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共12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共12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篇1: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篇2: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生活朴素、勤俭,工作不辞劳苦形象一直烙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心灵上,一代伟人在我们心里是那么的完美,他用生命撰写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深处,却始终要求不能特殊对待自己,当看到还有如此的“十条家规”,心里一点也不诧然,从“十条家规”中应该读出当代共产党员所缺乏的那些宝贵精神?

周总理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亲人做起,决不让特权发生在家属与自己身上。总理订的十条家规,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腐朽灵魂,享乐主义膨胀,一些人把人民的辛苦纳税钱铺张浪费,挥霍成风。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却盖着豪华办公楼,一个只是吃饭的食堂却修建的极其豪华,配备KTV等娱乐设备,开着公车办着私事,诸如此类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总理“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望时刻照醒广大党员干部,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端正作风。更是告诫公职人员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总理的故事数之不尽,耳熟能详的有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夜乘公交微服私访等,其中都能学习到很多优良的工作作风与崇高的个人修养,而“十条家规”也只是总理崇高品德一点体现,但从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的道理却会是受益匪浅。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周总理的故事勉戒自己。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1.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1000字

2.电影南平红荔观后感800字

3.专题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4.《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教育片观后感

5.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6.2016说出你的爱观后感(精华版)

篇3:《周恩来的家风家规》的观后感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周总理不但是从严治国的典范,也是从严治家的榜样。他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道: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这“十条家规”明确具体,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

亲情是人伦之根本,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领导干部绝不能因此而大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人谋私利。这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反,错位的亲情,就是一根温柔软滑的绞绳,容易让原则在亲情面前失守,底线在亲情面前突破。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子女亲属的仕途或“钱途”,打招呼、递条子、搞暗箱操作,败坏了党的形象和作风,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要避免权力滥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风言传身教,更要对亲属们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过好“亲属关”,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师,儿女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共产党员应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以党纪法规管好自己的家人亲属。党员领导干部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是包括做人、干事、创业等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身外之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忽视了家规的作用,自认为订立家规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因此,在对待自己亲属的问题上,就肆意放纵他们,不仅对他们的不当行为和错误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护,甚至放任自流,结果让感情代替原则,让公心让路于私情,把人情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滥用手中的权力,以身试法,为亲友谋取非法利益提供庇护。这样一来,既害了自己的亲属,也让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关乎形象。领导干部能否管好自己的亲属,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原则性问题。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处理亲情与党性的关系问题上,不妨学学周总理,也给自己的亲属来个“约法三章”,努力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他们,消除其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从而营造良好的家风,让自己过好权力关和亲属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篇4:《周恩来的家风家规》的观后感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简短实在的《我的修养原则》。对于一些老党员来说,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加,现在更多的是备感亲切,备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就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准确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的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袖人物。

篇5:《周恩来的家风家规》的观后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生活朴素、勤俭,工作不辞劳苦形象一直烙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心灵上,一代伟人在我们心里是那么的完美,他用生命撰写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深处,却始终要求不能特殊对待自己,当看到还有如此的“十条家规”,心里一点也不诧然,从“十条家规”中应该读出当代共产党员所缺乏的那些宝贵精神?

周总理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亲人做起,决不让特权发生在家属与自己身上。总理订的十条家规,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腐朽灵魂,享乐主义膨胀,一些人把人民的辛苦纳税钱铺张浪费,挥霍成风。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却盖着豪华办公楼,一个只是吃饭的食堂却修建的极其豪华,配备KTV等娱乐设备,开着公车办着私事,诸如此类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总理“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望时刻照醒广大党员干部,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端正作风。更是告诫公职人员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总理的故事数之不尽,耳熟能详的有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夜乘公交微服私访等,其中都能学习到很多优良的工作作风与崇高的个人修养,而“十条家规”也只是总理崇高品德一点体现,但从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的道理却会是受益匪浅。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周总理的故事勉戒自己。

篇6:《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教育片观后感

周恩来总理他虽然已经远去,但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但是现在的国家政府各级官员是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周总理对家人的要求吧!值得反思的地方是非常多的。

周总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并制定了十条家规,告诉人们该如何处理家国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周恩来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周家逐渐形成了“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周恩来本人以身作则、严格治家。他多次表示:“我的任何亲属来北京都不派车。”就连淮安老家唯一的长者———他的八婶母,解放初期两次来京,周恩来也没有派车接过。

篇7:《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教育片观后感

周恩来同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其高风亮节,全世界景仰。其制定的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是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它不仅是周恩来的家规,也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

周恩来同志的家规不仅定的严,而且身体力行,严格遵守,丝毫不松动。他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曾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被周恩来压下来。直到他去世后,邓颖超在1977年被选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才得知此事。1968年,周恩来的侄儿周秉和与侄女周秉建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二人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当周秉建穿着军装到北京看望伯父伯母时,周恩来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向总政和有关军区的负责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周秉建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这条路。”在延安插队的周秉和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后来他也办了离队手续,从新疆回到延安插队劳动。

周恩来以身作责,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的事例不胜枚举。不让亲属沾自己的光,即使亲属们符合条件应该享受的待遇,也执意不许,无不展现出他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周恩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他所说“假如是对人民,我们要像孺子牛一样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是国家的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事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决不让亲属沾自己的光。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抚今追昔,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现阶段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领导干部怎样掌好权、用好权,怎样过好权力关、亲情关、金钱关。

更多热门教育片观后感推荐:

1.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2.警示教育片《警钟长鸣》观后感

3.教育片力量观后感汇集

4.党员干部观看《手莫伸》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5.禁毒教育片观后感汇总

6.廉政教育片《贪路无归—蜕变》观后感

7.交通安全教育片观后感汇总

8.党风廉政教育片观后感

9.反腐倡廉教育片《代价》观后感

10.2014禁毒教育片观后感

篇8:周恩来家规观后感

为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学习“三严三实”、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增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效,20xx年8月4日上午,贤官镇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村三大员在该镇301会议室集中观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教育片。

通过观看教育片,与会人员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践行好周恩来“三严三实”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自觉以周恩来为榜样,严守纪律和规矩,以周“十条家规”为标杆,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制定家规。全镇党员干部做到踏实干事、廉洁从政,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该镇党建工作水平。

篇9:周恩来家规观后感

平等对人、以诚待人、尊重别人,是周恩来一生坚持的做人操守与道德修养,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反省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作风;周恩来还定下了十条家规,要求自己和亲属们不允许请客送礼、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道德情怀,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坚持。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是国家,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我们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篇10:周恩来家风观后感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来之际,本社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她感慨地说:伯父周恩来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对我们亲属后代,在工作上生活上要求又很严很严,伯父常说,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能搞封建主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要自我奋斗,一切靠自己,不能依赖家庭。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篇11:周恩来家风观后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的生活朴素、勤俭,工作不辞劳苦形象一直烙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心灵上,一代伟人在我们心里是那么的完美,他用生命撰写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深处,却始终要求不能特殊对待自己,当看到还有如此的“十条家规”,心里一点也不诧然,从“十条家规”中应该读出当代共产党员所缺乏的那些宝贵精神?

周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亲人做起,决不让特权发生在家属与自己身上。订的十条家规,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腐朽灵魂,享乐主义膨胀,一些人把人民的辛苦纳税钱铺张浪费,挥霍成风。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却盖着豪华办公楼,一个只是吃饭的食堂却修建的极其豪华,配备KTV等娱乐设备,开着公车办着私事,诸如此类现象更是数不胜数。“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望时刻照醒广大党员干部,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端正作风。更是告诫公职人员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的故事数之不尽,耳熟能详的有巧拒老部下礼物、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夜乘公交微服私访等,其中都能学习到很多优良的工作作风与崇高的个人修养,而“十条家规”也只是崇高品德一点体现,但从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的道理却会是受益匪浅。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周的故事勉戒自己。

篇12:周恩来家风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