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野草》读书笔记个人感悟(精选19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野草》读书笔记个人感悟(精选1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野草》读书笔记个人感悟,本文共1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野草》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篇1:《野草》读书笔记个人感想

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芦苇般脆弱,与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国家的不幸,终归只是一个梦,而在那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总习惯在梦中生活。

鲁迅先生审视了生命的本体,并且无情的剖析,最终看到了生命本质的阴郁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气氛,整个儿好似一个变形梦魇的世界。欢乐,恐怖,青春,死亡 ……一切都使人透不过气.那阴阳两极的沟通,人鬼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听出了生命的悲歌,对于常人来说,这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以忍受!

鲁迅先生是那旧时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 他目睹 着人变兽,兽变人的残酷现实.他是用带血的头颅,一次次去撞击那地狱之门,最终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是明日,虽然我们现在安逸,但须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为鉴,要如地狱中运行的火,一俟溢出必会复苏,燃烧,成为通红的彗星 ,成为炎炎升腾的火柱,从而夷尽一切黑暗,让世界变得通明透彻.

鲁迅在《野草》中说过:“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一般;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鲁迅先生说的白描,简单质朴而又轻捷传神,只需稍笔带勾,便会显得生动形象。

如今,这却与当今文学相反,乍一看,整篇文章看起来色彩艳丽,再一看,满眼都是新鲜词,细一嚼,却没有深层次的内涵。这些最终都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将它们淹没了。其实,只有简单自然的才会有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好比人生,白描才是人生的真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黑暗,有的人选择了沉默,只有他,对!只有他,选择了剑眉一挺,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野草》中有这样一段话:“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腐朽更其不幸。”

这段话让我感受到鲁迅对摧毁一切腐朽势力的热情和激情,他的作品无时不在提醒自己要从旧社会跨入新时代,审视和反思自己所面对的实际生存状态与社会文化思想,并找出路。

读书就如读人生,看完《野草》让我知道,做一个简单的真实的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陋习很重要。

篇2:活着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

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坚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最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生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生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而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

他们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卧病在床,请医治疗是务必。福贵进城了,没请到医生却被拉去当壮丁,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贵欲逃不能,看着离家越来越远,福贵越来越感伤,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期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正因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外孙相继离去,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未将他打倒,正因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托在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明白的状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样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理解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之后一波的苦难象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能够感激,也能够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好处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篇3:个人四大名著读书笔记感悟

读完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深有感触。书中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离奇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刀光剑影、扣人心弦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吴承恩,为读者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他们形象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虽以西天取经为主轴,但其中的主人翁并非唐三藏,而是孙悟空。全书从石猴诞生开始,便充满不凡的气概。“目发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并惊动玉皇大帝。自孙悟空诞生之后,历经拜师学艺,大闹天宫,以至后来保护唐三藏到西天取经,在取经的途中,徒弟三人各显本领,不惜生命地保护自己的师父(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三十五部可以劝人行善的真经,修成正果。

要说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师傅取得了真经,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一路保护师父,即使师父误会了他,将他赶走,还不忘叮嘱八戒碰到妖怪要提他的名字,一听师父有难就立即回来救他。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就翻出十万八千里,手中一根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敢于与强大势力做斗争,其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有几个小故事我读完后收获了不少东西,并颇有感触。比如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只跟着师傅和师兄念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文,但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从这个地方可以收获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像孙悟空一样,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篇4:《稻草人》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并把它记下来,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刚放暑假,老妈给我买了一本《稻草人》,我漫不经心地随手翻了一下,可这一翻,我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童话集。它是由35个小故事组成的,不过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稻草人》这篇文章。

故事的主人公是以一个被固定在田野里的稻草人,他尽职尽责地驱赶那些破坏庄稼的害虫,他从不贪玩,从不偷懒,一心希望自己的主人——一位老太太今年能够有一个好收成。

可不幸的事还是来了,一只蛾虫在稻田上产了卵,尽管稻草人使出浑身的力气,但还是只能眼睁睁地望着蛾虫一点一点地把稻田里的庄稼吃光。不仅如此,当稻草人看到辛苦的渔妇无法挽救病重的孩子,而想要投河自尽时,他仍然无法帮助他们。最后,稻草人在不断的自责中倒下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稻草人,他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的精神打动了我,可惜的是,稻草人的力量太弱小,不能帮到每一个人,于是,他只能在无奈中不断地自责和内疚。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仅仅要学会稻草人的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的精神,还要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才能给人们,给社会做出贡献。虽然稻草人最后失败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做一个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强勇敢的人。

篇5:《寒号鸟》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今天我看中国经典童话了,我看的故事是《寒号鸟》,讲的是寒号鸟生活在一个石崖的石缝里,离石崖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画眉鸟,因为它俩离的很近,便成了好朋友。

天气渐渐地变冷了,转眼冬天就要来了,画眉鸟天天东奔西跑,寻找树枝筑巢,为冬天做准备。而寒号鸟却天天玩耍,所以画眉鸟就对寒号鸟说:“寒号鸟,趁着天气很好,赶快垒窝吧。”而寒号鸟却说:“离冬天还远着呢!垒什么窝呀!”

一天晚上天气突然变冷,画眉鸟筑的窝可舒服了,而寒号鸟的窝里一根毛也没有,寒号鸟只能说:“咕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大地被晒的暖和的,画眉鸟叫寒号鸟:“寒号鸟,快起床,天气这么好,赶紧垒窝吧。”寒号鸟伸了一个懒腰不在意的说:“我先玩一会儿再说吧。”说完就飞走了。

寒号鸟拖了一天又一天,天气变的越来越冷了,寒号鸟躲在石缝的最里面,它又念叨着:“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但它再也没有明天了,因为就在这个晚上,寒风结束了它的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总会做好明天的打算。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拖到明天,更不要养成懒惰的坏习惯,我们千万不要像故事中的寒号鸟一样做事拖拖拉拉,最后害了自己。

篇6:《寒号鸟》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名叫《寒号鸟》的故事。

传说中有一种叫寒号鸟的鸟,它有四只脚,光秃秃的肉翅膀。夏天长了美丽的翅膀,比凤凰还美丽,便天天炫耀。秋天,大家结伴飞到南方,准备过冬,他还炫耀,到了冬天,它懒得不建窝,终于冻死了。《寒号鸟的故事》写出了寒号鸟的遭遇和最后的下场。寒号鸟为什么在冬天冻死了呢?寒号鸟就是因为有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并且非常懒惰,心里只有自己美丽的一面,早已忘记了自己的丑。

我们的社会上也会有许多懒惰的人。把要做的事一直向后推,日复一日,本来是小事,之后就变成了及其麻烦的大事。

比如说,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同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有的同学则一推再推,最后,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有时候我也会懒惰,记得有一次,放国庆假期,老师让我们搜集一些关于国庆节的资料。我第一天玩,第二天玩,第三天玩。..。..直到第七天,我还是不做,可是一想到老师的批评,我还是做了,做了很长时间,才好不容易做完了。如果我能在放假的第一天就开始做的话,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我的懒惰,导致我差一点被老师训一顿。以后,我一定要改正这个坏习惯。先做作业,之后玩,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成功的,一定不能得过且过。

篇7:《小公主》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文章摘要:读《小公主》有感作文姥姥听说我和妈妈来了,连忙出来接我们;渐渐的和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少。绿色瓜肉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你说秋天难道不美丽吗!我用棍子赶它出来,然后拉它回家,最后放进狗屋。她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蜡黄,神情疲惫不堪,我一阵心酸涌出来。黄大爷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小芳家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

书里有一个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冬天的夜晚,雪花纷飞。萨拉穿着破烂的衣服走在马路上。突然,她发现面包店附近的地面上有一毛钱,她捡了起来。可是她找不到失主,就走进面包店,向店里的胖太太问:“请问,有没有人丢了这一毛钱?”胖太太惊奇地看着萨拉的样子和她手上的钱说:“这并没有人丢钱。没关系,你可以用它,因为根本没法子知道是谁丢的。”于是萨拉用一毛钱买了六个面包。走出面包店,她拿出一个面包,刚要往嘴里送,忽然她看见一个比自己还凄惨的小女孩正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萨拉不知不觉地走近了她,把一个面包递给了小女孩。她像饿狗似的,拼命地往嘴里塞。萨拉看她可怜的样子,就又给了她四个面包,自己只吃了一个面包。尽管肚子仍然很饿,她的心中却很愉快,因为她帮助了那个饥饿的小女孩。

“好心有好报”,善良的萨拉不仅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还获得了巨额遗产。她决定今后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贫困的穷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泪流满面。与萨拉相比,我非常的幸福。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做个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篇8:颜氏家训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

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如何处理教育与爱护的关系更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无法处理好的。

《治家》,主要探讨和总结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父母首先应该给子女起表率作用,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子里加以模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都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

《慕贤》,即仰慕贤才。年少初学应多接触有德行的君子,这样可潜移默化地陶冶自己的性情。对于有德有才之人,一定要与之交往,多加礼敬和学习。颜之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

《勉学》,是该书的著名篇章,内容很长,字数特别多,论述的道理值得重视。作者对当时士族子弟不务学业、凭门第而猎取高位的现状进行了抨击。他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士、农、工、商、兵各行都是学问,不可轻视。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就难免家败人亡。作者还通过各种事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和观念,如主张人要博学,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的人都可以为师表;学习切忌自高自大、高谈阔论,要学以致用;学习要抓好早期教育,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等。这一篇章不仅论述子女教育及学习态度的问题,也讲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道理。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职业的贵贱,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当受到尊敬。

《音辞》,主要讲述语言和音韵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各地语言、方言不同,自古已然,不足为怪。但他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要学会正确发音,这也是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他还告诫子女,对未经查证的事物,不要妄下断语。

《杂艺》,指士大夫除了经、史、文章以外的其他技艺。讲到的有棋琴书画,骑射、算术、医学等都是一门技艺,对此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扩大知识面和增强技能。另外,还讲到了“人筮”是封建迷信,“六博”、“投壶”在唐宋以后就没有人玩了。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9:颜氏家训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其实早就听说《颜氏家训》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了,可是一直没时间去读,这次有这样好的机会学校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翻开了这本经典的教育名著。读完《颜氏家训》后,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发现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初看《颜氏家训》的大概,发现其共有七卷,二十篇。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共六篇;卷第二,风操、慕贤共两篇;卷第三,勉学共一篇;卷第四,文章、名实、涉务共三篇;卷第五,省事、止足、诚兵、卷生、归心共五篇;卷第六,书证共一篇;卷第七,音辞、杂艺、终制共三篇。我认为,其中,教育思想最为集中的是“教子”、“勉学”、“涉务”三篇。

我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2、论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3、论士大夫教育4、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颜氏家训》是一部思想混杂、瑕瑜互见的教育着作。直开后世“家训”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样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种,它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我们青少年,尤其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作用。

读《颜氏家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作者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经验,所阐述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

早在北朝时期,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里提出“教子宜早”的观点,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还是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可塑造的。家庭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爱是大智慧,学会爱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生命的美好。父母也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成了社会大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是儿童一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也许《颜氏家训》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孩子及早进行规范训练,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比你赚多少个亿的家产留给他都强。无论你留给一个败家子多少家产,他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挥霍掉,而你培育他平和的心性、养成了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一辈子都用不完甚至他的子孙都用不完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的现状,家长通常对小孩十分溺爱,这无疑造就了无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于家庭的发展小孩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不利的局面,因此,从这点上来说,《颜氏家训》所带给我们的财富应该是弥足珍贵的吧!

而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颜氏所论述的家庭教育观无疑就让我们也认识到一些好的习惯需要我们从小就注意养成,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因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就“追求”家长对我们的溺爱。

同时,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读《颜氏家训》,其中关于求学和为人方面的论述也能给我们极好的教育意义。

在《颜氏家训》中,颜子收集了一些勤学佳话,用来勉励子孙们努力学习。包括古人中的梁元帝为皇子时的勤奋学习的故事,苏秦握锥,文党投斧,孙康照雪,车武聚萤,常林带着经书去种地,温舒携着书简去牧羊以及当时的刘绮朱詹田鹏鸾的故事等等。这些有古人勤学的佳话时处今时今日,对我们依然有着莫大的感染力。

篇10:《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喜欢读《菜根谭》,他认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持续喜悦的情绪,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够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能够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持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应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十分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职责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篇11:《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夜深了,静得能够听见叶落的声音,柔柔的音乐声绕于耳际,青花瓷杯中茶叶随水的沉浮渐渐变成绿色,晶莹而清澈,杯子里的光影闪烁着水的灵动,那一刻心儿会明亮清新,恰是林间涧溪缓缓流淌,一日的芜杂,此刻只有一份久违的宁静萦绕于心。静静读着《菜根谭》,品味一代伟人毛泽东说的话:“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等学问的语录体文集,共分前后两集、三百六十则,他以道德格言的形式,将儒释道三家精髓于一炉,娓娓道出中国式的处世建业之方和修身养性之学。其中用心进取的入世精神、福民治国的宏远志向、亲近自然的隐逸之趣,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充满诗情画意。读着细细回味,如茶在口,润泽清新。

书的有句话,讲的是:“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对这句话,我理解为:对品德不好的人报以严格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待他们不厌恶他们,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严,恩宜后浓”,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就应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转至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句话讲的虽是修身方面的问题,但用到教育孩子上来,同样适用。它提示我们对待孩子就应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他(或她)身上出现的各种小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孩子将各种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由严转宽,否则极易产生一种“破窗”现象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搞笑的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帕罗阿尔托和相对贫困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停在布郎克斯街区的那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那辆车在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之后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玻璃敲碎了,结果呢,仅仅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基于此项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某个建筑物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我们提倡对孩子宽容,那是指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允许他们犯错,但并不是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也不该得到批评,甚至还不适当地获得激励。青少年时期是是非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得体的严厉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一味的“宽待”孩子的那些因为主观意识导致的错误,就会助长出现更多的“破窗”,使许多本来完好的玻璃也难以“幸免”。我们教育孩子不仅仅要及时更换“被打破的玻璃”,同时对出现细微裂缝的“玻璃”亦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从而在日常的严谨教育中获得应有的效益。比如学习上,有某一个人懈怠了,往往会影响周围的其他同学,继而那一块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所放松。

篇12:《杨家将》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杨家将)。说起杨家将,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谁也不敢冒犯。

杨家将主要活动在北宋代州,云州,雁门关等地。前期,北宋政府用他们来防御契丹政权的进攻,后来,又令他们来对抗西夏国的侵扰。自杨业起,到杨延昭,杨文广,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杨家将代代为宋朝边的稳固以及边区的民生定立下了不朽功勋,朝野上下对杨家将交口称赞。但一些嫉贤妒能的奸臣也设计,陷害宋上层军事首领的不义之举。

让我最感动的事,是血战金沙滩。金沙滩双龙会,北国说要投降,请皇帝去赴双龙会,大臣们都不让皇帝去,可是又不能不去。怎么办呢?就在这时,一人挺身而出,正是老令公杨业,让大郎扮做皇帝,二郎扮做八王千岁,和其它兄弟一起到了北国。经金沙滩一战,杨业触碑而死,杨家将七郎八虎八人只剩下了三个人。

我非常敬佩杨家将那种精神,即使受尽冤屈,仍然舍小家,顾大义。而潘仁美却为了私益,不顾国家的安危,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也要像杨家将一样,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不能像那个皇帝,心中充满了猜疑,要信任他人,这样她人也会信任你自己。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后果。如果我是一位大臣,也要像杨也一样,不顾儿女的性命,报效祖国。

篇13:《杨家将》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从小就喜欢看《杨家将》这本书,它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本书中我粗略知道了古代语言方式与衣著,了解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的一小部分,感受到那些英雄好汉肯为国捐躯的豪迈气概。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非杨延昭莫属了。杨延昭他文武双全,是宋国的一名悍将。最让我记忆优新的是杨延昭大破辽军那一回。当时两军实力悬殊,但杨延昭还是靠他那军人的勇气与职责,重新振奋了军心与辽军激战,在杨延昭的鼓舞下,全体军士军气大振,把辽军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当时杨延昭冲进辽军,朝萧太后奔去,一路上杀辽军犹如砍瓜切菜,见到耶律庆才一回合就把他刺下了马,就在那惊心动魄的时候,耶律休哥放了一支暗箭射中杨延昭的右腿,杨延昭用他那永不服输的精神止住了毒箭的疼痛,一路拼杀过去,那场仗宋军斩了辽军数位大将,最后凯旋而归。

看到这儿,我想起了为了保卫祖国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他们效忠与自己的祖国,不管流多少汗水;不管走多少路;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无怨无悔所有人心中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保卫祖国”。

杨延昭不但武艺超群,而且足智多谋。他三次擒拿住孟良都把他放回去,为的就是让孟良这位良将能效忠与祖国。他那三擒孟良的事迹能与诸葛亮七擒孟获相媲美了。

读了《杨家将演义》,真正让我明白了“忠和奸”的意思,让我静静思考如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人,著本书让我受益非浅啊!

篇14:《杨家将》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这个暑假《杨家将》这本书成了我的最爱,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书中那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的穆桂英让我着迷。

穆桂英身跨桃花马,手握一杆梨花枪。梨花枪在穆桂英手中上下翻动,敌将那是碰上的死,沾上的亡。大败佘太君和杨六郎的辽国元帅——韩昌也成了穆桂英的手下败将。自古以来都是男子挂帅,但穆桂英五十多岁挂了帅,创造了女子挂帅的先例,应证了“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成了我们中国真正的女英雄。

穆桂英正直、善良且足智多谋。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别人以为她向西,但她偏偏向东,敌人都被她搞得晕头转向,吃了败战。穆桂英不仅聪明而且她特别有创新精神,发明了许多新兵器,在各种战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最崇拜的是她那种精神,那种保家卫国,永不退缩的精神。

读了《杨家将》后,我便经常梦到自己成为了一名像穆桂英那样的女将军,成为了国家栋梁之才,为中国研发出许多最先进、强大的武器。如果真有那一天,美国、日本这些充满野心的国家将再也不敢小瞧我们。我们中国变得更加富强,我们可以带领其他强国去帮助那些弱小的国家让饥饿、贫穷的的孩子都有饭吃,有水喝。我们将阻止战争,帮助那些难民重建家园,让人民在和平的环境里幸福的生活,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中国梦!

篇15:《药》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不少文人和爱国志士在其发表文章,我们可以从中触摸到作者一颗关注华夏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其中鲁迅的白话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标志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单纯理论的倡导。

《药》是鲁迅众多白话小说中的一篇,该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群众心态和解读只是分子灵魂的凝重而沉郁顿挫的杰作。

药是解除人类病痛之根本,上医医国,其次治人。饱蘸志士鲜血的“药”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机的志士之血,却被误用去医治一个小百姓家中独苗的痨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馒头”最终没能医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馒头”最终变为“丛冢馒头”,从而酿成国疾、人病两不治的悲剧,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以药这一独特意向,令人难以忘怀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愚昧共存,麻木的人们处在愚昧混沌状态中,革命被愚昧无情扼杀,革命人士热血空掷的历史悲剧,同时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引人深思。

不论道路有多么艰苦,革命仍会进行,历史不会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渗透着悲凉的场景中,小说结尾部分瑜儿坟头的花环让人看到了希望,坟头与花环生与死的强力冲击,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这不是一个结局,而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开始。

有人说,《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判群众的落后与麻木。

篇16:《药》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药》后,我才知道新中国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曲折。

《药》讲的是华老栓为了给小栓治肺结核,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从茶馆里的客人们的口中得知,这是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的。夏瑜在狱中还不忘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叹息牢头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义,还被大家说是“疯了”,最后被处死。

“吃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肺结核”如果是现在,有人这么说的话,一定会被人嘲笑,不相信科学,去相信这种无厘头的传言,实在是令人耻笑。可是在旧中国,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拼命工作花大价钱去买这一点用也没有的东西,愚昧至极。

而为了人民的革命者夏瑜却被他想拯救的人民给害死,他们丝毫没有愧疚,还幸灾乐祸,可以说旧中国病了,人民病了,社会病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病了,他喝下逃离迂腐的药,喝下了清理害虫“封建思想”的药。可有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病了,还将良药看成毒药不愿喝它。这良药中最有效的一味便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让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慢慢地将人民迂腐的心理转换来,社会才会健康。

人民对革命者的冷眼旁观,才是革命者最大的悲哀。

篇17:《大学》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篇18:《大学》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篇19:《大学》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