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月二日出郊古诗阅读答案(精选12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二月二日出郊古诗阅读答案(精选12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日出郊古诗阅读答案,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二月二日出郊古诗阅读答案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答案:
(一)1.B 2.C
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篇2:二月二日出郊阅读答案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问题】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8.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参考答案】
7.B(2分)
8.C(2分)
篇3:《二月二日出郊》《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答案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
篇4: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6.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答案此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写了天忽然晴了,山原被雾幔遮住了,此刻山都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诗人把“山”和“云”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写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7.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资料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答案(1)早春时节,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景色完美。
(2)村子周围黄鹂鸣叫,麦垄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
(3)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
篇5:二月二日出郊原文及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原文及赏析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译文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注释
雨脚:即雨线之意。
陇:古同“垄”,土埂。
赏析
唐宋时,二月二日兴踏青出游。此诗即作者二月二日出城郊游,于途中见初春景色,触景生情而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创作背景
此诗首联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颔联写雾消天晴之景;颈联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尾联从物写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写景生动,状物细致,写作手法含蓄,用语极工稳。
此诗第一句是拗体,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这个“失”字用得很活。这里写的景色就像杜甫写的“孤城隐雾深”,但炼成“雾失江城”就不落套,而这个“失”字,正是从杜诗归云拥树失山村”学来。“雨脚微”是写大雾像细雨一样,这两句写出山城的'特有景色,实际这是天晴的前兆。
三四句写雾消天晴。苏轼《新城道中》云:“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三四两句较苏诗要凝炼曲折一些,每句都作两层,把静物写活了,即所谓拟人化。“天忽作晴”把天晴当作有意识的行动,“忽”字对上句“雨脚”来的,原来是作雨,忽然又“作晴”了,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第四句,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极鞋。”纯粹是打油腔。而这里写成两层,把云和石都写活了,远非“山巾子”之喻所能比拟。这一联写的是大处远景。
五六句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而“语”是听得,“飞”是看见。“烟村南北”写行中所见,村南听到,村北也听到,那末“出郊”的行动自在其中“麦垅高低”是山城近郊特色,表现地势不平。黄鹂紫燕的活动乐在其中,而在这里作者仍在衬托人的乐趣。农历二月二日春耕已开始,一早耕罢放牧归村,景色如画,使人想起唐人许多写牧童的诗句,如崔道融《牧竖》:“牧竖披蓑笠,逢人气做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后几句写出一幅农家乐图。
七律中间两联易见精采,而尾联难于中间,首联尤难。此诗顺序而下,极有层次。第一联写初出郊时,大雾如雨,连城池都看不见了。三四两句写天忽放晴后四山的景色,这一联是从大处远处着眼,天云、山石,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而每句都是两层意思的复句,两句句法相对而意思相联,上句写山卷幔,应该云雾尽失,下句写云却留恋不去,那个“犹”字很用力,和“忽”字对得极工稳。律诗中间两联应有变化,这五六两句虽然也有烟村、麦垅、黄鹂、紫燕四种东西,但各为单句。这两句作者的视线从远处收到近处,从大的东西收到小的,从静物写到动物。在天晴之后,看到一片生机。结尾又从物收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感受,但是从笔下自然流露出一种热爱郊外人物的艳羡之情。
这首诗以写景生动细致见长,和《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那种横眉怒目气壮山河的诗风,恰成对照,可以看出诗人触景生情,风格是多样的。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篇6: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阅读答案及赏析
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阅读答案及赏析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试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尾联,诗人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诗人仿佛与南风约定好,让它忙了一个早晨,驱散云雨,使天地清凉;江水和麦子仿佛善解人意,有意向人们展示它们的碧绿和金黄。(意思相近即可)
流露出诗人关心农事、盼望丰收的喜悦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 诗的尾联是从拟想对方(邻翁)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赏析】
淳熙三年(1176),范成大在成都四川制置使任上作此诗。
诗作写出其出郊所见所感,开头两句点明“出郊”适逢晚雨初霁,南风拂面,气候宜人。次联绘景,暗承上联“风雨”二字,宿雨猛涨春水,漫江碧绿而混混无声;南风吹熟麦穗,遍地金黄而骚骚作响。这两句既紧扣晚春初夏特有的景色,明丽动人,亦表现出诗人小离政务出郊漫步时的欣喜开朗之情。
五六句抒情,语似平易无奇,但最是曲传人意:身为方面大使,唯有远离随从时,方能悠闲自得地一路观赏田园风光;但美好的田园风光却又触发起他浓郁的客愁乡思。字里行间曲折传出他厌倦纷扰官场、潜心向往归隐纯朴田园的心境。
最后一联作者自己“忽思乡”,却说“邻翁万里应想念”,使跃跃欲试的心情更是透过一层。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就是由主体到客体再回到主体,借由抒情对象的角度来表达主体的感受,此类的诗歌还有很多,像柳永的很多诗中就是通过想象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篇7:二月兰阅读答案
二月兰阅读答案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14.“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二月兰牵连起了作者哪些回忆?试作简要归纳。
答案
(1)老祖在二月兰旁的青草丛中挖荠菜;②婉如在二月兰的紫雾中匆匆而去;③小猫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
(2)“我”的遭遇以及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等人对“我”的安慰。(3)“我”成为“极可接触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15.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文中两个画线句子里“悲”与“欢”的含义。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答案
(1)“悲”指“我”成为“不可接触者”的遭遇;“欢”指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这些家人甚至小猫们给“我”的安慰,让“我”感到家庭的温暖。
(2)“欢”指“我”成为“极可接触者”;“悲”指老祖、婉如已经逝去,虎子和咪咪也不知到了哪里,这让“我”感觉异常的寂寞与凄凉。
16.文中多次写到二月兰的形象,请简要谈谈第八段与最后一段中两处描写二月兰的形象各有什么意图。
(1)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2)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答案
(1)写二月兰怡然自得,笑对春风,意在表达作者在遭受磨难时的不屈与乐观。
(2)①写与二月兰对话,意在表达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沉思考;
②写二月兰“无语”“怒放”的状态,意在表达作者对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的敬仰。
17.文章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二月兰”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全文内容都是围绕着二月兰展开的。它串联起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忆;它凝聚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的思考。
[二月兰阅读答案]
篇8: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案】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语文现代文阅读得分点(答题技巧以及答题模式)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某试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现代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技巧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1.承上启下 2.过渡 3.总领后文 4.照应前文 5.引出全文关键词 6.衬托 7.烘托 8.铺垫蓄势 9.反衬 10.详略结合 11.充实内容 12.埋下伏笔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篇9:二月二日李商隐阅读答案
二月二日李商隐阅读答案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阅读题目: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7.(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4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分)
(2)“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分)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漂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4分)
篇10:二月兰现代文阅读答案
二月兰现代文阅读答案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阅读训练及解析
1.“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二月兰牵连起了作者哪些回忆?试作简要归纳。
答案
(1)老祖在二月兰旁的青草丛中挖荠菜;②婉如在二月兰的紫雾中匆匆而去;③小猫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
(2)“我”的遭遇以及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等人对“我”的安慰。(3)“我”成为“极可接触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2.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文中两个画线句子里“悲”与“欢”的含义。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答案
(1)“悲”指“我”成为“不可接触者”的遭遇;“欢”指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这些家人甚至小猫们给“我”的安慰,让“我”感到家庭的温暖。
(2)“欢”指“我”成为“极可接触者”;“悲”指老祖、婉如已经逝去,虎子和咪咪也不知到了哪里,这让“我”感觉异常的寂寞与凄凉。
3.文中多次写到二月兰的形象,请简要谈谈第八段与最后一段中两处描写二月兰的形象各有什么意图。
(1)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2)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答案
(1)写二月兰怡然自得,笑对春风,意在表达作者在遭受磨难时的不屈与乐观。
(2)①写与二月兰对话,意在表达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沉思考;
②写二月兰“无语”“怒放”的状态,意在表达作者对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的敬仰。
4.文章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二月兰”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全文内容都是围绕着二月兰展开的。它串联起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忆;它凝聚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的思考。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1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
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2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3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__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记叙文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作用
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中心。
作用:(1)线索(2)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感情的触发点(4)揭示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6)用修辞,新颖,吸引读者
2、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3、在记叙顺序上设题
常考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倒叙的作用: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的作用: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4、在词语上设题
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5、在文章内容(中心)设题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篇11:李商隐《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李商隐《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2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3)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4).盛唐有“大李杜”,指李白、;晚唐有“小李杜”,指本诗作者和 ,小杜的《泊秦淮》被清代沈德潜称为“绝唱”。最后两句是:“ ,。”(4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踏青时间地点和印象,虽是冷风,但旭日温暖,到处充满暖洋洋的春意。
B.“花须”即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柳眼”即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
C.“万里”“三年”,表面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抒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D.“风檐雨夜声”是写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是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东风日暖”和“闻吹笙”,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江行踏青的感受。
B.“无赖”本指人狡狯多诈,此指花开、柳舒实属假象,具有欺骗性。
C.“元亮井”“亚夫营”,均用典故,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不着痕迹。
D.“新滩流水”仿佛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是作者内心独特感受。
(7).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本诗则是以乐境反衬愁思,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参考答案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
(2)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3).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
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4).)杜甫、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A
(6).B
(7).诗人在首联联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是以乐境写哀思,反而使愁情更浓。(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意思对即可)
篇12:《李商隐 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李商隐 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2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3)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2分)参考答案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参考答案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
(2)(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3)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
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