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共14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共14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借鉴。

小学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篇1: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

《钱该怎样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与三年级的“我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后面高年级的“走向文明”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课,知道了家庭经济的来源,了解了家庭生活开支的多种类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让他们去合理地支配钱,直至后面的根据需要进入各种购物场所,以及购买物美价廉的物品。教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非常完整。

二、说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

四年级学生接触面变广,独立性增强。在以往的生活中他们有过花钱与消费的经验。学习了第一课后,加之日常生活的。观察,孩子也了解家庭收入状况和各种各样的支出。他们不再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是自己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可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没有形成,辨别能力差,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花钱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给他们一定的钱自主支配,为以后生活中合理理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责任感都是必要的。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调查、讨论、情景表演、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中,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在亲身的实践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思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的教育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生活中挖掘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的素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说教,这时可借助鲜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辅导、启发和引导,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达到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

4、适当地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思品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当课堂的理论与生活中的体验紧密结合,才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查每位家庭成员最想要的东西。包括自己想要的和爸爸妈妈想要的,我们全家都想要的。

活动一展示自己的家庭梦想

1、播放课件: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你有哪些家庭梦想片段)引入课题。

2、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梦想,孩子们,你们家每个成员的梦想分别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同时自然而然地展示了孩子们课前调查的结果,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活动二取舍自己的家庭梦想

1、续播课件: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的片段。(选手阐述实现家庭梦想的先后顺序)

2、教师引导孩子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和家庭收入状况取舍家庭梦想,并决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这里,教师可以设计儿童话语言导入:孩子们,开心辞典的选手通过闯关可以实现他们的家庭梦想,而我们必须用钱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钱总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在实现这些梦想时,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大的?哪些是我们能力范围之类的,哪些是我们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吧。

篇2: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钱该怎样花》。

一、说教材

《钱该怎样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与三年级的“我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后面高年级的“走向文明”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课,知道了家庭经济的来源,了解了家庭生活开支的多种类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让他们去合理地支配钱,直至后面的根据需要进入各种购物场所,以及购买物美价廉的物品。教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非常完整。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让他们体会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开展计划花钱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3、知识目标:通过家庭调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二、说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

四年级学生接触面变广,独立性增强。在以往的生活中他们有过花钱与消费的经验。学习了第一课后,加之日常生活的观察,孩子也了解家庭收入状况和各种各样的'支出。他们不再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是自己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可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没有形成,辨别能力差,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花钱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给他们一定的钱自主支配,为以后生活中合理理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责任感都是必要的。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要求:

“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调查、讨论、情景表演、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中,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在亲身的实践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思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的教育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生活中挖掘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的素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说教,这时可借助鲜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辅导、启发和引导,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达到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

4、适当地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思品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当课堂的理论与生活中的体验紧密结合,才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查每位家庭成员最想要的东西。包括自己想要的和爸爸妈妈想要的,我们全家都想要的。

活动一、展示自己的家庭梦想

1、播放课件: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你有哪些家庭梦想片段)引入课题。

2、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梦想,孩子们,你们家每个成员的梦想分别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同时自然而然地展示了孩子们课前调查的结果,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活动二、取舍自己的.家庭梦想

1、续播课件: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的片段。(选手阐述实现家庭梦想的先后顺序)

2、教师引导孩子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和家庭收入状况取舍家庭梦想,并决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这里,教师可以设计儿童话语言导入:孩子们,开心辞典的选手通过闯关可以实现他们的家庭梦想,而我们必须用钱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钱总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在实现这些梦想时,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大的?哪些是我们能力范围之类的,哪些是我们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吧。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实际,能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和家庭收入状况,合理地支配钱,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三、情景表演,畅谈想法

1、选取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做案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和家长进行表演。

案例一我想买一双溜冰鞋,可是爸爸不答应。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溜冰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如果家庭条件许可,可以买;但如果家庭条件差,买溜冰鞋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了。)

案例二广告上的糖果很诱人,可妈妈就是不给我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知道诸如买糖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不是经济原因,而是要考虑对身体没有好处。)

案例三班里哟个同学穿了一套漂亮的运动服,我也想要,可妈妈不给我买。

(设计意图:驾驭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盲目攀比。)

2、针对每个情景表演,同学们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可以站在家长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作为旁观者,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让孩子明白钱应该要合理支出,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四、开展小小辩论会

1、多媒体播放四个场景。

2、开展小小辩论会:认为某种做法合理的为正方,认为不合理的为反方。各方分别派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辩论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辩论情况,更改自己的立场。

(设计意图:在辩论中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包括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提倡节约;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能盲目图便宜,不要浪费;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花的钱也要花。)

拓展延伸

1、实践操作:教师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要求每位家长给孩子二十元零花钱,孩子在两周内合理支配,并做好记录。两周后讨论交流,在后面的黑板报上展示考虑周全的花钱记录表。教育孩子要想实现家庭梦想,必须从小学会理财。

2、讨论结存下来零花钱的去处,鼓励孩子捐给希望工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经济头脑,有爱心的小主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篇3: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钱该怎样花》。

一、说教材

《钱该怎样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与三年级的“我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后面高年级的“走向文明”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课,知道了家庭经济的来源,了解了家庭生活开支的多种类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让他们去合理地支配钱,直至后面的根据需要进入各种购物场所,以及购买物美价廉的物品。教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非常完整。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让他们体会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开展计划花钱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3、知识目标:通过家庭调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二说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

四年级学生接触面变广,独立性增强。在以往的生活中他们有过花钱与消费的经验。学习了第一课后,加之日常生活的观察,孩子也了解家庭收入状况和各种各样的支出。他们不再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是自己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可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没有形成,辨别能力差,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花钱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给他们一定的钱自主支配,为以后生活中合理理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责任感都是必要的。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要求:

“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调查、讨论、情景表演、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中,在彼此的合作****同探究,在亲身的实践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思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的教育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生活中挖掘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的素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说教,这时可借助鲜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辅导、启发和引导,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达到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

4、适当地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思品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当课堂的理论与生活中的体验紧密结合,才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查每位家庭成员最想要的东西。包括自己想要的和爸爸妈妈想要的,我们全家都想要的。

活动一展示自己的家庭梦想

1、播放课件:^***主持的开心辞典(你有哪些家庭梦想片段)引入课题。

2、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梦想,孩子们,你们家每个成员的梦想分别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同时自然而然地展示了孩子们课前调查的结果,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活动二取舍自己的家庭梦想

1、续播课件:^***主持的开心辞典的片段。(选手阐述实现家庭梦想的先后顺序)

2、教师引导孩子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和家庭收入状况取舍家庭梦想,并决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这里,教师可以设计儿童话语言导入:孩子们,开心辞典的选手通过闯关可以实现他们的家庭梦想,而我们必须用钱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钱总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在实现这些梦想时,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大的?哪些是我们能力范围之类的,哪些是我们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吧。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实际,能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和家庭收入状况,合理地支配钱,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三情景表演,畅谈想法

1、选取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做案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和家长进行表演。

案例一我想买一双溜冰鞋,可是爸爸不答应。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溜冰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如果家庭条件许可,可以买;但如果家庭条件差,买溜冰鞋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了。)

案例二广告上的糖果很诱人,可妈妈就是不给我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知道诸如买糖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不是经济原因,而是要考虑对身体没有好处。)

案例三班里哟个同学穿了一套漂亮的运动服,我也想要,可妈妈不给我买。

(设计意图:驾驭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盲目攀比。)

2、针对每个情景表演,同学们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可以站在家长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作为旁观者,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让孩子明白钱应该要合理支出,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四开展小小辩论会

1、多媒体播放四个场景。

2、开展小小辩论会:认为某种做法合理的为正方,认为不合理的为反方。各方分别派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辩论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辩论情况,更改自己的立场。

(设计意图:在辩论中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包括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提倡节约;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能盲目图便宜,不要浪费;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花的钱也要花。)

拓展延伸

1、实践操作:教师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要求每位家长给孩子二十元零花钱,孩子在两周内合理支配,并做好记录。两周后讨论交流,在后面的黑板报上展示考虑周全的花钱记录表。教育孩子要想实现家庭梦想,必须从小学会理财。

2、讨论结存下来零花钱的去处,鼓励孩子捐给希望工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经济头脑,有爱心的小主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五说板书设计

钱该怎样花合理支出

我想要的我能要的不要浪费

提倡节约

篇4:小学品德与社会《别把花草弄疼了》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别把花草弄疼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把花草弄疼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和《关心老人》,《他们需要关爱》、《小手拉小手》同属“爱心行动”系列教育单元。本单元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不仅爱人,还要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本课活动通过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作用,提出了爱护花草树木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护养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 逐步树立自然界的生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自然常识,建立生态意识,学会种植花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在花木种样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养护的探究。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走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回归儿童生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贴近孩子生活,努力创设自悟氛围,调动孩子的心灵的体验,从而引导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要爱护花草树木,别把它弄疼了。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要求形象生动的体验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们从优化活动设计的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根本想法,着重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采用了谈话、欣赏、角色扮演、游戏等教学方法,辅以电教多媒体,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孩子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课前的调查收集资料等活动: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花草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了解一些养护知识; 2、准备各种花、草、树木的头饰;3、班级种植;4、准备课件。这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准备道具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花草树木”这个生灵世界的过程。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接触,孩子才能了解它,才会用心地去呵护它。

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经过研讨精选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一起选新房

这是一个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老师买新房子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在两个不同环境的小区进行选择,从而引出花草能“美化环境”的话题。接着配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大自然里美丽的花草树木的图片,让花草美丽可爱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激发孩子热爱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二:花草树木作用大

这个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花草树木的自我介绍。本环节教学内容取自教材40页,让学生了解花草的调温、吸尘、制造氧气的作用。为了将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富有实效,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用听资料、看图片、呼吸体验等方式进行,让学生能真实、真切地吸收、内化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是:“悄悄话”。让学生通过摸取盒子中的实物,认识到花草树木的身影遍及生活每个角落,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动时学生对盒子里的东西充满神秘感,摸出后又发现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能观察,会表达。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对花草树木作用的认识。

活动三:学习儿歌《爱护花草树木》

前两个活动将孩子们内心喜爱花草的情感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已经激活学生内心渴望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心愿,而这首儿歌内容恰恰浓缩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此时高歌爱护花草树木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吟诵儿歌活跃了课堂,又整理了前面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主题。

活动四:爱花草齐行动

这一主题下的活动由:可怜的花草、爱护花草、宣传花草几个小环节组成。

花草树木作用大,我们正跃跃欲试要来保护它,可是此时话锋一转,受伤害的花草形象配着悲伤的乐曲一个一个真实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同情、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再问:你想说什么?孩子们都呼唤着同一句话:要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太可怜了。爱护花草树木已经刻不容缓。此时孩子内心奔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本色的。接着来交流如何保护花草树木、如何宣传它们,孩子们想说的多了、能说的多了。

五:活动设计依据:

1、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我充分将这一理念融于教学中。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充分运用角色模拟,表演,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活动中感悟,体认,最终内化品行。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于是,我较为关注孩子课堂的学习生活,同时用心引导孩子课外的现实生活(课前调查,课后延伸),使之能融会贯通,真正使品德这门课能引导其健康快乐地生活。

3、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用心引领孩子的心灵成长。

4、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创设自悟的情境与氛围,珍视个性的感悟,耐心地引导。

现行德育坚持“生成在于活动”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情为主线,以课内课外学生自主活动为载体,积极创设道德情境,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从亲历的活动中引发体验、孕育感悟,实现优良德性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

篇5: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江南水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江南水乡》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无论是亲切的东西还是新奇的东西都只是表面化的,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指望教材的亲切或是新奇程度。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杜绝让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的讲授之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未来走走。闭上眼睛。(音乐)我们已经到了未来,同学们你们个个已经是国家的栋梁,说说你们现在各是什么角色?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3、师:你们现在可能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可能都身在他乡,身边的人都不是故乡的亲人。这时——

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点,因为你身边可能还有外国友人,别丢祖国的脸。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2)江南水乡的环境(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当导游都挺有兴趣的,这样凭着兴趣去完成“找一找”,就没有了应付的情绪。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12、师:那三位客人看来是心动了,或许他们第二天就来江南水乡了,还可能看中咱们的家乡,决定投资呢。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要感谢你们了。(变着法子表扬学生)。不过既然大家现在都是事业有成,为什么不亲自来投资呢?

师:想想我们江南水乡的一些特产,你针对这些来谈谈,你可以投资那些方面,或者你觉得那些项目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学生肯定思考过了,这就足够了。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咱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教学服务的。简洁明了的板书对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本课的板书主要就是教师在一开始出示的提纲,板书如下: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

江南水乡的环境(太湖人家)

江南水乡的物产(鱼米之乡)

篇6: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我们都是好朋友说课材料

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中的《同学友谊要珍惜》的第二课时《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后反思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学生在集体中生活中,必然要与小伙伴交往,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产生友谊,从他们的愿望来看,大家都愿意交朋友,朋友使他们得到集体的归属感。但是当代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原因,有不少人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导致一些同学渴望朋友,却没有朋友。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友谊、学习珍惜友谊,使他们懂得友谊相处的道理,学会建立真正的友谊。

“我们都是朋友”通过引领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帮助他们对朋友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加深了理解。通过回忆成为朋友的原因,感受友谊咋样经过时间的磨砺越来越深厚,通过辨析,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技能: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过程与方法:了解怎样才能成为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同学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难点:能和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学科,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友情珍贵,学习珍惜友谊,使他们懂得友谊相处的道理,学会建立真正的友谊。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各种游戏,喜欢比赛,但注意力易转移,自控力较差等特点,让他们一节课都围着你转,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他们的潜能,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有趣、灵活的运动形式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活动1: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活动2:同学们你们在建华中心小学上两年多了,也交了不少的好朋友,说说你有哪些好朋友?你的好朋友都有哪些特点?那么在朋友之间你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把发生在你和朋友之间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讲感人的故事其他同学静静听

(二)。猜猜我的好朋友

过渡:同学们,你们一定对自己的朋友非常熟悉对不对,那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

猜我的好朋友游戏规则:用一块

布包上一个小朋友的眼睛,叫几个同学从前面经过,并说一句话,让蒙眼睛的同学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游戏开始..

学生玩猜人的游戏。

(三)讨论:好朋友之间如何相处

师:有的同学认为“够意思”才是朋友是这样吗下面请看书?

猜着的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朋友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1)请大家把书翻到54页,我们看看书中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好不好。

指名四位同学叙述图意。

生:第一副:借作业给朋友抄。

第二副:有不问明情况要帮朋友打架的。

第三副:有帮朋友逃课帮助保密的。

第四副:有帮朋友偷摘葡萄,帮忙放风的。

2)大嘴青蛙向大家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的朋友好不好?为什么?你和朋友之间有没有类似的事情?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做.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共同去做坏事,如果友谊用不平等的交往进行,那么迟早他都会失横的.所以友谊的天平必须是平等的.那么平等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交往中人人平等。

生: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生试举一例。

生:劳动中人人平等。

学生举一例。

生:活动中人人平等

学生举一例

(四),填一填

你的好朋友一定很多,选择一位填在下表中。

我的好朋友

成为朋友的原因

朋友的特点

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

(五),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你干渴时的一杯水,朋友是你寒冷时的一丝温暖的阳光,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朋友共同完成了,所以,孩子们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吧,黄金

有价,友谊无价。

(六),作业设计:

课后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朋友的理解和认识,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一写,并与同伴交流。

篇7: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一、教材概述

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上海一家人”中的第三篇课文,通过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繁荣的大上海的教学,突出上海依托海港,联通全国和世界这一特点。

教材从港口发展的角度,简明地描绘了上海数百年的历史,以及它拥有的灿烂的明天。全课由“交流会”、“历史坊”和“新视窗”三个块面构成,分别说明、展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和“上海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理解上海港发展历史的基础。第二部分“上海港的发展”是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上海港的明天”为扩展内容。

二、教学策略

教学时拟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方法,即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着手,了解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上海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好处,再回顾上海从小渔村发展到大上海的大概过程,最后通过现在上海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港口的发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上海的市花、市标,了解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2、初步了解上海依托港口,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港口的发展对上海城市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知道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听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上海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上海”。

1、在前面《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的课文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上海在中国版图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看媒体,谁上来指一指?

那谁能用方位准确地说一说?上海在中国版图的东部。

出示上海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上海附近有长江,东海这两大水域。

我们把紧邻海的部分称为“海岸线”,因为在东部,所以是东部海岸线。

媒体介绍:

有人作了这样形象地比喻:绵延的东部海岸线就像一把满弦的弓,蜿蜒的长江犹如一支待发的箭,上海就处在这箭与弓的支撑点上。

上海的地理位置是如此的特殊。

2、小组交流

讨论:上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好处?板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

A\交通便利;(刚刚同学们观察了地图,知道它周边的水特别多,这对于那时水陆比陆路快的年代来说,上海的交通还是很便利的,)

b\气候适宜。(就以崇明岛来说,它就有一个美称:“东海瀛洲”,这的空气很新鲜,许多鸟儿都在这安家,相传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利的条件,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投资(如:办厂、做生意等),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板书:经济发展

这些都归功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因为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便于与长江沿江地区有便捷往来;上海东部是海,便于与沿海各省市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开展交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小渔村到“大上海”)这个课题,共同了解一些上海依托港口发展的历史。

板书:7、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二、活动二:了解“沪的来历”。

1、为什么说它是小渔村呢?主要是上海在开埠时,面积只有2万平方米,就是指现在的豫园一带。既然是小渔村,他们那时候的生活便离不开捕鱼。

说到捕鱼,同学们想到的捕鱼工具是什么?

(图片出示)可是这里却比较特殊哦,这个便是他们的捕鱼工具,谁能来告诉老师它叫什么名字?

板书:“扈”解释什么是“扈”

后来,上海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也称为“扈”,随着汉字的演化,“沪”代替了“扈”。

板书:沪

上海的简称是什么?

同学们,不仅这个字代表了上海,还有一种标志也能代表哦!那就是上海市市标。

2、自学书上P32的内容,知道上海市市标的样子、由哪几个图案组成及含义。自学完成后,和同桌交流,按要求得星星。

出示填空:

上海市市标由、()和()的图案组成。三角形如轮船的螺旋桨,象征()。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市花白玉兰,象征()。

指名说一说。

媒体出示图片市标和沙船的图片: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上海这座城市与海、船等密切相关,因此,古老的沙船也就成了上海的标志之一。所以市标的主体部分则是沙船的图案,而沙船更是印证了上海依托港口发展的历史。

刚刚你们自学的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沙船的繁荣:

到清朝初年,上海港已拥有沙船3000多艘,被称为“沙船之乡”

了解了这么多,现在老师和你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看小渔村到“大上海”的过程。

三、活动三:学习从小渔村到大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同学们看这幅图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困苦的,但两个时间段却让这不起眼的小渔村,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城市得到了建设。

(1)学习“历史坊”。

出示:上海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逐步发展。700多年前(公元1292年)前,建立县城,到160多年前(公元1843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通商:互易商货,多指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

知识补充: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源于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_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辟广州、上海等为对外通商口岸。

板书:大

(2)回顾上海港的巨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些珍贵的照片,衙门告诉了我们上海港发展的过程,他们分别是1949年前的码头和20世纪后期的码头以及21世纪的码头的景象,

1、看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比较1949年前的码头和20世纪后期的码头以及21世纪的码头有哪些不同?

2、指名交流。

3、媒体出示:

老师也罗列了一些数据:

11月30日,上海港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前迈出一大步,上海跨入了千万等级世界集装箱大港行列。

上海港和世界4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每月有1400个航班驶往世界各地。

现在每天运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达到3、1万标准箱;通过上海海关发出的商品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

小节:这足以证明,上海在全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读了这些,生活在上海的你们自豪吗?

现在的上海发展有着飞一般的速度,现在我们一起展望上海港明天的样子。

四、活动四:展望上海港的明天。

1、在小组中学习P34“上海的明天”等内容(出示),并交流。

2、媒体出示老候船楼倒塌图片:

原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的老候船楼在3秒钟内轰然倒塌。

3、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效果图

位于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将建成国际客运码头,设置三个国际大型旅游船泊位。

4、上海的船舶工业将从黄浦江边向长江口搬迁,建造多个造船基地。到,上海将成为世界的造船基地。

5、出示:上海港全景和上海港的早晨图片。

6、小结:同学们,为了使上海港更美丽,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上海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哦!

五、活动五:通过作业来巩固我心中的上海港。

出示作业单:

7、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一、课中练习:(得星数:)

说一说:

能说出上海市市标的组成和含义。

二、课后作业:(得星数:)

说一说:

向爸爸、妈妈介绍上海的简称“沪”的由来。

三、学习评价

课中练习由伙伴评,课后作业由家长评。

(看书本说出市标含义、“沪”的由来的得一颗星,能不看书本说出“沪”的由来的得二颗星,在此基础上,又能说出市标其中一个图案的含义的加一颗星,以此类推,说出二个图案的得四颗星,三个图案的得五颗星。)

学习了这么多,我相信你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切,也会继续以上海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板书:

7、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小渔村(大)上海

(扈)经济发展(沪)

篇8: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突发情况怎么办》说课稿

蔬园小学 曹淑杰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执教的课是选自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突发情况怎么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迷眼睛、擦伤、食物卡喉等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学生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看录像:发生在我校同学身上的真人真事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出遇到突发情况要学会自救、求得他人帮助、打求救电话的处理方法。通过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去体验遇到突发情况该怎么办,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如有不当之处肯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在课后给予指正。

谢 谢!

《突发情况怎么办》活动设计

一、教材分析:

《突发情况怎么办》选自辽师版的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这一单元共有三课,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贯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生活中的红绿灯。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爸爸妈妈别担心》,学生已懂得了生活当中要注意安全,别让爸爸妈妈担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懂得遇到突发情况要学会自救、求得他人帮助以及打求救电话,从而为下一课《说说120》作铺垫。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初步掌握迷眼睛、擦伤、食物卡喉等常见突发事情的处理方法。

2、学习遇到突发情况不慌张,敢于面对。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板帖图。

3、小红旗。

4、智慧星。

四、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关注小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强调“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行动落实的一课,首先将较为枯燥的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现场化。重点创设校园、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自助、自救的方法,使用权他们初步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低年级的儿童善于做各种游戏,所以在课堂中创设了“小表演、抢答题”等的活动,在活动中去观察、体验、感悟,从而认识生活中的突发情况,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处于指导和辅助的位置。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为下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五、活动流程:

师:同学们,课间你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生: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发生在我校同学身上的一段真实的事儿。

请看大屏幕。

生:看

师:谁能说说这些同学怎么了?

生:

师:如果这些突发事情发生在你身上该怎么办呢?课我们就来学习《突发情况怎么办》(板书)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录像。(示板贴图一)

师:你遇到过这样的突发情况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处理的?

生:

师:迷了眼睛我们首先要尽量流眼泪,有可能异物会随眼泪流出来这样的处理方法就是自救(板书:自救)。

但是不能用手去揉,如果揉就容易把异物包果起来。如果自救不行,我们就得去找老师、校医帮助解决,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得他人帮助。(板书:求得他人帮助)。

师:请同学们接着来看录像。(示板贴图二)

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生:

师:在学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找老师、找校医帮助你包扎伤口。

师:如果你自己在家伤的很轻怎么办?

师:对,我们要学会自救,不能自救的一定要找他人帮助。

师:再请同学们看录像。(示板贴图三)

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生: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教你们一种方法叫“打背法”边说边演示,用这种方法将食物打出。

师:如果卡的比较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时该怎么办?

生:

师:对,遇到这么危险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打求救电话。(板书:打求救电话)

师:这种突发事情怎样才能避免呢?

生:

师:我们吃东西时一定要安静,不能乱跑乱动。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遇到这几种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了,那么你们想不想表演表演呢?

现在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这三种突发情况和办法,小组同学合作练习一下吧!一会找同学们到前面表演。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出色,你们知道了这几种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了,但我们在游戏和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轻松一下吧

师:放音乐(健康歌)师生互动

师:是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发生很多很多的突发情况,现在我想让大家回忆一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还发生过哪些突发情况,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小组同学先互相讲一讲,一会讲给大家听。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

生:汇报

师:刚才听了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突发情况的做法,我感觉你们是最聪明的,不过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看看哪组同学的知识多、办法好我们进行一次小组抢答师比赛答对的有奖你们愿意吗?

生:

师:请看大屏幕。

师:示图(触电图)

师:这是什么突发情况?你怎么办?

生:

师:这种突发情况怎样才能避免呢?

生:

师:我们生活当中一这要远离电源。

师:请同学们接着来看。

师:示(火灾图)

师:这是什么突发情况?你怎么办?

生:

师:怎样才能避免呢?

师:平时我们不要玩火。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大屏幕。

师:示(车祸图)

师:这是什么突发情况?怎么办?

生:

师:怎样才能避免呢?

生:

师:过马路一定要小心,要遵守交通规则。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种突发情况,看谁听的认真答的还快。师读生抢答。

抢答题:①小病、小伤能打120吗?

②上课时,突然发烧怎么办?

③在校园里看见一个同学摔伤了怎么办?

④看见小偷在偷东西时怎么办?

⑤小明在家玩火,不小心点着了床单怎么办?

师:你们回答的很快,但老师要告诉你们110、119、120这几个号码可不能乱打,因为谎报险情是违法的。

师:宣布各组获奖情况并颁发智慧星。

师: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了,今后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附板书设计:

突发情况怎么办

板贴图三

板贴图二

板贴图一

自 救 求得他人帮助 打求救电话

《突发情况怎么办》教学反思

《突发情况怎么办》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教材,本节课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播放发生在我校同学身上的突发事件的录像,使学生知道这些突发事件就在我们身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这是一节教育意义很深的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知道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救、求得他人帮助、打求救电话。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学生在回忆生活当中遇到的突发事情,并都说出自己的做法,学生们说得非常好,体现了这是学生们自己真正的感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小组抢答题比赛把整节课推上了高潮,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本节课上的很成功,但也一点不够理想就是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去谈自己亲自体验到的突发情况,否则效果会更好。

篇9: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买卖中的道德》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前段时间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和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一直被炒得沸沸扬扬,此类事情更是层出不穷,诚信嫣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买卖中的道德》作为我的说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买卖的过程当中道德的重要性。

一、说教材:

《买卖中的道德》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从买家和买家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买卖中的道德问题。从中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明白生活中处处要讲道德诚信,懂得从自我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公民。

二、说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都有过与自己的父母到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买东西的经历,这些购物过程中,他们的某些行为处于无意识状态,对于买卖中无论是商家还是买家的道德问题没有特别注意过,因此,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出发,总结、概括出正确的买卖道德和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说学习目标: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理解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一下学习目标:

(1)、懂得买和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

(3)、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遍意义。

四、说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诚信的普遍意义。

难点: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欣赏、写传标语等形式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六、说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小小促销会和制作文明提示语完成目标1的评价。

(2)、在多种体验中从买家和卖家两方面体会买卖中的道德实现对目标2的评价。

(3)、在教师小结中学生体会到诚信的普遍意义,实现对目标3的评价。

七、学习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四个环节: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身临其境3畅所欲言体会道德4老师小结学生感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打开电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吸引人眼球的广告,商品经过广告的推销和宣传,销售量会大大的提高,可是那些广告是真实的吗?能够如实的反映商品的质量和效果吗?下面请看一则广告。

老师出示减肥广告视频

师:通过观看广告,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学生的交流初步感受对广告的可信度产生的怀疑。)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从热点新闻出发,引入话题,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主题活动作了前期必要的铺垫。}

二、身临其境感受诚信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可是张老师就没有大家的火眼金睛,于是忍不住买了几盒,吃了一个疗程之后,不但没有广告上说的一样苗条,反而拉起了肚子,这则广告并没有如实的反映药品的功能和效果,显然是一则虚假广告.

2、在生活中你们有过像张老师一样被虚假广告所欺骗的经历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经历)

3、看来大家的这种经历还真不少,那你想对做虚假广告的商家说些什么呢?(出示板书:讲诚信)只有在广告中真实的反映自己商品的质量,这样的商家才是讲究诚信的。

4、为了规范商家的行为,防止虚假广告的产生,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广告法。(199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并于1995年2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广告法。)

师:刚刚过去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我们遇到虚假广告或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应该学会拨打12315消费者权益热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师:以上说的虚假广告只是商家经营的个别现象,大部分的商家还是非常讲诚信的,在你所接触到的商品中有没有让你很满意的品牌和商品呢?举例说一说(学生汇报)

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知道良好的诚信是一个品牌的良好保证。一些大的品牌会把质量和诚信当作生命线,因为他们知道做生意和做人一样都要讲诚信。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现场版的促销会,如果你是个讲诚信的经营者,你会如何推销自己的商品呢?学生就手中的商品向大家进行推销(引导学生从价格,质量,质地等方面介绍)

生:介绍铅笔,文具盒,衣服等日用品。

同学们各个都是精明的商家,知道只有货真价实才能得到顾客信赖的道理。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特征,针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活动性、趣味性”的特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双眼去观察、发现更多的问题,从中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从而认识到道德在商家经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三、畅所欲言体会道德

1、师:在买卖过程中不光卖东西的人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做到“诚信”二字,就是我们买东西的人也要讲道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那么在超市里人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看张老师在超市里拍到的这些照片。(放映在超市里拍了到的图片)

2、师:在刚才的这些照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交流初步感受到在购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文明的现象。)

3、师:是啊,在超市工作的售货员也很苦恼,于是写下了这样的一封信(我是一名超市的售货员,我们当然希望顾客多买些商品。不过,商品买得多,也不一定是受欢迎的顾客,比如:有的人在购物场所大声说笑,影响他人;有的随手乱拿乱放商品;有的人在交款时不排队;还有的人把商品包装甚至商品本身都弄坏了,可是根本不告诉我们……)。老师范读

师:看来不文明的行为给商场和工作人员带来的麻烦可真不少,那同学们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是如何文明购物的?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你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有时候我们在选商品的时候会拿好几种做对比挑选一种或几种自己需要的,其余不需要的我会把它放回原处。

生:我看见顾客拆开包装袋我会上前阻止他

生:我看见有人直接用手抓散装的食品时,我会悄悄递给他一把夹子。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有一个倡议,希望同学们在自己做好文明顾客的同时,能用实际行动提醒大家文明购物。(学生自己制作商场超市的文明提示标语)

学生展示自己做的标语并汇报标语用在哪里才会起到他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看信,看录像,等形式,勾起学生对日常购物经历的回忆,再现出生活画面。采用“听一听”、“看一看”、“谈一谈”、“议一议”、“想一想”、“画一画“等,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感悟后交流,在理解中升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师小结学生感悟

作为顾客我们要遵守道德,作为经营者要讲诚信,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买卖中的道德》,不管是顾客还是经营者,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一则公益广告上说,人人迈出一小步,社会迈出一大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将本课的重点进行概括,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说板书

买卖中的道德

卖家讲诚信

买家讲道德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10: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看平面图》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看平面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小学六年制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的第一课《学看平面图》。我把本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二是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从中找到指定位置。后半部分重点则在于让学生学画

简单的平面图。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都比较强,但在方位感和思维方面存在不足。

三、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有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到某一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出来。

四、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确定了这一课的重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

五、教学准备:

准备几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和一些动物卡片。

六、教学设想:

在授课之前我设想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交朋友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做的事,我抓住这一特点,主动与孩子交朋友。因此带来问题,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开始本课。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七、说教学流程:

(一)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很喜欢交朋友,也很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好朋友吗?那么有空我能去你家玩吗?你能告诉我你家的具体位置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永远记住你家的位置呢?(画图)是啊,通过你的简易图我就可以准确的找到你家了。那么在会画图之前我们要先学会看平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看平面图》这一课。

师:孩子们,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向和位置,还记得平面图上怎样确定方向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板书〉

(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看懂平面图

1、师:你们想去动物园玩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箭头指的始终是北面。大街、售票处等叫图例。

师:孩子们,你们想看什么动物呢?分组商量选出最喜欢的三种动物,并说出这些动物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吧!(出示课件)

2、师:在实际中,我们要想很快地找到想要看的动物,就需要我们看懂平面图。那么怎么才能看懂平面图呢?(师板书:看懂图例、弄清方向)

3、师:(教师继续出示课件)你们谁能看懂这幅医院的平面图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位置)

4、师:除了动物园、医院的平面图,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平面图?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你能说出每个平面图的名称吗?

师小结:平面图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全貌,还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画平面图

1、引导学生看书56页,初步学画平面图。

2、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教师自己就读过的小学的《学校平面图》。看了老师画的平面图,你能画出我们校园的平面图吗?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示图例。

3、学生展示作品。

(四)总结

师:你们这节课都学了什么?(通过学生汇报,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

(五)作业

师:把你们画的平面图展示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并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

篇11: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遇事分清是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遇事分清是非》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三)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学习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二)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方小强身强力壮,是学校武术队学员,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可是,最近两次有人请他帮忙,他却没有帮,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理。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1) 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

(2) 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步,我再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通过小强的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 正确 敢于坚持 错误 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2、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 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 勇于抵制

在板书设计上,我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鲜明概括出了本课的导行要求。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审判员”的扮演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积极的争辩,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把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有机结合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情理交融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12: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解读课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3)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难点是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主体参与说教法

观察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亲身体验法。

三、教育理念

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也很少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因此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于是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先通过同学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引入今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进而引入关注残疾人、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然后我适时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

此环节是在课前谈话话奥运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时势知识的了解,在情境创设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引起同学们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二)初步感知,了解残疾人

初步了解残疾的范畴

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到的实际说说他们知道那些残疾人种类,并适时粘贴板书,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师适时补充、粘贴;进而小结残疾人的定义。

简介熟悉的残疾人

师出示问题: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残疾人?他们怎样生活的?接着让同学们分组汇报交流,师对于同学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激励。

观看视频、谈感受

学生看后感受颇深,许多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此后我适时让学生尽情地畅谈感受。观看视频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积极自主参与学习。通过畅谈感受,引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并适时进行板书。

(三)指导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

在同学们很浅显地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中困难、内心的痛苦,我用分发信封的方式将事先设计好的三种不同类别的体验活动安排下去,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进行体验活动,在次基础上,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畅谈感受;不按固定的顺序由“体验盲人组”、“体验聋哑人组”、“体验肢残组”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予以点拨,让学生充分地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进而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四)升华情感,理解与尊重残疾人

此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残疾人成功的事迹与事例的资料,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人成功的事迹与事例,展示完毕后,再让学生充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爱的奉献”的音乐伴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板书:“尊重”。

五、解疑升华说板书

走近残疾人

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

言语残疾同情—尊重

智力残疾

肢体残疾

精神残疾

多重残疾

板书是根据教学环节依次呈现,层层递进,成“递进式”,这样设计有层次感,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篇1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死不离》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向我们讲述的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不幸与感人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把这一内容及时地添加进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时俱进,紧扣生活。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地震来临的时刻,重点讲述的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倒下,他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废墟中求生存的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例如:《“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第二部分:爱的心声,带领我们聆听灾区四位小朋友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心情,感受他们的精神。第三部分:爱心传递,让我们点燃爱心的火炬,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传递;让我们用阳光的心态,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根据本课内容,我按照“感受不幸――产生同情――感受坚强――传递爱心”这一感情线设计教学,让学生永远铭记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二、说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应变与及自救能力,引领学生传递至真至纯的爱。特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

2. 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3. 公民意识培养目标:继承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仁爱之心,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三、说教法、学法

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2. 主动参与,自主讨论交流。

四、教学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今昔对比,激发情感

1、(出示地震前美丽的汶川及人们幸福、和谐生活的画面)说一说,昔日的汶川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而5月12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人们怀揣着梦想在各自的岗位上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14时28分像一个魔咒,顷刻间,大地剧烈地震颤起来,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播放课件):到处是残垣断壁,交通中断,通讯瘫痪,一座座城市成为孤岛,一时间哀号遍野……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今非昔比的一幕幕时,你想说些什么?

【如此对比,激情导入,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视频的再现,给学生带来了感观上的冲击和震撼,从而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讨论交流,感受坚强

师过渡:在那些山崩地裂的日子里,我们灾区的同学们是好样的。他们没有被震垮,而是以自己最深最真的爱参与了生命的大营救。看,这些无畏的小英雄们――

1、出示图片(英雄的图片),结合阅读故事《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

思考:他们在地震中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佩服他们的是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故事,分组讨论后再交流。

3、拓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故事(例如,马小凤,陈浩,何翠青,“断臂天使”小王彬,在废墟中领唱国歌的许中政,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等。)

集体讨论交流,在灾难面前,这些小英雄们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走近他们,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从他们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地震中被压在危房下的同学,听到他们的话,你会怎么想?

通过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小英雄们是多么勇敢的孩子,多么坚强的少年,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更体会到了大灾无情,人间有真爱!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就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则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本环节,我就课本信息以及课外所搜集到的信息,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讲述、谈话、讨论、交流,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内心对真情的渴望,从而产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实现了由认知到心理体验的转换,将道德认知转化成了道德情感和追求。】

(三)、课堂引申,传递爱心

(播放课件,师激情过渡):在这次大地震中,让我们感动的又何止是这些勇敢的小英雄呢,还有慈爱的温总理,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善良的白衣天使,无私的志愿者,平凡的人民百姓……

1. 看视频,感受灾难发生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对灾区人民的关心,说说他们都为灾区人们做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说一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你曾经做过些什么?(生各抒己见:捐款,捐物,与他们通信鼓励他们,为他们点亮一支蜡烛,为他们祈祷……)

3.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身边的人之间曾经有过爱心传递吗?谈谈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大灾有大爱!爱是本课的主题,更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本环节的设计,我旨在通过看、听、说、做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继承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仁爱之心。扎扎实实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激情总结,延伸爱心

1、大地不会忘记,汶川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英雄们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一幕幕辉煌的史诗。大灾之时有坚强,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让爱延伸,让心传递,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共同学唱爱之歌《生死不离》。

2、课外活动:请收集一些与汶川大地震相关的资料,一些与爱有关的资料,设计一个主题板报在班级进行展览。

【我认为,一堂好课,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后画上的不应是句号,而是省略号,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无限延伸,永远铭记。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情感与我们的生活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生死不离,这是我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也是本堂课的目的,更是我所有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生死不离

坚 强

【坚强永驻,爱心永随,生死不离】

六、教后感想

课上完了,同学们纷纷围上讲台,关切地问这问那,关心灾区小朋友的伤情,询问他们的近况,诉说心中的敬佩……他们的神情,他们的话语,足以说明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个同学很伤感地说:“真后悔,那时候为了多吃一些零食我才捐了少得可怜的1元钱……”有个同学颇有感慨地说:“我们太幸福了,我们应该感恩……”听着他们纯真的心声,我欣慰,我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懂得了关心,懂得了爱!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时,有一些地方谈得还不够深入透彻。但“课,就像遗憾的艺术”,遗憾找出来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那就是进步、提高。

篇14:小学品德与社会《诚实是金》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诚实是金》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诚实是金》,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

《诚实是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课文分为四个部分:1、诚实守信。书中用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故事,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诚实做人的原则。2、小洞不补,大洞难补。书中通过小刚贪小便宜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说谎成习惯后的危害性。3、诚实是金。课文通过列举的两组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都要坚守诚实的品质,帮助他们认识诚实的重要性。4、“活动角”——模拟情境表演。书中安排了四个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感悟和体验,在活动中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民诚实的态度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信任的人。本节课,我安排完成课文的前两个部分。

二、说目标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正以惊人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就是通过网络学会了撒谎失信,并以撒谎或愚弄他人为乐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诚实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诚实是美德,做人坦荡正直、实事求是、敢于讲实话都是诚实、有勇气的表现。知道诚实有多种表现,如拾金不昧、信守诺言、人穷志不短等。

2、技能目标:自己遇到实际情况能真正做到诚实。能诚实地对待错误,能真心悔,敢于承认错误。

3、情感目标:努力做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过程

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将运用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如:我们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是通过电影创设情景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法将视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中有所调整。学生将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来学习。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的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所以我在课的开始播放《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动画,让学生思考:许衡是怎样一个人?并小结:许衡诚实地做人,诚实地做学问,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借以引出故事《精神癌》,集体讨论:听了这则小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这位高才生就因为撒了一次谎,就被开除了,你觉得他冤吗?而引出课题《诚实是金》。

活动二:感受生活,加深印象。

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儿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搜集资料,获得信息,激发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品德与社会》中应该达到的目标。所以第2环节,我设计了:辩论小擂台。

大致内容是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而且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想凭着自已的学识和才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绝了。请看他的个人资料:屏幕显示文字──留学生个人资料:1.学习成绩优异;2.精明能干;3.诚信记录:曾三次逃票。分正反方,讨论成绩重要还是诚信重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争辩中明白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像那位留学生一样,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出众的能力,也不会被社会认可,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可见,做人首先应当讲诚信。

活动三:小品助阵,明辨是非。

1、播放课件《小洞不补,大洞难补》.

2、讨论:(1)你喜欢剧中的小刚吗?为什么?(2)小刚为什么要撒谎呢?(3)照此发展下去,小刚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4)小刚错在哪里?如果你是他的小伙伴、老师或家长,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演小品《醒醒吧,小刚!》

上述两个环节的设计,我所遵循的理念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寻找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与他人分享,最终形成能力。

活动四:颂读小诗,升华情感。

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引用了诗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老师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导入:同学们,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让诚信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阳光,让诚信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让诚信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公民!

2、然后再一起吟诵小诗:《诚信如歌》

诚信是你的鼻子,没有它,你享受不了木兰花的芳香。

诚信是你的眼睛,没有它,你看不见那蔚蓝的天。

诚信是你的手,没有它,你触摸不到你的心跳。

诚信是你的脚,没有它,你感受不到祖国山川的秀美。

诚信是你的生命, 有了它,才能绽放出人生的辉煌。

活动板块五:课外拓展,落实诚信。

课上完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到生活中体验具有诚实的好品质给自己带来的收获,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