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有感(整理7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读《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有感(整理7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读《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有感(整理7篇)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有感,本文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读书笔记
《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读书笔记
大卫从原生家庭出来以后,在当地的儿童保护服务代理机构的帮助下,入住了寄养家庭,其中他的社工是戈尔德小姐从心里疏导到打官司以及在成长的路上给予了他很重要的帮助。
和大家分享这一部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大卫在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成长
12-18岁,大卫一共经历了7个寄养家庭,有的很短暂有的很长期,要不断去熟悉、不断去陌生的家庭漂泊,但是他自己非常清楚一点:不会被虐待、不会被饿甚至不会没有地方住!
所以在最起码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之后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卫来说都是很好的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美国的寄养制度,摆脱过去的同时还要被引领进主流社会,庆幸,大卫生长在这样的制度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哦)
我不准备和大家细讲他在寄养家庭的所有故事,但的确,每一个部分都很精彩,这本书不容错过,相比他,我们的青少年过得太幸福又太过于轻松了。
大卫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这当中的6年他一直处于调整阶段,还有很多需要矫正。
比如因为饿学会了偷盗(都是偷吃的)。
刚到玛丽家庭(收养了多个孩子)的时候,大卫总去厨房偷偷拿面包片和纸杯蛋糕导致其他孩子的数量不够,他也总是半夜醒来偷偷坐起来吃掉,不过没过多久就被抓包发现了,因此得搬出去;
比如因为进入寄养家庭在学校成了“那种人”,被同龄的孩子投来异样的眼光。
从前被母亲虐待的时候,他是最希望上学的,因为他还有“家”,还有“父母”,但现在最害怕去学校,发现自己在同龄群体中变成了寄养孩子,是没有“家”的,是有问题的。这一点不管是在哪个寄养家庭,都是重复出现的,他也是重复不适应的。
比如因为想念家而被禁令。
卡坦兹夫人和维拉都多次申明不准再靠进那里靠近那个人半步,而所谓的那里是大卫的家,所谓的那个人是母亲。并且为此给他找了一个精神病专家,哪怕自己没有精神病,只是本能地担心母亲,想念兄弟,想念家。
比如因为自己是问题孩子而无法选交友圈,去干“坏事”。
有一次学校里同龄的小恶霸逼着他结群,因为对老师不满想要放火烧学校。他最后去救那恶霸,但是由于火源灭不掉,结果小恶霸逃走了,他成了被顶包的那一个,并且不管自己怎么反驳都没有人相信他,而鲁迪家庭(收养了多个孩子)因为接二连三地被学校、警察以及少年缓刑监督所找“麻烦”,最终将大卫送到少年管教厅接受惩罚。
当然,这个部分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寄养家庭许多同住的孩子身上,大卫碰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也成长了很多,寻找着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答案同时还要挣扎着融入正常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
01
“如果我说了什么,
就必须为它负责”
--大卫
他会主动在这些孩子中间去比较大人们会偏爱的类型,会去树立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念,他会去“折腾”独立,他这句话我喜欢,但我始终做不好,他却在青少年时期一直贯彻。
比如通过打扫挣零花钱,只为想买一辆自行车,去学习骑它,然后也去努力找“活儿”干;
比如在钟表修理店工作;又比如擦6小时皮鞋赚了21美元;
比如16岁的时候,大卫积极地让爱丽丝教他做饭,因为想到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得独立;
比如后来在戈尔德小姐和大家的帮助下,大卫已经不在意同学们是如何想他的,在他们炫耀着自己的周末滑雪旅行时,大卫在考虑的是怎么才能挤出额外的工作时间;
比如在最后的寄养家庭沃尔什家里,非常努力去尝试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为之后成为美国空军人员做了很好的指导。
我并没有在这里教大家在青少年时期去挤时间工作,只是在大卫身上那种超然的成熟,很令人心动,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先经历一段“它”的生活然后才去懂得。
相比他,我们没有虐待,没有流离失所,但是我依旧很羡慕他的青少年,那么短短几年,对于人生,他的成长获得了很多,更让人觉得珍贵的是他最终有一个健全的心态,而我觉得这比任何知识都更有力量。
02
健全的心态很重要
我们都曾经历过一点:父母一直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不过,什么才是最好的东西呢?毕淑敏有一句经典的回答:“除了推荐名牌奶粉之外,还有面对大千世界的经验。”而如果这个经验只是和物质,金钱有关的话,那么将是灾难。大多数的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被保护的太好,导致长大以后成为巨婴,承担不起和年龄匹配的`压力、责任和生活,我们没有健全的心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甚至还会迷失在寻找自己的过程里。
我们总会听到父母说:“我们希望他一帆风顺,安稳平安,快快乐乐就好了。”可是仔细想想没有风暴的海洋那并不是海,是泥潭,如何去一帆风顺?陷在泥潭里你真的会快乐吗?
”那些经历,我学会了适应新环境,善于在恶劣的处境中生存下去,学会了在内心寻找生活的动力。这些经历使我善于从他人不甚了解的角度理解生活。别人认为是理所当然该得到或占有的东西,我却懂得珍惜它的价值。”---大卫
此段共勉,曾经的那些好坏,都会给未来的你想不到的帮助,但愿我们都心存感恩,但愿我们都很努力,即使此刻你并不如意。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真的不可以认输,不可以疲倦懈怠,我们现在的磨练不是给别人看,我们在和自己较劲,锻炼更强的自己,那条河太长,没有舵没有方向没有乘风破浪会死的很惨,而这条河也很窄,能过的人太少。
对于子女,我想我们能教的应该是让他学会如何掌舵,如何去认识风险并且勇敢地乘风破浪,是让他懂得不放弃,坚守信念,直到他找到属于他的那朵成功的彼岸之花。
最有爱的童年,
庆幸我们没有经历“它”,
但最有力气的青少年,
你找到或者失去了自己吗?
隐形人物:斯蒂芬,大卫的父亲
其实全书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卫的父亲,我不知道他在大卫的成长过程中做了什么。
大卫进监管所的时候,希望父亲来看他,可是父亲来是为了责备,大卫在寄养的过程中,父亲也没来看过他,母亲来过,即使她是为了“下马威”。
在大卫17岁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忍不住去找斯蒂芬,可是他早已不当消防员了,而是流落街头灌醉自己,在他们彼此聊着生活的过程中,父亲说了两段话我印象深刻。
斯蒂芬看着自己消防队员徽章说了一段话:
“这就是我现在所有的东西了,这是我生活中唯一没有弄得太糟的事。没有人能把它从我这里拿走。”---斯蒂芬
这段话真是父亲的写实,伤感不已但是我却觉得为什么要把生活过成这样呢?斯蒂芬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原本可以让这个家过得更好,原本应该可以让自己体面而不是那么难堪,不是吗?
斯蒂芬最后对着大卫喃喃自语:
“大卫,远离这里,离开这儿,做你必须做的事,不要像我这样了结一生。”
就这一句,谢谢!斯蒂芬!
谢谢你说的这一句,安慰和鼓舞了大卫之后的生活。
囧了一本书的丈夫和囧了一辈子的父亲用活生生的经历告诉了大卫必须活出自己的样子,后来大卫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取名为斯蒂芬,并且对他爱的很深。
很久不下笔,已经没有逻辑,浅显的认知不知道该如何分享,都怕老去的时候对曾经的自己留有遗憾,谁都明白过去回不去,但愿现在的我们都很努力,不管是否有结果,至少大卫和斯蒂芬已经给了我们最极端的诠释,愿我们都受益。
最舒服的过去,
庆幸我们还年轻;
但最爱流逝的现在,
你准备好了吗?
如何对未来的自己问好?
篇2:《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读书笔记
大卫佩尔泽所写的《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叙述的是他成长的一些经历。
在这本书的封面也写道这是一本增强自信心的书,我读了完整的两册。认为佩尔泽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是一位勇敢的空军、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佩尔泽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消防员,佩尔泽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才想成为一名空军。我敬佩他,一个曾经被母亲逼到去偷东西吃、给他喝氨水、甚至被母亲刺了一刀的孩子,後来却是以为出色的空军!
他父亲管他叫“老虎”,很亲切可爱的.一个名字,但他的母亲却叫他是“它”,如奴隶般那样虐待他。这让我无法相信为什麽一个作为孩子的母亲却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不给他吃的,佩尔泽小小年龄就要挨饿,逼得佩尔泽不得不去偷东西吃……
可是,到了看第二册,佩尔泽母亲死前对为人父佩尔泽说:“记得,我曾经也爱过你。”其实我看到这一句话时,我哭了。
我欣赏佩尔泽的勇敢与不怕困难,即使曾经的一切都不是很美好,但起码他有过与家人一起的幸福生活。书中的结尾是他现在是幸福的!
篇3:《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读书笔记
当我拿起<<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这本书时,我就被这题目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知道“它”这个字的含义:一般都指不是人的东西或者是动物。那为什么书中会把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比喻成了动物呢?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让我从心底里感到震撼,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称作“它”。这可就要从母亲虐待他说起:
母亲长期以来虐待自己的亲身骨肉有着不同的手段:不让他吃饭、让他脱光衣服躺在滚烫的火炉上、对着镜子大声说自己是坏孩子,最恶心最残酷的一次竟让儿子把吃的东西吐进马桶后再让他抓起来吃。作者从4岁到12岁都一直在黑暗的日子里苦苦挣扎求存,他有着最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逃脱这个“巫婆”的魔爪,所以他活了下来。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作者并没有寻短见或离家出走,他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用决心与意志和母亲奋战到底。他这种在逆境与痛苦中求生的毅力让我深深地佩服,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常常在困难面前退缩的样子,跟作者比起来,我是多么地惭愧呀!
虽然作者从小就没有得到过母爱,反而遭受母亲的长期虐待,但他还是觉得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自己,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心中有一个目标,一个梦想。
我含着眼泪看完这本书后,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受,心中的酸楚让我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么有名的作家,但他的童年里根本就没有快乐,只是在为他母亲做牛做马,但他始终没有抱怨。因为他的坚持,所以最终逃脱了灾难。这个故事就像一首悲伤的曲子,但同时也是一首激励人心的欢快的歌。它告诉人们,人在逆境中一定要永不屈服,一定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篇4: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1500字
新城中学 曹芳
最近读了教育微信公众号推荐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颇有感触。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呢?
家长,孩子起跑线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初始素质的塑造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比学校和老师承担的责任轻。所以,无论是在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方面,还是精神成长、智力启蒙开发、习惯与品德的培养等方面,都是一个耐心细致的过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抱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期望值,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和责任都付诸于学校和老师。孩子是一张白纸,到学龄入学时,家长已经在上面打好了线条和底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这幅画的.质量和绘画的难易程度。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先问问自己:你交给别人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家长交给我们一个孩子,我们应如何去培育他?自己也无数次地思考过,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去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这次读到《责任・爱心・情怀》,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
的确,为人师者,首先要负起一份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职业,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岗位,其最本质的存在价值是相应的责任。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责任尤其重要。面对孩子们时,老师首先会自带强烈的责任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责任感自然就会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了。
如果说责任是教育的骨架,那么,爱和情怀则是教育的神经和血肉。孩子们不仅仅需要负责任的教学,更需要情感的滋养、灵魂的丰盈,而后两者,必须依赖于施教者的爱心与情怀。如果一所学校整天只抓教学,孩子们过着单调、枯燥的日子,那么,这些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将会是苍白的。这样的学校,显然对孩子们只有责任,没有爱,也没有情怀。这样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负责任地教学,还要从心灵上关爱、温暖孩子们,多进行情感沟通和互动,并且伴以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将来走出校门的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热爱生活、关心世界的青年才俊。
学校去年为初二学生举行的“青春仪式”活动,师生和家长代表的发言,家长和孩子的心声与拥抱,让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家长和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的仪式,孩子们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有责任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也瞬间更懂事了。在孩子们最美好的年华,在奋斗的岁月,应该拥有最美好的回忆。平日一贯的严谨治学,体现的是责任,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理念,又充分体现了爱和情怀。这样的集责任、爱和情怀于一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孩子们、家长们和社会所需要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与测试,我基于责任,都会坚持全批全改,批改之后都会有统计和分析,以便讲评时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而对不同的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经常会单独在卷面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对答题中出现的亮点也在卷面上给予赞扬,有时还要辅以面谈,在讲评时,也会把本次高分的学生介绍给大家,让他们在惊羡别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超越动机。每次测试都必有总结,一方面体现了仪式感,唤醒学生的求胜意识,让考得好的孩子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对暂时没有考好的孩子,不点名地进行分析,帮他们认清原因和问题所在,并且以幽默的语言,问他们是不是在故意隐藏实力?那么,在大家会心一笑之中,开始讲评试题,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就不会出现睡觉和开小差现象了。这批改习题本身之,就是爱和情怀了。
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想到责任、爱、情怀,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对孩子们达到“尽职尽责地教”和“怡情悦心地育”为最高追求。如果所有教育从业者都能长久地、共同地努力,那么,家长发出的不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赞许的叹号!
篇5: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新城中学 曹芳
最近读了教育微信公众号推荐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颇有感触。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呢?
家长,孩子起跑线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初始素质的塑造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比学校和老师承担的责任轻。所以,无论是在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方面,还是精神成长、智力启蒙开发、习惯与品德的培养等方面,都是一个耐心细致的过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抱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期望值,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和责任都付诸于学校和老师。孩子是一张白纸,到学龄入学时,家长已经在上面打好了线条和底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这幅画的质量和绘画的难易程度。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先问问自己:你交给别人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家长交给我们一个孩子,我们应如何去培育他?自己也无数次地思考过,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去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这次读到《责任・爱心・情怀》,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
的确,为人师者,首先要负起一份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职业,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岗位,其最本质的存在价值是相应的责任。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责任尤其重要。面对孩子们时,老师首先会自带强烈的责任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责任感自然就会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了。
如果说责任是教育的骨架,那么,爱和情怀则是教育的神经和血肉。孩子们不仅仅需要负责任的教学,更需要情感的滋养、灵魂的丰盈,而后两者,必须依赖于施教者的爱心与情怀。如果一所学校整天只抓教学,孩子们过着单调、枯燥的日子,那么,这些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将会是苍白的。这样的学校,显然对孩子们只有责任,没有爱,也没有情怀。这样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负责任地教学,还要从心灵上关爱、温暖孩子们,多进行情感沟通和互动,并且伴以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将来走出校门的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热爱生活、关心世界的青年才俊。
学校去年为初二学生举行的“青春仪式”活动,师生和家长代表的发言,家长和孩子的心声与拥抱,让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家长和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的仪式,孩子们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有责任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也瞬间更懂事了。在孩子们最美好的年华,在奋斗的岁月,应该拥有最美好的.回忆。平日一贯的严谨治学,体现的是责任,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理念,又充分体现了爱和情怀。这样的集责任、爱和情怀于一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孩子们、家长们和社会所需要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与测试,我基于责任,都会坚持全批全改,批改之后都会有统计和分析,以便讲评时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而对不同的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经常会单独在卷面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对答题中出现的亮点也在卷面上给予赞扬,有时还要辅以面谈,在讲评时,也会把本次高分的学生介绍给大家,让他们在惊羡别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超越动机。每次测试都必有总结,一方面体现了仪式感,唤醒学生的求胜意识,让考得好的孩子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对暂时没有考好的孩子,不点名地进行分析,帮他们认清原因和问题所在,并且以幽默的语言,问他们是不是在故意隐藏实力?那么,在大家会心一笑之中,开始讲评试题,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就不会出现睡觉和开小差现象了。这批改习题本身之,就是爱和情怀了。
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想到责任、爱、情怀,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对孩子们达到“尽职尽责地教”和“怡情悦心地育”为最高追求。如果所有教育从业者都能长久地、共同地努力,那么,家长发出的不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赞许的叹号!
篇6: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在一次班主任高级研修培训课上,我有幸听到了一位名师讲过的一个故事,后来经过搜索得知故事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张晓风,选自其散文集,《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罗起来,买好书,静待书到。拿到书的那一刻,饭都顾不上吃,狠狠地读了两遍,读完后,思考了很久。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二天,决定让孩子一个人去上学。因为她认为孩子的一生是属于他的,是父母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她看着孩子走出长巷,首先把“安全”交给马路,她祈求过往的车辆、行人能小心一点,善待她的孩子;孩子上的是本区的公立学校,母亲努力去信任自己国家的教育当局,是用孩子的一生来做赌注的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我交给你一个欢实而颖悟的孩子,许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母亲的叩问深深地扎痛了我的心。是啊,我们的的教育,到底是教知识还是教做人?是教能力还是教方法?是跟风还是自主创新?我们都高喊着改革的口号,办学的理念要别具一格,可有多少学校是真正在做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老百姓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写材料时经常用的话。这几年我关注小学教育比较多,许多家长说:幼儿园时我的孩子能说会跳,能写会画,上了小学不知怎的,能说不会跳了,会写不会画了。我深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落后了,可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文凭啊,不但学历高,知识渊博,而且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也还好,为何会将孩子培养成了这样呢?在学校,我们用许多 “不准”限制了孩子的玩性,用许多“不好”否定了他们的天真,孩子没有了玩性和天真,跟木偶有什么区别,除了学习、作业、补课,他们再也没有时间玩了,家长的'要求越高,教师的压力就越大,最终我们都把这些归给了社会的需求,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哪里会懂得这些呢?
当一个孩子开始读书、识字、看报、听音乐、看电视,试问: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知识的传道者啊,孩子因你们学到什么呢?学校教育将给他带来什么呢?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这个孩子会因此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狡猾奸诈?一个家庭将一个孩子交出来,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交给教育当局,交给世界,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而我们将会给他什么呢?
我们能给的是爱,是做人的道理,规范和原则,是知识的洗礼,人情的感化。母亲啊,请你放心交出你的孩子吧!因为前进的国家,发展的教育,信任诚实的母亲,必定不会教出另类的孩子。今天,你向我们交出可爱的小男孩,请相信明天会有一个诚实上进的优秀青年出现在您的面前,您放心吧!
篇7: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读了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每一步路对与家长是那么的重要,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是那样的深切!作为教师的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沉重分量。
作为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最心爱的礼物。作为64个七八岁孩子的老师,有些时候面对有的孩子上课捣乱,作业拖拉等不良现象,我并没有象孩子的父母那样对这些心爱的礼物珍而视之。反思后,我深感惭愧。作为老师,我们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老师的爱心、耐心要撒在每一位小朋友的心坎上,对优等生要注意培育,对一般生要促进,而对学困生要给予偏爱帮助他们开启心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育上得到不同层次的、长远的发展。只要我们对学生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带着持之以恒的信念对工作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家长期盼遇到的好老师,我们就会发现与学生在一起乐趣无穷,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我们手中健康成长,可以独自飞翔时,我们肯定也会觉得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不断完善自己,相信我们老师有一天可以自豪地对孩子的父母说:“把孩子交给我,你们放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