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推荐3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推荐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

篇1: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讨论了比较句中不对称的对象及其原因,笔者认为:比较句中的不对称是比较前项与后项的不对称,应该从句法语义层面来考察。同时造成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比较前项的隐含及后项的省略。

关键词 比较句 比较项 省略 隐含

一、引言

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投射于语言,比较就成为语言中普遍存在表达事物异同和高下的语法手段。因此,比较句很早就受到语言学家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比较句通常由比较项、比较点、比较结论、比较值四个方面组成。由于比较项的复杂性,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在对比较句的比较项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比较项不对称的对象以及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不对称的对象以及范围的界定

以往的研究观点认为:比较前项位于介词“比”之前,后项位于介词“比”之后且前项与后项在词类与句法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比”前的成分等于比较前项,“比”后的成分等于比较后项,若“比”前后的长度不相等,该“比”字句的比较项就是不对称的。如对于如下的例子以往的研究学者就认为这是不对称的。

(1)我的书比他多。

(2)我的书比他的多。

仅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中的“比”前后项的长度是不同的,故有人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不对称的。但在(1)句中,比较的是人,强调的语义比较的是“我”和“他”,也即比较前项是“我”,后项是“他”,比较点是书。因此,(1)句是对称的。在(2)句中,比较的是我的书和他的书,比较前项是“我的书”,后项是“他的”,比较点“书的数量”并没有出现。

在(2)句中,比较前项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而后项是“的”字结构,两者在句法结构形式上是不平行的,自然也就是不对称的。

我们认为仅从形式来界定对称与否是不合语法事实的,这样只会无限制的扩大“比”字句不对称研究范围而造成无规律可循。真正意义上的对称与否应从句法语义层面来考察。首先对称与否是就比较项而言的,不是就“比”字句而言的;其次还应明确区分介词“比”前后成分与比较项的关系。能出现在介词“比”前后的不仅是比较项,如比较主体、比较点等也可以出现在该位置上。因此,比较句的对称应该是比较项的对称,只要比较的前项和后项的结构长度相同,那么“比”字句就是对称的。

三、造成不对称的原因

造成比较句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比较前项的隐含;二是比较后项的省略。

(一)比较前项的隐含

1、比较前项隐含以及原因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是句子中相异的两部分,是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理论上讲,这两部分往往不应该隐含,应该同时出现在“比”的前后,但是在语言中比较前项往往会隐含。试看以下的例句。

(3)气色比原来好多了。

在上例中,比较前项没有出现在原文中隐含了起来,从而造成了句子的不对称。那么比较前项为什么能够隐含?考察例句我们发现,尽管比较前项隐含了,但是比较后项都无一例外的强制性出现。从语义层面讲,比较前项是比较的主体,是目的物。而比较后项则是比较的客体,是比较的参照物。一般而言,参照物都是有定的,是先于目的物而存在的,且是必须先出现的。因此,作为参照物的比较后项必须出现在“比”字句中,否则就无从比较。例如:(4)他比你高。———*你比高。

一般情况下,由于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都属于同一基本的比较范畴,这样两者才有比较的价值和可比较性。那么,比较后项的必然存在也就确保了即使比较前项缺失句子也能独立成句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后项的语义特征扩散激活出相关的前项来。

2、比较前项隐含的条件

(1)比较前项是“现在时”时———无条件隐含当比较前项表示的是现在的时间,比较后项表示的是过去的时间时,比较前项是可以隐含的。例如:(5)他比过去帅气多了。

我们可以根据比较后项表示的'时间词语激活出前项来。根据比较句对比较项的要求,一般比较前后项都基本属于同一语义范畴,比较后项表示时间,那么比较前项自然也表示时间范畴,并且与比较后项表示的时间是不发生在同一时间段,这样二者才有可比性。时间不同于空间,是一维单向的,如果把时间看成一个线性连续的时间轴的话,能够与表示过去的时间段相比较的可以是现在时也可以是将来时。那么,如何来确定从缺的前项表示的时间段呢?认知语言学认为:从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心理来看,“眼见为实”是人类最朴实、最基本的认识原则。眼见的现实是“现在时”的认识基础,它不言自明,所以多数语言中现在时都是用的无标记形式。“现在”时间相对于其他时段的时间来说是最重要、最显著的,它与说话人的话语时间最紧密。因此,除非特别的说明,“现时”的时间是可以缺省的,交际双方也都默认“现时”的缺省。

由此,我们就能从比较后项的语义推导出从缺的前项来。

(2)比较前项是“过去时”———不能隐含比较前项表示的是过去的时间,后项表示“现在”的时间,前项一般不能隐含。例如:(6)她第一学期比这学期进步得快。———*她比这学期进步得快。

在没有上下文的语境情况下,省略了比较前项这些句子独立成句的合法性似乎值得怀疑。我们知道“时间”是流动的,跟现在时能形成比较的时间段可以不止一个。“现在”与“过去”与“将来”都能形成比较。当比较后项表示“现在时”,由于比较前项无法唯一确定,所以不能隐含。因为我们不清楚比较前项缺省的是什么,虽然可以根据其他成分的语义信息判断比较前项是表示“过去”的时间词,但最终不能确定它具体表示过去时间段。

(3)比较前项是“将来时”时———不能隐含(7)天气预报说明天会比今天热。———*天气预报说比今天热。

同样,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比较前项是将来时,后项是现在时,前项也不能隐含,因为比较前项没有办法进行唯一的确定。

(二)比较后项的省略

1、比较前项的省略有些比较句的不对称是由于比较前项的省略造成的例如:(8)李家的老人与祁老爷同辈,而且身量只比祁老爷不到一寸。(老舍《四世同堂》)在上例中,“比”字句的比较前项没有出现是空缺的。

(8)空缺的是“李家老人”。比较前项的空缺也是有一定条的:在一定的语境中,比较前项既是“比”字句的比较前项同时也是“比”字句的主语,且已经在上下文中出现过了,“比”字句中就不再重复出现了。这种比较前项的空缺是“语承前省略”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省略”。该类比字句是真正的不对称。

2、比较后项的省略

前面说过,在“比”字句中,比较后项必须强制出现,则无法构成“比”字句。但这并不等于比较后项完全不可省略。有时,比较后项的某些成分也是可以省略的。例如(9)我的孩子比他的大。

上例中,比较后项没有完全出现,中心语空缺。这种缺都是由于后项承前省略与前项的相同成分造成的。

四、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比较句中比较项不对称的范围及原因。我们认为:研究比较句的不对称应该摒弃过去只形式的角度来判断不考虑语义的狭隘视角,只有明确了一点我们才能更科学地描写解释比较句不对称机制。

篇2:现代汉语成句研究阐述论文

现代汉语成句研究阐述论文

句子是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和讨论汉语成句问题,随着结构主义理论、小句中枢说和三个平面理论等理论的引入和产生,成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成句研究成果的梳理,推进成句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一.成句标准的研究

研究成句的前提是究竟什么是句子,即句子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成句标准的讨论,首先王艾录的看法是:“句子是由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标准共同规定的。语法标准要求句子结构合理;语义标准要求句子意思完整,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符合逻辑事理;语用标准要求句子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独立完成交际使命。任何一个句子,都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协同作用的制约。”王艾录强调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必须同时全部符合标准。

邢福义先生在“小句中枢说”中提到小句三律,即小句成活率、小句包容率和小句联结率。小句属于语法单位之一,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全,小句起到联络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作用。小句成活率指出句子语气加可成句构件语法单位等于小句成型,再加上意旨的有效表达才能实现小句成效,即小句成活。

李柔在王艾录成句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语料分析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成句标准,并指出了三大标准之间的关系和层级。文中指出句法标准主要包括句法成分和词类应具备对应恰当关系,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要合理;语义上的标准主要在于各成分的意义要符合逻辑,信息量要充足,句意要完整和明确,并且专门指出动作事件句必须包含完句成分对动词加以限定;语用上句子的陈述性是成句的判断标准。三大标准的关系是没有绝对界限,互相紧密联系、融合,就层级性而言,句法标准是基础和前提。

二.单句范围内的成句研究

综观学者们的成句研究,从吕叔湘先生最早论及汉语完句问题至今,大部分研究都封闭在单句的范围内,其中完句成分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完句的界定。竟成认为,完句是合格独立自足句的形成,特别强调是由句子形式到现实句子的转变。史有为认为完句简而言之,即句子的完成。金廷恩认为完句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规则,成为自足的句子,这是前提;其二是把词语组合起来使句子自足,即完成句子。钟海明认为完句既是动态的过程也是静态的结果,是通过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等语法单位通过添加必要的完句成分,实现句子的自足,即满足结构完整、语义完足、语用完备。

2.完句成分的界定。学者们就“完句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展开讨论。胡明扬认为完句成分在于帮助非独立句段过渡到独立句段。贺阳指出完句成分具备使一个语言表达式独立成句的作用,是不依赖语境或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的结构成分,它具有使一个语言表达式能够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并强调它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黄南松认为能够使短语自主成句的成分就是完句成分。金廷恩则认为完句成分是句干以外让句子完成的不可缺少的成分。王玉华认为完句成分是一个合格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保证了在不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前提下,一个句法结构齐全的语言结构形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认为完句成分是句子成活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

(二)完句成分的范围

学者们通过研究,完句成分的范围主要包括某些词类的词语、语调、语气、某些句子成分和其他完句成分等。

1.完句成分为某些词类。作为完句成分的词类主要包括助词、副词、虚义动词、时间词语、否定词、助动词和数量短语等。胡明扬、劲松指出常见的完句成分是一些助词和副词。贺阳指出一些助词、副词、时间词语、否定词、助动词、数量短语等都具有成句作用。姜自霞、丁崇明提出“进行”等虚义动词也是一种完句成分。2.完句成分为语调或语气。贺阳和金廷恩认为语调是完句成分。金廷恩称语调为必有完句成分;语气成分为可有完句成分。胡明扬、劲松认为某些非陈述语气、否定具有完句作用。

3.完句成分为某些句子成分。贺阳认为某些状语、补语具有成句作用。殷志平和王玉华认为主语具有成句作用,前者讨论了主语在主谓词组成句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论述了主语成句的条件为“有界”。

4.其他完句成分。金廷恩将完句成分分为必有完句成分和可有完句成分。必有完句成分除了语调外,还包括指称。可有完句成分除了语气成分外,还包括属于客观因素的“体”成分和情景说明成分以及属于主观因素的情态成分。王艾录从外部语用因素提出骈对场、问答场、抒情场、习惯场影响成句。郭艳成分析了语境、语用行为对完句的影响。

5.完句范畴。学者们将完句成分进行归类,总结为完句范畴。贺阳列举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九种语法范畴,孔令达也提到了时体、情态、程度、数量、语气和情状等范畴,黄南松归纳出程度、功能语气和时体三类完句范畴,王玉华列举了否定、能愿、进行态等范畴为无界句的完句范畴和指代、数量、时体、程度、处所、语气等范畴有界句的完句范畴。钟海明认为完句范畴包括音构式完句成分、词构式完句成分和句构式完句成分三大基本类别。音构式完分即四种基本语调,词构式完句成分即句子基干之外的各类句法成分和句子成分,一般为一些副词、助词、语气词、助动词以及定语和补语等。句构式完句成分,是指特殊句式也能实现完句的功能,例如判释句,心理动伪句,存现句,连动句,双宾句,兼语句等。

(三)具体完句成分的研究竟成考察了时间因素对汉语

成句过程的影响,金廷恩考察了“体”成分的完句作用,李芳杰涉及到定语的完句作用, 齐沪扬探讨了语气词的完句作用。黄南松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修饰成分的成句功能,任艳丽考察了补语、时态助词在“把”字句中的完句作用。李柔研究了“主+动+补+宾”句中补语的成句作用。许立群研究了“NP1+NP2”名谓结构的成句条件。周向东就主谓词组的成句功能进行了考察。钟海明就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句问题进行了研究。除此外,还有司红霞、李泉等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完句成分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三.复句、篇章范围内的成句研究

罗耀华运用“小句中枢理论”,对汉语中可成句的副词问题为专题进行了研究,除了简单句的成句研究,并把成句研究扩大到了篇章的范围内,从衔接方式和篇章衔接功能等角度探讨了副词性非主谓句的篇章功能,得出有省略、词汇衔接和连接三种衔接手段,具有表连贯、追补、解说、推断、转折、条件等衔接功能,确定了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能力的等级。

余琼对现代汉语语气情态副词的构句、联句能力展开研究,在研究其基本简单句的构句能力外,讨论了语气情态副词的联句功能,包括复句联结和语篇联结。并就语气情态副词的句际关联方式、影响句际关联的因素和句际关联的句法、语义与语用功能进行了论述。

篇3: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研究论文

引言

陈晓荷(1994)把主观量定义为“语言世界中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 。在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主观量是有等级的,有的主观等级跟客观等级相同,有的跟客观等级不同。李宇明(2000)把这种等级看作量范畴之下的一个次范畴,称之为级次量。本文讨论的是主观上排出的级次量,我们称之为主观级次量。

让步假设复句又称相背假设复句,即“偏句、正句语义是相悖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偏句先让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本文根据关联词语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让步假设复句按照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进行研究。“即使 A 也 B”一般都是隐性比较,即句子中的显性成分 A 与说话人心里的一个隐性参照成分作对比,通过预设和推理来反映主观等级。“再 A 也 B”一般是句中的两个显性成分 A 和 B 作比较,而不出现说话人心里的隐性参照成分。“即使”有时说成“即令”、“纵使”“、哪怕”、“就算”、“就是”等,“也”经常说成“还”、“都”,本章把他们看作同义的形式,不加区别。

一、显性比较(再A也B)

(一)A、B 本身没有量级

①外国再好,也不如家里(中国)好。

①中,“外国”和“家里(中国)”是两个显性成分,且二者各有特色,分不出孰优孰劣,因而无法评价好坏。但在上句中,说话人先把“外国好”这一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然后用它来让步,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家里(中国)”更好,等于说话人主观上把“外国好”和“家里(中国)好”排了一个优先量级,在说话者看来,“家里(中国)好”的量级大于“外国好”的量级,因而前者的主观级次高,后者的主观级次低。

(二)A、B 本身有量级

②饭店里的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

②中“,饭店里的菜”和“妈妈做的菜”是两个显性成分。社会常态认知是“饭店里的菜”是专业厨师做的,比家里“妈妈做的菜”好吃。但说话人却认为“ 妈妈做的菜”更香,等于主观上按照菜的香甜程度把“饭店里的菜”和“妈妈做的菜”排了一个优先量级,即“妈妈做的菜”的量级大于“饭店里的菜”的量级,因而前者的主观级次高,后者的主观级次低。这就与社会常态认知相违背,体现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主观性强。

二、隐性比较(即使A也B)

(一)带数量词

③即使上面拨一百万下来,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③中,“一百万”是说话人引进的一个极值,在说话人看来“一百万”所表示的情况处于量级的最高极端,因而“一百万”的主观级次高,而另一分句中“杯水车薪”(m)和说话人心中的参照成分“行之有效”(n)之间能形成一个主观级次区间 [m , n],因而“杯水车薪”的主观级次低。说话人用“一百万”这个极高值来让步,目的就是为了说“杯水车薪”这一结果依然不变。

(二)不带数量词

④就是下刀子,我也得去,(别说下大雨了)。

④中,“下大雨”是我们经过推理,预设出的客观实际情况。“下刀子”是说话人因夸张而引进的极端情况,这一极端情况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是虚拟的,这就带上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天气舒适的程度上,说话人给“下刀子”和“下大雨”排了优劣级次,即“ 下刀子”的量级远远小于“下大雨”的量级。因而“下刀子”的主观级次低“,下大雨”的主观级次高。而在另一个分句中,根据石毓智先生的肯定和否定公理 :“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量小的事物否定性强,中间的事物其肯定程度和否定程度相当于 0 ,”“不会去”(m)和去(n)之间也能形成一个主观级次区间 [m , n],因而句子中的“得去”的主观级次高。说话人选用“下刀子”这一极端情况来让步,目的是为了说“他得去”这一结果依然不变。

三、结论

(一)在让步假设复句中,无论是显性比较,还是隐性比较,无论是一般让步假设复句还是极端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级次,如果前一分句的级次高,则后一分句的级次低 ;如国前一分句的级次低,那么后一分句的级次就高。因此,当让步复句中有两个显性成分 A 和 B 时,A 和 B 不能交换位置。如果前后分句处于同一级次上,那么就不能构成让步复句了。

(二)在主观性强弱这一问题上,说话人主观排出的量级与社会常态认知标准相悖时主观性强 ;相一致时主观性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