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论文范文(甄选5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寄生虫论文范文(甄选5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寄生虫论文范文(甄选5篇)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寄生虫论文范文,本文共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提高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论文
提高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论文
摘要: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截至目前,寄生虫病的危害已经波及全世界,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要点需要现代医学生用心去学习和掌握。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医学生学业繁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整理好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寄生虫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人体寄生虫学内容繁多且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学科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在整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可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要全面且重点突出,使教学内容简练而又丰富,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时代更新的内容,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明确重点,把教材的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在总论这章,我们可以作为重点来讲述。总论讲的是寄生虫大体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机制和诊断预防等,能让学生了解到寄生虫发育的过程,并且将寄生虫之间的共性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医学蠕虫学吸虫、绦虫和线虫,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人类危害较大,诊断和预防知识运用广泛,所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因此,总论和医学蠕虫学这两章,教师可多安排学时,尽量讲解透彻,还可把国内外出现的寄生虫病的研究成果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习印象。
2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都尝试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去提高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在寄生虫的教学上,我们也可以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为问题进行教学。在介绍一种寄生虫的时候,如日本血吸虫,因为日本血吸虫在世界流行广泛,许多学生应该都耳熟能详,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血吸虫引起的肝病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书本上甚至其他文献和资料中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病例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思考病例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病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对病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解决问题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比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效率要好得多。但PBL教学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会占用一定的学时,对于非临床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其他课程的学时一般要少于临床专业,可以适当多增加PBL学时;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因为各种课程的学时已经非常多,可选取最关键、最重点的知识点进行PBL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使用PBL教学法,选择的问题也要根据专业来确定。
3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
寄生虫的种类和特征复杂而又零乱,教师需要在课上经常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血吸虫这章,他们的生活史都可以总结为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囊蚴—成虫,形体方面如背腹、系统组成等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可适当调节上课时间,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做好总结,归纳零散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已经没有“黑色高考”的压力,很多同学不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适时给学生进行总结并归纳出重点和掌握的知识点,或督促学生课后进行复习以及课后布置作业。课后布置习题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预留一些下次课即将讲授的理论内容所涉及的临床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去预习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作业中总结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学生哪方面的知识理解存在的不足,给出学习建议。
4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上课和在教室上课的气氛完全不同。在实验室,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更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标本,和书上描述的做对比,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寄生虫实验课的授课质量,实施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各医学院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3]。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收集各种寄生虫的标本,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核查校对,确定所能观察到的虫体特点,对不合格的标本要及时处理,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和制作新的标本,把最具代表性和最真实的标本展示给学生。此外,寄生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史等本来就不好记忆,如果只靠文字的传播,学生固然难以接受,因此在实验室授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4]。多媒体跟传统的板书相比,有很多突出的特点,如可以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等。因此,我们都提倡在多媒体上多加入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寄生虫教学内容可视化,给予一种视觉的冲击,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观察标本或者活体的时候,学生也比较容易分辨出来。最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适当增加活体实验,让学生自己制作切片,观察虫体的活动,如观察动物血吸虫的毛蚴孵化等。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通过整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NGGS.Problem-basedlearning:anintroduction[J].Instr,1994,22(4):247-250.
[2]彭恒,李翔宇,朱淮民.《医学寄生虫学》PBL网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10(11):1364-1366.
[3]崔逢德,金美兰,金桂花,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9(5):512-514.
[4]陈喜珪,覃金红,罗金萍,等.多媒体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7(2):118-119.
篇2:寄生虫实验教学的数字资料库开放课程论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课程是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对寄生虫病的防治以及临床检验技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医学生走上临床以及疾病防控等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1]。近几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的平台迅速兴起,突破了对于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长的限制,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2]。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寄生虫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和教学形式多样的发展趋势,将课上观察标本以及课上难以演示的实验动物模型制作过程数字化,同时按相应章节制作微视频,应用于本学科在线开放课程,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学时时长、实验开展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出现相似的问题:①临床病例减少,教学标本短缺,购买的教学标本往往成本昂贵而且结构不够典型;②实验课时少或实验材料来源困难或实验场地不足等因素导致学生动手练习机会少、实验技能掌握不充分;③寄生虫动物模型的制备较为复杂,需要周期长,而实验课时长限制无法让全部学生参与制备过程;④多年来沿用的人体寄生虫学信息教学资源中的视频资料有关寄生虫动物模型感染制备过程的非常稀少;⑤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1.2实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实验教学和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也逐渐多样。进几年来,微课、翻转课堂、PBL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兴起,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绝大部分是老师课堂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线开放课程是将教学资源如微视频、学习资料、训练与测验、机器自动评分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不限于校内)的一种课程教育模式,实质是将优质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革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其中学习资料可以随着本学科发展及时更新、完善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内容。
篇3:寄生虫实验教学的数字资料库开放课程论文
2.1常用实验教学资料的数字化
选取国内外专业教材和书刊、图谱中有关人体寄生虫学虫体或虫卵的线条图扫描后标注主要结构;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玻片标本镜下采集典型形态,标注主要结构;将虫体、中间宿主、病变典型的大体病理标本拍摄图片,后期文字处理说明其虫体名称、相应的中间宿主名称、寄生脏器病理变化等。还有一些活体标本,如日本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尾蚴、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等拍摄镜下动态视频并在后期加注文字说明。同时利用本室的OlympusVS120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将常用标本如成虫、虫卵扫描后生成包含标本各层次的数字切片[3],使虫体形态更加立体,细节更为详细,为学生观察标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形成线条图、实物图、动态图、数字切片几种模式的数字资料,按照虫种和教学相应章节归类,形成完整的既可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完整的实验教学数字资料,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2.2寄生虫常见感染动物模型制备过程及实验操作视频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处理
将本学科开展的常用寄生虫动物模型鼠疟原虫动物模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等的制备过程分段视频记录。后期将视频剪辑,对相应感染、饲养、检查模型是否建立成功、以及病原体保种等过程配音说明,进行文字处理,形成完整、详细、学生可以理解的视频影像资料。将学生上课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技术方法视频录制后进行后期制作,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及方法,让学生对寄生虫学常用的实验诊断技术方法有详尽的了解。
2.3实验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利用学科在线开放
课程建设的`时机,配合理论课授课章节,按虫种分类将各个虫种不同虫期的线条图、实物图用视频拍摄的方式介绍各个虫期的结构特点,录制微视频,形成完整的视频教学资料。
3数字资料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
3.1数字资料的上传
配合本学科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将制作完成的实验教学数字资料、微视频加入相应章节的实验课程,同时添加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形成集文字、图片、动态视频一体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生动直观,趣味性强。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升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随时学习相关内容,突破课堂教学时长和时间的限制。
3.2在线测试的设置
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设置在线测试。在线测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每一章节的内容,用随堂测试和专题作业相结合[4]。随堂测试以选择、问答等方式考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专题作业将课堂讲授内容与临床紧密结合。如结合寄生虫病的爆发流行特点,让学生分组制作PPT,总结归纳临床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从患者发病情况、医生查体、常用诊断方法及诊断过程、治疗方法、以及此种疾病在我国流行、防控措施几个方面阐述,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对实验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加深印象,对同一类型的寄生虫病的防控有所了解,不只考查单个章节的内容,还考查不同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还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和老师在线互动讨论。老师将在线发布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学生对于彼此的作业也可以互相点评,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模式。
3.3学习效果的调查
为了调查这些数字教学资料在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制定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咨询学生对在线开放课程过中使用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料在学习中所起作用的看法[5],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大都反映良好,认为数字化的教学资料生动形象,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记忆和理解,能更全面把握寄生虫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以形态观察和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教学数字资料库的建立,使教学资料更为多样、生动,使实验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于在线开放课程,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拥有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即时性,顺应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6]。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及时修改、补充数字资料库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使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书林,高锡银,唐小牛.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2(7):719-721.
[2]高宏伟.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0:103-106.
[3]马保华,张庆莉,康敏,等.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数字化教学切片的应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30(10):120-122.
[4]郭鄂平,柯尊平,刘向阳,等.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8(3):230-232.
[5]李小波,马艳,褚夫江,等.构建寄生虫学视频素材库,促进教学改革和健康教育[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57-59.
[6]邢杰,刘磊,马平,等.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和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88-90.
篇4: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然后通过考核和教学评估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教学改革后,理论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标本观察的准确度较以往明显提高。结论根据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除了介绍与人体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特点以及在寄生虫和人体及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外,还对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做了重点介绍。在本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笔者承担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理论教学
1.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由于寄生虫种类多,生活史较为复杂,且各虫种不同发育时期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其标本采集以及诊断方法亦不同,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很大困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材《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以寄生虫在人体主要的寄生部位为序介绍各种寄生虫病及其检验方法,并重点介绍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例如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等。这种编排模式相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条理不清,不便于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先按照临床寄生虫生物学分类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各虫种及其生物学归属,对常用的诊断方法粗略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按寄生部位对寄生虫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生物学分类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哪些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什么部位[1]。
1.2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1.2.1LBL教学法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至今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2]。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总论和线虫部分内容,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因此采用LBL教学法。但吸虫和绦虫部分,由于吸虫和绦虫生活史较为复杂,宿主较多,且每个虫种均有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等内容,学生就失去了起初的新鲜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而不宜采用LBL教学法。
1.2.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此法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恰当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问题展开教学。例如,在讲授“弓形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目前世界上以及我国弓形虫正常人群感染率、吸毒人员感染率、精神病人感染率等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
1.2.3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即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此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旨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4]。例如,在讲授“旋毛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病例:患者,男,28岁。与同事共食生拌狗肉。5日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反应而就医。血常规:WBC和EOS显著增高,按肠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同餐者也相继发病,以食物中毒被医院收治。其后,同餐者均发生肌肉酸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眼睑及面部水肿,咳嗽。血清学ELISA查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并于一患者肌肉组织内发现旋毛虫囊包,确诊为旋毛虫病[5]。围绕此病例,从感染来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展开对旋毛虫的介绍。在CBL教学中,首先通过病例启发学生对后面要学习的虫种进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结合病例进行学习,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6]。
1.3教学手段改革
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从挂图结合板书教学,到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1.4理论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题型为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选择题以单项选择为主。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病例分析题,且调整了各题型分值所占比例。其中选择题与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让学生逐步适应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案例分析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实验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要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须提高实验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仅是让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上对已知的标本进行辨认,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选择常见的且在我国曾经或现在仍然具有危害性且有代表性的寄生虫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一些近年来感染人数逐渐增加的寄生虫适当安排时间授课,如广州管圆线虫、肺孢子虫、弓形虫等,要求学生作为熟悉内容;而对一些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寄生虫和一些可能的输入性寄生虫,安排学生自学。这样学生既能了解目前寄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又能了解一些国外的寄生虫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寄生虫流行现状和相关寄生虫病前沿知识。
2.2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最初的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师先讲,然后辅导学生观察镜下标本和大体标本,课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来了解学生本次实验教学掌握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镜下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镜下观察标本,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讲解标本及其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绘制标本,实验课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佳,学生能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并且也能通过实验增强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相关知识的理解。
2.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实验考核方式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然后写出标本名称。通常镜下及大体标本为20个,每个标本1分,共20分。在考核过程中,前一位考生对后一位考生的考试时间以及镜下标本位置均会有一定影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故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演示寄生虫标本图片,多媒体演示标本和镜下及大体标本各为20个,不同考核组标本次序不同,总分仍为20分,但每个标本的分值降至0.5分。这样镜下标本观察客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会降低,使学生成绩更客观,也加大了实验考核力度。通过我们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从学生课堂教学的表现和课后学生问卷调查及考核等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标本观察的准确度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艳,陈建芳,董文杰,等.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1):78.
[2]崔春权,玄英花,郑善子.PBL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8-9.
[3]NeufeldVR,BarrowsHS.The“McMasterPhilosophy”:anapproachtomedicaleducation[J].JMedEduc,1974,49(11):1040-1050.
[4]ThomasMD,O’ConnorFW,AlbertML,etal.Case-basedteachingandlearningexperience[J].IssuesMentHealthNurs,,22(5):517-531.
[5]曹励民.寄生虫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陈光,蔡连顺,毕胜,等.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寄生虫学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8):751-752.
篇5: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形态学、生活史、实验室诊断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已经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寄生虫检验技术理论与实验的教学中。为此,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探索。
1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各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个专业课教师均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数少的矛盾。同时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同样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知识要求相对要高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在生动性、直观性等方面确实比不了多媒体教学,但过分以来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PPT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用模式,对于寄生虫检验教学的形态、生活史等内容,用PPT的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文字一定要精练。
如果是大段的文字描述,不适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忙于抄笔记,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从而无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多媒体技术无法代替传统实验室观察方法
形态多媒体实验室已经逐步进入各个高校,形态多媒体实验室对形态学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在有时侯寄生虫的观察中,形态多媒体实验室也无法代替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方法。譬如在蠕虫的观察中,因为虫卵较大,在高倍镜(放大400倍)的条件下就能得到很好的观察效果与互动效果;但在原虫的观察中,尤其是观察生理盐水涂片情况下的包囊,互动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因为原虫包囊体积太小,在电脑显示屏上的图像就显的特别模糊,直接影响了互动效果与观察效果。例如对蠕虫部分的实验考试,有一些大体标本就必须用肉眼观察,而不是仅通过电脑屏幕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因而,寄生虫检验教学必须在传统的寄生虫标本示教、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3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教师在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确实比较省力、省时,非常适用于目前繁重的教学任务。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对教学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久而久之会养成教师惰性思想,对于教学的效果反而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对新进教师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新近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是十分熟练,教学经验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文字部分不精练,往往是照着文字念读,照本宣科,学生听的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不应丢弃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有些难点、重点仍然要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譬如我们在讲到某种寄生虫导致疾病的病因时,如果在黑板上通过一个简单的图来进行讲解,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仅是通过文字描述就显得内容比较干涩。
以上就是笔者对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因此,在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势必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