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共17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共17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本文共17篇,欢迎参阅。

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

篇1: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

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初探论文

学校医学专业(三年制)是为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初、高级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教职工医疗保健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专业,80年代初国内几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试办该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教委于1990年5月正式将学校医学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专业目录中(属临床医学及医学技术类)。我院自1987年开始招收学校医学专业,至今已毕业五届学生。几年来我们连续承担了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了些初步探索。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

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

短短几年间,我们以学校为教学现场,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卫生方面的专题调査工作,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加深了对初级卫生保健和学校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方面所起作用的理解。同时通过我们的系列调査研究,既推动了本市中学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也促使我们在学校卫生方面开展了多项科研工作,至今已有数篇专题调査报告或论文先后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上发表交流,有的论文还在全省优秀

篇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目前,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等“三大卫生”和统计方法为主要内容。为此,卫生部组织编写了一本名为《卫生学》的规划教材,《卫生学》的各章内容见表1!《卫生学〉〉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另一类是以“三大卫生”、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为主要内容为此,卫生部组织编写了一本名为《预防医学》的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的各章内容见表2同一学科有两本规划教材,说明这门学科究竟应该设置哪些内容,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自编或协作编写了《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教材。

表1《卫生学》第四版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3: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当前医学科学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诸多人类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环、人口剧增;与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新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流动人口等脆弱人群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未能满足;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历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的议题来看1953年以前,医学中的社会问题未引起重视,以后各届会议逐渐重视医学中的社会问题,涉及这方面的议题越来越多。到1972年的第四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涉及的主题是:社区的卫生服务需要,人口和社区的社会经济因素,医疗保健制度的模式,卫生人员和卫生保健等这一趋势说明,必须大力发展预防医学中的社会医学,把卫生人员培训同卫生服务需要联系起來从1982~1983年美国和加拿大146所医学院社会医学见习期安排表可见,目前各国不少的医学院已把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见表3)

表2《预防医学》第三版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表4说明美国、加拿大的医学院校,设置的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课程门类较多,必修课时数也不少可见,各国对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日益重视。

表4美国、加拿大146所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领域课程设置情况(1982~1983年)

对比表1表2表4的内容,大致可以看出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与美国、加拿大的差别较大

篇4: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3.1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明确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应如何设置,预防医学课程一般包括卫生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三门课程的`内容,是只设一门课程,其内容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三部分,还是分别设置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三门课程。其次是要确定,分别设置三门课程时,对卫生学的内容如何进行精简、重新组织,并加入社会医学的内容。最后是确定新教材的结构,即有机的组合卫生学与社会医学的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认为: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发展过程中,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后医学的发展,将取决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起到了桥梁和共同基础的作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改进及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宜单独设置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不宜将这两门课程并入预防医学。

3.2教材内容的组织有关专家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讲授预防医学,主要是转变观念,对于预防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不必讲太多,因为今后他们主要还是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因此,我们对卫生学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精简,并取消了所有的水质分析、大气测定等实验课,仅保留了少数如食谱的编制和职业中毒病例讨论等实习课。并顺应目前对医学中社会问题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引入了社会医学的内容。在1995年,由华西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6所院校,根据上述思路,编写了《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教科书在这些院校的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试用,此书的目录见表5表5《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目录》(1995年,四川科技出版社)

篇5: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为了进一步确定卫生学与社会医学内容作为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我们将卫生学与社会医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成问卷,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师39人、预防医学专业教师24人、临床医生147人,共计210人、三类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确定内容的取舍和两部分内容的比例调查结果发现,三类对象对各个问题重要性回答的趋势是一致的,为我们取舍内容提供了依据,例如卫生学部分的土壤卫生、工效学因素、化妆品卫生等,社会医学中的卫生服务研究、经济文化因素等内容,有较大比例的人认为意义不大,我们就精简或取消了这些内容。

卫生学主要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徤康的影响。历来将环境划分为生活环境、生产环境、食物三类,但是,一些毒物在生活环境中有,在生产环境中也有。因此,在写这些内容时,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根据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9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影响徤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食物、生物、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精神,参考国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71中,对环境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食物等。我们将环境划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食物营养等,从而避免了一些交叉重复。

篇6: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论文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论文

总结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基地、教学大纲等方面阐述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课堂教学及社区实践方面具体实施、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有效地增强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扩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1.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研宄意义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成为重要的研宄课题。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掌握和应用预防医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培养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预防医学在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将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临床医生和社区护士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亟需一大批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预防的临床医生和社区护士,因此探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提高了其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以实践问题为焦点符合人的心理认知规律,可使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实现了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对学科、课程、师资、社区教学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代表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预防医学实践教学

国内各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着眼点常放在疾病诊治方面,相对轻视甚至忽视预防医学教学,很少关心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结果使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和家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各院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改革,目的是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当时各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包括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劳动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不感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

因此,我院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个体、家庭、社区卫生保健实践知识很有必要。进行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增加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与健康促进的内容,使之能跟上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使更多的医学生毕业后走进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结合我院特色,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目的是使医学生能够学到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真正用得上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

实践证明,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具有重大意义。SARS、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将人群预防与个体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预防医学教学的深入发展。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能否培养出防治结合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2)社区教学中安排学生深入现场调查的`机会较少。这除了受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学时)的影响外,也受到教学基地具体的教学环境、规模、带教师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研宄给了我们更多的改进启示:只有推进学校整体的改革,才能使预防医学教学的各环节改革顺利进行。

3.改革具体研宄内容

3.1修订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大纲

围绕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大纲。

3.2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

(1)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群体健康调查研宄的方法和技术。2)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社区预防保健的认识,掌握实施的步骤和要求,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掌握医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4)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5)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如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6)建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固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社区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本课题将在水厂、水泥厂、卫生防疫站、计生委、妇幼保健院、敬老院等建立社区教学基地,包括本地区及本地区外的各相关单位。7)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内容主要根据新教学计划、大纲制订,观察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观察疾病的现况;编制、评价患者的食谱;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编写医学科普文章;绘制统计表、统计图;检查工厂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参观垃圾处理场、自来水厂;测定居民区气象条件;职业病病案讨论;健康宣教报告等。8)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为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了解技能、态度目标达成度,提供较准确的平时成绩以及促进学生实践态度的改善,在整个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考核是必要的。先确定考核项目,制订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区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和现场实践,使学生增强处理预防保健问题的能力,初步探索多学科解决卫生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有效地增强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扩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其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对学科、课程、师资、社区教学基地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也填补了江西医学院上铙分院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空白,对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配合理论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7:简析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简析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成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医生外,预防医学也是其应该掌握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医生应该具备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五方面的能力。进入21 世纪,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我国的卫生服务越来越强调预防,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基层医疗对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好预防医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多数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预防意识淡薄,给我们医学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传统的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片面强调临床技能,忽视了预防综合技能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必须加强,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挑战。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 一) 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 二)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 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 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 91%。

( 三)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 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__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 一) 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 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 区) 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 四) 毕业实习改革

既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只有临床实习环节,没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这些内容的实习。我校对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环节进行了改革,在毕业实习中安排了两周的预防医学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内容,进一步培养适应“六位一体”卫生人才岗位需求的能力。

篇8: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唐龙妹,高霞,张晓琳,王立芹,杨海涛,闫丽娜*

(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17)

摘要:《卫生统计学》是关于如何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医学科学研究中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侧重于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具备统计研究设计的能力,为今后的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以适应今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卫生统计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不容置疑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学习主要是课堂讲授和课堂理论练习,没有机会实践应用统计学,只有到毕业实习时,才开始社会实践,一来基本的统计学思想都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很多人即使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并且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由此卫生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来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使得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给教师带来了大量难题和困扰。因此,加强卫生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考核四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JXH-139)

*通讯作者:闫丽娜,女,讲师,硕士。

第一作者简介:唐龙妹,女,副教授,硕士,从事卫生统计学教学及研究。

《卫生统计学》既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设置就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据分析指标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规范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技能,最终做到熟练地将统计理论思维结合到专业思维上,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即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很多人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临床等其他专业的这种情况可能普遍,更加严重的是在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误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统计素质较低,缺乏使用统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造成困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取单一的正面灌输的死板方式,结合统计学本身就跟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就会使学习者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使他们感到统计学难学难懂难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导致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课程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和困扰。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路

将教学目标从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步骤,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正确应用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习者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统计思想的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统计处理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表现型”的面貌,直接根据这种常常带有假象的“表现型”盲目地去按照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进行套用,出错的概率极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运用统计学方式时,必须先将“表现型”的本质―――“原型”剖析出来,进而将“标准型”套用在“原型”上,这样极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来源、简单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结论。在这些内容中,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手工计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医学学生而言,公式推导过程已很困难,更不论记忆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严重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培训统计学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2]。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统计学概念、基本原理,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统计学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灌输,淡化相关统计公式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时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上课过程中将教师直接灌输改为教师应用实例或某个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发挥主动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学任务。

2.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统计教学不再适应目前医学科研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将案例式教学加入到统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统计文献的能力,还能通过案例培养他们在统计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正确利用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案例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案例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会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倾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提高。

3.培养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器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每讲授一种统计学方法都随之加入统计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实验,给学生讲授各种统计数据的记录方式、相应统计学方法的软件操作过程以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读取,将统计学结果结合上专业知识做出解释。让体会到借助统计学软件实现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简便性,使学生克服对《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加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结合的方法,经过自己上机亲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菜单的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实习课的内容也是由浅到深,由例题数据类型到实际收集的原始资料的类型,这样统计学实习课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还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是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将考试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卫生统计学》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可忽略闭卷笔试的方式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统计学的考核思路和内容围绕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改革,减少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些需要死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题型比重,增加了“综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题型,将重点放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题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目标,广泛地涵盖课程的学习内容,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

1.理论知识的考核。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统计思路等,这部分以笔试形式进行。但不局限于死记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这一题型,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正确进行应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2.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过去冗长的统计分析计算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对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和结果正确读取的考核则可通过上级操作考核完成,通过它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参考文献:

[1]胡淑兰。结合统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谈《统计学》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信息,,(11):3.

[2]原建慧。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 ):60+82.

篇9: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

为了探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构建原则,改革和重组实践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篇10: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临床岗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高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

1.创新基础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将医学基础课实验,按照功能相近、相关学科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四大实验模块,即:

①人体机能学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

②人体形态学实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③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④病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每一实验模块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50%~60%);第二层次开设综合性实验,独立开设跨学科实验(25%~30%);第三层次是设计性实验(或课题实验)(10%~15%)。三个层次的实验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基本验证—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相互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为配合实验教学改革,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内容相关、实验手段相近的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为4个实验教学平台:

①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

②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

③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教学平台;

④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先进技术结合汲取或沿用传统经典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引入有实际价值的技术手段或者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模拟或情景教学等。

②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强调个性化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既包括实验室、实验场所的开放,也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从实验设计、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的准备开始,从而形成了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机制。

③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准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报告编写等内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最后完成研究报告。

3.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重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构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临床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成为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名医生从业的基础。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使得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困难与弊端愈加凸现,过去单纯依靠病人实施的传统的临床技能训练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学要求,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重组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有必要。

①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问诊和病例分析教学平台;体格检查教学平台;外科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妇产科和儿科学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其他临床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初级心肺复苏操作教学平台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平台。

②重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构建临床技能课程体系,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指南为蓝本,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技能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临床技能课程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重组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技能。为配合教学我们编制了《临床技能实训教材》。

③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训练运用模拟技术、多媒体等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使临床技能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模拟性教学:体格检查部分,由单纯课堂讲授到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结合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模拟触听诊在心、肺触诊和听诊的实验课教学中,采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电脑服务器、应用软件进行训练,增加异常心肺触、听诊学习的真实感,以激发护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识别能力,同时亦降低教学的难度;心电图部分开展实践教学即让学生相互操作练习,给学生典型的心电图图谱,让其练习如何鉴别正常与异常心电图,培养学生心电图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能力;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及腹腔镜虚拟装置进行训练。讨论式教学: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式教学。病房实习:病史采集采用在医院见习,实习训练问诊、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通过晨问查房、晚问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思维训练。

三、实践教学保障和评价体系

1.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我们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性教学文件(如实验实训大纲、教材、讲义、技能库、考核大纲等)等建设。

2.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①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生、督导专家、同行及领导的四级评教机制。

②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其中学生学习效果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③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制度。

上述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准备在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实践,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实践“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元松.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7(12):33.

[2]唐继志,谢军军,茹金泉,等.临床技能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健康研究,,31(2):158-159.

[3]胡文胜,王健敏.新型医患关系下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06)

篇11:浅谈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浅谈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双语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进程的热点课题之一。高等院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在更深层次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此方面极为重视,无论是在政策和经费上都给予了积极支持。笔者开展了“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教改项目,通过近两年在教学第一线的探索与实践,对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体会。

一、依据有机化学学科特点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从语言学习上代替英语课,而是补充英语教学中词汇含盖量的不足,并且为专业信息的索取奠定必要的词汇基础。化学专业的专有词汇量大,尤其是物质名称千变万化,以有机物为例,化合物名称是在命名规则之上,其他特有的词汇也必须单独掌握组词规律。有机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反应式较多,且都是英文书写。有机化合物命名、有机人名反应等内容,英文表述规律性强,更是训练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良好载体。

鉴于以上学科特点,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构词法的规律。如前缀nitro-硝基,bromo-溴,chloro-氯,carbonyl-羰基,aquo-含水的oxy-氧,hydro-氢;再如后缀-amine胺,-ol醇(酚),-al醛,-ester酯,-ane烷,-ene烯等;再有与数量有关的专有词,譬如:me-甲、eth-乙等;mono-表示“单”、“一”;di-或bis-表示“二”、“双”;tri-表示“三”;hemi-或semi-表示“半”等。教学组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编制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学生采用“分析前后缀”的方法,避免了机械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反应式、化合物命名以及附表中有机化学专业术语和基团缩略语,提高学生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为此,教学组分别编制了“常用有机化学术语”和“有机化学常用基团缩略语”等讲义,印发给学生。“常用有机化学术语”涵盖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重要的基团、种类、结构理论、同分异构、光谱、酸碱性和有机反应的名称、机理等,内容全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外文原版教材的阅读能力。第三,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分别进行专题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性强,集中讲解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规则,进一步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收到分散命名教学所达不到的、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在后续各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反复,潜移默化,95%的同学都能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英文命名。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反应机理难以理解,在学期期末专题进行复习总结,按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六个章节讲解,而且汉英双语比例为3∶7左右;汉语重点在介绍反应规律,英语重点在反应机理的表达式,克服学生畏难的心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给枯燥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学组专门制作了一套“分子模型”PPT,将教材中涉及的有机小分子与球棒模型一一对应,并且标注英文名称,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杂化轨道理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电子云的空间图形、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立体有机化学等许多的理论知识,除了一般彩色插图说明外,还采用动画电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本质及规律,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活泼性。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教学永远要以学生为本。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评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更要是教学的根本,双语课的学习中需要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讨论,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

首先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敬畏和恐惧感。讲授之前,让学生在了解构词法和缩略语的基础上预习该章节中的基本内容和生词,特别是专业术语。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PPT中给出关键词或生僻词的中文意思,注意调整英语语速,做到吐词清楚、讲解到位,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课堂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鼓励学生提问,不熟悉的词汇允许中英文交替,循序渐进,头两周教学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感到专业英语并不难学,大大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听英语、看屏幕容易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双语授课中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想活跃,精力集中。课件中注意引入有机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先进性,特别是21世纪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绝大部分都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我们适当地要求学生针对现有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简单的知识模块,结合社会热点,分组讨论,轮流讲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对学生进行双语表达规范性训练,给予他们运用双语的机会,增强他们运用双语的信心,对有机化学的双语教学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四、结语

双语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学难度要大大高于母语教学,教师备课负担重、上课压力大,这些都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只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做到双语教学与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大胆创新,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篇12: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学科,实践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削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为了更有效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1。1实验教学

(1)缺乏创新意识。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很少有创新型、综合型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不少实验是以演示为主,同时实验分组后,每组学生人数较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出现了实验课上只听不看、只看不做的现象。

(3)考核方法不完善。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没有独立设课,不计学分,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一个较准确的量化考核。

1。2临床见习和实习

(1)临床教学的资源不足。由于招生人数的増加,人均临床见习和实习的病床数减少,造成学生动手机会、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理论教学中的部分病种很难在临床中见到,造成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

(2)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问题,导致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不严格和不规范。

(3)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考研、就业的冲击,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临床见习和实习认识不足。临床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组织纪律松懈是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再缺乏严格和规范的考核机制,这种问题更加严重。

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与内容

2。1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2。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増强能力、强化技能、面向临床、协调发展”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増强能力”就是要増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强化技能”就是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需要;“面向临床”就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突出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协调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内容221改革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基础课程实验分为3个层次,即基本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①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和一般验证型实验为重点,并増加实用性实验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方法和科研能力打下基础。②综合设计型实验以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1341。我们打破了原来以课程为主独立设置的单纯验证性实验的格局,设置了人体机能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人体显微结构学(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5大实验模块。③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以学科前沿课题为重点,训练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自行设计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基本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基本验证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相互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

(2)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在整合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15,压缩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验证型实验,増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内容。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按照功能相近、相关学科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及时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重复的内容,増设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为主的实验项目,建立了涵盖基本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实验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仿真实验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实验教学的多媒体化、模拟化和网络化,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解决某些常规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问题。

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究式”实验,将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临床技能和适应能力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1)改革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技能训练主要分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

①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主要以诊断学、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技术为重点,并増加了腔镜手术、各种穿刺技术等临床实用性技术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打下基础。我们打破了原来以课程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设置了临床技能学,将诊断学病史采集、基本查体手法、病历书写等)心肺复苏、外科手术学等技能融合,强化临床技能训练。

②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主要在临床主干课程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期间进行,以系统的病史采集和书写病历的能力、实施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的能力、对常见疾病初步诊断的能力和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处置的能力为主。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理论学习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形成了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重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技能重新组合,重组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技能。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指南,我们编写了《临床技能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问诊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等。以问诊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病例分析为重点,要求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深刻理解、强化发展所学理论,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与进步。

(3)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运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计算机模拟病人、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使临床技能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

①体格检查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

②病史采集采用在医院见习、实习训练问诊,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的.训练;

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

④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心电图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式教学;

⑤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及腹腔镜虚拟装置进行训练;

⑥通过晨间查房、晚间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思维训练。

3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评价体系

3。1学科研办公室是三级管理体制中的指挥控制中心,各部系(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堤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的中转站,教研室(科室)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3。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地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61。实践教学考核的方式有:

①水平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

②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考核中重视水平测试,増加实验课程的考试比重,严格考核制度。在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中重视能力测试,严格临床实习的出科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三站式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

3。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检查不仅要注意最终的教学效果,更要了解实验教学过程,是各种影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17。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督学督导、建立质量标准和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①依靠学院督学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②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管理规范,以及教学查房、临床基本操作技术、各种穿刺术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等;③坚持期初、期中、期末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以实践教学评价为突破口坚持评价与经常性教学工作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周期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程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的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提高了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适应力明显増强。近3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成绩稳步上升,其成绩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校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篇13: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做以下几点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同时就其创新问题做以下初步探究,以此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持续的生态恶化导致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涉及的范围广,属于全球性医学问题。鉴于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转变服务模式,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渗入到临床医学职能和服务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由以诊治疾病为主的个体医疗服务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从而达到兼顾全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目的。

一、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知识,其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两种:①将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教材。②将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卫生学》教材,其实质属于“三大卫生”的改编版。就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其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均不再适应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与用很难得到有机融合。另外,过去的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提到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预防医学群体观、疾病防控意识观念以及疾病诊断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传统医学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实验活动的开展以及案例的分析和社区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存在较为明显的重临床、轻预防教学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很难从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会进一步影响其对课程学习的信心。于是,许多学生往往抱着为了修完学分的目的而学习,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医疗机构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和实践中,更谈不上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或极少出现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许多医生认为治疗和诊断疾病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健康教育的相关预防措施实施和推广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临床医师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向社会大众提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医疗机构在实现综合卫生服务功能(防治、诊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这也是我国在对某些慢性疾病进行防控时与欧美等先进水平国家产生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1]。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我国80%肿瘤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阶段,在胃癌患者诊断中,仅30%患者确诊时为早期,而日韩国家的早期确诊率高达85%。可见,我国的慢性疾病防控水平仍比较低。另外,我国的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等知晓率以及控制率也相对比较低,进而严重降低了以上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教育理念缺失,导致相关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三、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强化与推行,现有课程设置体系调整与优化: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我国医护人员的表现仍存在较多的缺陷,如在抗击非典、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当中许多医护人员存在预防意识观念薄弱、应急反应以及处理能力弱等不足,继而导致疾病感染率大大增高,这些不良现象迫使医学院校必须深刻、全面地反思教育,不断创新和改革过去的医学教学模式。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除了需要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还需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医学能力。为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上,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与推行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与优化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综合卫生服务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安排,使其相互之间有机融合、渗透,继而让临床医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诊断、治疗疾病方法外,还可以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以及把握疾病监测、疾病预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有关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从而使医学生能够牢牢树立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并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医学生在日后的医学服务中可以更好地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善于吸收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成果,并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特的医学见解和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和创新,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断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增进健康[2]。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可以使临床诊治经验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当中,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学内容往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简单地从枯燥的文字阅读中很难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为此必须大力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进而增进学生对疾病预防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具体而言,医学院校应主动地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主管部门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不断推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基地后,学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情况为其制定实习培训安排,让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系统地进行预防医学实习,让学生不断巩固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预防医学工作的性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不断增强,继而给现代临床医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传统的医学模式比较落后,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为此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可以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小合,张艳青,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医学与哲学,,37(12):86-88.

[2]申璐,陈婕,徐圆圆,等.新形势下中医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33(19):3032-3034.

篇14: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试卷探析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试卷探析论文

我国医学教育日趋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而临床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却相对薄弱,加强临床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公共卫生教育,促进医学模式转变是应对我国居民健康问题和疾病谱结构变化的关键。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即帮助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基本预防知识和技能。目前,考试是教育测量的具体形式,科学的考试管理可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成绩,检查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因此考试工作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试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考试质量,运用教育测量学理论进行考试结果及试卷分析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反馈评价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856名在校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并评价试卷质量。

1.2试卷结构

该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启星主编的第7版《卫生学》以及科学出版社、罗家洪主编的案例版《流行病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学统计学以及流行病学等。试卷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题目选自预防医学教研室题库,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分析题6个题型,对应分值分别为20分、5分、20分、15分、20分、20分,满分100分。阅卷为教研室所有专职教师参与,根据统一的标准答案进行流水式批阅。

1.3研究内容

分析所有参考学生最终成绩和各项得分的分布情况,计算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3.1试卷信度:信度是反映试题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量,通常采用信度系数作为评价试卷可靠性的指标,其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信度越高。选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来计算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极好;0.6≤α≤0.8较好;α<0.6较差。

1.3.2试卷难度:难度系数(P)代表了试题的难易程度,P=M/W(M:该题平均得分;W:该题满分)。由于学生在答选择题时可能会随机猜测,该行为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采用矫正难度系数cP,公式为cP=(kP-1)/(k-1)(k为选项个数)。难度系数与试题真实难度相反,值越大则试题越简单。P<0.6为难题、0.6≤P<0.7为较难题,0.7≤P<0.8为中等题、0.8≤P<0.9为较易题,0.9≤P<1为易题。

1.3.3试卷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将不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是衡量试题鉴别学生水平差异功能的重要指标,用D表示。某题型的区分度用该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客观题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计算其与总分相关系数;主观题的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整张试卷的总体区分度为各题型区分度与该题满分的乘积之和,除以100。D≥0.4为优;0.3≤D<0.4为良好;0.2≤D<0.3为一般;D≤0.2为差题。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各项得分和总得分输入计算机,使用Excel2010和SPSS20.0完成分数的录入和相关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成绩分布

共856份试卷得分参与本次分析,其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14.5分,平均成绩为(78.04±12.06)分,及格率达到91.59%。学生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试卷题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

2.2试卷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分析输出结果为Cron-bach’sα=0.776。难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难度最大的题型为多选题,难度系数为0.27;难度最小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难度系数为0.84。区分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73,其中简答题区分度最优秀,D值为0.83;多选题则相对稍差,D值为0.48。试卷各题型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结果

3讨论

该次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04,及格率达到90%以上,48%的学生成绩分布在80分以上,呈负偏态分布。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反映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差较大,反映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学生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课后复习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之间的差异决定;此外不同班级授课教师资历不同,讲授方式各有特点,导致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各异。针对学习能力、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有所欠缺的学生,需要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尽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降低讲解的晦涩程度,由浅入深的进行授课;教师在加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研究新方式新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从该试卷的学科构成来看,五大科目知识点在卷面的分布及其分值配置比较合理,能够满足教学考查要求。试题类型涵盖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分值分配平均,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又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且试题题量适中,考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分析问题;试卷格式规范、统一;文字、图表工整、清楚、准确。通过对试卷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分析显示:该次考试信度系数α=0.776,信度较好,能够达到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对于考试难度,多数试题应分布在0.3~0.7之间,选拔性测试题一般0.5左右为宜,通常期末考试为目标参照性考试,难度系数可适当偏高,全卷平均难度以0.7左右为宜,0.6~0.8为正常。该次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符合期末考试难度要求。个别题型难度稍大,多项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只有2.26(满分5分),为几种题型中最低,难度系数P=0.27,显著高于其他各题型,这一题型答案数目不固定,多答、少答、答错均不得分,且选项相互干扰,颇具迷惑性。多选题命题规律非常明显,应在平时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规律,强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试卷总体区分度以及所有题型的区分度均大于0.4,反映了该试卷题型的区分度优,能将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效的区分开,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度D=0.48,于所有题型中最低,区分度与难度直接相关,今后应注意题库的适当调整。作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需要不断的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并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三级预防”原则的宣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等。培养学生将预防医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篇15: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大班上课,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效果。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涉及预防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典型案例,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保证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具体实际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临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内在联系,体会医学事件中的不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将来更好的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通过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结合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特点,在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突出中医学特色,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如学生设计的脾胃之气在疾病中的重要性、办公室人员腰痛患病率抽样调查、食品安全等相关课题,并进行实际调查,使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深入体会三级预防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预期所能取得的干预效果,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分别在授课开始前和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授课前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由于课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布置思考题,并可尝试进行网络教学,如微课、使用相关系统平台,以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和课堂特色。

篇16: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巩固学生所学习的口腔预防医学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方法:选择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级口腔医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预防医学案例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将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案例法”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试验组的课堂、课后评价表明:“案例法”教学方式被学生普遍认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期末考试和实习考核成绩均显示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案例教学”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校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口腔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及健康理念的发展,医学高等教育的任务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教学模式的要求随之有了转变,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高等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医学教育模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对于医学高专类的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有从事口腔保健工作的基本能力。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教研室开始针对口腔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案例法”的教学实验改革,并对该教学实验改革进行了评价,以期对今后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提供借鉴经验。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研究持续3年。根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专业专科教学课程安排,口腔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在大二时开设了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每届均有四个教学班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为对照组,根据口腔预防医学授课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学习。另外,两个班级按照“案例法”的教学方法,设为试验组。

(二)“案例法”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学生每4~5名分为一个小组,组员随机产生。案例教学法选定窝沟封闭为案例进行教学,然后,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等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进课堂学习。各小组组内学生之间结合窝沟封闭的要求展开讨论,确定可行的操作方式,制订出具体操作计划。在这一环节,教师只需发挥技术指导作用,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自主完成试验。

2.课堂表现。每组学生在实验室按照既定的分组计划和操作流程进行窝沟封闭操作,全组同学轮流操作,规定时间为45分钟。操作流程按照窝沟封闭操作流程进行。在操作过程中一人作为助手,其余组员则进行观摩交流和讨论。

(三)评价方法

1.课堂评价。对试验组同学课堂现场做出评价,评价包括同组同学互评、不同小组之间评价和实验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内同学互评评出本组操作效果最好的学生为代表参加小组之间的互评,最后由实验课教师评论全班操作效果做好及相对较差的。在同学互评阶段是由其他小组同学对被评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现场提问和评价,并指出优缺点。实验课教师只对结果进行点评。评分标准:操作过程中没有违反医疗无伤害原则、操作过程中是否遵守窝沟封闭操作的流程、对窝沟封闭材料和操作器械的了解以及窝沟封闭的效果。

2.课后评价。对于所有参加试验组的学生均参加问卷调查。问卷采取集中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调查项目包括:(1)对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帮助;(2)是否引起学习兴趣;(3)是否可以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4)能否提高窝沟封闭操作的能力;(5)是否提高了课堂活跃气氛;(6)是否对窝沟封闭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7)内容形式是否新颖。[1]3.考核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最终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和实习考核两部分:(1)根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总分为10分的口腔窝沟封闭的考题设置于期末考试的试卷中。两组学生同时闭卷参加考试,试卷由任课老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2)实习考核分为口腔健康教育和临床窝沟封闭技术操作两个部分。

二、结果

1.课堂评价。对于参加试验的学生来说,“案例法”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在课堂前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对“案例法”教学方式认可度较高。“案例法”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窝沟封闭操作水平。

2.课后评价。对于“案例法”教学方式的评价才有课堂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当堂发放当堂收回,其问卷100%回收,有效率达到100%。学生们认为“案例法”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形式灵活新颖,对于提高学生窝沟封闭的操作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核评价。(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最终期终成绩和实习成绩表明,两组之间的期终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期终成绩高于对照组期终成绩。(2)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实习考核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实习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实习考核成绩。

三、讨论

口腔预防医学教育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2]。传统的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实验课上照本操作,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还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马虎了事;还有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虽然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却是错误百出。因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毫无帮助的。对于照本宣科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口腔教研室进行了“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3]。期末考试结果说明“案例法”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考核时学生对窝沟封闭操作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操作水平比对照组学生的操作水平要高,这也说明了“案例法”教学方式对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综上所述,“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锻炼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2)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可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交流信息[1]。总之,“案例法”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巩固所学的口腔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倩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曦,冯希平.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口腔预防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3):537-539.

[2]周学东,石冰,于海洋.口腔医学教材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6(1):1-3.

[3]周刚,张静,杜格非,等.构建多元立体化互动式口腔黏膜病教学模式[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1):106-108.

篇17: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认知论文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认知论文

1让学生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讲授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同期开设临床课程中的常见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体会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1]。因此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留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基础上适当增加临床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并吸收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不少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科技和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授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如传染病防治部分内容,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提问方式复习,以艾滋病为例,重点讨论如何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和措施开展防治。让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防治,又引发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教学中,案例讨论最能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种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中毒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在临床医学大专《预防医学》中学生以为最难学的莫过于医学统计学内容,并且在学习阶段意识不到统计学的实际用处,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写论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对医学院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调查结果显示[5],在理论课教学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验课教学,一半学生认为最好能上机操作,并参与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案例,从而使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率和构成比时,我们给出实例,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点,然后进行概念的讲解,增加记忆,最后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学误用两概念的发表论文,让学生集体讨论,使概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饮食与健康中教学生如何制订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生如何制订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谱。

3.4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开设实验课统计学软件操作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不是单纯地传授越来越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上。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如环境与健康中的一些章节,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专题讨论或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3.6开展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活动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使学生有机会以直接的身份参与处理与预防医学有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学到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带学生参观学校联系的社区医院,参加社区的调查或义诊活动,以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现状和医药卫生现状,加强责任感,培养环境、群体和预防观念。

总之,在当今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能力,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面向基层既能治病又能防病的临床医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