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锦集5篇)

时间: 李欢欢 互汇范文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锦集5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锦集5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本文共5篇,欢迎参阅。

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

篇1: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

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

(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篇2: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

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 子路)

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

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

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

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利:使……锋利。

(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

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

时:时常。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注:自, 从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注:欲, 想要施, 给予

篇3:中国古代名言

中国古代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富贵不能 都 荒芤疲 洳荒芮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公元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m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我们不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莫爱智

也许人类最真实的尊严就是能够轻视自我。——桑塔亚那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没有受过教育的天才就好比埋在矿石中的银子。——富兰克林

天才不会毁于他人,只会毁于自己。——博斯威尔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冯延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篇4: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篇5: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1、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6、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7、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8、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1、树欲静而风不止。(汉,韩婴)

12、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13、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1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1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7、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2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2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

23、人之所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24、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2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2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29、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以上中国古代经典的名言(锦集5篇)的内容,由互汇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