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通用12篇)

时间: 李欢欢 互汇范文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通用12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通用12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篇1: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一年前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如今抚卷深思,书中勾勒出的那一幅敦煌画卷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

这本书的口述者樊锦诗樊奶奶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门人,在莫高窟工作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樊奶奶在书中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及莫高窟的'那一段峥嵘岁月。从她自己出生开始,樊奶奶向我们娓娓述说自己、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信息量极大。

我非常钦佩书中樊奶奶及研究院同仁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保护敦煌的行为。当时一队红卫兵来到莫高窟,“整个所一下子非常紧张”,樊奶奶和敦煌的其他领导严阵以待、前去周旋。所幸他们只是来参观。我能想象出一介女流的樊奶奶张开双臂挡在红卫兵们面前大声交涉的情形,这也让我想到拉贝和祁发宝团长。拉贝挡在日军面前,是为了捍卫人权和生命;祁团长挡在印军面前是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樊奶奶挡在红卫兵面前,是为了捍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宝贵遗产,我以为这三者都是可敬的。

当然,我更钦佩樊奶奶能够一辈子坚守着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如果说常书鸿院长是发掘了莫高窟,段文杰院长是守护莫高窟,那么樊锦诗奶奶这个院长就是发扬了莫高窟。她建立了球幕影院和一比一复制展厅,让莫高窟文化更亲民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樊奶奶身上这种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却少有能坚持的时候,比如练习吹长笛,也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樊奶奶曾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就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敬佩于樊奶奶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坚持。想到自己,我也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像樊奶奶那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人。

篇2: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敦煌莫高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一,有幸和老同学一起去看过,虽然能看的洞窟有限,进入洞窟的时间也有限制,还是蛮震撼的。

那时,对敦煌莫高窟的了解有限,在入洞窟的匆忙之中,只能东一瞥,西一看,没有特定的目标,也未有详细的讲解,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有一个概念和模糊的了解。

如果先看了樊锦诗的这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进入莫高窟就会知道去看哪里,看什么,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作为敦煌艺术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在这本自传体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敦煌莫高窟的几任院长都是极其出类拔萃的,特别是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留法的艺术专家,能在沙漠中的莫高窟坚守并进行科学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任院长段文杰也是业务骨干和专家,在常书鸿院长打下的敦煌莫高窟研究基础上,继续开拓和发展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樊锦诗是继段文杰之后的院长,她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作为女同胞,有丈夫有孩子,都不在身边,还能坚持下去,确实令人佩服。后来她的丈夫带着孩子也来到了敦煌,这才有了家的样子。

中国的女人特别强大,不仅擎起半边天,还有一种韧劲和奉献精神,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家庭,都能胜任且不服输,樊锦诗是优秀的代表。

读书,就是要读好书。想要了解莫高窟,最好读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的历史,艺术,莫高窟的独一无二的的艺术地位及很多细节都有介绍,看过难忘。

如果再有机会去敦煌莫高窟,就带着这本书去看。

篇3: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不忘初心,守一不移。樊锦诗对于自我人生的回忆既是学者的小我人生价值的实践历程,又伴随,见证着当代历史进程中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我社会价值的探索路途。瀚海驼铃,琼宇梵音,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变迁烟尘中,无数生命心灵曾踏足伫立在敦煌这片心灵的净土上,书写下了生命的史诗色彩。前秦有乐僔开窟造像,历代的禅修僧众络绎来此,当地统治阶层贵宦士绅,平民信众礼佛供养,众多无名画家艺人执笔丹青创作了朝代缤纷,精湛瑰丽的壁画作品。经历战火和劫掠的跌宕命运后,近代历史中的莫高窟从辉煌走向寂寥与衰颓的疮痍,一群心怀热忱与向往的知识分子,常书鸿,段文杰等画家,历史学者筚路蓝缕,扎根大漠,开始了研究,守护与传播古老敦煌文化的漫长历程。他们身上有质朴,专注,纯粹而执着的莫高学人奉献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局限的外部环境动摇不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探求景仰的赤忱,复杂漫长的研究过程磨减不了他们的静笃。他们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心无旁骛的知识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矢志不渝的高远人格坚守深深打动感染着我。

樊锦诗写到敦煌夜晚九层楼上寂静的铃声与日月同辉的旷远星空,她日复一日的进洞调查,习惯了每天进洞窟,洞窟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进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禅定菩萨脸上漾开的神秘柔和的笑容虽光线一起融进安静的内心。洞窟前的白杨树叶春生秋落,一草一木,早已不仅只是外部自然风物,而是赋予了文化的静穆与灵动,感染呼应着莫高窟人的生命脉动。敦煌藏经洞文物多流散于世界众多收藏机构,给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来了长期的困难。改革开放后,众多学者辗转多国考察写卷资料,在别国图书馆,他们勤谨惜时,争分夺秒的抄写资料,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图书馆从日出开馆坐到日落闭馆,正是他们义不容辞,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坚守,为国内敦煌学研究带来点滴进展。最初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壁画的面壁临摹也具有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洞窟光线暗,研究人员就借镜子的反光效果进洞工作,临摹并非简单的依样画葫芦,而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作,通过反复的描线,练笔力,走进画工的心境、笔触与运笔的妙意,感受到壁画背后深厚艺术文化跃动的神髓。基础十年的临摹体会学习是艰苦而单调的修行一般的过程,但莫高窟的众人心怀博大浩渺的精神世界,又能持之以恒的踏实于当下,他们都流露着远离世俗浮躁,气定忘我的娴静气质。这是文化的滋养,也是自我不断在时空中磨砺,升华的精神气象呈现。

做一个莫高窟的守护者是艰苦卓绝,又是乐在其中的。唯有精神淡泊,赤忱湛然的灵魂能长久将外部的考验与内心的仰望追寻,契合如一。曾经来到敦煌瞻仰壁画艺术的画家张大千的师傅逸林法师给他取名大千意为:世界无量无边,宏广微深千差万别。要胸列万物,观广探微。将己之大千世界,融入世之大千世界,再将世之大千世界,返回己之大千世界。在千佛洞菩萨沉静会晤的笑意里,苦和乐一样,在走向因果巡回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生命的片段,成全构成了大千世界。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面向婆娑世界,什么是生而为人至真至善、至恒至美的价值所在?每个平凡而又不凡的莫高窟学者用他们朴实而潜心创造发现的人生图景,无言诠释。

他们的精神,让我持续思考何为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自己内心热爱,坚守的价值执着不懈的实践与追随,才能镌刻一个人的价值,拓展我们存在的尊严与美感气蕴,带给灵魂超拔于此身此时此地的深厚高远。

莫高窟众多壁画中有一幅《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其中的涅盘殉道精神与九死不悔的信念追求,带给我们超越小我,走向无限的震撼与感动。古今长河中,无数艺术家知识分子都是这样虔心探寻,精诚向道。真者不虚,如者不变。敦煌莫高窟的文化精神,不应止于古迹文物的了解瞻仰,更需要长久浸润走进每一位朝圣者的心底,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篇4: 我心归处是土地作文

我心归处是土地作文

外公说,泥土是最有灵性的东西。

那年夏天,我一时兴起和外公一起下田劳作。外公身穿一件洗得透明的白布褂,精瘦黝黑的双腿套着如口袋版的肥裤子,耳朵上夹着根烟,光秃秃的脑袋上扣着一顶看不出颜色的草帽。家里年老的大黄在阳光下眯着浑浊的眼睛,慢悠悠地跟在后面。外公一到田间就利索地卷起裤腿,把草帽扣在我的头上,就大步跨入土里去了。我也学着卷起了裤腿,望着那污浊的泥水和纷飞的蚊虫,犹豫不决。外公无奈,找了双雨靴给我穿上。

我这才摩拳擦掌的下了田。田地里尽是些长势良好的秧苗,直挺挺的竖立着,用自身的.翠绿外衣来诉说生命的盎然。我刚想移步,却发现泥土束缚了我的前行。外公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哑然失笑,说:“这烂泥都和你过不去,把这玩意脱了吧,洋里洋气的。”我这才勉勉强强地脱去雨靴,单脚站立在地上,用右脚拇指尖试探般接触泥水。还没来得及碰,邻家小孩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彻底跌坐在泥水里。这属于大地的丝丝凉意直直向我袭来,掠去了我的燥热。

我带着轿夫湿鞋般心态在田里高抬腿般毫无顾忌地走动着,感受着这属于自然的软床。我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秧苗,感慨万千。这黑漆漆、死气沉沉的泥土一声不吭地抚育了千万年的庄稼,抚育它们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又为无数的小昆虫、微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这里的土之所以肥沃,是因为里面掺杂了农人的汗水与动植物的生命气息。我嗅着这丝丝的泥土清香,顿时有些飘飘然。

突然我的腿被尖锐物划了个口子,还没来得及大呼小叫,外公抓起一把烂泥就敷在了我的创口上。在我惊诧的目光下,幽幽的说道:“咱们这土是最养人,不但能种庄稼,还能疗伤。”如此看来,这土是真的有灵性呢。

天空把田地照的黄醺醺的,外公光着脚走向一旁的树底下,端起他那积满茶垢的大茶缸边喝水边和我扯起往事,“你以前那个调皮的呦,就和大黄在田里滚,也跟个傻狗似的……”外公笑呵呵地说着,我也沉浸在往事中笑眯眯的。在一旁酣睡的大黄也眯着浑浊的眼,抬起头向我们摇尾巴。我眺望着远方的土地,颇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我呢,一会儿再去拜拜土地神,保证一个大丰收,过会再看看泥里有没有黄鳝,捉了给你熬汤喝,还有那……”还没说完,外公就发出了阵阵鼾声。

我看着脚下这土,心底升起一种归属感,颇有一种我心归处是土地的感觉。

篇5:《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1300字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1300字

大学时在地摊上买的《季羡林全集》,绝对盗版,书很厚,字很小,内容还算全。学术部分那时不感兴趣——无非记得中国有这么一位精通12国语言特别是世界上少数知道吐火罗文(很多时候还说错)的人,人生探讨部分读了读那时也不以为然——觉得席慕蓉和汪国真的诗更合心意,再加上大学生活中原有很多的精彩可以让我对它束之高阁,好在这本书一直都在。

后来自己所从事的财经类专业集大成者基本在西方,西方与东方成果的碰撞也带来了很多意识上的冲突,有很长时间我深陷其中,无法化解其中的矛盾,这本书重新走进我的视野,特别是有关东西方文化的学术探讨带给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如释重负。

《心安即是归处》其中作品虽有些改动但都来自于《季羡林全集》,当读书会确定将先生的作品作为本季阅读书目时,让我在一瞬间有一种重回儿时的感觉,在凉爽的夜晚,拿起一个小板凳坐在祖父身边,仰起头来,开始听比晚风更清爽心灵的叮咛......

这本书共八个部分,63篇散文随笔,从暗含哲思的标题上可以看到编者的用心。先生生于19,按照书中所记,最早一篇是1947年7月的《送礼》,当时先生36岁;最近的是20xx年8月8日的《九十五岁初度》,先生95岁,已三辞桂冠;时间跨度最长的是《重返哥廷根》,1980年开始写作,1987年完成。

本书收录最多的是先生80岁以后的作品,共49篇(其中90岁后的12篇)。虽然本书只是先生作品中的极少部分,但一管窥豹,已经能够让阅读者领略先生的风骨。

先生是严谨的。《辞国宝》篇中记录在撰写《糖史》时的经历,先生说“做学问,收集资料,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先生的严谨其实在书外,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涉猎使得他能够以缜密的探究来进行客观的比较,那些通过详实精准的数据和资料所阐述的真知与卓见就是学术研究的圭臬。就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从先生口中说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界”(《论怪论》)是那样的`震人发聩!先生对“东学西渐”的推动,既有“高高山顶立”的动念,又有“深深海底行”的实践。在离世前一晚他还为孔子卫视题写了“宏扬国学、世界和谐”,没来得及写下时间在我理解中不是遗憾,是冥冥中先生用生命在告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生是勤奋的。他摘去“三顶桂冠”换得“自由自在身”,却说不是“塌了架”;每日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离世依旧如此;他学习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吐火罗文,他查阅资料往返于家与图书馆风雨不误;他平生都在读书,才能告诉我们“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他的勤奋在他留下浩瀚的文字与资料中清晰可见。

先生是可爱的。他和宠物们的日常,他在《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中与杀煮活鱼的臆想对话后“阿门!拜拜!你安息吧!”之后汇入花花世界的怡悦;他在别人求字后“你不怕丑,我就敢写”的自我解嘲。大家熟知的为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我有时也狭隘的想,以先生的性情,当然是欣欣然进行看护,会不会后来也有些许恶作剧的成分,内心也会浮现第二天新生发现他时的惊诧与忐忑,为在这个学生一生中埋下的这枚彩蛋而发出孩童般的笑意呢?

先生是如常的。这本书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有很大的跨度,但所记录的大多是生活琐事,我们能看到《送礼》篇中30多岁的先生在看到送礼的恶习时内心的不忿,也能看到《死的浮想》中92岁的先生被“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的真实心录。包括对自己青年时的日记的出版,先生不删减、不修正,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最本真的自己,也逃课,也骂娘,妥妥一枚愤青。这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的“国宝”大师,而是他和我们一样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微尘众。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带给人深深的哲学思考,在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宇宙中,我们总是把眼光放的很远,却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地鸡毛。先生以“看似散缓”的文字告诉我们,哲学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俯身于生活的琐事中,即使在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来。

先生是纯净的,先生是谦逊的.....

好像有很多很多的感受需要表达,只能遗憾以我的拙力无法将先生的风骨画得半分。先生在《反躬自省》篇中担忧学术界“将来的文章由于资料丰满可能越来越长,而疏漏则可能越来越多”,我更不敢再长篇赘述了。就用范仲淹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和书友们共同缅怀这样一位老者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篇6:心安是归处散文

心安是归处散文

心安是归处。只要心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题记

【一】

前几日,一位久未露面的朋友给QQ发来消息:“无论我的日子多么的颠倒,我依然看到你每天坚强地挺立于线上!”我立即给他回复了一个笑脸。是啊,自从接触网络以来,一直把网络当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一位同事曾经笑话我说,如果哪天在QQ上看不到你,倒是稀奇事了。一位文友对我说,你一直在坚守在好心情审稿,这种精神真可贵。是的,我一直在坚持,从未想过我还能坚持多久。因为,我愿意一直坚持。坚持,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习惯。它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不管这样的坚持能走多远,只要我认为是值得的,我就无怨无悔。

在好心情做编辑已经四年有余了。这四年多来,虽谈不上兢兢业业,但心一直坚守着这块纯洁的文学圣地,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曾经有多位朋友推荐我去其他站去投稿,也有多个文友拉我去别的网站去做编辑。我说,去投稿可以,但做编辑还是算了。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再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成长的足迹,也有我喜爱的文字,更有我喜欢的朋友。我真的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爱上这个地方,也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行走网络久了,看淡了网络中的人来人往,也看淡了文字里的纷争繁杂。便习惯了与人之间这种如水般的聚散,也淡看了人与文字之间的坚守。在我看来,文字,与心情有关,与名利无关。文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字只是一种爱好和追求,是源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很多时候,我写文字,仅仅是给自己看。把内心的想法和感悟用文字抒发出来,就是一种心安。

心安是归处。只要继续坚持着,就心安理得着。

【二】

女儿的门牙有点外凸,眼睛也近视好几百度。我对她说:“等你发育成熟后,我就去医院给你整牙、激光矫正视力。这样你就更漂亮了。”

“妈妈,我已经够漂亮了,没必要花钱去做美容了。”女儿平静地说。

“哪个女孩不爱美啊?”我真有点奇怪了。

“漂亮的女孩不安全,并且是非多。我喜欢纯天然的美,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牙齿凸点没什么啊,这是我的可爱之处;戴眼镜也没什么啊,再说以后我可以换隐形眼镜,不影响我的外表美的。妈妈,你要明白,外表美虽重要,但内在美更重要……”

女儿的一番话让我震惊,没想到她小小年纪,心境是如此的开阔,看来我真是小看她了。

确实,女儿已经长大了,她有她的思想,也有着她的人生目标。尽管我们之间会出现思想上的差异,但我们之间总能及时地沟通而达成共识。

“妈妈,等我工作了,一定会赚钱好好孝顺你,报答你的养育之恩……”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内心就有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有时候,看着她纯真的笑脸,听着她稚嫩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她美好的未来。

宝贝,你的快乐,是我心底幸福的源泉,让我一生无怨无悔。你的'笑脸,是一缕愉悦的清风,为我吹散了内心的阴霾。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我心花盛开,幸福蔓延。

宝贝,只要你幸福快乐地成长,我就心安了。

【三】

记得你曾经对我说,即使我枯萎成一株残花,你也会好好爱我。任凭爱的馨香淡去,你都会好好珍惜这得之不易的缘分。我只是微笑着,点头应允着。有朋友提醒我,拆迁后,管好经济大权的同时,更要管好男人,切不能让他有非分之想。我淡淡一笑,然后回答道,我习惯了自由,不管以后能分多少钱,我还是他当家。因为我有自信,也对他放心。

每天晚饭后,都习惯了与你去秦淮河畔的林荫大道上去散去。我时而挽着你的手,时而拉着你的手跑步,还一边与你唠叨着一天的所见所闻。你常常被我折磨的无可奈何。忍不住了就奚落我几句:哪有像你这样散步的,不仅啰嗦还拉拉扯扯的,不怕被别人笑话。我只是顽皮的一笑,继续我行我素着。

有时候,静静的看着你的笑容,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心间却是暖暧的,甜甜的,那种幸福的味道,那种心安的坦然,久久弥漫……

选择了你,就注定要与你携手一生,所以,握紧的手就不会轻易放开。爱上了你,就注定要与你深深爱,所以,这场爱注定爱得灿烂,爱得纯真,爱得炽烈。一直就是这样的一个深情的女子,可以为爱付出所有,也可以为爱倾注一切。如果说,爱上你是注定的缘份,那么,相守一生就是必然的归宿了。

心安是归处。在平凡中体味快乐,在知足里享受幸福,是一种隽永而绵长的美。

【四】

最近因老屋拆迁的事很是烦燥不安。房屋要拆迁,几家欢喜几家愁,当然愁的还是绝大多数。每天面对着墙壁上一个个大红的“拆”字,耳朵里也灌满了人们对拆迁政策不满的议论,再想想即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过度生活,心里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

自从去年底发布拆迁公告以来,心情就一直没有平静过,心里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每当想起以后可能会发生家庭纠纷,人命肇事等,心里就涌起一阵悲凉,就这样整天被担心、忧郁的情绪所困绕着。也许等到这些老屋夷为平地,一切安排就绪后,被按捺的心情才会慢慢释放。

十年前,就刮起了拆迁的风潮。于是,我开始等待,渴望那激动人心的瞬间,盼望早日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可是,随着接二连三风潮的刮起,消失,我已经习惯了等待。就这样,耐心地等待着,期盼着。前几个月,当拆迁的风潮又一次刮起,我的心再无法平静。盼拆迁,等拆迁,当真的面临拆迁的时候,我却没有了兴奋。随着测量、评估、谈判的进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微妙起来。小区的所有人都在关心着拆迁,走到哪里都是议论拆迁补偿和分家安置的话题。

以前听说房屋拆迁大家都很高兴,不但可以住上新房了,还可以拿上几百万的赔偿金,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很多人就是靠拆迁成了千万富翁,甚至还有人成了亿万富翁。如此好的拆迁政策,谁都会拍手叫好。可现在拆迁政策严格规范了,不能与以前的拆迁政策相提并论了。面对这样意想不到的补偿结果,我的宝马梦、旅游梦、美容梦全都成了泡影。过惯了自由自在、衣食不愁的日子,与公婆分开后,我如何面对每天繁杂的柴米油盐?我有了迷茫和不安。

或许,是等待太久了,所以要求才越高。不期望,也就没有所谓的失望。生命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我需要且行且珍惜,且静且思考,且悟且微笑。如今,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沉淀心事,安心工作,听从安排。

心安是归处。凡事看得开些,洒脱一些,心态平和了,心境也就坦然了。生活的意义就在这样的和谐和从容里。

【五】

一直以来,我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这样的心态让我常常觉得心情很舒坦、轻松,甚至觉得自己很幸福。可这段时期的心情真的很郁闷。在别人眼里,我的心态很好。其实,心态好是自己调节的。面对现实,面对压力,我必须要学会承受,必须要拥有好心态,必须要适时充当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漫长的等待换来了无尽的失望。胸有成竹的生活理念,却被意想不到的结果局限。沉浮的心无数次在涅槃里重生,仿佛经历了无数的沧桑。

寂静的窗口,依旧是花开花落;繁华的街道,依旧是车来人往;郁积的心事,依旧在四季轮回的脚步里沉沦。于是,我又开始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以透明的澄澈,把忧愁送给过往,把愁绪释放。即使等待稀释了幸福,即使付出暗淡了回报。我还是会选择继续等待,继续付出,因为我相信等待终会有结果,付出终会有圆满。

航程路上,许我安然。心安了,还有什么愁绪可言?

心安是归处。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心态。学会适应,该放下时且放下,才能活得快乐,活得潇洒,活得轻松!

幸福在平淡中盛开如兰,心境在等待里豁然开朗。

【六】

有人说,再不疯狂就老了;有人说,再不嫁就老了;我对自己说,再不学会享受生活就老了。于是,我不再在意头上隐隐若现的白发,也不在意眼角淡淡可见的鱼尾纹,更不在意生活的曲曲折折,而是开始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开始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好身材,更多的是保持每天的好心情。心情好了,凡事都觉得顺心;心情好了,看什么都觉得舒坦。

心情好了,便是晴天。沉淀时光,心如止水。是我对日子最好的诠释。于是,我开始收扰心绪,在音乐里安静、浅眠。

年事渐长,经历渐多时,才刻骨铭心地感悟到,原来,世间幸福的深意就蕴藏在“心安是归处”这几个字里。

心静了,便有一种美,宛若一缕温婉,匿于花的世界,藏于爱的心海。心安了,便有一种坦然,一如我淡淡的微笑,淡然的心境,如夏花一般灿烂,如心语一般悠然……

五月尘心,有一丝清凉,亦有一抹郁结,更有一种心安。

人生不过是一场是非之欢,惟有心安才是归处。

当年岁渐长,经历渐多时,才刻骨铭心地感悟到:原来,世间幸福的深意就蕴藏在“心安是归处”这几个字里。

心安是归处。只要心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心安是归处。再次回味这句话,意味深长。

篇7: 心安是归处心情随笔

心安是归处心情随笔

无意中读到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的诗句:“扬鞭簇车马,挥手辞故亲。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确,放眼苍茫尘世,哪里才是心灵的归依,哪里可以让身安心安,只有把心安顿好了,心才会安宁。

人是需要精神家园的。从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都寄托了我们深深的情谊,那里留下了我们人世之初最美好的回忆,那是我们的精神所在。

我们长大了,我们读书了,我们工作了。校园、职场留下了我们奋斗拼搏的身影,留下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留下了我们的磕磕绊绊,所有的这些,都是精神的财富,会让我们在清晨、午后、傍晚,每每回忆起来,笑意都会不经意地浮上眼角,会轻轻地笑一笑,再笑一笑。

所有的这些都会尘封在灵魂的房子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休闲还是忙碌,我们可以时时的去造访,做它永久的朋友;也可以不时的把它约出来,在月光下,一起畅谈,一起对饮,一起欢笑。因为只有它,才会是你永久的朋友,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人行走在天地间,只有灵魂是自己的,哪怕手足相连的亲情,肝胆相照的友情,卿卿我我的'爱情,都不过是生命中一时的相依,没有什么可以相伴到永恒,只有灵魂。爱情,看似浓情蜜意,实则身拥心离;友情,看似侠肝义胆,难免背信弃义;亲情,看似血浓于水,最终会随风飘去。只有灵魂,才是自己永远的朋友。

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风里吹过,雨里淋过,雪地上滚过;高山、河流、平地,我们走过;荆棘、鲜花、风暴,我们经历过;所有的这些,都是这个叫做灵魂的朋友陪你一起面对,日头会爆鹉愕募》簦凄风冷雨会打湿你的裹衣,风雪会遍洒你的身你的发。此时,你只有躲在这个叫做灵魂的房子里,栖息、调整、然后再度出发。

是的,人生很长久,人生又很短暂。我们总有太多的矛盾、困惑、无奈、不甘。我们祈祷父母健康,我们期盼子女卓越,我们希望自己优秀。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慢慢人生路,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未知数,太多太多的不可预知,疾病、灾难、祸福。就算我们身体棒棒,无灾无病,但功名利禄,宠辱得失,一样会羁绊和牵扯我们的心,有几人能做到水穷途尽不蹉跎,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大多的时候,得到,我们会欢欣雀跃,失去,我们会满心怆然。因为我们的名字叫凡夫,我们的归类是普通,那些所谓的高大全,白富美,和我们都没有关系,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忧伤着我们的忧伤,听不到共鸣,闻不到和声,很多的时候,就一个人,悄悄的,黯然的,默默地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独自舔舐着,抚慰着,欺骗着。

每个人,都是编织谎言的高手,欺骗自己的大师,因为只有这样,那颗心才会渐渐安定,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才能看见人性的本质。是的,人生本是一场相逢,又是一场遗忘,最终都会尘封在岁月里,成为彼此静态的那枚风干的名词。你的名字,我的名字,都会随着时间相忘于江湖。心,不再悸动。

周国平说,善待生命,守护好心,人生即是圆满。想想的确是这样,生命只有一次,没必要摧残,心只有一颗,不能交予他人,要自己看护,别人只会看护好自己的心。其实万事万物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懂得,只是冥冥之中,总是渴望一种懂得一种陪伴。因为苍茫人生,旅途孤寂,渴望有一双温暖的手,心手相牵。但,就像,人生忧患识字始,缘来缘去缘如水。

相识,不见得可以成为朋友;遇见,不见得就有缘分。缘分需要的是珍惜,和双向的互动,情感需要的是感恩,和双方的呵护。爱不是单向,情不是索取,懂得珍惜才会持久,知道不易才能永恒。任何不图回报的付出,都卑微到尘埃,低贱到骨髓。

阿姜查禅师说: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的归宿。是的,内心的平静,一种超然的境界,心安身亦安。

突然想起几句话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干嘛惹尘埃。

篇8: 吾心归处是吾乡的情感美文

背上行囊,独自踏上乡途,那是我期盼已久的归期,自然心中的乡愁已泛起涟漪,眼里满是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小桥、河流和林木,虽然那还不是梦里的水乡,窗外的景色于我的水乡还少了点灵气,缺了点朦胧的水气,更是没有小桥流水的秀气,可是,我知道,这里已与我的梦不远了。

终于,列车缓缓驶入绍兴东站,那个书着“绍兴东站”的站牌看着也是亲切的,身旁带着乡音的过客也似相识。饱含柔情的目光贪婪地搜寻着周遭的一切,就是呼吸也是满满的,想是要把这几十年的相思盛满整个身体,然后低吟浅唱,慢酌细品,方可尽兴。

“小妹,你到了吗?你堂弟来接你了,看见没有啊?”堂姐操着乡音的急促的嗓音在电话的另一头想起,我的眼泪已经溢出,喉咙也已哽住,只是在电话这头使劲地点着脑袋,嘴里“嗯嗯”地答应着,我回家了,我的心回家了!

家乡的人是质朴的,质朴的把我这个游子奉为贵宾,虽然,他们没有用言语表达他们的热情,可洋溢在他们黝黑的脸上的笑容和真诚足以让我无所顾忌、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回家的感觉。

因为要筹备侄子的婚礼,堂姐非常之忙,可她还是生生地挤出一个上午的时间陪我游览了绍兴的东湖。东湖的游人不多,东湖的石桥,东湖的草木,东湖的湖水当然比不得武汉的东湖,可那整齐排列在湖面上的乌篷船是我实在无法割舍的情愫。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艄公以脚躅浆,用手浆控制着航向,行则轻快,泊则闲雅。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先生曾以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乌篷船》,自然朴素地描写了乌篷船的特征,也表达了内心闲适清雅的情怀。放眼湖面,远山近景,如鱼穿梭,一只只船体你来我往,艄公不紧不慢地摇着船桨,善于言表的则热情地充当着导游,用浓重的绍兴口音悠悠地为船上的游人讲解着自己的所闻所知,不善言辞的则有一句没一句地应付着游客的好奇心,游客们也不似介意,他们的眼睛已无暇接应这流动的湖景。湖水承载着水乡特有的乌篷,乌篷盛着的是水乡的景,水乡的静,水乡的.情。它是水乡的精灵,水中的风景,也是我模糊记忆中那幅唯一清晰的画卷。也许是因为我的到来,堂姐一直是笑眯眯的,和船上的艄公聊得很是起劲,听着这不是梦境的乡音,我的心也是甜甜的,蜜蜜的,更是真实的。

堂嫂一直记得我刚进家门时说的那句霸气十足的话“我要吃小时候吃过的印糕,还要带回去一些”。“小妹,印糕买回来了,刚出锅的,先尝尝,这一盒带回去分给大家尝尝”,堂嫂指着桌上方方正正的一个大纸盒子,那是同心楼给批量购买的顾客准备的盒子,那是堂嫂一清早迎着冬日的冷风,冒着细雨,骑着电动车买回的暖暖的心意,我感激而愧疚地向堂嫂道谢,那谢意是真诚的,因为家里人把我这个游子的话当成了圣旨,自然,我的心是不安的。

临走那日,看到堂弟手里卷着一张纸,“姐,这画送你”,堂弟展开那张白纸,是一张素描画。“你画的“?我问,“不是,单位同事画的”。哦,那纸张很是普通,纸的右下角写着很小的几个字――八字桥。原来,堂弟知道我这次行色匆匆,来不及观赏原汁原味的小桥流水,青石板路,还有岸边的木屋人家,就请单位同事画下了这八字桥的轮廓,已弥补此次旅程的遗憾。堂弟没有多少文化,言语也不多,是那种只会埋头做事,老实巴交的男人,没想到还这么有心,专门找人画了这素描送我,谢谢了,可爱的堂弟!

短暂的探亲之旅实在让我有太多的不舍,不舍那弥漫着家乡味道的空气,不舍那轻言细语的乡音,更是不舍那一张张淳朴的脸颊,那脸颊永远笑迎远方的来客,那脸颊足以慰藉天边游子的心。

吾乡,有水,有桥,有人家;吾乡,有情,有意,有牵挂!

篇9:《心归何处》读后感

《心归何处》读后感

一.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缓

有句训诫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在某种情况和某种环境下,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我已经尝过“缓于行”的甜头了。做事,你太快了,有时候,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反正不是做生意,不需要抢市场。关键是太能干的人,会成为嫉妒和防备的对象。

三.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会让旁人看戏。

四.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五.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六.平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思想是存在于工作之外的。

如果一个人,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工作之中,那是有决定权力的领导。

有句针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网络时髦语言:“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

”在事业单位,你的思想仅可以存在于你有权利作决定的范围内。尽管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色彩,

但往往生存的时间最长。人要活得精彩,首先是要能活下去,而不被踢出局。

有朋友说“对工作,要信奉唯物主义;对生活,要信奉唯心主义。”

因此,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要有自己展露思想的安全空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显示我们的不平凡了。

篇10:你的靠近是安心你的思念是归处散文

你的靠近是安心你的思念是归处散文

没有人等,没有人来。人心肉生,失意安详。

——题记

我拖着行李箱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寒冬的太阳下山得早,空荡荡的校园泛着一股子冷意。穿过树林,周边回响着行李箱与地面的摩擦声,混杂的还有我自己微弱的叹息……如今的自己,已经过于狼狈,或许是失去了太多才到了这般田地,一无所有了。可是抹掉眼泪的时候,才发现连悲伤都没资格拥有。错得可谓离谱,本身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的,怎么会有悲伤?

门口的老大爷问我:“现在才回家?”我点点头,平日里不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答话。我这人估计太过于贪恋熟悉,多多少少有一点讨厌这种陌生的来源,或不安,或警惕。对人对事,没有像表面那样风风火火、神经大条。我曾躲在角落里抹泪,哭的'时候从来不出声,没有人知道;我曾仰头不让眼泪落在地上,混尘夹土,没有人怜惜;我曾……我听过夜里的风雨声,看过电闪雷鸣……承受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我以此万劫不复,与别人无关。

我只求能给他一个安稳的肩头,一份温柔的依靠。也许,这就是我学不来悲伤的原因。

路过小巷,别人家的小孩在别人家的门口玩耍。眼前之景可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份安心,一处温柔。大概,还在一起的人才能无忧玩闹。

“大姐姐”软糯糯的女声响起,我惊了一惊,才发现旁边站着个小女孩。她一手拿着棒棒糖,一手抓着我的衣角。皱了皱眉,我向来不喜欢小孩子,却在此刻没办法讨厌她。可能是她的眼神过于温柔,也可能是她的靠近太过于安全无害。她睁着大眼睛望着我,我看到了眸光里的自己,手足无措,我确实害怕打扰了这份温柔的靠近……“囡囡,快放开手!大姐姐要回家了……”听到这话,小女孩吓得赶忙放开了我的衣角,而我只望着说话的老人,一头银丝,双手背腰看似一脸怒容,眼角却布满了舒不开的笑意。“我不要啊!阿姐。你看你看,阿祖又骂我……”小女孩快哭了,又有些不依不饶的意味。我想,这熊孩子可能将我当成她的姐姐了。“不好意思!她阿姐在外地读书,她……唉!小姑娘,天快黑了,你快回家吧!外面不安全。”老人拽着小女孩的手对我说,“没有关系的。老爷爷,再见!”我从呆楞中反应过来轻声说,算是和他们道别。其实,我想告诉那个小女孩,没有关系的,你姐姐会回来的。因为无论在何处,有人在等,自会有人来。但我始终没告诉她,不过我想,这种话她的姐姐肯定比我懂得多。有点遗憾,我果然还是不喜欢陌生的靠近。

走过街头,记忆定格冷清。我希望背着画架,画下恋人之间的相遇,写一句温暖的话,换一杯热奶茶,哼一支古老的歌……可是夜色里的这些想法,并不真实。

我想,

夜尽天明的时候,

可否会有人想我?

如此,我便有理由停下,

放弃漂泊与流浪。

守一处港湾,

作一回归人。

篇11:我心安处是故乡抒情散文

我心安处是故乡抒情散文

头尾算起来,到吉安生活,已有六年。

六年的时光,像赣江的千年流水,波光一闪便顺流而逝。

对人的一辈子来说,六年,也许并不算长,但也不算短。六年里,滨江公园的草地,白鹭洲上的树木,螺子山的茂林,应和着赣江水的颜色,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后河两岸新栽的花木,也日益繁茂,逐渐将蜿蜒的河水掩藏。吉安大桥五彩的飞虹,照映一江流水,送走了许多个白昼和黑夜。我经常看见,振翅而起的白鹭,扑棱棱地飞过头顶,它们翩跹的身影,挥洒着城市灿烂的阳光。

来吉安之前,尽管我也有过人在他乡的经历,有过辗转难眠的思乡之旅,有过归心似箭的挤车赶路、翘望家门。但我的确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这样久远地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年事日高的父母,离开隔三差五相聚的亲友,离开县城那条熟悉而繁忙的街道,还有那间曾经装满温馨、安宁和幸福的房子。

故乡,这个词汇,在我离开她的那一刻起,开始向我散发出独特的光辉,并向我诠释着生命和时代的另一种景象,以及有关行走和漂泊的意义。我逐渐理解,这个平凡的词汇,为什么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被赋予无限意蕴,深深刻印在许多人的心里。移植,迁徙,这些动植物才有的习性,竟转化而为人的情感,萦绕在离乡人的心头,衍生出“向左走是故乡,向右走是城市”的怅惘。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很多人这样感慨。

然而,我呢?

刚到吉安的一段时期,妻儿还在县里,我经常往返奔波于两地。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京九线上铺展的铁轨和飞驰的火车,宛如一条绵长的血脉,总是将一线挂念与两百里之外的乡土、亲友,以及其他许多熟悉的记忆和事物联系起来。和我同行的,是一帮同样打拼在这座城市的老乡。大家坐在一起,喜欢嘻嘻哈哈地凑闹打趣,天南地北地胡吹海聊,火车上的时光,因为谈笑而更加短暂轻松。但是,聊起未来,聊起奔波,似乎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份沉甸甸的东西。

沉甸甸的,是梦想,是期待,是美好生活的影子在心头激起的波涛。

渐渐地,我发现,挤在一节车厢中同行的人越来越少。人的轨迹不同,际遇各异,自然就有了这些路途上的聚和散。朋友们有的因为考试,走向了其他城市。有的因为工作调动,回到了县城。有的因为在吉安安了家,从此阖家团圆不再奔波。不经意间,心头的焦虑和不安,开始凝聚,变得浓稠,立定脚跟、安居乐业的渴望越来越迫切。我们就像是不同时期移栽进入这座城市的树木,先行移栽的,根系已经发达,扎入了新的土壤,开始冒出嫩绿的枝芽。刚刚栽下的,还需努力汲取阳光和水分,调整自己根系生长的方位,在忍耐和等待中成长。

仿佛顺理成章,又仿佛经历曲折繁复,我终于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家,在后河之畔,被苏轼称为“此地风光半苏州”的地方。

人如燕子家似巢。巢,意味着温暖与安宁。

也许是因为家在吉安有了主人的感觉,我的目光,不再生疏。

如果说,文章节义之邦,是先人留给这座城市的祖传牌匾,那“红色摇篮、庐陵故郡、绿色家园”,就是这座城市递出的靓丽名片。沿着被时光沉埋的`历史纹路,我经常能够在幽深的心灵行走和驻足中,触摸到这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那些如烟过往,科举时代“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盛事,革命年代“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烈景象,“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的铮骨传奇,七祖行思与慧能的一席机锋、便证般若,无不给人遐想。

几年来,我还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关注着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和发展,比如,一架架不停转动的机械吊臂,一处处忙碌的建筑工地,催生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在扮靓城市机体的同时,也为她丰富着时代的崭新内涵。比如,不断延伸的开阔柏油路,携着整齐的行道树和路灯,宛如城市张开的臂膀,迎接着四面八方来客的脚步。又比如,一块块空旷的土地,经由建设者的勾画和描绘,逐渐铺展成美丽的画卷。城市,在一种宏阔而无声的滋养下,处处拔节生长。

工作的闲暇,我喜欢带上妻儿,在城市各处走一走、看一看。

走和看,也是一种阅读方式。王剑冰读的是吉安之水,我更喜欢读吉安这座城,读她大气的扉页,读她博雅的目录,读它她丰富的篇章,读她每一条巷道里的生活内容,读它每一个空白处的未来和前景。文心塔、古南塔、甘雨亭、青原台、白鹿书院,这些秀气的名字连同他们背后的人文历史,像精美而珍贵的古纹饰,点缀在林木深处,芳草岸边,让这座城市彰显出独特的风韵。还有在水一方、灵秀大气的庐陵文化生态公园,蜿蜒十里、秀美妖娆的后河古绿廊,以及散落城市周边那些古风犹存、引人追思的千年古村,让我们时刻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江南。这个原来叫做庐陵的城市,凭借着文化的传承,山水的滋养,成长为一座新的吉安城。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必然呢?

吉泰民安,本就属于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共同梦想。

热爱,总是源于了解,源于亲近。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的脚步一天比一天更加安稳扎实地踏在这个城市中时,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并眷恋上了这座城市。喜欢和眷恋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水,不仅仅因为我在这里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着和故乡类似的某种气质。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我经常能够在匆忙的行走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亲切,在徜徉于城市风景的惬意中,找到幸福的灵感和内心的方向,从郊外广袤的绿野中看到故乡的影子,在日渐熟悉的方言中听出了乡音的音节。

不知不觉间,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家乡的一些事物开始遥远、模糊,而且每次回乡,总会在纷乱忙碌中滋生出一种期待,期待早一点回到这座城市,回到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的后河河畔,回到可以躲进去一统心神的小楼。我有时候想,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对故乡的某一种背叛呢?

有人说,心放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园。我心安处,即是吾乡。

多么深刻的故乡之诠释。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难道不恰恰是因为它总能给予我们心头一份安定,给予我们一份悠远而美好的回忆么?如今,忙碌而平淡的生活,正在日益加深我同脚下这座城市的联系。我也如同一颗成功移栽的树木,在这个城市的春夏之际,汲取这里的阳光雨露,渐渐发芽,生长。我渐渐感到,血脉里正萌生一种新的元素,这种经由脚步与大地接触而诞生的元素,让我渐渐抵达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邹元标、行思的精神脉动。

篇12:我心安处是故乡散文

我心安处是故乡散文

曾经涉足周庄,领略过水乡小镇的婉约清雅、古朴恬静;曾经远游乌镇,感受过江南小镇的风光漪旎、如诗如画;曾经踏访婺源,畅享过水墨小镇的桃源仙境、清幽温情……然而无论我的足迹有多远,也走不出对故乡小镇深情地眷恋。

喜欢隔着时光厚重的帷幕,品读故乡小镇千百年的悠悠历史,仿佛走进了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梦,一些如烟一般的悠远思绪,就像早春大地上星星点点的春草,悄悄蔓延滋长起来。我依稀看到了新石器时代部落先民驻足在故乡的土地上,磨石制陶、劳作生息;我又仿佛看到了宋金时期小镇人民繁衍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活富庶,民风张扬。唐王、古庙、牌楼、古墓,一个个散发着古意的词语时时会牵动起我的思绪,让我梦回前朝:品味红山文化的灿烂、感受清河口炮台的坚盾、体验官马大道的绵长、欣赏下马坨牌楼的雄姿……穿行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仿佛听到了海水轻吟、清风浅唱,是用乐亭大鼓的调子,唱着历史深处的前尘旧事。

喜欢低吟席慕容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月自古就是乡愁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大学时,远离故乡小镇千里之外。记得刚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晚上,学院发给每个学子两块月饼。宿舍七姐妹手捧月饼,谁也吃不下一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苦涩如海。后来,大家不约而同地趴到窗台上看月亮。六姐轻轻说了一句,怎么就觉得这月没家乡的明亮啊。只一句,便勾起了千回百转的惆怅,七个花季少女都嘤嘤地哭了起来。后来,我爬在被窝里悄悄写诗(那时痴迷汪国真、席慕容和舒婷),那些青涩稚嫩的句子,竟依然那么葱茏地长在我记忆的深处:“今夜,秋凉,月圆、风醺,斟一杯乡愁酿成的苦酒,就着月光,醉卧他乡。”

故乡小镇,南临渤海,北望燕山。徐徐南风,吹来丝丝清凉,吹来海的气息,那是家乡特有的味道,是一种熟悉而亲切的鱼腥的味道。不知是不是因为故乡在海边,我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深情。夏日,常常到海边沐浴海风,看潮涨潮落,云卷云舒。任海风吹拂,任心灵放纵,为俗务包裹的心松绑。喜欢赤脚走在海滩,让海水的柔波一浪一浪漫过脚面,就像母亲柔软温润的抚摸。喜欢对着大海默诵海子的那首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情就像春天般灿烂。喜欢对着大海哼唱郑绪岚的那首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歌者寄情于海,我寄情于歌,海是故乡的图腾,是我灵魂的皈依。

故乡小镇,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别离于斯。“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故乡,常常叩开我记忆的闸门,撩起我丝丝的柔情。喧嚣的小城生活、忙碌的工作节奏掩不住内心那份浓浓的的乡情,那情就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我心安处是故乡。

以上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通用12篇)的内容,由互汇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