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通用13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通用13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本文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

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

篇1: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

姥姥语录读后感1500字

倪萍女士的姥姥活了九十九岁,是一个善良、乐观、智慧、鬼精鬼精的姥姥。她勤劳能干,一生过的十分充实,她用九十九年的人生经历总结了一条条“大白话儿”智慧,把一颗心活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把所有事想的通透敞亮的姥姥。《姥姥语录》里没有高大上的语言,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没有过多的修饰,都是日常交流的大白话,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触动现代人本以麻木已久的心中最柔软的那一个小角落。

《姥姥语录》这本书就像一个朋友,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姥姥一辈子不动大气,平静如水,却冷暖分明,不烫着谁也不冻谁,多吃一口姥姥说饱了,少吃一口姥姥也说饱了,心和身子都是富有余地的,怎么着都行,没什么不可以,这是姥姥给别人宽容,姥姥却说这样做最宽容的路还是留给了自己。多么聪明豁达的老人,姥姥一辈子也受过不少委屈,也吃了相当多的亏,但她以她的人生尺码把自己卡在了自我的身躯中,然后自我分解、自我承受着人生的苦。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学都没上过,却一生都在读着人生这本大书。她读懂了善与恶、读懂了是与非,读懂了美与丑,她是一个用功的女子,在自己的人生历尽磨难、饱经沧桑之后总结出来做人要心如海纳百川。

现代社会太多人为了长寿不惜重金把精力花在养生上,但这种想法是单纯地把身体看做一台机器,忘记了身心为一体,像姥姥这样一辈子平静如水、心宽似海、懂得管理情绪的人有几个?所谓养生其实也就是拥有平和的心态而已。

姥姥有一辈子的日子辩证法,啥死疙瘩到了她那儿都能顺利的解开,找个合适的说法,就让你信以为真,且心里舒舒坦坦。倪萍女士回忆小时候,好奇一山崖下的河水,因为崖下的河水格外凉爽,夏天孩子们晌午都到那洗澡,有几年很蹊跷,洗一个病一个,她好几次故意往深水里走,让裤子衣服都湿透,就是想试试水有多深,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是一瞬间,她从姨姥姥家带回的那一篮子好吃的不见了,明明放在河边的石头上,明明四周没一个人,真是见鬼了,她哭着跑回了家。一篮子油饼,煮鸡蛋,一大碗西葫芦饺子全没了,在那个人人吃不饱的年代,这意味着“天塌了”。姥姥不但没说她,还笑嘻嘻的安慰她“好哇!鬼也馋啊,她吃了饺子就不吃你了,拿一碗饺子换个小外甥女,上算!”活的多么通透的姥姥,知道什么东西都赶不上人贵,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常常想不明白,可这些个想不明白的.问题让姥姥一个鸡毛蒜皮的比喻使我恍然大悟。

我很喜欢姥姥的教育方式,姥姥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使出自己所有的劲儿去登上你自己的山顶,一个农村老人却有如此远见,教孩子努力上进,把自己的子女孙辈个个培育的勤劳优秀。姥姥的怀抱真是与众不同。

姥姥说:“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你看见人家脸上有黑点,你不用直说,人家自己的脸,不比你更清楚吗?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说,你就先说自己脸上也有个黑点,人家听了心里就好受了。”

是啊,凡事要替别人想想。

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就想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就看惯了。”什么人在姥姥眼里都有长处,坏人身上有好,好人身上有坏,没有坏透了的人,也没有好的一点毛病都没有的人。姥姥的心如春天的阳光般暖人,大字不识一个的姥姥说的话就像天籁之声,我细细的品读着,让姥姥的精神气儿和智慧深深刻进我的心中。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这句话说的就是书中的姥姥。她告诉我一个又一个真理,让我明白了人这一生中,快乐就是福气。

一个大难担过、大福也享过、从从容容地过了九十九年的老人,道出了平常生活中的小道理,让我悟出来人生中应有的心态,学会了微笑面对生活。这是一本内容很美很善良的书。

篇2:姥姥语录读后感1000字

姥姥语录这本书由我们很熟悉的主持人倪萍写得,书中描写的是自己的姥姥,是伴随着自己走了50年的姥姥,姥姥可能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吧,在我们的记忆中是那么的熟悉又遥远,姥姥语录读后感1000字一起欣赏!

《姥姥语录》是我们熟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倪萍的著作,是她为了感怀与姥姥一起走过的五十年而写。

人们常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再次阅读《姥姥语录》,我不再仅仅只为姥姥和外孙女之间的感情而感动,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说情感:独一无二的爱

《姥姥语录》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看这本书,我总是看一会,停一下,想一想,眼眶经常是湿的。因为读这本书,我也想到了我的姥姥。我的姥姥没有活到九十九,她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姥姥的一生只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美丽与智慧的普通妇女。

看完《姥姥语录》后,我想起很多与姥姥有关的记忆。姥姥有一个神奇的包,每次看到我她总会变出香甜的糖和水果;姥姥有一双灵巧温暖的手,在我摔破裤子时她几下子缝出了一朵花,牵着姥姥的`手即便走夜路也不怕。姥姥还会告诉我很多植物的名称和药用价值。记忆中的姥姥是我童年的一本百科全书,是我的知心好伙伴。

姥姥对我很好,但我却来不及对她好。如今姥姥过世已经五年,每次想到姥姥我总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姥姥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别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是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因为亲人的离世沉浸于长久的悲痛之中,始终不是亲人的期盼,好好活在当下、好好珍惜身边爱你的人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世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少一个,就再也找不到那份独一无二的爱了。

二、说生活:智慧是经历的积淀

白岩松曾催促倪萍:“倪姐,快写写姥姥吧,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确实,《姥姥语录》里的姥姥是个很有生活智慧的人,她用的人生经历总结了一条又一条纯朴实在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是她人生经历的积淀。

姥姥说,心里有气有怨,说出来就好了,不管真对真错,别留着,留日子长了,就长在身体里了。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看到这里,我想到被誉为“法家先驱”管仲的话:凡人生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人一辈子只有短短几十年,我们能做的是充实地、敞开心扉地过好每一天,这样等几十年后再回忆起今天留下的就是满满的幸福。

三、说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姥姥从没想过用她的道理来教育谁,但她的后代确是我们眼中的成功者:勤劳踏实、自信大方。倪萍说,我潜移默化地受她的影响很大。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新教育的家庭教育主张: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里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问好是文明礼貌的一种表现,学生见到老师问好不光体现了孩子的教养,还有老师的教育。每次看到认识的孩子我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或是微笑致意,孩子们也会开心地跟我打招呼,前几天班上一个羞涩的小女孩还大声地向我问好。我想,以后我要求他们做的我一定自己先做到。

智者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和姥姥的交流,我知道了很多人生真谛。作为一名教育者,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好的影响成为一种生命状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篇3:《姥姥语录》读后感800字

倪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善良、乐观豁达、充满智慧的胶东老人。姥姥那简洁、浅显又富含哲理的语录让我惊讶,倪萍对姥姥往事的追忆和眷恋之情表达的朴素、细腻、真挚,对姥姥一往情深、用心良苦的感恩和回报,更让我感动。倪萍的孝心,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温暖。……

姥姥生活在胶东农村,像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直到晚年才赶上富裕。所以,她总是用”穷“和”富“,”苦“和”甜“这几个字来阐释她的思想观点和感悟。如:她的人生哲学是:”心眼不好的人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甜什么是香,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满什么是足……你看老想害别人的那个人,脸都倒挂着,他不快乐啊,害别人都害了自己,帮别人最后都帮了自己,不信你试试。“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倪萍的孝心。倪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工资是21元,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她就给姥姥寄去了10元钱,几乎占了工资的一半。她在电影《山菊花》中获当年小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奖金六百块。她给姥姥买了一块日本西铁城的小手表,而她自己带得是一块上海牌大手表,那是她到济南上学时妈妈送给她的。姥姥从二十年前就跟倪萍来北京了,倪萍领着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贵的饭店,给姥姥买过最贵的镯子。她自己还没有钻石的时候,就给姥姥买了,坐火车买软卧还要十三级以上干部的单位介绍信的时候,她就开始带着姥姥坐软卧。

多少年前,倪萍为姥姥买上出口的羽绒被;后来听说纯蚕丝的被子好,倪萍又从杭州丝绸博物馆给姥姥订了一床;再后来人们又说盖棉花被最好,倪萍又从新疆给姥姥买了四斤最好的棉花做了棉花被。

家里最大的卫生间是给姥姥用的,最现代化的卫浴焊上两个最土的扶手,又粗又难看,可是安全啊。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再后悔,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哪怕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我们的父母,说说话,拉拉家常;或是经常打个电话,哪怕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也会让他们的心里温暖很久。

篇4:《姥姥语录》读后感600字

经过张建平校长的推荐,我在网上订购了四本全部出自著名主持人笔下的书籍。其实,我在之前并不认为这四本书会有多好,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我真正去看之时,我发现我错了。其中,倪萍的《姥姥语录》深深打动了我。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姥姥离世前,倪萍先后用整理报纸、剥瓜子的方式,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变着法儿不让姥姥老“,但在姥姥病危时,未能赶回去见姥姥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并沉痛怀念至今。

姥姥说:”麻烦别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自己心里是甜的。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你试不出来,下一辈子你孩子也能试出来。“”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种善因得善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姥姥一辈子没上过学,不认得字,但却对做人的准则有实实在在的领悟。我们这些受着高等教育成长起来的”文化人“,是否想过”我为人人“?有没有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人?有没有肆意浪费着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不曾意识到节约克制?有没有翅膀硬了,就再不会关心含辛茹苦哺育自己成长的长辈?这足以使我们这些”文化人“深刻反思一通。

同时我发现,所谓的平凡人,智慧却是非凡的。姥姥和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家一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比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运用做人的道理。那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智慧,那些优雅得体的待人接物之礼,不知道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懂得?

回想自己故去已久的姥姥,也是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子女和后人,默默无闻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她象大树一样的无私、无言,作为后人的我,又怎能不敬重和感念呢?

篇5:《姥姥语录》读后感600字

看了《姥姥语录》,我想套用最近几年常用的一个词语来评价它,那就是,这是本接地气的书。

的确如此,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的事,什么养鸡下蛋、晒地瓜、做包子、……,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如果有稍微与众不同的,就是她在老年丧子,还有,她有一个叫倪萍的外甥,所谓语录,也都是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常话,不会让你看后觉得醍醐灌顶兴奋不已,大道至简,相对于那些玄乎高深的修灵书,《姥姥语录》太平实亲切了。

可是,当你带着纠结、愤怒、郁闷、怯懦的情绪看完这本书后,相信你会觉得心胸开阔,有种温厚的力量托持住你,让你心平气和——这不是一本好书么。

姥姥说“遗憾就是专门留下来的,否则就没有这个词了”;倪萍侄女成绩优异报考中戏,录取过程中被人质疑是走关系,倪萍觉得气愤要去讨公道。姥姥说“小妮子是你侄女,不想沾你光都不行,跟着受点委屈还不行吗?”。这样的理由,说出来不别扭,听着能顺气,老人对生活的平衡感,真是天生的。

现在的我们,对生活期望太多,心灵受到的羁绊越多,常常困在患得患失、焦虑、失落等等中,自觉脆弱却无力自拔,我们,没有给自己的心敞开这扇门,认知一种不一样的思路,让我们面对挫折能安抚自己,并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安抚。

姥姥的口头禅里,给予是福,分享是乐;姥姥说话时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一来让听者觉得熨帖受用;姥姥说,想不通的道理,颠个个儿就想通了;见不惯的事,换个位置就见得惯了;姥姥说,“说平淡是真的”都是懒汉,谁不想爬到山顶去看看……你看,老太太的这些,不就是所说的高情商么。

篇6:姥姥语录读后感600字

书里没有姥姥的照片,但我隐约间看得到姥姥的模样——一个活得明白的老太太。倪萍的《日子》我没看过,但我相信,就算她出书为了赚钱,只要是她亲自写的,就一定会受用。扉页上微笑着早年的照片,和蔼、可近,百度倪萍,看到她近期的照片,不再是幸福滋润的临家大姐,而是臃肿的面容上堆积着生活中的经过风霜雨雪吹刮后的印记。倪萍是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个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个心里、肩上承载太多的女人,她是一个大女人。她讲她的姥姥,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奶奶说的话没有倪萍转述姥姥语录的精彩,但是理儿是一样的。小时候,奶奶分圆面包,用手掰肯定是掰不匀的,奶奶总是把大的一半分给姐姐,我拿着虽然嘴不说但心里不高兴(不然不能现在还记得,这件事在当时的我看可是件大事),奶奶给我那一半的`时候会说,“大半小半其实就差一口”。这句话已经烙在我心里,但凡自己吃点亏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奶奶通常把人懂事、谦让类似的态度说成“心眼儿好使”,我出来上学、工作,用奶话说“见大世面”,奶都归功于我心眼儿好使,她说“心眼儿好使的人,将来错不了”。

印象中的奶奶总是有还不完的人情,谁对她好一点,她会记一辈子,我现在回去,八十多的奶奶还会念叨着我爸小时侯谁对他好了,说人家是好人,可处的人,可要记住人家,奶奶的世界里似乎都是对她有恩的人。原来,我对生活一直心存感恩的态度源自于奶奶。奶奶没上过一天书,但是现在可以读圣经,她是个有心人,好学的人,崇尚知识。听妈说,我一出生,奶就在我枕头底下放本。我刚听懂话的时候奶奶总是逗我,“明长大了要上大学,奶奶带着暖瓶、脸盘送明到火车站,明跟奶奶说再见……”,每次说到这的时候我就哭,他们就笑。谁知奶奶逗我的一句玩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上大学。……奶奶的故事还有好多。刚给姑姑电话,让她带我给奶奶500块钱,虽然知道她不缺钱,没有花钱的地方,她的钱总是给“对她有恩的人”。

但给了她,变成她的了,她给别人更理直气壮了,给了她,我心里能舒服一些。钱已经不是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亲人还健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为自己获得未来的一份安宁。《姥姥语录》提醒我,及时爱我的亲人。

篇7:姥姥语录读后感

发现这本书是在看《朗读者》的时候,倪萍阿姨朗读时带笑的泪花让我想要去读这本书,去读一读她的姥姥,去读一读一个很普通的老人一生所说过的老话儿。

很惊喜的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本白的封皮,红色烫金的书名,水墨渲出几朵小花,三四行手写的字,再没有其他的了,简单但是却显得很郑重。我将书拿在手中许久才开始打开第一页,心里是很忐忑的,一字一句的读的过程我现在想起来神经都是紧张的,以前也读过很多书,像这本书让我看到书名就很敬畏这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本书她写得是姥姥。

她的姥姥是个很普通的老太太,典型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多人却都说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姥姥说过的话都是大白话,姥姥做的事也都是很平凡的事,但这平凡中透着人生的大道理,透着人生的智慧。姥姥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自己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姥姥一直在教育儿孙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自己还站着就也要拉着别人一把。姥姥的小儿子牺牲之时,姥姥让孩子们学到的是坚强,她擦干眼泪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这句话倪萍阿姨受用到现在,在最艰难的时候,在以为就要过不去的砍儿面前,姥姥无声陪伴,姥姥说过的话却一直在耳边,孩子,别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坚强,善良,姥姥教会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这是在说要与人宽和;姥姥还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有一百个快乐,一辈子能碰上几个这样的日子。姥姥是知足常乐的,她懂得怎么把日子过得就有味了,她说过的话令人开怀大笑,想想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嘛。姥姥一辈子没读过书,却很重视孩子的读书,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二十几块钱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下一辈儿又接着吃,上算”。我们的姥姥在算账上着实精明。

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读着姥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感慨一个99岁的老人,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厚书。怎样做人,怎么生活,一个吃过大苦又享过大福的老人,朴实无华的语言里饱含着世间最透彻的智慧。

整个下午,看看,停停,想想,眼眶经常是潮湿的,想到我的姥姥,那些情景那些话语我又是多么的熟悉。和倪萍阿姨一样,我也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认识的人,也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可亲的。姥姥的性格是顶好的,在我记忆中她从来没跟别人拌过嘴,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伤害人的话,她总是给我们讲好的东西,讲事物善良的一面,姥姥说你对人家好人家才能反过来对你好,做人不能没有良心,后来等我学到了与人为善与己为善这句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姥姥,姥姥的觉悟和古代文学家一样高呢。

《姥姥语录》这本书讲了姥姥的人生智慧,还有倪萍阿姨对姥姥的孝顺疼爱,尤其令人动容。爱一个人,不是纯粹的为他做所有事,不是把好的东西都买给他,而是要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别人的负担,不要因为你的爱帮他做了所有的事而让她的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了盼头。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倪萍阿姨便“雇佣”姥姥当起了自己的员工:单位出口欧洲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姥姥很是开心,活了一辈子忽然能自己挣着钱了,很是满足,剥瓜子剥的非常有干劲。还时不时分着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们花,眉眼里尽是藏不了的高兴。倪萍阿姨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吃掉,甚至有朋友来也要让朋友带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可见倪萍阿姨是费尽心思让姥姥在世的日子里快快乐乐。

接姥姥到北京去住,带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豪华的饭店,就像姥姥当年带着自己坐在高级饭店门口啃馒头一样,饭店充斥着祖孙俩的笑语;海参从几十块一斤涨到几千块一斤,倪萍一直给姥姥买从未断过;蚕丝被,新疆棉花被,姥姥的被子多的已经盖不了了,倪萍阿姨一直在尽自己所能深爱着姥姥。可是终有一天,姥姥还是走了。

还记得书的扉页写得几句话:“小时候是姥姥拉着我的手往前走,长大了我拉着姥姥的手往前走。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俩是要分手的,而且是姥姥先松的手……”大红色的扉页,写着这些黑色的小字,读来令人压抑。

有些事能使使劲,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劲了,天黑了,谁也挡不住了。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座位上想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有能力去拉着姥姥的手往前走,心里很沉重,但也很幸福,这本书让人有想落泪的感觉。

篇8:姥姥语录读后感

《姥姥语录》给我的感受很大,我的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姥姥是个农家妇女,可是她却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教育我,让我明白了很多连聪明的人都说不清的道理。

姥姥心中一直有一个结,就是小舅死。那年作者的小舅为救他的战友牺牲了。那时姥姥认为天塌了,而姥爷把蚊帐烧了,在那时蚊帐可是大件啊。姥姥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的让姥爷烧了。姥姥还喜欢看书,陈丹青、季老的书,姥姥对季老的母亲表示遗憾。姥姥也是能人。干什么都很能,从春天开始,姥姥家的水果、蔬菜就没断过。冬天也能吃上最脆的大青萝卜,因为能人能;姥姥家的咸鸭蛋是真香,因为能人能。

姥姥是作者50多年的朋友了,而这个好朋友却没见到她最后一面,作者心中一直是个伤疤。

篇9:《姥姥语录》读后感

《姥姥语录》是含着热泪看完的,看了一遍再看一遍。

都说倪萍老师善于煽情,可是写姥姥我想煽情绝对不是有意为之。倪老师字字真情,她含着泪写完,读者含着泪读完。

姥姥的爱一生养育着倪老师和一大家子的心灵。姥姥的.生活哲学如同储蓄卡,里面储存了善良、宽容、坚持、给予、吃亏、放弃、感恩、豁达、承受……太多太多的、人活着所需要的精神。姥姥的宽容、良善,不断地修正着孩子们的缺点,改正着孩子们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到她离开之际。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大家子人才辈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倪老师拿着这张姥姥赠与她永远也刷不爆的卡,也像姥姥一般笃行着大爱的人生哲学。对于姥姥的离开,倪老师始终不能释怀,可是人啊总要经历生离死别,是姥姥先撒手的啊。但是就像姥姥说的,一家人一个一个的来,一个一个的走,到那边一家人还会团聚。从写姥姥开始,到写儿子结束,生命生生不息,姥姥精神一代一代传承。而且如今我们不也读到了姥姥的语录吗?这是大爱啊!

篇10:《姥姥语录》读后感

虽然倪萍写的很煽情,但是笔尖下一个温和智慧的老人却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里能感受到姥姥是一个对于美好的人和事物保持着向往亲近之心的人——心疼史铁生,觉得这孩子不容易;给季羡林做棉袄;喜欢听萧红的文章……很难想象一个不识大字的老太太会是一个如此认真的读者,也许赶上好时代,姥姥也会有一番作为;凡事都能看得开,一件不好的事,她总能找到让你释然的角度,一句话点化你。心中有杆秤,家里那么多口人,却能把关系捋得顺顺地,对谁该怎样,什么事该怎么做,老太太一点都不糊涂;家里有这样的老人,真的是俗语里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真的是如此,很多老人,说话简简单单,都是些朴实通俗的语言,但是却把道理说得很透。也想到自己的外婆,眼睛已经不太看的清楚了,基本上做饭都是摸索着来,但是蒸的包子味道却很好吃,总让我念念不忘。

最开始看这本书,纯粹因为作者,看过她的《等着我》,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觉得很喜欢她的风格,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书看到一半,也曾因为太煽情停下来一段时间,后来读完全书,却完全被姥姥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感觉倪萍和姥姥就像是一对知己,两个互补的人,是亲人,也是朋友。

篇11:《姥姥语录》读后感

姥姥走的那一年,我忘不了;姥姥走的那一天,我记不起,也许是大脑刻意回避了姥姥的祭日,只是每年的高考季,总会有姥姥的英容笑貌…

高考前一星期,我回家见到姥姥,她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让我送她回家,我答应她,等下星期高考完带她回家。

考完到家,我问,姥姥回家了?我妈立刻就泪崩了,我的眼泪也流个不停,没表情,没意识,木木的听我妈把姥姥去世下葬的经过讲了一遍,老妈满满的自责和懊悔,毕竟姥姥是在我家住着发的急病……怕影响我高考就没告诉我。有时我也庆幸没能送姥姥走最后一程,没能见到她躺下的样子,我的脑海里才留住了姥姥一贯的倔强老太太模样。

时至今日,能够忆起的是逢年过节,姥姥家的热闹劲儿,老妈姐妹6个,拖家带口的齐回娘家,二三十个人张着嘴等吃,姥姥舅妈忙的底朝天,就把二姥爷一家也请过来帮忙,大大小小的外甥男女撒着欢儿,男人们喝着酒,女人们嗑着瓜子聊着天,一坐就是一天,天黑了,不想散,再来个小表妹专属的音乐会,即兴之时,舅舅唱段戏,二姥爷家的舅舅也来一段,笑着说着聊着夜深了,开始分配住处,十几人挤在姥姥的大炕上,分一波人挤到二姥爷的炕上,再分一波挤到二姥爷舅舅家的炕上…

姥姥在时,每年的寒暑假,姥姥家就是我和老弟自己的家,不到开学不回家,姥姥家的杏,核桃,柿子,大石头旁边的酸枣树,只能推车步行的“二里坡”,姥姥目送眺望每个来去的亲人依偎的那棵树,门前的那座山,房后的那些树,菜园子旁边儿的那口井…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人去了,孩子们大了,大炕拆了…可不变的是对姥姥家的那种情感,那种印在骨子里的幸福感!

篇12:《姥姥语录》读后感

小时候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里提到过倪萍的《日子》,宋丹丹说她要写本《月子》,还好不是坐月子。

读了才知道倪萍原来是山东人,书里也有些山东的韵味,即使她刻意避着。我常觉的有些道理得是方言讲出来才有感觉,普通话太普通,像在念天书。

我有个山东同学给我多次讲过她母亲的育儿观:养娃就像种树,即使有些枝枝岔岔,只要给它定时施肥浇水,它是能够长大的。这说法形象。

我妈也是爱说能说的人,而且很多话一经她口就特别有水平。我学习不顺,我妈说,人生的路总是弯弯曲曲,平坦的路往常都在后面,你鼓点劲,坚持一下,就能看着了。相比之,我爸不爱说,更多是身教而非言传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小时候我一直生长在县城,没有机会体会隔辈亲这种情感。仔细回想,只在老家待会一个暑期,和我爷我婆的记忆也很难串联。记忆里,打我初面见到他们二老直至他们离世,他们的样貌在我记忆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我想是我没有仔细观察过他们吧。说来遗憾,我甚至不知道我爷我奶的名字。我婆是基督教信徒,但她识字不多,一本圣经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我真希望她最终在书里找到了生死的答案。我爷是大家长,很有威严,对我父亲很严厉。因为家里男娃多,且我是最小的,自然待我不亲。他最后生病的时间里,我去看过他,他不认识我。

日子在过,人在日子里老去,这是生活无变的真理。上周和家里打电话时,我妈给我又把舅家娃要结婚的事说了一遍,我爸和我的话也越来越多了,而这就是父母老态。

篇13:《姥姥语录》读后感

总算看完了,起初看这书都是睡前抹泪看的,我的外婆也就是文章所谓的姥姥在我小时就中风对她没有什么情感寄托,包括我奶奶也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感情不深。所以看这书时我想到了三个人,一是我的舅妈,我是随着舅妈长大的,父母自小出门打工,所以在我心中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她,记得父母刚回来那几年我时不时都会想着要去舅妈家看看她,就算在她身边也想念她。我很怕她老去的那一天,不知道我会有什么反应,我不敢想,怕想。

看到中间部分我想到了我女儿的姥姥也就是我的母亲,说实话她在我童年记忆中出现的并不多我是跟着舅妈长大的孩子,但是她却做足了姥姥的角色,怀孕母亲就没有上班,出月子后我就久住娘家,女儿的成长是姥姥陪伴的,我在想以后我的女儿是不是也可以写一写她那质朴的姥姥,或是从生活中表达她的这份孝心。

第三个想到的是我自己,文章姥姥的闲语中都饱含大智慧,一把年纪的姥姥刻苦勤奋还和季老成为同学,毫不逊于年轻人,倘若我成为了姥姥能不能言传身教一番教好自己的小外甥呢?这个想的倒也有点远了。先从自己的孩子着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