帝)梁朝即亡。

明天还是讲讲唐庄宗和唐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吧,下场挺令人深思的。

篇4:《旧五代史·梁书十六》阅读答案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也。从周少豁达,有智略。初入黄巢军,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 、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七月,从太祖屯兵于西华,破蔡贼王夏寨。太祖临阵马踣,贼众来追甚急,从周扶太祖上马,与贼军格斗,伤面,矢中于肱,身被数枪,奋命以卫太祖。赖张延寿回马转斗,从周与太祖俱免,退军溵水。诸将并削职,惟擢从周、延寿为大校。其从入长葛、灵井,大败蔡贼。

太祖遣郭言募兵于陕州,有黄花子贼据于温谷,从周击破之。又破秦贤之众于荥阳,寻佐朱珍收兵于淄、青间。淄人不受制,复与之战,获其骁将巩约。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列三寨于金岭,以厄要害,从周与朱珍大歼其众,掳其将杨昭范五人而还。从太祖至范县,复与朱

瑄战,掳尹万荣等三人,遂平濮州。

乾宁元年三月,军至新太县,朱瑾令都将张约、李胡椒率三千人来拒战,师古遣从周、张存敬掩袭,生擒张约、李胡椒等都将数十人。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朱瑾果出兵攻外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孙汉筠。

天复元年三月,与氏叔琮讨太原,从周以兖、郓之众,自土门路入,与诸军会于晋阳城下,以粮运不给,班师。顷之,从周染疾,会青州将刘鄩陷兖州,太祖命讨之,遂力疾临戎。三年十一月,鄩举城降,以功授检校太傅。太祖以从周抱疾既久,命康怀英代之,授左金吾上

将军,以风恙不任朝谒,改右卫上将军致仕。末帝即位,制授潞州节度使,令坐食其俸,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陈留郡王,累食邑至七千户,命近臣赍① 旌节就别墅以赐之。贞明初,卒于家。册赠太尉。

篇5:《旧五代史·梁书十六》阅读答案

【注】赍:(jī)携带。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B.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C.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D.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擢,“提升官职”的意思,表示升迁官职的还有“迁”“拔”“升”等。

B.乾宁,皇帝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C.致仕,指官员因年老或衰病而被皇帝罢免职务。也称“休致”。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葛从周率军投降后,屡立战功。太祖临阵落马,从周奋力救护;他随从太祖在长葛、灵井作战,大败蔡州的.军队。

B.葛从周几次平定贼乱。黄花子占据温谷,葛从周领兵征讨,一举攻克;濮州兵反叛作乱,葛从周和朱珍大破敌兵。

C.葛从周有才智谋略。包围兖州,葛从周欺骗朱瑾出兵进攻,自己率军士突然出击,杀死一千多人,活捉了都将孙汉筠。

D.葛从周于乱世中却能得以寿终正寝。葛从周有病,太祖让人代替了他的职务,准许他退休。退休后在乡间的一栋别墅里养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入黄巢军,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5分)

(2)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列三寨于金岭,以厄要害,从周与朱珍大歼其众,掳其将杨昭范五人而还。(5分)

答案:

4.A(根据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来断句)

5.C(“被皇帝罢免官职”错,应为“辞去官职”)

6.B(“濮州兵作乱”应为“青州兵作乱”)

7.(1)葛从周开始时加入黄巢军,梁太祖在王满渡大败黄巢军队,葛从周与霍存、张归霸兄弟 相约一起投降。

(2)又逢上青州人率领步卒、骑兵一万多在金岭排列成三座兵营,扼守着险要地势,葛从周与朱珍歼灭了他们大量的士兵,活捉他们的大将杨昭范等五人而回。

【参考译文】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葛从周小时候就豁达大度,有才智谋略。开始时加入黄巢军,梁太祖在王满渡大败黄巢军队,葛从周与霍存、张归霸兄弟相约一起投降。七月,跟随太祖驻兵在西华,进攻蔡州贼寇王夏寨。太祖临阵指挥时战马跌倒,贼寇们追赶上来,非常危急,葛从周扶起太祖上马,与贼军格斗,脸上受伤,箭射中了手臂,身上挨了几枪,拼着性命来保卫太祖。靠着张延寿回头驱马上前接战,葛从周与太祖才一同免于遇难,军队撤退到溵水。诸位将领都被削职,仅仅擢升葛从周、张延寿为大校。他跟从太祖到长葛、灵井,大败蔡州贼寇。

太祖派遣郭言到陕州招募兵卒,有叫黄花子的贼寇盘踞在温谷,葛从周击败了他。又在荥阳攻破秦贤一伙人,接着帮助朱珍在淄州、青州一带收聚兵马。这淄州人不服从朱珍和葛从周,朱珍和葛从周又与他们交战,俘虏了他们的猛将巩约。又逢上青州人率领步卒、骑兵一万多在金岭排列成三座兵营,扼守着险要地势,葛从周与朱珍歼灭了他们大量的士兵,活捉他们的大将杨昭范等五人而回。跟随太祖到范县,又与朱瑄交战,俘虏了尹万荣等三人,于是平定了濮州。

乾宁元年(894)三月,葛从周率领军队到达新太县,朱瑾命令都将张约、李胡椒率领三千人前来抵拒迎战,庞师古派遣葛从周、张存敬全面攻袭,活捉了张约、李胡椒等都将几十人。二年十月,包围兖州,兖州人不敢出战,葛从周扬言欺骗兖州人说并州、郓州军队来援救兖州营寨。于是领兵奔向高吴,半夜再偷偷潜回兖州营寨。朱瑾果然出兵进攻城外战壕,葛从周军士突然出击,一路杀死一千多人,活捉了都将孙汉筠。

天复元年(901)三月,葛从周与氏叔琮讨伐太原,葛从周率领兖州、郓州的军队,从土门道路进军,与其他诸路军队在晋阳城下会合,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只能撤回部队。不久,葛从周染上疾病,这时青州将领刘鄩攻陷兖州,太祖命令葛从周讨伐他,于是葛从周勉力带病出征。三年十一月,刘鄩率领全城投降,因功授任葛从周为检校太傅。太祖因为葛从周生病很久了,命令康怀英代替他,授予葛从周左金吾上将军,因为中风不能上朝拜谒,改授右卫上将军而辞官退隐。

梁末帝即位后,颁布诏令任葛从周为潞州节度使,令他坐享俸禄,又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为陈留郡王,累增食邑到七千户,命令亲信臣子带着旌旗符节到别墅赐给葛从周。贞明初年,在家中去世,追赠为太尉。

篇6:旧五代史皇甫遇传阅读答案

皇甫遇,常山人也。遇少好勇,及壮虬髯,善骑射。唐明宗在藩时,隶于麾下,累从战有功。明宗即位,迁龙武都指挥使,遥领严州刺史。所至苛暴,以诛敛为务,其幕客多私去,以避其累。高祖入洛,移领中山,俄闻与镇州安重荣为婚家,乃移镇上党,又改平阳,成以憸人执事,政事隳紊。及镇河阳,部内创别业,开畎水泉,以通溉灌,所经坟墓悉毁之,部民以朝廷方姑息郡帅,莫之敢诉。少帝即位,罢归阙下。二年,契丹南寇,从至澶州,战于郓州北津,契丹众大败,溺死者数千人,以功拜滑州节度使。三年,契丹率众屯邯郸,遇与安审琦、慕容彦超等御之。遇将渡漳河,契丹前锋大至,遇引退,转斗二十里至邺南榆林。遇谓审琦等日:“彼众我寡,走无生路,不如血战。”遂自辰及未,战百余合,所伤甚众。遇所乘马中镝而毙,遇有纪纲杜知敏以马授遇,遇得马复战,久之稍解。杜知敏已为所获,遇谓彦超日:“知敏苍黄之中,以马授我,义也,安可使陷于贼中!”遂与彦超跃马取知敏而还,敌骑壮之。俄而生军复合,遇不能解。时审琦已至安阳河,谓首将张从恩日:“皇甫遇等未至,必为敌骑所围,若不急救,则成擒矣。”从恩日:“敌甚盛,无以枝梧,将军独往何益?”审琦日:“成败命也。设若不济,则与之俱死。假令失此二将,将何面目以见天子!”遂率铁骑北渡赴之。契丹见尘起,谓救军并至,乃引去。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时契丹欲遣遇先入汴,遇辞之,因私谓人日:“我身荷国恩,位兼将相,既不能死于军阵,何颜以见旧主!更受命图之,所不忍也。”明日,行至赵郡,泊其县舍,顾从者日:“我已信宿不食,疾甚矣,主辱臣死,无复南行。”因绝吭而殒,远近闻而义之。

篇7:旧五代史皇甫遇传阅读答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

B.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

C.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

D.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兼任的意思,古代官员常常身兼多职,一般指兼任较低的官职。

B.“幕客”,又称为“西宾”“西席”,是指家塾教师或官僚们的私人秘书。

C.“高祖”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始创。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遇少时好勇,及长善战。他小时喜好勇武,到年长时,善于骑马射箭;后唐明宗还在藩国时,把他收留在部下,历次跟随作战,屡建功绩。

B.皇甫遇苛刻暴戾,奢侈扰民。所在任上,勒索钱财,以致幕客多离去,以逃避受他的牵累;镇守河阳时,建造别墅,毁坏坟墓,百姓不敢控告。

C.皇甫遇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手下的杜知敏将坐骑给他后,却被敌军俘获;皇甫遇与慕容彦超跃马杀回敌营,去解救杜知敏,将他平安带回。

D.皇甫遇注重气节,忠义凛然。杜重威投降契丹后,他心里极为不平;契丹国主打算派皇甫遇先进入汴州,他推辞了,绝食而亡,以身殉国。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敏苍黄之中,以马授我,义也,安可使陷于贼中!(5分)

(2)我身荷国恩,位兼将相,既不能死于军阵,何颜以见旧主!(5分)

答案:

1.C(文言断句考查考生对语意的正确理解,考生要先阅读全文,了解大致意思,这是断句的前提。然后仔细观察四个选项的区别,从词语搭配、句式特点、专有名词、虚词、逻辑关系等方面加以辨析。注意人名等专有名词不可割裂。原文是:遇与彦超中数创得还,时诸军叹日:“此三人皆猛将也!”四年,契丹复至,从杜重威营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预其议,及降,心不平之。)

2. C(“高祖”是庙号。)

3. D(“绝食而亡”错,原文“绝吭而殒”,是切喉自杀。)

4.(1)知敏在危急之中,把战马给了我,这是义举,(我)怎能让他落在敌人手中呢!(苍黄:同“仓皇”;以:把;安:怎能;各1分,句意2分)

(2)我蒙受国君的恩德,兼任将军和丞相的职位,既然没有死在战场上,有什么脸面见旧主呢!(荷:蒙受;军阵:战场;何颜:什么脸面;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皇甫遇,常山人。皇甫遇小时喜好勇武,到年长时,长着蜷曲的络腮胡须,善于骑马射箭。后唐明宗还在藩国时,把他收留在部下,历次跟随作战,屡建功绩。明宗即位后,升为龙武军都指挥使,遥任严州刺史。所到之处,为官苛刻暴戾,以勒索钱财为要务,幕客多私下离去,以逃避他的牵累。晋高祖进入洛阳后,皇甫遇移镇中山,不久朝廷听说他与镇州安重荣结为亲家,便调任他镇守上党,又改镇平阳,都是因为用小人主事,政事败坏混乱的原因。到镇守河阳时,在所辖境内建造别墅,开掘泉水,以用来灌溉,所经过的坟墓,全部毁坏,境内百姓因朝廷正姑息州郡主帅,没有谁敢控告他。少帝即位后,他罢官回到朝廷。开运二年,契丹南犯,皇甫遇跟随少帝到了澶州,在郓州北渡口与契丹开战,契丹大败,淹死的有几千人,因功被任为滑州节度使。开运三年(946),契丹国主率兵进驻邯郸,皇甫遇与安审琦、慕容彦超等前去抵御。皇甫遇将要渡过漳河,契丹先头部队大军杀来,皇甫遇率军撤退,转战二十余里到达邺都南面的榆林。皇甫遇对安审琦等说:“敌众我寡,逃跑就没有活路,不如血战一场。”于是从辰时战到未时,打了一百多个回合,受伤的兵士非常多。皇甫遇的坐骑也中箭死去,他的随从杜知敏把战马给他,皇甫遇得马后又投入战斗,战了很久,形势才逐渐缓解。杜知敏已被敌军俘获,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知敏在危急之中,把战马给了我,这是义举,(我)怎能让他落在敌人手中呢!”

于是与慕容彦超跃马夺取杜知敏而回,敌人骑兵都钦佩他们的勇壮。不一会儿敌人的生力再次合围过来,皇甫遇不能解脱。当时安审琦已经到了安阳河,对统帅张从恩说:“皇甫遇等没有回来,一定是被敌人骑兵包围了,如不马上援救,则要被俘虏了。”张从恩说:“敌军士气正盛,没有谁可以抵抗,将军独自前往有何益?”安审琦说:“成败是命中注定的,假若不能成功,就与他一同死去,如果失去了这二位将领,将以何面目去见天子!”于是率领铁骑向北渡河奔去解围。契丹军队看见尘土飞扬,以为是援军大量来到,便引兵退去。皇甫遇与慕容彦超多处受伤,但得以生还,当时各军将士感叹说:“这三人都是猛将啊!”开运四年(947),契丹又南侵,皇甫遇跟随杜重威在滹水一带安营,杜重威与契丹讲和,皇甫遇没有参与其中,到投降契丹后,心里极为不平。当时契丹国主打算派皇甫遇先进入汴州,他推辞了,还私下对人说:“我蒙受国君的恩德,兼任将军和丞相的职位,既然没有死在战场上,有什么脸面见旧主呢!反而接受伪命来图谋他,我不忍心。”第二天,走到赵郡,驻扎在县舍中,他看着跟随的人说:“我已经二天没有吃饭了,病得很重,君王受辱则为臣者当死,我不再南行了。”因此切断自己的咽喉而死,远近的人听说后都认为他有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