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精选10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精选10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南山uyog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

篇1: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内容分析: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时就使用面具。现在,人们常在节日或舞会上使用面具。

本课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有趣的面具为题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发展,认识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进而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设计制作独特的面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设计制作和应用的乐趣。

二、说学情

《面具》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制作课。在上一个课时的学习中他们学习了画动物和人物的头部特征,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目的: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来源,发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创作并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培养学生利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

难点:通过面具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具艺术,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绘制面具的技能。

五、说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范作、演示用品。

学具: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笔、油画棒等。

六、说教法

直观教学法、欣赏分析法

七、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八、说教学流程

1.用游戏入境的方式导入新课。3个头戴面具的学生相继出场,此时,教师问:“谁知道他们脸上戴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使学生对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对这种古老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心里产生疑问: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样做成的?从而为新课埋下伏笔,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开阔视野。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上的面具,了解所学内容。

(2)播放幻灯,介绍温巴面具傩戏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说明面具的起源和在当时的作用。

(3)启发提问:面具在现在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幻灯展示京剧面具、舞会面具和小朋友做的节日面具。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创作思路。认识制作面具就是通过对人或动物面目的夸张变形,促使学生对面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教师示范。

要使学生在制作时快速高效,首先要让他们对整个绘制过程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画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启发提问:你喜欢哪件作品?如果让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样子的?讨论后把面具的制作过程在学生面前演示出来,学生归纳制作步骤,教师板书:1.画头 2.剪 3.挖眼装饰 4.贴皮筋

4.学生动手制作面具。

当学生领会了面具质朴、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在作业实践中感受自身的智慧,这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学生作业时,师生互动评价作品的设计构思、着色特点。

6.课外拓展。

首先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进行肯定,然后课外拓展:利用废弃材料做面具,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九、说板书

面具

1、画头

2、剪

3、挖眼 装饰

4、贴皮筋

篇2: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精选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动中的色彩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调和、搭配。

3、培养学生爱色彩、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3、水粉、水彩的调色技巧。

教学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颜料。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红+兰=?”“红+黄=?”“黄+兰=?”,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三、示范,并布置作业。

1、老师在黑板上的白纸上面用大排笔涂上相互重叠的三原色。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以及老师在用、调、涂色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调色方法,并注意好环境卫生。

2、要求学生用水粉或水彩画或用色水流动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颜_。

四、老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用色。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3、注意卫生。

五、作业展示

1、学生自评。

2、老师归纳讲解,巩固三原色的知识。

篇3: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内容分析: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在祭祀、祈福时就使用面具。现在,人们常在节日或舞会上使用面具。

本课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有趣的面具为题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起源,发展,认识面具所具有的形式美,进而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设计制作独特的面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设计制作和应用的乐趣。

二、说学情

《面具》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制作课。在上一个课时的学习中他们学习了画动物和人物的头部特征,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目的: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来源,发展及其形式美。

2、能力目的:创作并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培养学生利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的: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

难点:通过面具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具艺术,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绘制面具的技能。

五、说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范作、演示用品。

学具: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笔、油画棒等。

六、说教法

直观教学法、欣赏分析法

七、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八、说教学流程

1、用游戏入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3个头戴面具的学生相继出场,此时,教师问:“谁知道他们脸上戴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使学生对面具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对这种古老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心里产生疑问:这么漂亮的面具是怎样做成的?从而为新课埋下伏笔,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

2、展示不同的面具,开阔视野。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上的面具,了解所学内容。

(2)播放幻灯,介绍温巴面具傩戏面具和非洲面具。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说明面具的起源和在当时的作用。

(3)启发提问:面具在现在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幻灯展示京剧面具、舞会面具和小朋友做的节日面具。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创作思路。认识制作面具就是通过对人或动物面目的夸张变形,促使学生对面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教师示范

要使学生在制作时快速高效,首先要让他们对整个绘制过程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画面。因此我出示一些面具的范本,启发提问:你喜欢哪件作品?如果让你做你打算做什么样子的?讨论后把面具的制作过程在学生面前演示出来,学生归纳制作步骤。

4、学生动手制作面具

当学生领会了面具质朴、古拙的原始美之后,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在作业实践中感受自身的智慧,这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5、展示作品

展示学生作业时,师生互动评价作品的设计构思、着色特点。

6、课外拓展

首先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进行肯定,然后课外拓展:利用废弃材料做面具,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篇4: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留住秋天》一课属于“造型 表现”课。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剪、撕、折、画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动手拼一拼,贴一贴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形式。本节课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突出叶子的形态与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

视频短片,各种形态的叶子,贴画作品集、胶水、剪刀等。

四、教学重难点

a、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感知秋天叶子的色彩及其形态,感受秋天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留住秋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变换、拼摆、涂色进行拓印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秋天。留住秋天,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美的表现力。

五、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从三个领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橘子园,柿子林,枫叶林 让学生寻找不同的叶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秋天。

2、操作领域:学会用拼、贴、摆、涂色、拓印等方法来拼贴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引导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学法主要是采用观察与动手制作。

七、说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引入部分

用视频短片引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充满诱惑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秋天的景象中去。从而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热情。

(二)指导教学

1、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叶子,说说都收集了哪些形状的树叶?(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对形状的了解与判断,学会观察)

2、师出示几种树叶,请学生观察叶子的外形,说说你觉得像什么?

(鼓励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展开学生的联想。)

3、说说秋天的主要色调是冷的还是暖的,以什么颜色为主。(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4、你知道这些叶子能做成什么图案吗?课件出示范画。想知道怎么做的吗?

5、教师示范

这个环节在整堂课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分步讲解树叶拼贴画的具体制作步骤,以金鱼的制作步骤为例(根据叶子外形联想,找合适的叶子反复尝试组合,最后拼摆成形,分析树叶颜色搭配,利用剩余树叶进行环境添加)

首先课件出示制作的步骤:

①:压平、观察。

②:拼贴、修剪。

③:整理、完成。

然后讲述树叶贴画的几个注意事项:

①:构图要饱满

②:画面要完整

③:颜色搭配好。

最后提出制作要求:

①:制作过程中注意整洁、保持良好环境。

②:展开联想,每人制作一幅与众不同的树叶拼贴画。

③:完成后给你的作品想个好听的名字,用树叶拼贴或绘

画的形式装饰在你的作品上。

6、按要求,自由发挥制作一幅以树叶为材料的拼贴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美的追求)

7、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让学生以“小小评审团”的形式展示作品,相互评价,以评促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自主发展。

篇5: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主题画教学中的记忆画和想象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手段。《星空的联想》是关于宇宙星空的想象画。要使学生画好星空的联想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以非凡的想象力把关于星空中幻想的情景用画笔描绘出来,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面的想象画课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星空图

3.情感目标: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能够运用多种绘画工具材料画出星空的联想

三、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情境创设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采取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尝试,探究学习等方式掌握本课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一开始由儿歌把同学们引入星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星空的图片,配以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直观地感受到星空的美,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二)探究感悟,激趣立志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星空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图片,并展开讨论。教师提问:①从这些图片里,你发现了星空里都有些什么?②你觉得星空有你想象的美吗?从而让学生了解宇宙星空的浅显知识,并体验星空之美。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把观察、思考,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找到对美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所悟、有所发,有所得,从而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三)欣赏学习突破难点

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直观演示为第一层次,展现一张星空的联想图,看他像什么,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绘制星空的想象画,为学生的创作搭建平台。另一层次的教学是我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多幅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作的星空联想画,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明确自己想要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表现方法更好的来表现。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展评作业分享快乐

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学生作业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用欣赏、宽容的态度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体验,一次创造,没有对与错,只有更好。

篇6: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画影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影子》一课出自于人民美术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17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影子》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二、说学情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影子,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过程与方法:注意观察生活,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景象,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的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我采用了《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新课。然后问学生:“小猴子捞起的是月亮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答案只有一个“不是”“而是月亮的影子”。直接引入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影子”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看一组图片,通过观察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们了解到,真实的物体与影子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画法,也了解了应该怎样画影子,轻松的解决了本课重难点。倒影真是太美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自主探究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添画”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出示两张相同的动物――孔雀,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两张画面中的孔雀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共同补充孔雀的影子,其他学生可以动手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绘画,也可以给黑板上的学生以口头提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降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大胆创作

学生创作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影子的特点、色彩的搭配协调、画面的整体构图等。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可以合作完成,学会自我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师说:“生活给艺术带来了灵感,艺术给生活带来了美感。希望每一位同学善于观察、勤于动手,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这一环节能够起到让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八.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课题《画影子》、范画展示两部分。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篇7: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画汽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认识各种汽车,了解他们的功能。

艺术领域: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学会概括、表现不同汽车的外形特征。

创新领域:通过对汽车形象的感知,拓展思维,大胆表现一辆自己想象中的汽车。语言领域:通过讲述自己创作的汽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种类的汽车的外形特点及其表现。

2.在画生活中的汽车的基础上,体会用想象、夸张等方法去设计汽车。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讲述绘本故事《我要回家》

二、提问:

1、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其中哪些是属于汽车类的?这些汽车都各自有些什么本领?

2、这些汽车长什么样?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展示部分汽车的图片,并做简单讲解。

四、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和教室里展示的学生作品,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六、作品展示分小组自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上台展示,并作简单的介绍。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画汽车》、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动、参与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篇8: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画汽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的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结合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学习概括、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点及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㈠创设情境疑问导入

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奇奇买汽车的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汽车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汽车,为后面画汽车做好铺垫,并为学生设疑问,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引出本课课题——《画汽车》。

㈡引导启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㈢自主探究大胆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我的汽车我做主”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㈣展示欣赏

评价作品,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做到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㈤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课虽尽,但趣无穷”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汽车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篇9: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精选

会响的玩具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响的简易玩具。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及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玩具的装饰美化。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展示一些会响的玩具示范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会发出声响。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述几种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

(2)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用竹筒,木片,铃铛等材料制作成会响的玩具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3)鼓励学生用找到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响的小玩具,采用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与设计。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制作。

2、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成小组,比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更优美动听

四、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五、课后拓展

1、让学生回家改进会响的玩具的设计创意。

2、如何引导深长以材料为媒介结合科学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研究。

3、通过设计与应用课程如何培养深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

板书设计:

会响的玩具

篇10: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精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电脑模型进行简单的装饰。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电脑模型的装饰美化。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教师展示一些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作业,学生欣赏交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述,了解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与造型特点。

2、发展阶段

(1)、教师演示: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造型特点鲜明的电脑模型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2)、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造型新颖,奇特的电脑模型,采用画,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电脑模型装饰美化。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同时又要仔细认真地制作。

2、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突破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和造型特点,还要改变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或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将完好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小组比比谁的电脑模型设计最奇特,制作最精美,装饰最美观。

四、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五、课后拓展

1、让学生回家改进电脑模型的设计创意,并进一步制作得更精细完美。

2、通过对多种材料媒介的利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研究。

板书设计:

新颖的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