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衡传阅读理解答案(共11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公衡传阅读理解答案(共11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衡传阅读理解答案,本文共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元史许衡传》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元史许衡传》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2:宋史·种世衡传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宋史·种世衡传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展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由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节选自《宋史·种世衡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弟有欲析其赀者 析:分割。 B.石工辞不可穿 辞:推辞。
C.间出行部族 间:小路。 D.尝课吏民射 课:督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有军事才干的一项是(3分)
①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 ②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③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 ④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
⑤遂缘险而进 ⑥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重新修建一座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B.种世衡以信义结交各部羌人。他与蕃部中牛家族首领奴讹约定相会,为了不失约,他冒着危险在雪中前行,去见素来倔强的牛家族首领。
C.种世衡善于练兵,以巩固国防。他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所以人人擅射,数年中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D.种世衡有令则行。当范仲淹发檄文命令他和蒋偕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即起身,带领士兵日夜修筑,城筑成而他却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C 5.D 6.A
7.(1)曾经集合客人饮酒,有人得到敌情来报告,他就把酒器赏给来报告的人。
(2)他善于抚养士兵,士兵有病的就派一个儿子专门侍候他饮食和汤药。
篇3:《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投郑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因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篇4:《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能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试题答案:
11.A 12.D 13.B 14.C
15. (8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了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篇5: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和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
20.(1)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6: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元史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B.家贫躬耕躬:亲自
C.人有所遗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5分)
参考答案
1.A(应释为端正)
2.B(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4.(1)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2)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篇7:元史·许衡传阅读答案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篇8:《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成了服氏注。
篇9: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问题】
12.(1)与“敢问王为有臣乎?”句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宣王【为】大室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全石以【为】底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解释加点字。(1分)
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邦( )
13.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A.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B.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C.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D.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14.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香居进谏的`缘由。(3分)
①【 】;②【 】。
15.从文中可知,香居是个【 】、【 】的人;齐宣王是个【 】、【 】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2、(1)D(2分)
(2)诸侯的封国或国家(1分)
13、A(2分)
14、①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群臣莫敢谏(3分)
15、勇敢或敢于劝谏
有谋略或善于劝谏
善于纳谏或能听取意见
勇于改过(4分)
篇10:柳宗元传阅读理解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答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 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篇11:孟德传阅读理解答案
孟德传阅读理解答案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④自告者:自首的人。
小题1:下列句中 “以”与“以其子与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以一战B.扶苏以数谏故
C.以塞忠谏之路也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逃到华山脚下,依然勇敢地向山的`深处走去,吃光了饼就挖草的根摘树上的果子吃,吃得一天要病十次好十次,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几个月之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但他不怕死,最后猛兽都服服帖帖地走了。
C.孟德后来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D.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的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易: ②食其饼既尽 既:
③德具道本末 具: ④弱者见侮 见: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视汝非恶人也。(2分)(2)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D
小题2:(2分)C
小题3:(4分)易:交换 既:已经 具:详细(详尽) 见:被
小题4:(2分)(1)我看你不是坏人。(得分点:汝 判断句式)(2分)(2)张安道恰巧担任(做)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能够(得以)解除兵籍成为平民。(适、知、得、为)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D句与例句中“以”皆为“把”。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读懂短文,了解内容。C表述错,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并不是先向上级报告,而是自己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小题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适”“知”“得”“除”,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