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分析管理论文(合集12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分析管理论文(合集12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分析管理论文,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借鉴。

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分析管理论文

篇1: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分析管理论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行为主体,其经济行为既要遵循公平竞争、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也要遵守诚实信用的道德规范。然而,目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混乱:一些企业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弄虚作假;一些企业有章不循,有约不履,逃避义务,致使企业间纠纷不断;一些企业经营缺乏市场运作的预见性,急功近利,盲目经营,掠夺式开发,野蛮性经营,大搞短期行为等等。这不仅扰乱了社会经济正常的运行秩序,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企业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固然有诸如市场体系发育不良,法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但在扭曲、失控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一种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与现实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又尚在形成、确立的过程之中,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在把握自己的经济行为时缺乏一种有力的自我道德调控与约束机制,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行为失范现象。

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应当树立的基本的道德理念 (一)秩序观念 企业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运行的,经济的有效运行,除了必须具备完整的市场主体和充分的交易对象以及完备的市场时空结构之外,还必须有规范性的秩序要求。而规范的经济秩序在根本上取决于各个利益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市场规则,包括以法制方式建立起来的市场规则和以道德自律方式建立起来的市场规则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最终完善,必须依赖于法制建设和伦理建设,采取德法并举的方针。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讲,秩序的基础是法制。但是,从伦理的角度讲,秩序观念的基础却不是法制,而是人们的利益关系,人们的秩序观念的形成,源自于人们的利益关系的辩证法之中。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追逐,可能引导个人走向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是利益原则的一半。利益原则的另一半是,人们是在相互关系中实现自身利益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实现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必须把市场有序运行的“利益”与人们谋求自身的“利益”二者统一起来。这时,当人们试图充当市场主体时,就已经在理念中把自己设定为是具有市场理性的主体。

换句话说,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但构成经济活动的原动力,而且直接导致了人们秩序观念的形成。

(二)契约精神 契约是一种市场模式,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从伦理的角度,我们可以恰当地把市场经济叫做“契约经济”。契约并不总是写在纸上的,如合同文本、协定书等,只是某种特定的契约。人们在市场交易中到处都普遍存在着契约,一项交易是一个契约,各种交易是各式契约的系列,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总的契约。契约的本质在于承诺和履行,因此,契约精神就是信用。信用已经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维系力量。如果人们的信用崩溃,市场立即崩溃,危机立即产生。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市场都是靠信用来组织其网络的。因此,契约精神是信用,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伦理精髓,是市场经济在实质上是否健全的指示器。可以认为,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中,契约精神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只有当市场主体普遍讲究信用,对信用就像对财产一样狂热,从而在各个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中充满着契约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完善发达的可能。

(三)公平意识 合理的公平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机会均等。在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有竞争自由,都有通过市场获取自身最大利益的相同机会,这种机会也就是市场主体获取利益和财富的权利,只要其是合法主体,任何人包括国家在内都不能剥夺这种权利,每一个市场主体享有这种权利的同时要自觉维护别人同样享有这种权利,肆意剥夺或侵害别人的这种权利同时是削弱甚至毁灭每一个市场主体享有这种权利的社会条件。因此,机会均等就体现为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公平;二是指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避免两极分化。这对于“贫”与“富”这两极又分别有两层意思:对于“贫”这极,首先,社会要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帮助脱贫,并且,社会其他成员对于贫者要施以爱心和扶助;其次,“贫者”不能以穷为荣,不能依赖、懒惰,要勤劳致富。对于“富”这极,首先,社会要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形成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其次,“富者”不能挥霍财富,应不骄不奢,富而思进,积极投资企业,捐助公益,用财富再造福于社会。此外,大量不贫不富的中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在数量上稳定地占社会的大多数,是这种公平观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二、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实现机制 (一)企业使命:企业经济行为道德实现的基石 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使命集中体现着它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大众消费与买方市场下,企业精神与使命应该是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企业管理方面,亨利·福特总是把精神追求放在首位,把企业使命放在第二位,让汽车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而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其企业使命就是“使汽车百姓化”。很多事例表明,使命和企业精神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爱迪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创建了通用电气公司,他通过不断发明新产品,弘扬伟大发明家的精神,将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包括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与吉布斯的苹果公司,他们的共同处在于:不仅关注如何提高企业的收入,而且还在企业使命和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狠下力气。这是典型的道德行为。

(二)团队协作:企业经济行为道德实现的模式 企业实际上是现有不同技能的不同类型特征的人联合在一起工作的机制。企业内有众多不同特征的人和要素,但它们能为了企业精神和使命愿在一起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沟通,求同存异,这也展示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品格。企业靠这种团结协作的品格,在社会活动中完成道德使命。所以可以说,团队协作是企业行为的道德实现模式。企业所有者、顾问专家、员工、投资者四类基本人士的团结、协作,使企业可以稳定、牢固的生存并实现经济的和道德的目标。在现实世界中能够与尽可能多的人合作,并乐于助人,使大家共同发展,是企业主要的生存技巧。

(三)企业领导者:企业经济行为道德实现的引桥 一边是企业运行的各种有机组合要素(如人、财、物等),一边是企业的行为目标,而领导者就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企业领导通过信任、志愿、反馈、纳谏等实现自己的引桥身份和职责。当然,他还要有远见,会激励,能号召。反馈如镜,纳谏则明;信任使人团结,志愿使自己反省。这些是对企业领导者自我品格的要求,大都与道德魅力有关。

(四)产品管理机制:企业经济行为道德实现的媒介 顾客最终要从企业买走的是产品。产品可以是汉堡包等有形物体,也可以是咨询等无形的服务。产品所具备的层次特征与市场细分指向(包括售后服务),反映了企业对顾客需求的把握。没有这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结构或管理机制,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实现就是空谈。

三、企业经济行为道德化改进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效益经济。因为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间效益的竞争。然而,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效益又是相对而言的。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能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追求企业的

社会效益,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确保企业行为道德上的正当性,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作为经济范畴的经济效益本身虽不具有什么道德意义,但其所触及的社会利益关系上却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因为经济效益除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益之外,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经济系统、国民经济和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利益。所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其行为的正当性。然而,企业对经济指标的重视又极易导致对伦理道德的忽视。因此,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建设和培育企业自我规范的能力,成为工作的当务之急。要真正使企业做到自我规范、自我发展,除了继续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外,更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科学透视现行的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遵循社会与个体的合法一致性原则,在求得个体和社会同步发展中,寻求一种新的关系平衡的砝码。建立一种既与现实相贴近,具有前瞻性、导引性,又能被现实市场经济主体认同和自觉遵循的道德体系。

(一)重新调整原有的价值体系 在合法、公正、有效的前提下,重新拟定能实现道德要求的适度理想性与合理现实性相统一的新的价值体系,确立基本的价值准则和制定切实有效的道德规范。

一方面,高举集体主义大旗,发扬大公无私、真诚奉献的共产主义高尚的道德风尚和情操。不能因现实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否认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不能因现实中存在道德水平的低级层次而降低社会道德的崇高性;不能因为社会承认现实个人的物质利益及合法追求而否认社会整体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关注现实个体道德水平的层次性及其要求,关心个体正当的利益追求,关心主体的价值及其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国家利益高于团体利益的前提下,使个人的或团体的价值和利益与集体的或社会的价值和利益相协调。这就需要将集体主义现实化、层次化,灵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之中,增强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要求,不是对集体主义的否定,而是集体主义的现实化及其在一定水平上、一定时期内的表现,同时,也是集体主义不断实现的一级阶梯。

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并举、相互促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才能使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利益大小、利益长短、利益整体局部发生矛盾时能郑重而正确地取舍,主动而合理地进行行为的选择。

(二)调整道德评价系统 主体行为的发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价值和准则的指导下,通过社会道德的评价中介,针对实际不同的环境条件而选择和采取的主动反应结果。因此,主体行为的混乱、失当与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混乱、评价标准的混乱以及评价的力度弱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在于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目前的道德水平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对社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科学确定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其科学性、先进性,同时又切合民族特点,反映现实要求的新的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彻底纠正目前道德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失当的多重性。

同时,还要加强加大道德评价的力度,通过各种有声有形、无声无形的方式、方法,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倡新风,树典型,旗帜鲜明、毫不留情地批判和鞭挞社会中错误的思想意识及腐朽的生活方式,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观念和选择行动的内在尺度,从而使主体用合乎社会道德的内心的价值取向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社会义务,使其行为向着社会目的性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反映时代特色的现代企业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企业的经济活动至少要体现合法性和规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然而,强制性的法律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企业行为的非规范性问题。这就必须培养企业的自律能力。要达此目标,在当前情况下,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以尊重知识,讲求效率,自主经营,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规则的现代企业精神。使企业将自己的价值自觉地纳入社会的整体价值中,将其经济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的法制化秩序中。自觉而彻底地纠正以往不良的非规范行为,自觉将经营行为纳入有序的社会经济运行之中。

总之,企业经济行为的失范表现,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阵痛”,但是,它却不能自然地分娩道德健康的“产儿”。这里既有一个长期的成熟过程,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任何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是于事无补的,甚至是有害的。必须端正思想,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做踏踏实实长期不懈的实际工作,才能培育既有民族传统,又洋溢着时代精神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性问题。

篇2:企业经济刚柔并济管理作用分析论文

企业经济刚柔并济管理作用分析论文

1企业发展中“刚性”管理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越加严峻,企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占据有利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长期运营发展。以下对“刚性”管理加以论述,希望能够增进企业“刚性”管理的应用和了解,建立有效的制度管理模式。

1.1规范企业内部行为

从企业类型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模式一般是建立于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需要硬性制度管理框架打好企业内部基础,但这也不代表刚性管理仅能在企业建设初期发挥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刚性管理也十分重要,只是相对于企业初期而言,刚性管理需求有所降低。企业初期建设阶段需要刚硬管理指标来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例如,以一些硬性指标和工作规范制度进行员工工作状态、效率、产品质量以及流程科学性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建立有效的企业职能部门。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其刚性管理模式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需要依靠硬性制度框架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完成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刚性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反倒是“柔性”管理更加适用。以下就“刚性”管理机构组成列示如下图:

1.2明确企业部门职责和内容

根据企业职能部门结构,企业董事长直属研发部、行政部和销售部几个重要部门,董事长管理主要采取刚性管理的方式实施部门直接管理,部门重要事情的决定必须要通过董事长,而其他下属分支部门又分别隶属于各个管理部门。如图,生产部和技术部由研发部直接管理,而生产部与技术部人员不得越级向董事长提议,当然这也是刚性管理存在的几项问题,其根本原因均在基层,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刚性管理中存在的这项问题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根据相关管理资料可知,有的企业为了提升整体产品质量,将刚性管理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完全依靠各项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加以约束、控制和规范。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刚性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变得被动起来,对员工创造思想是一种紧固,同时也约束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员工适应了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员工行为缺乏灵活性,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企业制度执行要求,积极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增加对企业员工的关怀,实现员工自我价值追求。

2企业发展中“柔性”管理的作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壮大和发展,企业只有采取灵活的.市场应变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经济环境发展特点,柔性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重视员工心理素质发展和情感归属问题,搭建员工个人发展平台,更好满足自我实现价值等方面的需求。一个成功的企业,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无人也就不成企业,人员管理就是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针对人员管理问题,很多企业均采取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对于服务性企业和创新研发企业等来讲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企业实施柔性管理充分体现出了客户关系伙伴化、人性化、管理决策柔性化等特征,企业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信任员工人品、关心员工发展需要等,重视员工的心理和生活需求,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伙伴化,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或产品,打造互赢互利格局。企业决策层应广泛征询员工意见,积极落实柔性管理决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人员发展氛围。

3“刚柔”并济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能够充分了解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作用和特征,这也说明了企业的发展既需要刚性管理,也离不开柔性管理。只有根据企业发展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内部行为,让各种企业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逐渐迈入更好的发展领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员工整体凝聚力、向心力。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各项工序流程要求精准到位,必须要实施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使其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标准。刚性管理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企业综合成本有效控制,尤其是财务部门这样的部门更需要刚性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支出。同时,在岗位绩效考评和职责管理中刚性管理也十分重要。针对岗位工作的不同,设置岗位制度工作书,在其位谋其政,不断提升岗位工作效率和任务,灵活运用柔性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创造力。企业在发展之余也应重视对员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关注,比如,每年公费组织员工体检,关心员工身体健康,深刻关注员工生活和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经实践运用操作验证,这种举动让员工充分体会到企业的关怀与呵护,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重视,了解自己并不是企业运行的部件。员工的青春年华均奉献给了企业,企业也应给予其家的感觉,从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增强其生存的使命感和安全感,让员工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增强安全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员工使命感,使员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当中,从而更大程度上挖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刚柔”并济管理模式正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所急需的,不论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刚性管理模式都有利于发挥其良好的管理和建设基础作用,柔性管理模式则为企业增添更多的生机和色彩,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步发展,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应选择更加适宜的“刚柔”并济管理模式,全面推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应深入研究刚性管理模式和柔性管理模式特点,打好企业建设和管理基础,利用柔性管理模式激发企业活力和光彩,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4结语

“刚柔”并济的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应当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科学合理选择刚性管理模式或是柔性管理模式,奠定扎实的企业管理和建设基础,逐步增强企业经营发展活力,增添企业管理的色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树立良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永勤.浅论企业的经济管理[C]//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冯亮源.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C]//经济生活———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2012.

篇3: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论文

⑴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企业的员工宣传经济法规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管理方针,确保企业获得经济管理需要的资源,建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需更新和付诸实施时,必须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确保企业的宗旨适应制定的经济管理体系,主要包含有满足经济管理体系的管理要求,经济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有效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以提高顾客和企业相关方的满意度为目的,能够保证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得到解决。对企业内经济管理者的权限、职责等,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给予其具体的规定和确认。为了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有效进行,在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沟通过程,并确保沟通顺畅。

⑵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必须有其体系代表,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对其授予一定的权限和职责,确保其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过程中得到所需,并向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汇报其业绩和需改进的地方,在整个组织内确保提高顾客和相关方达到企业规定要求的意识。

三目标实现的策划

⑴企业项目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的经济目标需求、文件、确定的过程和资源的需求,项目经济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检验、验证、确认、监视和复产的过程,为了实现项目经济策划的过程和结果,为满足项目经济目标所需要的数据。

⑵包括顾客规定的要求,如计量方法,付款方式,社会行业惯例,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自己确定的附加要求。

⑶企业应对顾客(相关方)的经济要求(如接受订单,提交标书)进行评审,以便确定顾客(相关方)的经济要求得到确认,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予以解决,企业应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⑷企业在履约过程中应对顾客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进行安排,以便明确双方合同规定的经济管理信息,明确合同或订单的变更和更改、顾客和相关方的反馈,如顾客抱怨等。

四内部审核

企业的内部经济审核应该按照经济管理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确保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符合策划的需求并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企业应该提前策划好内部审核人员的构成,资质审核,审查的范围、时间和方式。对企业内部经济审核的记录要保存好。对于受审区域的负责人应该在审核时能够及时准确还原经济过程,在审核过程中对发现的不合格元素及时解决,查找出现的原因。审核的跟踪合同应包括对采取措施的验证和报告验证结果。

五计量装置的控制

企业应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核算设备和适用的计量设备。要经常检查和维护国家规定的统计计量器材,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能够正常工作和适用,防止在器材搬运、存储和适用的过程中造成失准和损坏。对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适用的计算机软硬件必须进行检验和确认。

六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

⑴在进行器材和物资采购过程中,要确保这些物资的采购活动能够符合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物资采购的过程,采购方式和采购方的`履行采购货物的能力进行评价。对采购活动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对这些评价准则进行记录保存。

⑵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前,对购买物资和供货方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供货方的经济实力、履行合约的能力、卖方信用程度、管理模式、运输方式、计量方式等,做到采购有准备,知己知彼。

⑶对于采购产品的验收,企业应该确保采购物资的数量是否够数,看采购物资的质量是否符合购物合同的规定。

七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

⑴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的程序、方法、设备和施工人员以及审核经济活动符合企业项目的经济要求。

⑵企业在为施工和服务等提供经济活动管理的过程中,对那些全新的产品、方法、设备和工艺流程等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相应的专题策划,对其进行确认和再确认。

⑶企业应该为施工工具和采购的物资材料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安放场所,使这些器材能够在运输、存储和正常使用的过程中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这种方式既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对产品保存不当而造成的产品霉变、丢失、挥发等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八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遵守法律和法规

现阶段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整体中的一个细胞,其制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必须要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其次,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也必须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有关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定。

九结束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只有使用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认真研究分析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等方面内容,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当然,上文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管理实践及方法提出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篇4: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论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竟争力与活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⑴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领导及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亟待更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最为重要和紧迫的管理理念为战略管理理念及危机管理理念。对于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在现实管理中往往被企业管理者当做理论用在各种演讲及会议上,很少会落实于现实的管理实践中。

⑵当前很多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有制度有执行但是监管乏力;二是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不相称;一般情况是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三是少数企业制度很先进,但是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远远没有达到该种先进制度生存发展所需的要求,造成制度资源的浪费,更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⑶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领导及企业管理层战略管理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使得许多企业提出的全面经济管理成为空谈。当前,多数企业用财务审计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以防止资金在流转过程中出现浪费或流失。但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由于管理授权问题,单纯以财务管理作为全面经济管控的做法是有局限性的。以加盟公司的经济管理为例,许多有品牌的企业都成立了加盟公司,对于加盟公司的管理多是总部通过加盟项目部来实施管控的。对加盟公司项目主管或加盟公司总经理的经济管控必须设立专岗专人实施管控和监督。否则,极易造成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损失。

篇5: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分析论文

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分析论文

摘要:项目管理组织是个复杂的组织形式,是由合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承包方公司委派临时性的项目组织机构,组织行为代表了这个工程项目组织与企业、客户和其他外部组织的具体行为,本身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组织行为;复杂性

引述

项目管理组织的目标是对项目管理目标的完成,在任务分解上就是对成本、合同、资源等管理工作,主体是项目经理和项目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在组织关系上是协调与管理关系。该项目经理部居于项目组织的中心位置,以整个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而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影响,直接会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而行为问题是目前客观存在的。

1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主要影响

项目管理组织对外,是工程项目组织群体的其中之一,与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供应商、监理单位等相互协调,开展工作,其成员各自完成规定的任务。而各自的规定任务,可能受业主选用的合同形式的决定,产生互相牵制的影响。①项目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个体的人,在不同的项目组织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在组织行为方面肯定会与配套的模式项目组织行为不同。②合同形式会影响项目的组织行为,在合同履约内容的控制下,对于承包商的积极性或者主动性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项目参与者是直接影响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人员素质、工作能力、时间和精力等,都是参与者会影响组织行为的因素。并且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适应该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也存在疑问。④项目管理组织受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影响,项目管理组织毕竟是企业的派出机构,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企业的组织文化对于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会影响到模式、管理机制、管理风格和价值观等。

2业主的组织行为影响

工程项目中业主作为发包方,在项目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并且拥有最高的权利,虽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直接的参与管理项目,但是在控制、决策和目标实现方面都有其主动权,所以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影响是重大的。①业主作为发包方,是工程项目合同的甲方单位,有责任支付工程款项,参与或组织验收,甚至监督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安全问题。在合同地位方面,是处在主导方的,而因取得合同竞争的激烈,承包方会做出让步或者妥协的事项。那么合同的内容或者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就会受业主的企业制度、公司文化、管理理念甚至主要领导人的喜好等影响。②业主作为投资方,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做出非程序化的干预,会下达工程指令单,对于具体工程施工范围进行修改或调整,甚至越过项目经理,直接指挥分包单位,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③业主自身的因素限制。业主不一定都是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在项目管理能力、知识水平、时间和精力方面都可能存在限制性,而这种限制也会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造成影响。④合作的不信任方面。业主作为投资方,需要对工程全面负责,除支付工程款外,质量、安全和进度问题,都会让业主比较谨慎。那么合作的不信任,就会造成业主想做的更完善,但是担心承包商的技术和能力,对于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产生影响。

3承包商的组织行为问题①

合同签订的类型、权利和责任都会影响承包商的项目目标控制,例如对工程工期的控制,如果有明确的约定提前工期奖励条款,或者拖延工期的赔偿条款,对于承包商的积极性肯定有影响;另外签订的合同是工程量单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等不同类型,对于承包商的`积极性影响肯定不一样。再有质量安全的约定的处罚条款、奖励比例、保修条款等,也会对承包商的行为产生影响。②资源分配影响项目过程,承包商不一定只承包一个项目,在一个项目承建的同时可能有多个项目在建设,那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对每个项目优先级别会有区分。主要看本项目在承包商的重视程度,项目部成员在承包商企业内的地位或者影响力等。③交叉作业或者工作面协调问题。在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会有多个承包商作业,那么直接的协调关系,也会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产生影响。承包商都有各自的利益,外派机构也都代表着各方的利益体,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会干扰到项目的正常进行。④承包商自己利益的考虑。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要考虑到自己的利润点,控制成本的上升,压缩工期等目标,那么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时,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变化。

4项目经理的组织行为影响

项目经理作为施工合同规定的重要委托管理人员,有合同赋予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业主和承包商双重委托关系下,进行现场的组织行为责任。需要他出面对各主体单位进行协调和组织,那么他个人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影响是重大的。①项目经理的权利范围限制于项目部内,并且只有对项目组织成员进行指挥和协调,同时又缺少对项目组织成员的任命、工资发放、晋升等权利。影响力对项目组织成员有限,只能行使合同赋予的权利。②由于项目部属于临时性的组织,项目经理和其他成员都是临时组建的,项目经理只有对该项目承担终身制责任,但是对业主的委托是一次性的。所以这是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并且不排除出现短期的过激行为。③项目经理的责任和权利的不对等。目前已实行项目经理终身制原则,对与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承担终身的责任。但是权利方面只是合同所赋予的,项目经理一般是承包商所聘用的,可能存在变化工作的情况发生,权利在项目结束后就取消掉。这种情况也会影响项目经理的个人判断,对项目管理组织行为造成影响。④工作的量化无法判断,受个人的职业素质、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影响较大,工作的质量无法数据评价,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甚至会受到个人的职业道德的影响。⑤项目经理的工作是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对于计划、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要参与考虑。但是作为承包商的现场代表,又有对业主的建议咨询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必须参与直接的施工管理。那么项目经理就承担着多个角色,角色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对于整个项目管理组织行为都会有影响。

5总结

根据以上的描述,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影响减少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方式。5.1合同内容为基础项目管理组织需要一个公平的、公认的和公开的合同基础,这是项目管理组织的行为准则,各个主体按照这个准则行为遵守,避免纠纷和权利义务的划分。5.2持续加强沟通加强沟通的制度化。项目管理组织内部的项目经理与各方职能人员的沟通、项目经理与业主的沟通、项目多方单位的共同沟通等,都会有助于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一致和目标的分解。5.3项目管理措施共同的应对措施建立。在协商沟通等基础上,由利益各方代表确定建立混乱、纠纷、风气等方面的行为应对措施,可以妥善的处理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沟通不畅或者冲突,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协调。5.4监督主体多样化除监理单位外,项目管理还应在政府专业职能部门的监督下,甚至要产业园、工业园、区委等政府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外部的监督主体,保证项目管理组织行为的影响是正面的,降低负面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邹庆云,李树丞,陈S.工程项目管理与组织行为[J].生产力研究,(3):201-202.

[2]利镇有,何继善.关于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对项目高效运营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7(19):5-7.

[3]沈长友,高元威.建设工程现场项目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J].机场工程,(2):49-51.

[4]赵瑞.我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念的冲突[J].中国工程资讯,(6):23-24.

篇6:公司预算管理的行为控制分析论文

公司预算管理的行为控制分析论文

经济,是一个公司的命脉,因此把握住公司的经济运行状况,无疑是对公司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公司的预算管理,就恰好可以对公司业务所需的资金及公司目前的经济状况有很好的把握。要想全面地进行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对这项工作的行为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大部分企业公司也开始推行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及相应的行为控制工作。不过,由于公司在这方面发展得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公司推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公司,经过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强化公司内部资源整合配置的、增加公司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一种现代化的运营模式。目前,各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己经采取了这种公司运营模式了,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果。

1.对公司的发展进行了合理化的规划

公司的预算管理,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基于公司短期或长期的发展目标,将市场、客户的需求作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并目_通过对企业内部情况的掌握与市场状况的分析,进行合理化的预测,以这样的方式,对企业的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安排。

2.明确公司内部职员的责任、权利及具体工作内容

在公司推行预算管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公司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地划分,保证公司内部每一位职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和具体工作内容。具体来说,公司将一定时期内的业务管理、经营目标进行划分,落实到公司内部具体的部门、主管、相关责任人员工,以确保公司业务可以安全、有序地进行,使得公司有效实现责任和权利的有机结合,为公司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工作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提升了公司的软实力,防止公司权、责分担不清的状况出现。与此同时,企业通过采取预算管理的运营模式,对公司、企业的投资方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资产、信誉的保障,以此来招揽更多的企业投资人,进而增加了公司所能承接的业务种类与数量。

3.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企业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状态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而随时变化的。同时,企业的目标是没有限制的,因此,这就对企业的资金要求很高。为了尽可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公司全面实行预算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公司推行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对现阶段企业的业务及企业的.具体资金运行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有了一定的预测,使得企业内部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的配置有了更为合理化的安排,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业务的实际操作质量,加快公司的发展,让公司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分钱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进而提高了公司资源的使用效率。

4.为企业的日常管理找准方向,提供依据

在企业内部,实行预算管理不仅仅对企业的业务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还为公司的日常管理找准了方向,并且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准则。具体来说,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全面推进,首先可以充分了解公司业务的运行状况及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其次,还可以根据公司资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于公司的规章管理制度与工作质量评价机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的业务目标。

二、目前公司预算管理与行为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清晰

现在,很多的公司对于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认识得不够清晰和深刻。其实,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资金情况的预测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运行状况,对公司的发展进行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达到公司的业务要求。进一步来说,要想做好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绝不能简单的通过对几组数据进行改动,或是主观臆断的对公司的发展进行没有事实依据的安排。而是要认清眼下的时局,将公司的具体状况与市场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多次的讨论,审时度势地进行预测,并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安排。而现在,由于很多企业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机械的预测上面,因此其预算管理工作往往没有达到期待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

2.预算管理工作的方向模糊

在中国,大部分推进预算管理的公司,其管理工作的具体方向并不清晰。在实际的工作,大都没有将数据的预算与公司业务的具体执行与预算管理的控制很好的融合,从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实用性。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公司长期处于这样的预算与管理工作脱节的状况之下,就会使得预算管理工作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威信力。

3.行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度进行规范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进行,都是需要相应的行为控制或者是制度进行管理的,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在全面实施公司预算管理的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很多的突发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发生,会对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或好或坏,一旦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公司又没有采取有效地行为进行控制的话,就很有可能对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从而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施行。现在推行预算管理的公司,大多对其行为控制多是极为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很多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这对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没有推动作用,还影响了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三、解决公司预算管理与行为控制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正确理解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切实有效地推行预算管理的工作,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理解,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是首要任务。只要让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去除掉之前的落后、陈旧的思维观念,才能够使公司员工有效地进行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才能将公司的资金、业务、资源,这三者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推进公司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企业预算机制与行为控制机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企业预算机制与行为控制机制,是保障企业有效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以这两项机制作为保障,才有可能在工资预算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有条不紊的进行解决,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对公司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3.健全预算管理和行为控制工作的质量考核制度

任何一家企业的员工,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惰性。而要想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合理的预算管理及行为控制工作的质量考核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公司通过对员工工作质量的考核,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推动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是提高公司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加快企业进步脚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结语

现今,全面实行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及其相应的预算管理的行为控制,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每个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应该针对这一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篇7:对中国旅行社网络营销行为分析管理论文

对中国旅行社网络营销行为分析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中青旅为例,在探讨旅行社传统市场营销和网络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对比后,阐述了中青旅积极运用网络市场营销带来的优势。

【关键词】旅行社;营销;网络市场营销

1.旅行社体系及概况

1.1 旅行社的定义

旅行社是指从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开展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或者出境旅游业务的旅游机构。

1.2 旅行社的产品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旅行社的产品是指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凭借一定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有偿服务。这种服务具有不可感知的特性,也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但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旅行社产品是之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经历所换取的一种旅游经历。

1.3 中国的旅行社行业现状

2.旅行社传统市场营销与网络市场营销分析

2.1 旅行社传统市场营销

旅行社传统营销是一种被动营销观念,通过调查旅游者的行为而获得其偏好,进行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推广、产品销售、合理反馈,并使这一系列的计划和实施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在旅行社的传统营销过程中,存在一种“标准化”的概念,大多数产品是为团队旅游而设计的,缺少“个性化”,不能很好的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的经营还处在这一阶段,销售模式大多也是门店销售而不是网络销售,即使建立网站,也更多的是用于宣传,而不是销售。

2.2 旅行社的网络市场营销

网络市场营销是电子商务的一项分支,运用互联网进行一切的营销活动,以传统营销推销产品的“4P”理论(即:产品、定价、渠道、促销)转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4C”理论(即:顾客、花费、方便性、沟通)。相比传统市场营销而言,网络市场营销是一种更加强调企业与顾客的互动性的创新营销理念。

目前国内已经涌现许多专业旅游网站,如e龙网、携程网、中青旅遨游旅游网等。目前旅游网站不少是以商务和自助游为主,通过或许机票和客房差价获利。销售产品多针对散客中的自助游,以预定机票、酒店为主,其线路的设计为自由行。

2.3 传统市场营销与网络市场营销的对比

相对而言,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下,产品设计中“标准化”的概念比较突出,营销渠道大多借助中间商,营销范围会受到地域和资金的限制,营销方式比较大众化,同时在广告成本的投入上比较多。而网络市场营销模式下,产品设计的“个性化”日益明显,营销渠道到多是直接面对客户,营销范围也随之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张,营销方式日趋个性化,广告的成本投入上会小很多,并借助网络宣传效果更佳。

由此可知,网络市场营销的优势很明显。但是,如果网络销售的背后没有传统旅行社支撑,会带来很多限制。各项服务的提供都以来签约旅行社,网站没有实际的组团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产品,服务品质缺少保证。多数传统旅行社会将旅游网站当做自己在淡季时的一个销售渠道,一旦旺季来临,传统旅行社很难能顾全旅游网站的销售,供给难以上去,旅游网站将面临威胁。所以,只有将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和网络市场营销模式相结合,才能凸显旅行社的经营优势。

2.4 旅行社网络市场营销方式及优势

2.4.1 信息提供

以互联网为平台,向顾客进行信息提供是网络市场营销方式的一大优势。旅游网站可以将路线信息,代理的单项产品信息(如酒店、票务、护照等)、旅游地文化信息、其他物品价格信息、经营信息等有序的进行归纳排列,向顾客有条理的`展现出来,便于游客的查询、预定和购买。

2.4.2 网络宣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图文并茂的网页宣传可以带给顾客更加形象的展示和身临其境的体会,加强了宣传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带给顾客更加便捷的享受,不受顾客所处时间空间变化的影响。并且有利于提供一对一营销,定制营销,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出行时间、外出天数、人数、出发地、目的地、费用档次等。

2.4.3 网络购买

近些年来,随着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等B2B、B2C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网上支付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愈加明显。只要单击鼠标就可以购买旅游产品,为顾客省去了不少皮鞋成本,降低了资金运行的风险,提高了购买效率

2.4.4 信息反馈

传统市场营销方式下,旅游者接受信息时会产生各种反馈,大多是以纸面的方式或者电话的方式与促销人员沟通,进行信息反馈,在营销中针对顾客反馈满足其要求使其完成购买体验。网络信息反馈的方式让反馈变的更加便捷和完整,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做好旅游售后服务的延伸可以有助于更牢固的联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让已拥有的客源不会产生明显的流失。

3.中青旅的网络营销分析

3.1 中青旅概况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是以共青团中央直属企业中国青旅集团公司为主发起人,通过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旅游行业的领航者,中青旅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在差旅管理、观光旅游、会奖旅游、度假旅游、景区开发、酒店运营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中青旅旗下拥有遨游网、百变自由行、中青旅会展、等一系列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和产品品牌,在北京、上海、香港、东京、温哥华等海内外三十余个核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遨游网”成立。身为中青旅公民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遨游网”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立足于标准化产品体系,设立了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平台,建立以中青旅为品牌依托和保障,具备全国性、开放性的旅游度假产品预订和旅行服务网站。

3.2 “遨游网”产品概况

其核心产品主要分为百变自由行和参团产品。

百变自由行:凭借中青旅数十年良好的服务和资质,由传统的自由行形式上创新演变而成。提供灵活自由,可选度较高的旅游组合元素,可以让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外出天数、人数等方面,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机票、酒店及地接服务。

参团产品:中青旅首开包机旅游业务,集合国内国外著名旅游景点,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参团产品目前已拥有邮轮旅游、欧洲精品、美国旅游、马尔代夫等强势产品。首创“慢品慢游”、“环球主题乐园”、“环球海岛专家”、“世界遗产大使”等品牌产品。研发东方学子修学游、夕阳红老年旅游、婚庆蜜月等细分市场的精品线路。

3.3 中青旅网络营销方案

3.3.1 信息提供

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中青旅借助电子商务网络,变革经营模式,借助“遨游网”将线路、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费用等各方面信息提供给顾客,使信息流、客流、物流在实时信息交互基础上充分整合,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内部运作效率的最优化。

3.3.2 网络宣传

依靠“遨游网”网页的精美制作将宣传效果进一步加强化。“遨游网”上同时有汉语、英语、日语三种语言的版本,扩大了宣传对象,宣传内容有自由行、参团游、海岛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方面以及门市经营信息,此外还为顾客设立定制旅游产品和单项产品代办服务,增强了旅游服务“个性化”的概念。

3.3.3 网络购买

中青旅“遨游网”采用网上支付的方式,推出分期付款的政策及零息零手续费的政策,减少了顾客的经济压力,减少了资金运行的风险,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此外,带给顾客快捷便利的享受,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和资金损耗。

3.3.4 信息反馈

中青旅除了采用传统营销中的与客户积极沟通手段外,在“遨游网”网站上设置了会员服务区,对会员实行信息有针对性递送;在量身定制区也设有客户信息登记,便于将设计好的个性化产品传递给客户。

参考文献

[1]吕萍,周星岚.中青旅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7).

[2]李江敏,刘承良,王苑.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在旅行社业的整合——以中青旅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3).

[3]中国旅行社网络销售市场研究报告简版[R].2010.

[4]杜江.旅行社经营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篇8: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的制约,企业想要获取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序的规范和指导,保证经济活动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道有序发展。当前很多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经济管理模式较为滞后以及经济监管较为缺失等。针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采用有效方式进行解决,才能真正发挥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和价值。

篇9: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1.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是指现代企业需要对企业自身的现有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配置,并且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经营部门能够通过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连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现代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组织经营活动等方面。

1.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征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表现特征,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指导性。现代且通过经济管理模式制定出的财务指标,能够集中体现出企业领导者的意志,企业通常都是按照财务指标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体现出综合性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保证企业能够逐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不能忽视的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关联性特征,企业制定出经济发展战略,依靠着这个经济战略目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经营活动,企业内部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健全

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具体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为明显的是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当前使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没有全面涵盖住经济活动中的所有细节,这就导致经济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2经济监管工作不够到位

针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采用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减少经济管理活动中出现一些不利于增强企业效益的问题。有力的经济监管措施能够保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并且保证经济管理模式中规定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经济监管力度不够,具体监管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将会影响到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

2.3经济管理模式还不够先进

使用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获取到较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大投资额,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将会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所流失,会造成企业的竞争力有所降低。现代企业需要使用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该是集约型的,这样能够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提升经济效益。

2.4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不够高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和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是众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同时缺乏相应的业务经验,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10: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3.1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职能和作用

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离不开经营者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具体实施效果,将会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经营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项制度进行全面掌握,并对当前社会中相关的经济法规进行有效的了解。有效综合市场经济的运行信息,做出较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带头作用,保证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重视经济管理活动,并积极配合企业总体的经济管理工作。

3.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进行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指导,帮助工作人员有序进行各项基础工作。企业在对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正常的经济运行情况采集相应的信息,并应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对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综合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决策,制度出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良好制度。企业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能够积极吸取一些其他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再结合自身状况。

3.3对企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统一的筹划

企业经济目标是决定企业朝着一定方向进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企业经济目标进行筹划是企业制定和实行良好经济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企业在筹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全盘考虑,并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设计。筹划良好的企业经济目标,需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对其中各个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控制。企业可以将经济目标进行细化,针对不同阶段进行设计,将其划分为相应的小目标,当具体的经济活动开始进行之后,对效经济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审核和追踪,保证其能够按照正常预料情况进行运转。

3.4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果

全体工作人员共同促进了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体,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员工自身的积极性,并且需要使用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针对员工的业务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批评,这样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好相应的本职工作。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需要制定好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计划,让员工在技能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不断丰富员工的工作经验。

3.5加大经济监管的力度

经济监管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监管措施,能够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和经济问题及时发现,为后续采用良好的补救措施提供良好前提。同时针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对其进行全面的经济监管,能够减少资源、资金的浪费,为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企业在实施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经济监管的力度。

4结语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健全,经济监管工作不够到位,经济管理模式还不够先进,以及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不够高。因而现代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管理,改进和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企业相关领导者的职能和作用,并做好相应的经济文件管理工作,建立好有效的经济管理评审体系,针对脱离模式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控制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胡增丰.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究[J].商,(02).

[2]刘和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06).

[3]王界升,耿晓.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07).

[4]李思伟.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5]彭丽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6]王艳龙.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篇11:制度分析视角下的公共管理行为论文

制度分析视角下的公共管理行为论文

管理行为与组织发展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的共同立场。但是,管理行为对组织发展发挥的正向、积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制度对管理行为产生的规约和激励等功能所决定的。

制度理论指出,特定的制度产生于特定的行为过程中并作用于特定的行为者即制度参与者身上这是制度的基本属性。而作为有着特定价值取向要求的特定的公共管理行为(或称行政行为),其表现样式、行为结果也都受相应制度规则的制约。这就意味着,在行为表现的动态意义或经验层面上制度对行为所产生的可预见、保稳定、促激励和强约束等功能,使公共管理行为最终展现出对于行政发展的重大意义。当然制度对于公共管理行为并非都起着促进行政体系正向发展的功能为此就需要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研究促进行政发展的制度规则。因为行政实践中存在着制度功能的反差现象即制度在行政运作的实践中产生了同拟制之初的功能定位相反的作用。

一、制度特征与公共管理行为

重大意义的,当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家们了。这一观点在战后发展经济学中受到推崇。克拉克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及制约要素的分析中指出,不仅制度的进步是经济发展表现之一,而且,制度本身就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行政学的各派理论又是如何看待制度规约与激励行为以促进发展这一重大议题的呢?

首先,制度具备的规律性特征,即制度对于未来行为所起的可预见性功能,为行政发展目标的稳定获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行政学理论中新旧制度主义的一致意见。譬如,韦伯就认为,法与制度的关键功能就在于提供了个人获益行为的可预计的机会。而新制度主义学者布罗姆利则直接指出,作为行为准则的制度,其功能在于“给人类相互关系带来秩序和可预测性”。埃莉诺在其有关公共经济的制度分析中,尽管选取的是产业分析、而非组织分析的视角,但她依然强调制度对于公共经济所起的这种预期性效应。

当然基于制度之于公共管理行为具有可预见性作用从而对行政发展有着积极功效的理解,不同学派有不同侧重:旧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这项作用重在确保行政效率,强调行政官僚与行政强调这种规律性重在确保公共管理行为的效益,强调行政官僚与行政相对方对这种制度的积极服从。

其次,制度具备的稳定性特征,为行政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可靠的、有规则的行为,从而得以保证行政发展目标的稳步实现。在理解制度对于行政发展的重大意义时,必须以重复的、具有一定时间延续性的公共管理行为规则及习俗等为对象,否则,断续性的、“朝令夕改”的那些行为方式即便对行政发展起重大作用,也不能归入制度范畴之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策略性行为而己。所以,在度量动态的行政发展过程中,即便从行为的互动模式角度理解制度,也必须强调这种动态的行为互动模式所具有的稳定性特征。否则,制度之于行政发展的意义只能是静态的行为规范要求,这是不具说服力的。即埃莉诺所谓的1制度就是人及其规律性和重复性的互动模式'。

当然,基于制度对于公共管理行为具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从而对行政发展产生积极功效的理解,旧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的理解也有不同侧重:从总体上看,旧制度主义较后者更强调这种稳定性特征对于行政发展的作用。但并不等于说它从根本上否认制度的动态性。而且,多数旧制度主义还十分强调惯例、习俗等更具稳定性特征的制度对于行政发展的重大作用。而就新制度主义内部而言,差异又是存在的:历史制度主义与社会学制度主义更强调制度的稳定特征对于行政发展的重大意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较为突出制度的动态性稳定特征对于行政发展的重大意义。

再者,制度具有的激励性特征,即制度可以引发行为者的行动动机以朝向行政目标或行政体系所期待的价值方向努力,为行政发展动力的获取创造了条件。同旧制度主义的分析相比,新制度主义更加强调制度之于公共管理行为的这派。西蒙提出,制度能够向组织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引导成员行为。至于旧制度主义学者,他们一般不仅较忽视制度之于公共管理行为的激励作用;而且还一般倾向于认为,行政制度所起的作用恰恰重在抑制官僚个性的发挥。这正是传统官僚制遭受批判的焦点。

其实,通过强调制度的激励特征以分析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对于行政发展所产生的正向促进功能,更多强调了制度研究的学科基础不仅在于政治学和法学,而且在于心理学。对此,旧制度主义学者布赖斯早在20世纪代初就己指出:研究制度就是研究那些以人类天性的倾向为基础而被人创造出的制度,这些制度“使人类良善的倾向有较多发达的机会,而对于有害的倾向则加以防止”较为近代和现代的行政学者,无论人群关系学派的梅奥、马斯洛,还是理性选择学派的西蒙、埃莉诺等,都强调心理分析对于研究公共管理行为及其制度规范的重大意义。当然,必须切记的是分析制度在激励公共管理行为以利于行政发展方面,必须结合经济学的成本一效用(或效益)分析,而不能只着眼于心理学的动机分析。

最后,制度具备的约束性特征,即制度体系中的某些制度安排,具有强制制度参与者为或不为的功效,为化解行政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及反向干扰创造了条件。对此,旧制度主义认为,行政制度对于行政发展的正面功效主要是通过约束官僚的非理性化或人情化行为来实现的。至于新制度主义,它们在制度之于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以利行政发展的分析方面,更多地是从正负强化的平衡机制,或者说是从作为制度激励机制发挥所必须的保障功能这一角度展开的。制度“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

特征以强调制度对行政发展的消极保障功效方面有着差异:旧制度主义更多地侧重从行政权实施主体一方所具有的行政高效性角度,强调制度消极惩治功能对行政发展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则更多地侧重从行政权实施主体和作用对象的平衡与结合角度,强调制度在消解或抑制人之有限理性、人性之阴暗面以及客观条件之限制方面对促进行政发展的功效。旧制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制度功能的刚性实施(亦可称强制实施)来促进行政发展,而新制度主义则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制度功能的弹性实施来推动行政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制度功能与意义

1.制度对公共管理行为的约束功能:约束功能的平衡

约束功能的平衡,首先意味着行政制度的约束对象应当是双重的,而非单一的;单项行政制度的安排必须既注重对行政权实施主体的权限、情感等因素的限制和约束,也必须注重发挥制度对行政权实施客体的约束作用一这主要体现在对克服公益精神、杜绝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行为方面。只侧重维护行政权实施主体权益和强调行政效率原则的理论与实践,或只侧重维护社会与公民权益和强调行政公平及正义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欠缺合理性的,也难以实现行政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它意味着行政组织的整体制度结构必须在约束功能上体现平衡特征。这就要求某一行政体系或该体系的某一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方面,必须注重同时安排重在规约行政权实施主体的制度与重在约束行政权实施客体的制度。因为,就单项制度安排而言,很难做到对行政权实施主体与客体规约的平衡,所以,就需要在设监督条例)的单项制度安排之外,从制度结构的整体高度设置互补的制度安排以约束行政权实施客体的随意行为(比如有关行政申诉、控告的程序性规定等)。此外,它也意味着平衡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约束功能。

2制度对公共管理行为的激励功能:激励功能的平衡

行政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必须体现激励功能的平衡,这一要求包括三项内容:

其一,在激励功能的发挥方面,行政制度必须全面照顾行政组织及其官僚与公民及各类社会组织的行为动力。这样,才能引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长期而又持续的动力。只是,这种信念在将制度创造者与制度实施者视为一体方面走得太远了,也即太强调了制度之于被动参与者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制度之于设计者本身的激励功能。因此,在制度设计中还必须通过对有关行政权的合理安排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设置而促使制度实施主体或公共管理行为主体更具行为动力和自觉意识。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僚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僚在自觉行政方面的差异而显现出来。后者之所以较前者更具自觉行政意识和廉洁行政风貌,除了文化、观念的原因以外,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后者的行政制度在行政义务与责任的设置方面更加注重保持平衡。

其二,还必须重视制度的激励功能同约束功能的结合和统一。这同样适用于“制度的约束功能的平衡”分析。因为,一方面制度的激励功能或约束功能其实都不能单独存在,另一方面经验层面的制度运作通常表现出正激励功能与负激励功能的结合和统一,而负激励功能从另一角度理解其实就是约束功能。因此,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中,有必要将奖惩制度相结合、授权制度与监督制度相统一。

3.制度对公共管理行为的扩展功能:扩展

一般而言,制度对公共管理行为的扩展功能是指,制度可以通过规模效益的`产生、集体行为的积聚、交易成本的下降等使得个人在环境压力面前得以缓解理性不足的缺陷,从而增强个体行为的能力、提高个体行为的效用和延展个体行为的范围。就行政学而言,制度的这种延展功能其实一直就存在着,而且各学派也都十分重视政府在提供保护公民和社会安全、财产方面的职责,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呼吁通过立法或制度设计来稳固这种保护职能。但就平衡论的制度分析而言,这种强调是不够的,因为它大多只侧重政府在提供保护公民和社会(生命、财产等)安全性制度方面的作用,而忽视这种制度安排对于政府组织及其官僚行为的延展作用。为此,还必须重视行政制度对行政组织及其官僚行为的延展性功能。在此,关键的举措在于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也即在认可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从主动行政的程序机制、公平行政的保障机制与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三方面予以规范。

再者,为平衡制度对公共管理行为的延展功能,还必须注重强化象征性符号及仪式对于公共管理行为的延展功能。此类扩展功能其实是通过象征性符号及仪式传达给行动者有价值的行动理念及有意义的行为动力来实现的。这一主张还是规范制度主义针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工具性分析方法所带有的局限性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回应。因为,在行政惯例、行政文化受到重视并被遵循的地方,行政制度往往能切实起到扩展公共管理行为所涉双方主体之行为效能的作用。

4.最后:行政领域的制度

从平衡论视角出发,可以将行政制度对于公共管理行为的信息功能概括如下:(1)作为对某些稳定性公共管理行为和惯例性行政方法进行概括的制度,如若重视了信息功能的平衡,那么相似境遇时提供廉价的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社会组织和一般公民在面临相似情况时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和及时的信息沟通。发展中国家在行政改革中就暴露出制度信息功能失衡的弊病,即未能从制度层面确保相对便捷、廉价地获得信息,从而使创新进程迟滞,发展成本增加。(2)制度间的竞争,包括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不同组织类别之间和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竞争,可以节约行政组织改革的信息成本,节约社会和公民的行为选择代价,从而使得制度的信息成本节约功能在行政权实施主体方和行政权实施客体方得到了平衡。

三、实践反思中的制度功能

虽然就规范层面而言,制度功能描述的就是设计或推行的制度所必须展现的现实性作用。但就经验层面而言,现实运作中的制度究竟发挥了何种功用,而且这种制度功用究竟是否一如设计制度之初想象的那般彻底或完满,也都是不能确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如“南橘北枳”等制度移植或制度改革后的功能失败现象,就是明确的证据一--战后有许多新独立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干预下采纳了所谓的民主政制,结果多有失败,或者徒有形式,或者又陷入专制(有的为军政所困、有的为**所扰),或者改头换面。对这种制度功能的反差现象,韦伯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己指出了,由于观察方式的区别,可能会造成“理论的、思想的'法律制度’与实际的经济行为的整体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上”。韦伯所谓的“制度的两个层次”,其实就是“思想的应该适用的层次”的制度与“处于现实发生的事件层次上”的制度,即规范层次与经验层次的制度。从制度功能角度说,就表现为价值层面的功能预期同实践层面的功能展现的对避的一个难题。而从行政发展的视角来说,它也是制度同发展间关系的关键性议题。因为,行政发展的一个方面就体现为制度功能在规范层面与现实层面间的互动协调。

关于制度功能与行政发展间关系的第一种意见,其论点就是为促进行政发展,必须先从制度设计着手,而后予以推进和实施。在经典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中就存在着这种主张,比如,威尔逊提出:“行政观念和实践合法化的最佳途径是必须符合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事务程序,因为它们将会使行政管理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的服务,而不是国家所强加的一种事物。”而新近的学者埃莉诺也指出,公共事物的有效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仰赖科学合理之制度的作用。

但是,在如何设计何种先行性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发展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那种认为可以单凭政府官僚或专家等精英就可以设计出促进行政发展的制度的观点,漠视或忽略了制度设计中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忽视了制度的功能设计同制度的功能发挥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差异。适当的观点应该是有保留地坚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在设计中让所有的制度参与者和行为者都有发表其主张与利益需求的机会,谋求制度设计的隐含性功能与实践性功能尽可能地结合。

此外,先行设计制度并非全然意味着“另起炉灶”的革命性制度变迁。因为,许多的经验研究一再表明,对本土制度及传统制度的继承,不啻为促进行政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捷径。

关于制度功能与行政发展间关系的第二种见解,聚焦于制度滞后与行政发展的关系方面。在近代经济学理论中,舒尔茨就“确信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产生了对制度的新的需求,一些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用进行的滞后调整,而这些滞后正是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经济理论是阐明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必要的工具”。1在他看来,制度创新或制度设计在许多时候不是发生于制度需求被产生之先或产生之中而是发生于制度需求被产生之后。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在解释某些现象和问题时似乎更加令人信服。其实,这种情况在政治一行政制度的创建中更为常见,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缺乏主动行政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积淀了更为深厚的消极行政或消极行为的体制与文化观念。因此,一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在许多国家,即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常常出现企业活力迸发、市场竞争激烈而政府改革举步维艰、行动迟缓的状况。

随着制度研究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盛行,制度、制度变迁也一时成为各门学科的时髦话语,乃至出现了“言必谈制度,,或者以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至尊法宝”等现象。这就是神化制度”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制度崇拜症”)。正如任何策略或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一样,制度方法或制度改革的策略也是如此。那种“唯制度是尊”、非制度不能促进行政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也是一种“偏执狂”,实不足取。

其实,早在公共行政学初创时期,被公认为行政学奠基人之一的威尔逊就己经指出过这个问题。他说各种制度在第一代人看来,只不过是似乎可以实现某种原则的权宜之计。下一代则把它尊崇为有最大可能实现这一原则的近似办法。而再下一代则把它崇拜为这一原则本身。几乎并不需要三代人就酿成了这种神化现象:做孙子的常把他祖父犹疑不定的试验看成是大自然固有结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_尽管威尔逊在此所作的分析大部分旨意在于揭示行政学研究所面临的特殊困难(主要是历史性的)。但是,这也的确为我们指明了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神化现象及其对于行政发展的来满足这些需求的。它们是为适应新的寻求所碍效应。那么,导致此种制度神化现象产生的其他原因有哪些呢?

一方面,就理性层面而言,崇尚绝对理性、忽视理性有限,是产生制度崇拜的重要根源。传统行政理论在制度设计者的理性假设方面,或隐或明地主张绝对理性,认为制度设计者可以知晓设计制度所必须的一切信息,掌握制度设计所必须的一切技能,提升并神化了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和绝对性。这种思想在韦伯、威尔逊等的著作中都有体现。而西蒙等学者则通过对此假设发起攻击,将制度及其绝对功能的神秘面纱揭开;以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通过阐述制度失败现象进一步对“制度神化”症加紧了进攻。

另一方面,产生神化制度或神化制度功能现象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将制度设计之后实施环节中的各种“配备”要素忽略了。其中,尤其忽视了制度参与者的制度价值、制度化行为所需的文化环境等。

因此,为了消解“神化制度”症或“制度崇拜”症的弊病,就有必要从心理的、观念的、文化的层面加以努力,以构造制度功能展现所必须的条件。首先要重视民意即公共舆论在制度功能展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制度的预期功能在现实层面究竟能被实现多少的最终衡量标尺。其次,要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灌输参与意识,因为制度参与者的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直接影响到制度预期功能的实现。再者,及至经过参与程序和法定制定程序而产生的制度被颁布后,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传播遵纪守法理念,促使制度实施的自觉机制尽早形成。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通过教育和传导,促使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精神理念稳固成型。

篇12: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论文

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论文

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为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典管理理论和紧随其后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触及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清理两大理论流派的内在精神,并探求其内部相关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两大理论流派的追忆,而在于为现代管理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从比较的视角探寻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所内蕴的管理精神,并探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超越,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4.决策模式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决策模式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认为决策者可以认识复杂的环境,能够制定出可供选择的全部备选方案,并能考察出每一可供抉择方案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从而做到决策“最优”或者“最佳”。西蒙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出发,认为人的理性只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因此,决策者作出的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只能是“有限理性”,追求的也不可能是“最优”或者“最佳”决策,而只能是“满意”的决策。相对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更为一种理性、科学的决策模式。

总之,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比较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解读管理,而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从“人本”层面来解读管理。虽然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分别触及现代管理的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即制度与人。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核心与目标在于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统一,即制度与人本的统一。因此,从比较视阈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寻求二者的整合路径,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对管理理论形成更加科学与理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其管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