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8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8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8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本文共8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小题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4分)
小题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3分)
小题4: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要“读点鲁迅”,不能读“太多”的鲁迅(作品)。
小题2:“最起码”突出了作者对“少不读鲁迅”说法的认同,如删去,就不能强调这一点;“部分”说明作者对“少不读鲁迅”的说法还有些保留意见,如删去,就与那些观点完全一样了。
小题3:引用论证,引用许子东教授的话,论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第一问如果答“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算对,如果只答“对比论证”算错)
小题4:示例:①赞同,《孔乙己》中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写出了人性的冷漠。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小说,充满了鲁迅对美好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些篇什里并没有“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没有“黑暗”,读这些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危险。这些作品应该多读、熟读。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跳读
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2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3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阅读理解小说常考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篇2:现代文阅读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使危险习题及答案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14、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4分)
1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①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②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
16、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3分)
17、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选择其中一个,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3分)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答案:
14、随着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温暖的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海雪”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15、①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病毒。[17教育网]
②结合成“海雪”的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
16、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像地中海这样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的海洋,其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意思符合即可)
17、①原文是,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不是只有这两种物质构成。
②应该是搞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后,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篇3:少年读现代文阅读答案
少年读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⑦是啊,世上已千年。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课外读物,我总禁不住心底苍老地一叹。当我在一所中学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海撷英》里,又看到了那些喜欢的文字时,忽然有一种血液倒流的激动,仿佛回到青涩年少。“唐诗四季”,“魏晋风度”,豪放派词,婉约派词,《红楼梦》《简·爱》……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选自 1月22日 《滁州日报》,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时光”指什么时候?
2.选文中“我”读李清照和苏轼时心境有何不同?
3.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第⑤段写“我”与“体己的女同学”密谋与“各自的荷西”远走天涯有何作用?
5.选文结尾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
1.少年时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2.读李清照忧伤惆怅,读苏轼摇曳激荡。
3.夸张;强调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4.生动地表现出年少的我们读书 的痴迷以及三毛的作品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5.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正面回答问题
最后的发挥题表达思想一定要积极正面。我们都知道的是阅读题的最后一个小题,一般都是自由发挥的题。比如说,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与作者交换什么会怎么做等,这些都是考察学生主观思想的题。按理说这些题目都是“送分”的题,属于写就有分不写就没分。但是只拿一两分的考生也大有人在,想拿到满分也不较为困难。那什么样的答案能拿高分呢?那就是积极正面的回答,阅卷老师还是愿意看到积极向上的考生的。
2筛选信息类题型
1、文章的线索:一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二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是线索。
2、概括文章(或者段落)内容类题:一找中心句、过渡句,结合记叙文的六要素,将文章主要内容说清楚。二段落内容组合法,即将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组合在一起。
3、概括文章所描述对象的特征类题,例如人物形象的性格及精神品质?此类题同样需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描述对象的所作所为,如果是分析人物形象的话就结合人物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从中找出关键词总结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
4、理解文章关键词、重点句的含义类题:
此类题多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等,此类题必须把题干内容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此句的上下文中出现,如果上下文中的原句不能直接用作答案,就提取关键词进行再加工。
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篇4:危险的生命阅读答案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人中很难讨论它,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遇不上危险;早在风吹 草动之际,他们就又变又叛了,不能与其讨论。人太油,不如草木。
在蒙古的阿拉杭盖,我看见了大自然对这问题的应答。那里是一处火山,我在《美女和厉鬼的风景》中把它称为鬼。它有“黄狗地狱”、“黑锅山口”等等一套恐怖得令人厌恶的地名系统。我猜那次火山爆发——那次恶的大喷发中,绝灭的太多了。草原和大陆都土崩瓦解,甚至连土壤都消失了。取代那一隅世界的是铁牙般的硬化熔岩,封闭千百里的炼渣壳,还有一个黑森林的地狱入口。
值得反复地描写的是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那一株株黄叶。真是美得令人心惊。风吹过时,那如金箔似的黄叶抖着,反射着耀眼的`光。在黑洞洞的烧得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它们的根扎在哪里,它们若跌落折断会堕落到多深,不降雨时它们靠什么生存长大,这些细节是无法从哲人般的北杭盖获得解答的。
难怪牧人们如此恐惧。祭敖包①是—种不易解释的行为,而火山敖包对住在乌珠穆沁那样的肥美草原的牧人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怀着祈求春雨祈求一羊双羔的善良愿望的老实牧民们,当他们看见马儿惊怕得后退,当他们看见步步逼近八面合围的狰狞黑牙时,他们不知怎样祈求了。
我看见一个骑黄膘马的喀尔喀老人。他朝一坯黑焦渣上摆奶酒瓶子,那瓶子放不稳。他的胡须和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当瓶子好不容易竖立在那砾石渣上时,他不顾一切地跪下去,匍伏在地。
瓶子倒了。跌下石渣块,在下面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碎了。砰地一声,瓶子碎得像夭折了一条命。奶酒刹时间渗进了黑色的焦土,像无谓的流血。老人哭了起来,我不知后来他怎样离开,因为我不能再看下去。
就在那天,就在我急忙离开那个喀尔喀老牧人转过山脚以后,我突然看见了那些金叶子树。
真愧得很,我连那是什么树也没有弄清楚。树干笔直,有些像杉,叶盖呈一点伞形,也许是什么松。我只是记住了它们满身披着的、簌簌抖动的薄簿金叶。
我尝试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上,但是我没有敢顺斜坡下去,朝下面的深处探险。一步踏动了那笔直下滑的黑渣,我猜会一直摔进无底的地狱。 那时 我暗自嘲笑过自己的软弱,我大声地吼过一声。可是,就像冒险和正义经常有着限度一样,我最终没有能迈出那自杀般的一步。
我也不愿像喀尔喀老人那样落泪。我只是苦苦 地思想着那长满薄薄金叶的树,猜测它们怎样在极限的危险中获得生命。我找不到结论,那斜斜倾泻直下地心的黑烧烬实在黑得深不可测,那黑烧烬中挺拔直立的金叶树又实在太明亮了。
以前我只是对它的美赞叹过。如今我要寻找它存活的原因。活着,而且美,又是在那样的险境之中,三者之上应该有一个什么。
关于阿拉杭盖,我不会再写了。那儿于我是彻底的异乡。我只打算记住那些树,保留这一个印象。
或 许,这个印象应该用画或摄影作品记录下来再传达给朋友和故乡人,或许这种印象只是少数人才需要的。但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特别是关于生命、处境与美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是急需的——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黑锅火山,除开那种金叶树外没有其它生物存活下来。这偏激地证明着一个观点:美则生,失美则死。
(取材于张际志的同题,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中国很多文化人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软弱,容易变节。
B.第二段描写黑锅火山的丑恶恐怖,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
C.文章以“美则生,失美则死”收束全文,既富含哲理,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D.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牧民对黑锅火山的恐惧。
E.本文语言几格硬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憾。
17.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6分)
19.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篇5:危险的生命阅读答案
16.(4分)BD(B“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有误。D第四段没有排比手法)
17.(5分)
要点一:表明牧人们对黑锅火山充满敬畏。(2分)
要点二:与金叶树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金叶树在火山面前傲然生存的美。
(2分)
18.(6分)
要点一:“危险的生命”:指在火山口险恶环境中生长的金叶树。(要点:“火山口险恶环境”2分;“金叶树”2分)
要点二:实际上指生命在逆境中应该具有一种不屈服,与逆境抗争的精神(骨气、节气)(2分)
19.(10分)评分标准:金叶树形 象特点2分,观点2分,分析4分,语言2分。
篇6:少年读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少年读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⑦是啊,世上已千年。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课外读物,我总禁不住心底苍老地一叹。当我在一所中学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海撷英》里,又看到了那些喜欢的文字时,忽然有一种血液倒流的激动,仿佛回到青涩年少。“唐诗四季”,“魏晋风度”,豪放派词,婉约派词,《红楼梦》《简・爱》……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1.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时光”指什么时候?
2.选文中“我”读李清照和苏轼时心境有何不同?
3.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第⑤段写“我”与“体己的女同学”密谋与“各自的荷西”远走天涯有何作用?
5.选文结尾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
1.少年时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2.读李清照忧伤惆怅,读苏轼摇曳激荡。
3.夸张;强调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4.生动地表现出年少的我们读书 的痴迷以及三毛的作品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5.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修辞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分类别知识点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篇7:《一个十分危险的人》阅读答案
《一个十分危险的人》阅读答案
摩根长相十分凶狠,这一方面由于他鼻梁上的那块伤疤,一双黑眼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看人的特别姿态。三十五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到圣弗大街上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瞧: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人。”
这一下可好,等到他第二次出现在圣弗大街时,那些曾经听到有关他的议论的人,转而又对别人说:“这无疑是个十分危险的人。” 渐渐地,凡是看见摩根,看见他那鼻梁上的伤疤、那黑眼晴的人,无不说:”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
以至最后家乡的男女老少人人皆知摩根是个十分危险的人。只要他一抬腿,用他那特有的姿态注视着别人时,人们都对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他碰巧走进一家酒店,正在进行的争论会因此而忽然平静下来。如果他偶然对争论发表一些意见的话,那么不论他说些什么,在座的都会随声附和。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危险人物发生争执。
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疤表明,他过去曾经有过不幸的遭遇,然而,这块伤疤到底是怎么来的,他可从未对人说过。久而久之有人声称,听说这是一天晚上他在纽约和十个歹徒打架时留下的,其中一个歹徒开枪打伤了他的鼻子,而摩根•约翰逊最后把这十个人统统打死了。
没人知道这种说法是谁散布的。摩根对此也不否认,甚至当被他打死的人数上升到二十人时,他也没有予以驳斥。事实上,他是个沉默寡言、不管闲事的人,人们对他的议论,他压根儿就没有理睬过。
他在我家乡的小镇上一住多年,镇上的人常常指着他的背影向来访的人说::“他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人。” 待到他快五十岁时,有的人只要一看见他就会发抖,直到他走开之后方能止住。
可是,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正当他在街上行走时,从绿灯酒店踉跄地走出一个小老头。小老头姓甘布尔,是瓦尔法诺河下游一个牧羊人, ▲ 。他每月到镇上打一次酒。
绿灯酒店卖的威士忌酒劲很大,喝了这里卖的酒常常便那些从来不想打架的人也想干一仗。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它会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使一个牧羊人也寻衅斗殴起来。他一把抓起摩根的上衣就问:“好啊,你就是那个危险的人,是不是?”
每个目睹这件事的人,都为可怜的老头感到担心,心想这下摩根还不像牛嚼草一样一口把他吞下去,嚼烂了再吐出来。可是摩根只是一个劲眨巴着眼,问道:“怎么啦?”
“ 有人告诉我,你是一个危险人物,” 牧羊人说道,“我现在就要切开你的胸膛,看看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使你变得这么令人可怕。”
说罢,他掏出一把大折刀,打开来就向摩根刺去。 摩根见他拔出刀子,拔腿就跑。上了年纪又喝得酩酊大醉的甘布尔,自然追不了多远。但是,摩根还是狂跑不止。直到跑出小镇之后才歇腿。据最后一个见到他的人说,他还在向丹佛市方向走呢。自从那以后,在这家乡的小镇上再也没有见到他的影子。十有八九,他已经到达丹佛了吧。
后来有消息说,有关摩根是个危险人物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而且他也没有在纽约打死过十个人——他根本就没有打死过人。至于他鼻子上的那块伤疤,有人说那是他想偷一个女人的钱包,被那个女人用钱包砸的。
这种说法很可能并不比摩根打死十个人的传说更可靠,但是直至今日,家乡小镇的人们对此一直笃信不疑。
我的祖父经常谈起摩根•约翰逊,认为这件事说明了人的某些天性。他说,谁都可以说某人是好人或者坏人,而且只要重复多次,最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尽管像这件事所表明的,一旦真相揭露出来后,也许好人并不好,坏人并不坏。
祖父说,他一直怀疑摩根是个危险人物。但是倘若你要问他为什么不像牧羊人那样试验一下,他会对你说:“咳。你也知道,摩根也许就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这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只要所传的流言有一分可信,我就决不去揭穿它。” (吴正龙译)
12.摩根实际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小镇的人们把他看成危险人物的根据是什么?(4分)
13. “至于他鼻子上的那块伤疤,有人说那是他想偷一个女人的钱包,被那个女人用钱包砸的。” 这个句子同前文哪些内容形成了对照。(不超过40字作答。4分)
14.说明下列加点文字的意义或作用。(6分)
(1) 这一下可好,等到他第二次出现在圣弗大街时,那些曾经听到有关他的议论的人,转而又对别人说:“这无疑是个十分危险的人。” 渐渐地,凡是看见摩根,看见他那鼻梁上的伤疤、那黑眼晴的人,无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 文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小镇的人怎样的特点?
(2)“摩根见他拔出刀子,拔腿就跑。上了年纪又喝得酩酊大醉的甘布尔,自然追不了多远。但是,摩根还是狂跑不止。直到跑出小镇之后才歇腿。”
联系全文看,这样写摩根有什么作用?
15. 如果要在文中横线处对牧羊人作些叙述或描写,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应怎样写?试着写2—4个短句。(3分)
16. 小说的细节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参照示例,对下例内容的合理性加以解说。(4分)
示例: 牧羊人小老头甘布尔为什么敢找危险人物摩根的碴?作者答:是在一种酒劲很大的威士忌的作用下。
(1)摩根很多年来在小镇人心目中一直是个神秘人物。摩根为什么能“神秘” 那么多年?(2分)
答:
(2)在牧羊老头之前,镇上竟没有一个人想“试试”摩根。作者的解释是:(2分)
答:
试题答案:
1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一个十分胆小的人。(2分)把他看成危险的人的依据:长相凶狠,鼻子上的伤疤,看人的特别姿态。(2点得1分,3点得2分)解析:从甘布尔和摩根的事迹可以看出,摩根是一个胆小的人;而文中第二段“摩根长相十分凶狠,这一方面由于他鼻梁上的那块伤疤,一双黑眼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看人的特别姿态”可以看出,由于长相和看人姿态,才被人认为他危险的。
【思路点拨】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1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鼻子上的伤疤是被歹徒开枪打伤的;他最后把这十个人统统打死了。(每点2分) 解析:所给出的语句是在说明他伤疤了来源及摩根的表现,在上文存在关于伤疤的表述即摩根的表现。即:这是一天晚上他在纽约和十个歹徒打架时留下的,其中一个歹徒开枪打伤了他的鼻子,而摩根•约翰逊最后把这十个人统统打死了。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理解题干语句,明确所找语句的方向,然后在原文划定区间,找出相关语句即可。
1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捕风捉影,根据一点主观印象轻率下结论;轻信盲从;夸张附会。 (写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
(2)这些文字突出了摩根的'胆怯(1分),同先前小镇人的“畏惧”形成对照,显得小镇人的可笑。(2分)解析:(1)“无疑”表示十分确定;“无不说”表示任何人都说,连起来是说,当有人评价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则说明人们很盲从。(2)这是动作描写,其动作是摩根猛跑,写出摩根的胆小,更显示出小镇人不去考察,对摩根非常害怕,二者形成对照,突出小镇人的可笑。
【思路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将重点词语放到语境中理解,分析作者用这些词语的目的,词语与人物形象、主旨、情节的关系,然后在形成答案。
15.【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身材矮小,步履蹒跚,生性怯弱。或:他有哮喘病,整天呼哧呼哧地喘个不停。
解析:根据作者用这个牧羊人的目的,是想突出摩根的胆小怯弱,所以,在横线处填入牧羊人的羸弱,这种效果会更突出。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型题,要注意两点:一是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作者情节处理的目的;二是所填语句的前后语境,仔细揣摩,填入句子。
1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1)在小镇随便问一个人的身世是不礼貌的;摩根不谈自己的身世。(2)人们的普遍心理:趋吉避害。担心万一摩根真的是个危险人物,会祸及自身。
解析:(1)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摩根是外来人,当地习俗是问外来人身世是不礼貌的,摩根是不谈自己身世,这三者构成了摩根的神秘。(2)文章最后说道“这件事说明了人的某些天性”,这种天性就是人们自保心理,结合文章详细说明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是考查对特定文本中的写作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对于小说来说,首先,要分析细节描写的表述。其次,结合情节关系,结合作品主旨,对细节进行分析。
篇8:危险的生命阅读题答案
危险的生命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人中很难讨论它,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遇不上危险;早在风吹草动之际,他们就又变又叛了,不能与其讨论。人太油,不如草木。
在蒙古的阿拉杭盖,我看见了大自然对这问题的应答。那里是一处火山,我在散文《美女和厉鬼的风景》中把它称为鬼。它有“黄狗地狱”、“黑锅山口”等等一套恐怖得令人厌恶的地名系统。我猜那次火山爆发——那次恶的大喷发中,绝灭的太多了。草原和大陆都土崩瓦解,甚至连土壤都消失了。取代那一隅世界的是铁牙般的硬化熔岩,封闭千百里的炼渣壳,还有一个黑森林的地狱入口。
值得反复地描写的是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那一株株黄叶。真是美得令人心惊。风吹过时,那如金箔似的黄叶抖着,反射着耀眼的光。在黑洞洞的烧得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它们的根扎在哪里,它们若跌落折断会堕落到多深,不降雨时它们靠什么生存长大,这些细节是无法从哲人般的北杭盖获得解答的。
难怪牧人们如此恐惧。祭敖包①是—种不易解释的行为,而火山敖包对住在乌珠穆沁那样的肥美草原的牧人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怀着祈求春雨祈求一羊双羔的善良愿望的老实牧民们,当他们看见马儿惊怕得后退,当他们看见步步逼近八面合围的狰狞黑牙时,他们不知怎样祈求了。
我看见一个骑黄膘马的喀尔喀老人。他朝一坯黑焦渣上摆奶酒瓶子,那瓶子放不稳。他的胡须和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当瓶子好不容易竖立在那砾石渣上时,他不顾一切地跪下去,匍伏在地。
瓶子倒了。跌下石渣块,在下面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碎了。砰地一声,瓶子碎得像夭折了一条命。奶酒刹时间渗进了黑色的焦土,像无谓的流血。老人哭了起来,我不知后来他怎样离开,因为我不能再看下去。
就在那天,就在我急忙离开那个喀尔喀老牧人转过山脚以后,我突然看见了那些金叶子树。
真愧得很,我连那是什么树也没有弄清楚。树干笔直,有些像杉,叶盖呈一点伞形,也许是什么松。我只是记住了它们满身披着的、簌簌抖动的薄簿金叶。
我尝试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上,但是我没有敢顺斜坡下去,朝下面的深处探险。一步踏动了那笔直下滑的黑渣,我猜会一直摔进无底的地狱。那时我暗自嘲笑过自己的软弱,我大声地吼过一声。可是,就像冒险和正义经常有着限度一样,我最终没有能迈出那自杀般的一步。
我也不愿像喀尔喀老人那样落泪。我只是苦苦地思想着那长满薄薄金叶的树,猜测它们怎样在极限的危险中获得生命。我找不到结论,那斜斜倾泻直下地心的黑烧烬实在黑得深不可测,那黑烧烬中挺拔直立的金叶树又实在太明亮了。
以前我只是对它的美赞叹过。如今我要寻找它存活的原因。活着,而且美,又是在那样的险境之中,三者之上应该有一个什么。
关于阿拉杭盖,我不会再写了。那儿于我是彻底的异乡。我只打算记住那些树,保留这一个印象。
或许,这个印象应该用画或摄影作品记录下来再传达给朋友和故乡人,或许这种印象只是少数人才需要的。但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特别是关于生命、处境与美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是急需的——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黑锅火山,除开那种金叶树外没有其它生物存活下来。这偏激地证明着一个观点:美则生,失美则死。
(取材于张际志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很多文化人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软弱,容易变节。
B.第二段描写黑锅火山的丑恶恐怖,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
C.文章以“美则生,失美则死”收束全文,既富含哲理,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D.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牧民对黑锅火山的恐惧。
E.本文语言几格硬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憾。
2.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
4.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
1.BD(B“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有误。D第四段没有排比手法)
2.要点一:表明牧人们对黑锅火山充满敬畏。
要点二:与金叶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金叶树在火山面前傲然生存的美。
3.要点一:“危险的生命”:指在火山口险恶环境中生长的金叶树。
要点二:实际上指生命在逆境中应该具有一种不屈服,与逆境抗争的精神(骨气、节气)
4.评分标准:金叶树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