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12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12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 “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 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 露(lù)宿 喷(pèn)香 菌(jùn)子
麂( jǐ)子 撵(niǎn)走 修葺(qì) 花丛(cóng)
晶莹(yíng) 避(bì)风 驿(yì)路 立即(jí)
竹篾(miè) 火塘(táng) 打扰 (rǎo) 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 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 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 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政哥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2:《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文题解说】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第课时
导入一:引用型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 hū) 陡峭(dǒu) 漆黑(qī) 晶莹(jīng) 露宿(lù sù)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屋。 “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驿路梨花
第课时
导入:回顾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
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
一、课文研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明确〕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驿路梨花雷锋精神
李杰
[《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课文原文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并且就这节课来说,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反思:
一、进行精心的课堂架构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我把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情节、赏析、背景和理解四个板块,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进行。 。
二、情节板块
重点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展开,从而层层深入,理清课文的调理和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教给学生的三步阅读法的第一步。在曲折的情节中层层深入了解本位的妙处。
三、赏析板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思考和背景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能加深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和课文主题的挖掘。从而让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篇4: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课文原文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驿路梨花》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篇5: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一、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瑶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军叔叔[建造]小屋(主人)(悬念迭起)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小屋的主人是谁?
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
侯晓旭
[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6:《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小说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体会小说设题的精妙。
3.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一、直接入题,明确目标
二、精读课文,初识小屋及屋主人
1. 请同学们齐读8--11段,从文中提炼信息,说说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屋。
2.从小屋陈设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三、略读课文,体味悬念和误会的妙处
3.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和误会,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说说这些悬念、误会及它们的妙处。
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读课文,勾画出和“梨花”相关的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6.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
五、总结延读,一花引得百花开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驿路梨花》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他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文明、和谐、友善”,我们的自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现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谈谈。
六、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处处开
爱暖人间
雷锋精神代代传
李乐乐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7:《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 ,他是 代作家,作品有《 》、《 》、《 》等。
.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 ) 露宿( ) 竹蔑( ) 喷( )香 撵( )走 麂子( )恍惚( ) 修葺( ) 着( )想 折( )损 菌( )子
3.解词:
(1)陡峭:
(2)修葺: 葺,
(3)恍惚:
(4)修长: 修,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整体感悟课文。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 )--( )小茅屋--( )
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链接: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
知识链接: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 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 的记叙顺序。
四、当堂训练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迷茫(máng) 菌子(jüan) 简陋(lòu) 悠闲(xiān)
B.延伸(shēn) 茂密(mòu) 花瓣(bàn) 陡峭(dǒu)
C.麂子(jǐ) 恍惚(hū) 撵走(niǎn) 驿路(yì)
D.喷香(pang) 悠葺(róng) 四溢(yì) 寨子(zài)
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晶莹 迁陡 茂密 花瓣 B.茸毛 竹篾 蔑视 歌谣
C.明枪 夜幕 恍忽 拆损 D.雷峰 作楫 陡峭 挺好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处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5.课文有一句表示全篇题旨的话,这句话是( )
A.山,好大的山啊! 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C.“驿路梨花处处开。” 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6.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解放军(盖) 梨花姐妹(照料)
小茅屋
我和老余(修葺) 瑶族老人(送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本文的写作特点。
2.概括本文的中心。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让我们回顾上节内容,开始新课的学习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 ,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 ,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 ,介绍梨花事迹的是 、 。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 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间接描写的人物是 ,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 ,表现茅屋主人的 、 和诚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本文的写作特点。
2.概括本文的中心。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2.交流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a) 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 美意境; b) 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 c) 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a) 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 b) 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c) 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 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 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明确以上各题。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知识链接: 关于“悬念”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第三部分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2、揣摩语言
步骤:1.划出关键词。 2.找出陈述对象。 3.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二)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三)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概括中心
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4、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一)讲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处描写洁白的梨花?山野中开满枝头的梨花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梨花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分析本文侧面描写的运用。
先设问,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为什么?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指名学生择要简析);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四、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1-12段,回答1-8题。
1. 文段开头写出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2. 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故事发生的季节的语句。文段开头写山高、写暮色、写“我们着急”,回忆我们学过的诗句,用一句诗表达似乎有“_________________”之感;突然,看到梨花,猜想前边必有人家,于是,又似有“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3.文中第⑥段中能体现幽静优美景色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这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精神来说,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描写。
5. 10段中的“清凉可口”是为了说明什么?12段中的“温暖”、“喷香”、“滚热”这些词语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白木门上“请进”二字,表现了主人什么精神品质?②“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中的“粗大”两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⑩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整体感知文段并联系全文,①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②从全文来看,文章以什么为线索?题目“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什么?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直写其他人物以人衬人烘托主要人物
李民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8: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掌握速读技巧。
2.通过训练,提高速读质量。
3.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4.学习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1.提高速读能力
2.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难点: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课前玩飞花令,引出《驿路梨花》
二、速读训练:
(一)介绍“速读口诀”,幻灯出示
1、老师板书解释“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速读比赛规则。
1、比速度:读完举手示意,合上书本。记录自己所用时间。 阅读完后学习掌握幻灯上投影的字词
2、比效果:速读后分大组抢答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相关问题。
(三)速读开始
(四)抢答开始:
1、整个故事由好几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问题串联在一起?
2、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这些人物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先后有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5、如果按小茅屋的来历为顺序来写,事件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6、课文写作顺序的好处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8、你从小茅屋的故事中联想到了什么?
9、请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对出下联,点出文章中心
(五)小结,计分,再次温习口诀
三、课文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总有一天,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也没机会回来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茅屋会变成怎样呢?
五、结束语: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头的一次热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车时给陌生人及时递上的一元硬币,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倾情捐助…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不会老,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曾远去。让我们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装点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楼惠丽
[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9:《木兰诗》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 鸣啾啾(jiū) 鸣溅溅(jiān) 赴戎机(róng) 传金柝(tuò) 阿姊(zǐ) 著我旧时裳(zhuó cháng) 磨刀霍霍(huò)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3.一词多义
策 强
市
4.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所思何”“所忆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题解说】
木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名字。这首诗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木 兰 诗
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这个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学习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本课为2课时。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4.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5.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1.诵读感悟法、创设情景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的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2.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难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课时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3.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重点】
1.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2.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难点】
通过情节的分析,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导入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初读感知指导背诵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由木兰的形象,直接点出课题,点明木兰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做到心中有数。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流传到海外。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导入二:视频型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激发愿意阅读全诗的兴趣。
播放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导入三:音频型
[设计意图] 由教大家唱家喻户晓的豫剧片段开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兴趣阅读全诗。
听过这首曲目吗?大家唱一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此引出课题。
一、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纠字音--辨节奏--学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顺读诗歌,做到节奏鲜明,顺读自然,情感充沛。
1.教师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辨析字音。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 燕山( ) 胡骑( ) 鸣啾啾( ) 鸣溅溅( ) 赴戎机( ) 传金柝( ) 阿姊( ) 著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答案〕 zhù tiě kèhán ānjiān pèi Yān jì jiū jiān róng tuò zǐ zhuó cháng huò
【生快速辨认读音,组内互相检测,齐读两遍,巩固认识。】
2.辨析通假字。
帖花黄
〔明确〕 “帖”同“贴”,粘贴。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然后齐读,指名读,教师纠错。
二、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翻译,培养学生自学自译的能力。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用工具书,自主翻译诗歌。
2.画出疑难词语和语句,组内交流,班内集中释疑。
3.班内交流翻译效果。【教师指名翻译,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纠错。】
4.重点语句(特殊句式)翻译展示。
【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生自主翻译,师讲解翻译方法。】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2)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才得胜而归。(3)希望驰骋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4)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5)它们一起贴近地面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三、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教师帮助归类,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矫正等策略,协助学生梳理出本课的重点词汇,增加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一)积累如下重点词语。【生独立完成词语的解释,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唯闻女叹息(只)
愿为市鞍马(买)
旦辞爷娘去(早晨)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关山度若飞(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外城)
著我旧时裳(穿)
雄兔脚扑朔(动弹)
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二)教师梳理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重点文言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班内展示。
1.一词多义
市
策
强
2.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下)
四、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出大意并梳理出每段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
【生再次顺读课文,在读顺的基础上,组内讨论,了解故事大意,明确层次划分。】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五、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当堂背诵,提高其背诵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1.学生结合对每一段内容的概括,抓住每一段语句的规律,进行独立背诵。
2.组内开展背诵比赛,互相交流背诵方法。
3.班内展示背诵效果。【背诵不熟练的,可以作为课下作业。】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诗歌,对其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希望同学们再读一读、品一品这首乐府诗歌,更深入地领会它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 )头 扑shuò( ) 雄cí( ) 阿z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3.填空。
《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课时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难点】
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明白本诗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
前情回顾探究人物读透技法畅谈感悟拓展迁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梳理上堂课的内容,帮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检验翻译诗文的效果,为本堂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1.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诗句是:
(3)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明确〕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记最大的功勋,赏赐的财物成百上千。(2)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3)雄雌两兔一起贴近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疏通了文意,知道了故事的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详细研读课文,欣赏木兰这一形象美,欣赏本文组织情节的恰当美。】
二、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研读课文细节、分析人物描写的能力。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独立找寻相关语句。】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第五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明确〕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精读课文,读透技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和多种修辞手法并用的手法。培养学生挖掘文本,归纳发现的能力。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1)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明确〕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十几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2)再读第四段和第六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3)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学生在全班展示。
〔明确〕 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地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及女装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多年的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的娇美的形象刻画得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这一形象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仍以第三、六段为例,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修辞手法都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效果。
(4)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它们的表达作用。
(5)除了上述修辞手法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明确〕 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四、齐背课文,畅谈感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的能力。
1.齐背一遍。
2.思考: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报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几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思考:学完本诗,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4.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5.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6.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作为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有有了这样的责任感,你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才能成为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五、悟读课文,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完成与木兰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借此巩固对本诗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木兰诗》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以“花木兰”为话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
1.请确定你的研究选题并围绕选题提出两个问题。
2.你建议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增加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了解?
3.你准备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花木兰”这一形象?
〔明确〕 1.花木兰的身世或花木兰的精神。 2.阅读文学作品;查阅史料,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风土人情,认识木兰替父从军行为的可行性。 3.花木兰,中国古代的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之敌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木兰诗》这一北方民歌便是对其事迹的描述。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北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用自己的一丝绿,哪怕用自己的一点红。
以“学木兰,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链接一:
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2-1-c-n-j-y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长诗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长达三百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奔赴疆场、屡立战功而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名篇,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流畅,叙事中兼有浓厚的抒情,描写上运用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对放射奇光异彩的宝石,被称为乐府“双璧”,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
链接二: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吟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养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予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描绘她的传奇形象。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链接三: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修养的途径,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1.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串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的,一直以来总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但是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2.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这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得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站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使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得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比较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地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一、〔参考答案〕 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本身。所以,表现主题的部分要详写。
二、〔参考答案〕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也是排比句。
三、〔参考答案〕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这个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四、〔参考答案〕 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面临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参考答案〕 背诵这首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汗(kè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6.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二、课内语段阅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www.21-cn-jy.com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类比,赞颂了什么?
10.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11.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多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12.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三、课外类文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皆次当行( )
(2)数建奇功( )
15.区别一词多义。
(1)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2)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7.“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8.“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意思相类似的句子是:
【答案与解析】
1.B(“朔”读“shuò”。)
2.C(A项“贴”为“帖”;B项“渡”为“度”;D项“辩”为“辨”。)
3.D(“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5.C(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诗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6.C
7.A(注意互文修辞的运用。)
8.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喜悦心情。
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0.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21*cnjy*com
11.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多年军旅生活只做了高度的概括。
12.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13.D(“易”解释为“更换”。)
14.(1)háng (2)shuò
15.(1)因为 (2)因而(所以)
16.(1)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2)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17.C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译文:
木兰是古时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时就学习骑术,长大之后更加精通。正值可汗招兵,她的父亲被列入名册之中,(要求)与当地的青壮年一起去服役。(由于)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有疾,不能去,于是木兰换上男装,到集市里购置了鞍马,替父亲去从军。渡过黄河,经过黑山,在战场上驱驰了共十多年,屡次立下奇功。啊,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我从木兰从军这个事迹,(因此)于是更加相信了。
李杰
[《木兰诗》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教案:怎样选材
1.明白作文选材的内容:“我”的真实生活,“我”的真切体验。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小角度、围绕中心、真实新意。
3.在课堂实践中变“学得”为“习得” ,增强写作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和选材的能力。
1.根据学生在选材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
2.通过对作文的选材训练,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佳作示范
1课时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大家平时写作后,老师常常会评论同学们的文章说:“立意不高”“偏题了”“材料与中心不符”等。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题,也常感到不知该确定什么中心,选择什么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怎样选材”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立意与选材的含义及关系。
(1)何谓立意?
人们常说“文以意为主”“文以载道”,这一“意”或“道”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串首尾。
(2)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3)两者关系。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2.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对“选材”的具体要求,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1)生活中的材料很多,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择,确定好详略。根据教材98页《阿长与》的内容,判断详略及其好处。
(2)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
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一味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我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啦。(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了对暑假的急切盼望之情。)
我心中满怀着对暑期的美好憧憬,展开了一连串的遐想:在家补习?去旅游?学习家务?待在小窝里写作业,看看书?不管怎样,我都感觉这样的假期生活很充实。(一系列的设想真实自然,语言简洁,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
已经是放假的第8天啦,要是就这样待在家里,没病都会憋出病来,妈妈说再不出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气,恐怕都不知道外面变成什么样啦。可是我想:出去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说了句:“有空也该到爷爷奶奶家逛逛,知道不?”听了妈妈的话,于是乎,我马上整理好东西,带上作业,去了爷爷奶奶家。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头晕乎乎的,有种想睡觉的欲望,但一想到爷爷奶奶正等着我呢,便立马振作精神,下了车,背上书包,奔向我的目的地。
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看见我心花怒放,问这问那,让我应接不暇。(略写,为引出下文田里的爷爷做铺垫。)我发现爷爷竟然不在,便问奶奶:“奶奶,爷爷呢?”奶奶笑着回答道:“哦,他啊,田里种菜呢,要不你去看看?”听此言,我便跑到爷爷的田里,站在田垄边上看见爷爷正在田里除草、施肥。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爷爷戴着一顶大草帽,在田里辛勤耕耘。看着那高瘦却不壮实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一层酸涩涟漪。我大喊了一声:“爷爷!”爷爷似乎没听见,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爷爷看见我,吓了一跳,和蔼地说道:“乖孙女,怎么想来看爷爷了?”我说:“想你们啦!”说着说着,便在爷爷的田里嬉闹起来:捉蝴蝶,抓青蛙,玩蝌蚪……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看着我的目光漾满了慈爱。愉快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如此快,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此处详写,突出了两代人在一起享受的无可比拟的快乐。)真想赖在爷爷奶奶家不回去啦,虽然今天的作业没动一个字。最终爸爸还是要接我回去,拗不过爸爸,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爷爷奶奶告别了。(略写恋恋不舍地离开,突出了和亲人团聚的快乐之短暂。)
这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一天啊,至少在我心中是如此美好。这一天的一切将化为一颗闪亮的星定格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点明主题,运用比喻抒发了对这一天的难忘之情。)
李杰
篇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教案:抓住细节
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它在作文中的作用。
2.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
4.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
1课时
米开朗琪罗是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大师,据说他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完美。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见他正为一尊雕像做最后的修饰,过了一些日子,友人再来拜访,看见他还在修饰那尊雕像,友人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的动作太慢了。”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的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他的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活力。”友人说:“这些多是一些小细节啊。”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的完美组合而成的。
雕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
一、读一读上个单元你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二、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好细节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细节描写必须典型。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节描写必须生动。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同时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3.细节描写必须表现中心。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4.细节描写必须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
5.细节描写必须凝练。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一、比较品读,感悟方法(学生讨论)
既然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于笔,让它们形象可感呢?接下来一起欣赏几个经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A.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B.只见他很艰难地爬过铁道,买来几个橘子。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爸爸真是太好了,看着爸爸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表达同样的场景,效果有没有不同呢?
A段文字摘自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这里写父亲为“我”买橘子,让“我”路上解渴。买橘子其实是一件平常的事,在朱自清笔下却是那么感人。从这段话中我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表现细节描写的方法呢?(精用典型动词。)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真实可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空洞的表白。
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C.父亲弯着身子,走到一个小店。进了店门,父亲说:“老板,换两张大钞票。”接着,把手伸进口袋,拿出一大把钱,放到柜台上,当着老板的面,几分的,几角的,半天才凑足了20块钱。
D.父亲佝偻着身子,慢慢地朝前面一个小店走去。进了店门,父亲堆着满脸的笑:“老板,生意好!请帮帮忙,换两张大钞票。”笑着说着,贴满膏药的手伸进夹衣口袋,抖抖索索地摸出一大把钱,摊到柜台上,当着老板的面,几分的,几角的,半天才凑足了20块钱。
--摘自《山路弯弯》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
这是《山路弯弯》中最精彩的细节,是全文中的亮点,作者屏弃了程式化的生活琐事,选择了父亲到小店里为“我”换大钞票的细节,用细腻的笔墨具体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至此,一个纯朴厚道、充满爱心的父亲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表现细节描写的方法是:巧用修饰语,描写生动。
巧用修饰语是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E.母亲曾经有过一头浓密的黑发,柔软、亮洁、光泽,由于一生辛劳,捧出所有的心血,奉献最纯洁的母爱,来抚育我们成长,所以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头发开始花白。先是两鬓染霜,后来是额前飘白,就像春天黛青的远山里悄然冒出一抹残雪,一丝丝,一缕缕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再后来脑前脑后全沾满了白发,白得让我们儿女们心疼。
--摘自冯瑞祥《母亲的白发》
巧妙地运用修辞,对事物加以淡妆浓抹,能使语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给人以美感。
小结: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索,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二、修改习作
对上次习作进行修改自评。
提示:1.修改时,注意一些能够表现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的描写。
2.将修改后的作文与原作比较一下,感受改后的优点。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一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亲情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去描摹去刻画,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让亲情的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
【范文一】
语文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
平时学习顶呱呱的同学都放心地翻着考卷,得意扬扬地看着自己的好成绩,有的人还骄傲地对别人说:“啊啊,我考得比你好。”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埋着头,不用说了,一定考得很差。那些有点小聪明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们都考九十分以上。(有条理地描述了考试成绩出来时同学们的心情。)
拿着考卷,我没有一下就翻开,我不敢看分数,我怕会考得很差。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边为自己祈祷,一边打开试卷。我睁开眼睛,看见的是我一直想要得到的分数,这个让我盼了很久的一百分,今天它终于落到我的手中了。我惊喜若狂,我等不及了,真想立刻回家告诉家人,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我越想越开心,恨不得用高速移动的魔法马上回家。(先是“忐忑不安”,后是“开心”,前后心情的对比准确到位,这是好成绩带来的直接反应,真实具体。)
语文考了一百分,这比我得到了五千块的压岁钱还高兴。(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
【范文二】
照片里的故事
我的家里,有一张古老的黑白照片。上面有三个小孩和我的外公外婆。这大概是三四十年前的照片,边角已经破损了,画面早已泛黄了。三四十年的岁月,经过无数次迁移,无数次风风雨雨,无数个春夏秋冬,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照片上,外公依然那么严肃,如同一位国王,大权在握,审视着自己的国家;旁边是他的妻子,也就是我的外婆,外婆微笑着,似乎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那双清澈的双目,像月下深深的潭水;那三个小孩分别是我的姨妈、妈妈与舅舅。舅舅还是个小婴儿,正依偎在外婆怀里;妈妈和姨妈站在前面。后面则是金黄的稻田,这虽是一张朴素的黑白照片,但却展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家。
照片上的外婆很端庄,也非常年轻漂亮。我太震惊了,现在的外婆脸上满是皱纹,饱经风霜。外婆那乌黑亮丽的头发,现在也变得黯淡无光,剩下的只是一根根、一缕缕的银丝。外婆那丰润饱满的嘴唇,现在变得干瘪;外婆那双温柔、纤细的手,现在变得粗糙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外婆的美丽容颜随着时光的消逝改变着,但那对儿女无私的爱则是随着岁月的延伸而愈加浓厚。
作为一个妻子,外婆是个好的贤内助。爷爷从前在县里工作,平时很忙。外婆就在心血和汗水中疲惫不堪地撑起了这个家。她不光要照顾三个儿女的衣食住行,还要辛苦地工作。
作为一个母亲,外婆是个好妈妈。在冬天,外婆怕自己的儿女受凉,三更时,借着微弱的烛光缝衣服,做棉袄,从不觉得辛苦。每当自己的孩子生病,外婆总要背着他,小跑快跑几里路,给孩子看医生。外婆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太多了!是什么让她如此情愿地为儿女付出这么多?也许唯有一个字可以解释,那便是爱。
我尊敬照片上这个女人,不,这个伟大的母亲,我的外婆。
名著导读教案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1.了解“圈点”“批注”的基本知识及关注点。
2.掌握圈点批注题的做题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通过《骆驼祥子》,体会“圈点”“批注”的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课前导入必备回顾明确思路专题探究
1课时
导入: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走进主题,做到心中有数。21cnjy.com
同学们,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考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类常见题型:圈点批注题。
1.常用的圈点符号。
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圈字码①②③: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圈点“……”:标在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
分隔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2.“批”即批语,也指评语,如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用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式、作者思路、遣词炼句等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
“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3.批注的形式。
(1)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
(2)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3)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或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
(4)感想式:就文章内容所展开的想象和联想方面的文字。
(5)疑问式: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
1.仔细阅读文本,明确圈点批注阅读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要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
2.以教材74页《骆驼祥子》片段的圈点批注示例,体会圈点批注的形式。
3.典型例题:赏析文本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示例: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明确〕 抓句子主干:句子中表现的主体是“我”;主体的动作有:定下神、迎、扎;表现主体的状态有:一个猛子。确定最有表现力的一个词:扎。
(2)示例:欣赏。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因这一个‘腰’字而显得格外柔美了!我们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
(3)感悟。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
阅读教材73页《骆驼祥子》的内容主题,把握祥子的命运起伏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再阅读《骆驼祥子》的精彩选篇,全班共读《骆驼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也可以另选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给祥子写小传
本书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作为线索,可以说是祥子一生的记录。请你根据作品的内容,写一篇祥子的小传,完整地勾勒出祥子的经历。写完后注意对照作品进一步修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专题二:探寻悲剧原因
读完全书,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到底是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曾经生气勃勃的人?悲剧的原因何在?请带着思考精读一些章节,并查找资料,写下你的探究结果,然后和同学就此做一次深入的讨论。
专题三:话说“洋车夫”
书中除了祥子外,还写了形形色色的洋车夫,留下了关于老北京洋车夫这一行当的珍贵历史记录。请根据书中内容进行梳理,从职业特点、人员构成、生活状况等方面介绍洋车夫这个行当的情况。
专题四:独特的“京味儿”
作品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阅读中你一定感觉到了其中散发着的浓浓“京味儿”吧。请选择一个角度,摘抄一些片段,说说其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下面是对《骆驼祥子》中一些语句的批注。
示例:
1.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年轻力壮的洋车夫。
批注:小说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点明主人公祥子,以及祥子的身份。
2.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在地狱里,仿佛也能做个好鬼。
批注:这是祥子美好心灵最形象的说明。“地狱”和“好鬼”贴切地说明当时祥子生活环境的特征,以及祥子的社会角色。
3.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毛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
批注:简洁而又传神的白描式肖像描写,干净简练又富有情趣,紧扣其个性特征,彰显了年轻的祥子憨厚壮实、乐观而又富有朝气与活力。
4.他的腿很长,所以跨出去的每一步都很大……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立马就能站住。
批注:精细而又简洁地描写了祥子的跑法;步子大,腰坚稳,说站住立马就能站住。这些都说明了祥子经过两三个星期的练习之后已经成长为一个专业的车夫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既聪明又刻苦的品格。
5.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去……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
批注:山雨欲来风满楼。作者在看似描写祥子专心致志地拉车,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不露痕迹地介绍了动荡不定的时事。貌似闲笔,实则大巧,颇具匠心,暗示并推动情节发展。
6.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不例外。
批注:前几句写出了祥子的希望与开心,最后一句是过渡句,为下文祥子遭遇挫折,希望落空埋下伏笔。
7.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批注:新车竟然给祥子带来新生,他对生活的要求就是这样简单,他就是这样易于满足,可见其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窘困。
李杰
篇1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教案:语言简明
1.把握考点内涵和特点。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
掌握语言简明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佳作示范方法点拨
本部分1课时。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语言简明(板书)。
将教材中的这段文字的毛病指出来:
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分析: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不够简明。“立体的”出现两次,字面重复;“吸引人”和“很多人围上去看”,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不够简洁。
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也很吸引人。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一)语言简明的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
内容:简--①删除多余词语(指重复、啰唆的内容);
②排除冗余信息(指文中游离于主旨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明--①消除歧义;
②避免费解(使人难以领会或理解的内容)。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阅读教材内容和实例后,再总结巩固练习)
教材举例解答:
1.她说她在等候上车的时候,她心里一直在后悔。(词语重复)
改:她说在等车的时候,她心里一直在后悔。
2.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座城市发掘出来。
改: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发掘出来。
3.小伙子天天锻炼,身体显得很健壮结实、强壮有力、敦实健硕。(词语堆砌)
改:小伙子天天锻炼,身体显得很健壮结实。
4.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
改: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前景。
师生共同归纳要点,巩固练习: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不旁生枝节。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21教育网
例1: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唆。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要想写出简洁明了的文章,我们应该不断地修改、锤炼。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2: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这句可改为 。
解析: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唆、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若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
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术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呢?
①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②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③交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得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嘉宾”,作为后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一)常规作文的修改内容。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解析:文段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篮球比赛失利后的难过心理,所以对于“大巴和小汽车”的交代没有必要,“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这类的语句没有时间上的衔接,也不搭配。所以,偏离中心的语句是“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和“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而在词语的使用上一方面是词语重复,“比赛结束后”和“比赛完的”意思重复,“走回家”和“在回家的途中”字面重复,另一方面是词语堆砌,“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和“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几个词语意思相近,放在一起词语堆砌。
修改: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途中,我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
(二)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贯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示例:《带上她的眼睛》文中的“我”带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小说表达了“珍惜目前能看到的,就是幸福”这一观点。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由事到理,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智能翅膀
“外婆,我们出发吧。”宁宁又一次催促我。(开门见山,语言简洁,直接进入故事的叙述)
“好的,让我先给你装上翅膀吧。”我边说着边打开身旁的一个小皮箱,从里面取出折叠成伞形的两对翅膀。翅膀光滑平整,银灰色的面料看上去一尘不染。(介绍了翅膀的形状、质地和颜色,很有生活)
我将小的那对装在宁宁背部衣服的插槽上,将安全带系到宁宁的胸部和腹部,再将翅膀上的四条感应线分别贴在宁宁的太阳穴和脖子上。“嘀”的一声,感应器进入工作状态。我叫宁宁试着扇动一下翅膀,宁宁双脚蹬地,拍打着翅膀轻松地飞了起来。(感应线的设置和安放位置合情合理)
我连忙给自己也装上了翅膀,并将小皮箱真空压缩后装在口袋里,然后拉着宁宁的手从三十二层的窗户飞了出去。
外面阳光明媚,翅膀上的太阳能聚能板用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现在是公元2060年4月20日上午8点12分,户外光线充足,可以高速飞行。”(联系上了飞行的天气状况的影响,思维缜密)
宁宁在学校里刚刚通过飞行考试,昨天才拿到飞行证,所以对飞行充满着新鲜感。她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做一些垂直俯冲的动作,时而又像孙悟空一样翻几个筋斗,一边飞行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喊叫着:“爽!爽极了!”(飞行的动作描述精准,源于对科学的热爱)
回过头来她又很不放心地问我:“外婆,要是翅膀真的出了故障,上面的安全降落伞真的会自动弹出来吗?”“那当然,自从翅膀问世以来,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成千上万的翅膀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再说我们用的是‘飞驰’公司的产品,质量更是可靠,你就一万个放心吧!”我笑着对宁宁说。(安全降落也有啊,情节紧紧相扣。)
这时,一只小鸟从我们身边飞过,调皮的宁宁抓住小鸟的尾巴。我连忙阻止她的行为,告诫她说:“不可干扰动物!没有鸟儿,我们根本就造不出今天这样的仿生智能翅膀,再说你这样做是违反天空交通法规的。”宁宁连忙松了手,还笑嘻嘻地对小鸟说了声“对不起”。(介绍了仿生智能翅膀的原理,还对读者进行了热爱动物,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主题深刻)
简评: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构思巧妙,使作文的内容合情合理,行文流畅、简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了人类终有一天会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梦想。而且文中将飞行的天气影响、飞行证,安全系数、制作原理等内容想得非常全面,可见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使想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种想象似乎未来还能够实现,小作者在表述时语言简明,词语凝练,没有一点啰唆,值得学习。
如何使文章简洁?
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要使绘画不同凡响,只有去掉繁杂提炼精髓。
契诃夫以简洁的文笔著称,他认为:学会简练是一种才华。他甚至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作家梁实秋认为写作须忍痛“割爱”,要将那些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字词,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显得简单而有力量。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他经常用一只脚站着写作,以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思想。所以他的文章惜墨如金,被人称为“电报式语言”。
当然简洁并不等于简单,更不意味着肤浅。简洁应是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远,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海明威曾提出一个“冰山原则”,即作品好像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1/8,其余7/8需要读者去想象。柯灵的散文素以简洁老成著称,他对简洁的理解更为全面:“文字的简洁,不能光从数字着眼。如果没有多少意蕴,文字尽管简洁,顶多也不过简洁而已。”
如何使语言简洁呢?
讲究意合,流然。著文需随物赋形,笔随意转,句与句间流然,少用“虽然……但是”之类的关联词。如“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连串名词浑然天成产生了多么奇妙的意境!
学会白描,不加渲染。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不加彩色渲染。顾恺之画人物,几笔勾勒,特征突出,形神毕肖。一次,在为朋友裴楷画像,着重画了裴楷面颊上的三根髭须,观者顿觉画中人“神明殊佳”。
鲁迅说:“写文章要去粉饰,有真意,勿卖弄。” 他刻画人物肖像,多用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如描绘孔乙己的长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通过破长衫的白描,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病态心理、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入木三分。
多用短句,轻盈活泼。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把如何写议论性散文拟成几条“简单的准则”,其中一条是:能用短词的时候决不用长词。因为长词或长句过多,冗长枯燥,甚至有晦涩之弊,令人难以卒读。而短句轻盈活泼,有跳跃感。如朱自清的《春》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既简洁又活泼。
少用修饰,流畅鲜明。罗素认为文章中要尽量少用附加语,因为附加语往往会影响文气的流畅。契诃夫认为过多的形容和修饰,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有损鲜明性。他说:“如果我写‘这个人坐在草地上’,这就容易懂,因为它清清楚楚,不妨碍注意力。要是我写‘一个高高的、窄胸脯的、身量中等的、留着棕色胡子的人坐在绿色的、已经被行人用脚踏过的草地上,一声不响地、心虚地、战战兢兢在往四下里看’,那就相反,这句话变得不好懂,使脑筋感到吃力。它不能一下子印进人的脑筋。小说必须一下子,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
提炼语言,以少写多。古时候,有一则《制鼓歌诀》原来二十个字:“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后来改为十二个字:“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最后只剩八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提炼语言,以少写多,藏而不露,以给读者留下开阔的艺术空白。鲁迅的杂文《死》中有这么一条:“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其中的“空头”一词,原稿中没有,是后来同冯雪峰增添的。它好就好在极简明形象地揭示了那类不学无术、却拉文艺大旗的冒牌文人的特征。要语言简明,不但是外语言的问题,而且是内语言的问题。只有对事物分析深刻透辟,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洁明确。
李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教案:语言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