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时间: 李欢欢 互汇范文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简介】感谢网友“眚倩昊”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在新时代成长的我们,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我们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我们青年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我们当代青年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 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 干在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的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 绽放青春

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我们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 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 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篇2:《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篇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近平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篇4:《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

通过学习,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践行好学生干部标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学习,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加强自身工作相结合,查找自身不足,边学边改,边改边做合格共青团员。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就只有放手。一般的状况是,能干的人会选取改变,懒惰的人会选取适应,懦弱的人选取回避,勇敢的人选取放手。

篇5:《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

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大队插队落户。习近平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戴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七年知青岁月里,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北京知青,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总书记曾说过,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即使插队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

在繁重劳动之后,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话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总书记曾说过,青春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遇到困难不害怕,不放弃,积极面对,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成长。

总书记把“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际,勿忘人民,甘做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将来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篇6:《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扎根七年,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农村朋友,他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体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务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但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岁数,更要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一番话,是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更当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所参与建设的中国未来就是什么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起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道,赢得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正逐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

处在大学时期,我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工作方面应该多与同学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方面应该勤学广识,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铭记心中,去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好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用知识的风帆来鼓动心灵之舟,使自己迈向人生的成功之旅,时刻应该记得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是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书一出版,即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也学到了甚多。

一要稳扎稳打、吃苦耐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年轻干部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要勇于担当、为民谋福。“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要保持上进,坚持学习。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年轻干部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篇8:《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篇9:《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阅读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感受颇深,很多地方会产生共鸣,像在说本应如此,特别的,有两个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加强学习。

一方面是养成爱学习、爱读书,这个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我感动于下乡时,总书记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感动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感动于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动于村民对他手不离书印象深刻,笑称有“书瘾”,“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那时候的习近平说,因为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划分为“黑帮子弟”,即使刻苦读书,一般也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读书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好习惯,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所以后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习总书记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很多国事访问中,列出诸多不同国家的名师大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多年来的积累沉淀,是爱学习、好读书这个好习惯回报他的宝贵财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时的阅读、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改变,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养成的不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伴随人一生,对后来各阶段起作用、发挥影响。故而,我要努力养成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更要做好小事。与陶海粟的访谈中,他提到之所以会和近平他们多接触、联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志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时上大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梦寐以求上大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头脑。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达”得到了上大学的名额,我们的态度是: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消沉应对,而应把身边的事尽量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上学前,都在队里踏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担任党、团组织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不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厕所关,跨过一个一个小磨难,克服一个一个小挫折,踏实勤奋,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不平凡。

篇10:《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篇1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个青头小伙成长为具有坚韧品质和人民情怀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心智的生动范本。这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总书记,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辗转中国大部分地区沉淀、历练,直到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史诗般的励志人生,传递出充满人生智慧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 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 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牢记为民宗旨,初心只为百姓。 在梁家河,总书记的“中国梦”生根发芽,无论是做知青、做村支书,还是当省委书记、当总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亮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看过他的知青岁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什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反复强调“人民获得感”,为什么心心念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广;心系群众,用双手创造崭新的明天。1990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感念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作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对焦裕禄的一种追念与赞赏,又何尝不是一种为百姓官之间的心念相应、惺惺相惜?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篇12:《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读后感

首先,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中有着坚定的为人民服务和扎根基层谋发展的理想信念,使他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以最大程度发挥自身在基层工作中的价值为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百姓、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展现当代青年风采,贡献自身力量。

其次,伟大的理论产生于艰苦卓绝的实践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然而就是在艰苦的环境和切身的体会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投身基层才能了解人民疾苦、投身劳动才能感受生活艰辛,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使得总书记执政后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十八大以来,“保民生、促发展”稳步推进、“打虎拍蝇”绝不手软,有力推进了人民满意、社会和谐的新时代局面的行成。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也要更多、更深入的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要多接触群众、多了解群众,形成基层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一名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的基本思想觉悟,也是全身心投身工作的思想武器。就我自身而言,要结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切实打牢十九大的思想政治基础,推进自身转变作风、积极进取,从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实现“两个持久”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同时,既要把练就过硬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务实担当的实践品格,也要把勇于创新创造作为不竭动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奋进精神。既要把矢志艰苦奋斗作为价值追求,培养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也要把锤炼高尚品德作为人生底色,培养以身许国的浩然正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是我们广大青年工作者的榜样,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也为我们树立了像伟人学习、做伟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今后,我会就切实提高提高政治觉悟,把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相结合,以及加强理论研究,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方面下工夫,让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能够更加出彩,让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服务水平得到持续强化。

篇1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读后感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擘画新蓝图、迈向新征程,作出了重大政治论断,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如战鼓、似春雷,响彻大地,穿越天空,让国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让世人感慨万千、羡慕不已。一个国家的气质,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总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路人,举旗定向、引领复兴。为进一步加深个人理解领悟,在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之后,我又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把读书时期在延安的调研与书中的采访记录相结合,仔细品味习总书记年轻时这段在艰苦中成长、在奋斗中磨砺的闪光岁月和现如今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开启伟大征程的光辉时代,带给我许多新的启示和感悟。

一、以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核心所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也提到:在延安的窑洞里,知青习近平在劳作一天之后还要用煤油灯看书学习,直到困得不行才休息。可以说,我们党历来就有浓厚的学习氛围。长征途中“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延安时期“认字就在背包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工作以来,越来越感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这就更加促使我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深入学、系统学、联系工作学,读好“无字书”;消除浮躁、沉下心来,善于用空余时间,读好“有字书”。既主动学文件法规,学领导讲话,学会议精神,也主动学业务知识,学专业技能,管理本领。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久为功。

二、以踏实作为成长提高的基础关键

在我们重庆有一个职业,街头巷尾经常可以见到,叫“棒棒”,他们挑着沉重的货物穿梭在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他们迎难而上,身负重担爬坡越坎;他们勤劳朴实,弯腰弓背脚踏实地创造财富。知青习近平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打深井、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修沼气池,打淤地坝,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出来的,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种精神正是我作为组工干部需要学习的。首先是要有坚定地信仰,对于“棒棒”而言,他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不管多难也要搬运货物到目的地;对于青年习近平而言,坚定地信仰就是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有句话说“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固屋坚,柱折屋塌”。对于我个人,就是要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其次就是要有踏实的作风,重庆作为山城,每一步台阶对于棒棒来说就是一个困难,只有踩实走稳才能到达目的地。在工作学习当中也是本着求实精神踏实工作,做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不走捷径、不跨大步,这样才不会“摔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学习,开展工作。

三、以合格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导向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是十九大报告发出的重大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总书记在插队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74年组织批准入党。今年初95岁的医学专家李恒英光荣入党,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不断追求合格、追求真理,警惕“四种危险”,提高“四自能力”。我们的党一直重视党性教育,从“党的先进性教育”,到群众路线教育,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现在的“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年的做,一锤一锤的敲,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锤炼,党员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党性修养是一门终身的必修课,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当前,就是要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和做上深化拓展,时刻自重自省自励,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失信仰、不丢理想,用一辈子去呵护共产党员的称号。

四、以基层作为积蓄能量的不竭源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基层的重要性。而在陕北那七年极为艰苦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南方多竹,竹子在破土之时要经过三至五年的生长周期,而一经破土,两三年即可长成坚韧挺拔的竹子。基层是一个大舞台、一个大课堂,群众是一名好老师。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就意味着精神在一线升华,作风在一线检验,能力在一线提高。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基层广阔天地的“蹲苗”就是竹笋在土地里的蓄势待发,只有充分汲取土壤中的养分,才能长成遮风避雨的“大树”。具体来说就是要练好“四气”,即:“正气”,就是有共产党员的本色;“帅气”,就是注重形象,慎言慎行;“底气”,就是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灵气”,就是开动脑筋,灵活创新。

“平凡孕育伟大,奉献谱写人生,汗水铸就辉煌”。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树的年轮,记录着它的成长,如果说流行语是时代的年轮、皱纹是脸庞的年轮、情感是内心的年轮的话,那么,脚踏实地的奋斗则是我们青年干部的年轮。哪怕一瞬,都会留痕!

篇14:《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读后感

近期,路北区组织部、区团委组织全区青年干部、选调生、村官集中开展十九大读书教育活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了十九大的会议盛况,华北理工大学的教授也向参会人员讲解了十九大会议的报告并反复推荐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回来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进行了阅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29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近平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近平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以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的内容,由互汇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