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钱斩吏阅读答案(精选10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一钱斩吏阅读答案(精选10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tuzb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一钱斩吏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一钱斩吏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一钱斩吏阅读答案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篇2: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张诘②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③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崇阳人至今传之。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⑦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翻译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注释
①巾:头巾。
②诘:质问。
③援:拿着。
④仗:持。
⑤申:详细说明。
⑥劾:揭发罪行。
⑦凌:侵犯、欺压。
一钱斩吏阅读答案
一钱斩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篇3:《吏道》阅读答案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期年,吏不能决( ) (2)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 )
(3)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 ) (4)予虽痛子,独谓行何(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B.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C.母之子杀人 D.夫少子者,人之所爱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
20.母亲选择杀其少者,她的理由是:(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21.对于这位母亲的选择,齐宣王美其义。从今天的观点看,你是否赞成她的选择?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7.(1)决:决断(2)度:估计、猜测(3)属:通嘱(4)痛:疼爱(每小题1分) 18.AB(2分)19.(1)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要杀谁,让谁活。(大意连贯1分,故、何所各1分)(2)(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大意连贯1分,信、何以句式,各1分)20.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如果杀兄,就会败坏公义道德(1分);况且已对丈夫承诺好好抚养长子,如果违背诺言,就无法立足社会。(2分)21.对于这种选择我们今天是不能赞同的。(1分)因为不问是非选择杀小儿子,这是不符合法律惩恶扬善的`精神的,这是违法(1分),况且仅仅为了信守诺言、成就自己的道德而选择杀小儿子,这是自私。(1分)
【参考译文】:齐宣王的时候,有人打架斗殴,死在路上,官吏前来调查(这件事)。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询问他们。哥哥说:人是我杀死的。弟弟说:不是哥哥,是我杀的。整整一年,官吏不能决断,就把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无法决断,就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说:如果放过他们,就是放纵犯罪的人;如果都杀掉,就会妄杀无辜之人。我估计他们的母亲能知道谁好谁坏。问问他们的母亲,听听她对谁死谁活的意见。宰相受命,召见他们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两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决断,告知宣王,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杀谁活谁?母亲哭着说:杀掉年纪小的。宰相听后,反问说:小儿子是父母最疼爱的,而你却想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回答说:年少的,是我亲生的儿子,年长的是丈夫前妻的儿子,丈夫得病临死之时将他托付给我说:好好地抚养他。我答应说是。既然受人之托,答应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个人私爱败坏公义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骗死去的丈夫。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却怎么能不顾道义德行呢?说罢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赞叹这位母亲的德行高义,于是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不但不杀她的儿子,还尊崇这位母亲,称这位母亲为义母。
篇4:《吏道》阅读答案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息:繁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1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2分)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分)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3分)
参考答案:
16.C 17. C 18.A
19.⑴译文: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2分)
⑵译文:(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2分)
⑶译文: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3分)
篇5:《新安吏》阅读答案
1.解释词义:①更: ②次:
答:①岂 ②挨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
答:客即杜甫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5.“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篇6:《新安吏》阅读答案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安吏字词解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篇7:文言文《一钱丢前程》阅读答案
文言文《一钱丢前程》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第ll~15题。(10分)
一钱丢前程
江南某生,见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①谒上台②。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③矣。问所劾④何事?曰: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⑤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命日:汝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做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⑥,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始悟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节选自沈起凤《谐铎》)
【注释】①投刺:投递名片。②上台:上司,在此指江苏巡抚潜庵汤公。③挂弹章:写到弹劾书上。④劾:弹劾。⑤舛:错误。⑥探囊胠箧:探囊,掏口袋的意思;胠箧,胠(qū),从旁边撬开箱子的意思。这个短语泛指盗窃。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3分)
(1)适( ) (2)俟( ) (3)谒( )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见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始悟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小题4】.从写法上分析,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在文中的作用是埋下伏笔,江苏巡抚潜庵汤公令某不必赴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5】.读罢本文,选择任一角度,谈谈你的启发或感悟?(2分)
答案
【小题1】(1)正巧,适逢(2)等待(3)拜见
【小题1】见/ 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小题1】这时书生才明白,以前在书店里询问的老者,就是今天的巡抚大人潜庵汤公,于是满脸惭愧,辞官离开。
【小题1】埋下伏笔;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做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小题1】示例:从书生的角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自食其果。从汤公的角度,告诉我们为国选才、提拔官员要慎重,要选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篇8:《吏道》的阅读答案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1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2分)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分)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3分)
篇9:《吏道》的阅读答案
16。C17。C18。A
19。⑴译文: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2分)
⑵译文:(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2分)
⑶译文: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3分)
篇10: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①建官,厥②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③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释】①唐、虞:远古时代两个贤明的国君唐尧和虞舜,即后文的“二帝”
②厥:代词,其,这。③三王:远古时期的贤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中
B.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 缘:依靠
C.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 治:治理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地(引申为惩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吏道黑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 ②为吏者常出不得已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需要官吏共同管理国家,远古时期的唐尧和虞舜离百姓很近,所以他们建立官制,只需少数官吏,这是有据可查的。
B.后世之君害怕天下人作乱,对百姓严加防范,禁令非常周详,所以他们任用的大小官吏数量特别巨大,使百姓深受其害。
C.那些宣称要治理百姓的官吏,实际上是虎狼毒蛇般的恶人,比盗贼的祸害更加严重,他们搜刮百姓财物,耗尽百姓气力。
D.作者认为,干脆废除官署,撤销县令等所有的官吏,让百姓自治,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比官吏治理好多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3分)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文: 。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本文结尾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治:安定。“厌治思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由此结构可推出“治”与“乱”意义相反,是形容词“安定”,而不是动词“治理”。利用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是解释词语的一个重要技巧。本题难点是对B项“缘”的理解。根据前面句子的意思,官大的食邑数万,官小的虽无禄养,可以推断出“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的意思发生转折,说的是小官虽然无禄养,但照样能依靠官职吃饱饭,由此进一步推断这个句子是宾语省略句,“缘”是动词“依靠”,宾语“官职”省略了。这样,全句的意思豁然贯通。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说的是上古之世的情况,那时吏道不黑暗。
⑤说的是天生百姓,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三项与吏道黑暗无关。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该项错误有二:一是“唯一途径”有误,作者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寻求有才学且道德高尚的人,任用他们,其次才是废除官署,撤销官吏;二是“比官吏治理好多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比任用有才德的人好多了”,作者对官吏治理是全盘否定的,没有可比性。
4.(1)(这就像)领着虎狼来放牧羊和猪,却希望羊猪繁衍生长,怎么能够实现呢?
(2)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是由于(官吏)使他们耗尽了力气。
(3)难道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毒蛇一起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除注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句子省略的成分,三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要适当增补,使句意通畅。(1)关键词:率(领着、带着),豕(猪),蕃息(繁衍生长)。省略成分:该句是比喻,首先在句前补上“这就像”,与前文自然衔接。(2)关键词:人(百姓)、乱(造反作乱)、由(由于)、竭(使动用法,使……耗尽)。省略成分:两个“由”后补出“官吏”。(3)关键词:蛇虺(毒蛇),均(都、一起)。省略成分:“使”后补出省略的宾语“官吏”。
5.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给较浅显的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要注意标志词,“也”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二要注意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废有司”与“去县令”,中间必然断开。抓住这两处,根据句子大意即可对其他三处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