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集锦11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集锦11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本文共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

篇1: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

高二物理分子动理论单元测试题

1.只要知道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就可以估算出气体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A.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

C.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质量和体积

D.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

2.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液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虽然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它能反映出分子的运动规律

C.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这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

D.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所以布朗运动也叫做热运动

3.较大的悬浮颗粒不做布朗运动,是由于:

A.液体分子不一定与颗粒碰撞

B.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对颗粒的冲力的平均效果相互平衡

C.颗粒的质量,不易改变运动状态

D.颗粒分子本身的热运动缓慢

4.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墨汁,经过一段时间后墨汁均匀分布在水中,这是由于:

A.水分子间空隙太大造成的

B.水分子和碳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不平衡造成的.

C.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D.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5.两个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设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在整个移动过程中:

A.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将逐渐增大

B.分子间距减小,分子力先增大再减小

C.外力克服分子力做功

D.前阶段分子力做正功,后阶段外力克服分子力做功

6.某人做一次深呼吸,吸进400 cm3。的空气,据此估算出他吸进的空气分子的总数为个(取两位有效数字).

7.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分别为M和ρ,则该物质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和单位质量的分子数分别是 和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8.已知地球半径R=6.4×106米,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大气压

P0=1.O×lO5Pa,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2.9×lO-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

NA=6×1023个/mol,请估算地球周围大气层空气分子个数(大气绝大部分聚集在地表附近,保留整数).

综合训练:1.B 2.B 3.BC 4.C 5.AD 6.1.1×1022 7.NAp/M、NA/M 8.1×1044

篇2:高二下册物理机械振动单元过关测试题

高二下册物理机械振动单元过关测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4分,满分40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有的有几个是正确的。将正确选项的序号选出填入题后的括号中。全部选对的得4分,部分选对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大的物理量是( )

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 B、振子的位移

C、振子的速度 D、振子的加速度

2.图1表示一个弹簧振子作受迫振动时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 )

A.振子振动频率为f2时,它处于共振状态

B.驱动力的频率为f3时,振子振动的频率为f2

C.假如撤去驱动力让振子作自由振动,它的频率是f3

D.振子作自由振动时,频率可以是f1、f2、f3

3.当摆角很小时(100),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此时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是( )

A.摆球重力与摆线拉力的合力

B.摆线拉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

C.摆球重力、摆线拉力及摆球所受向心力的合力

D.摆球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

4.如图2所示,是一个单摆(10o),其周期为T,则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把摆球的质量增加一倍,其周期变小

B.把摆角变小时,则周期也变小

C.此摆由OB运动的时间为T/4

D.摆球BO时,动能向势能转化

5.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先后以相同的速度依次通过A、B两点,历时1s,质点通过B点后再经过1s又第2次通过B点,在这两秒钟内,质点通过的总路程为12cm,则质点的振动周期和振幅分别为( )

A.3s,6cm B.4s,6cm C.4s,9cm D.2s,8cm

6.一个弹簧振子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简谐运动,其中有两个时刻弹簧对振子的弹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那么这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 )

A.速度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加速度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位移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以上三项都不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其质量为m,最大速率为v,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系统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mv2

B.当振子的速率减为 时,此振动系统的弹性势能为

C.从某时刻起,在半个周期内,弹力做的功可能不为零

D.从某时刻起,在半个周期内,弹力做的功一定为 mv2

8.如图3表示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t2时刻的速度相同

B.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速度和加速度方向是相同的

C.从t2到t3这段时间内,速度变大,加速度变小

D.t1、t3时刻的速度大小是相同的。

9.如图4所示,两个单摆 和 的摆长 ,将它们都拉离竖直方向一个很小的角度 然后释放,那么这两个摆球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 的大小和经历时间 应满足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满分12分;将正确、完整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横线中。)

10.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8 cm,频率为0.5 Hz,在t=0时,位移是4 cm,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则用正弦函数表示的振动方程为 .

11.一水平弹簧振子的小球的质量 k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N/m ,振子的振动图象如图6所示,在 s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在 s 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速度的方向为____________。

12.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不同摆长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并以L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做出了 图线,如图7所示,由此图线可知重力加速度为 。

三.科学探究与实验(本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13.(1)用如图8甲所示实验装置演示单摆的振动图象,细沙从摆动的漏斗的底部均匀下落,纸板沿着跟摆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匀速移动,落在纸板上的沙排成粗细变化的一条曲线如图8乙,观察这条细沙曲线,找出其形态特征,并由此说明这个沙摆的摆动规律。(要求列出两条,为叙述方便,可在图上标注字母)

①细沙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沙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沙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沙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有两位位同学分别使用同一套仪器观察单摆作简谐运动时的振动图象,已知两人实验时都未重新调整摆长,落在木板上的细砂形成的曲线如图8丙、丁所示.两曲线不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⑴ 除用铁夹、铁架台、带中心孔的金属小球和细线这些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本实验中,如下哪些措施是必要的_______________

A.测周期时,单摆的摆角应大于10

B.测周期时,应取摆球通过最低点处来测量摆球全振动3050次的时间

C.装置单摆时,摆线应尽可能长些,摆球应尽可能小些而质量大些,且用夹板夹紧摆线

D.测摆长时,应将单摆悬挂起来,用刻度尺和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球心到悬点的距离

E.测摆长时,为了测量方便,应将单摆放在桌面上,拉直后用米尺测出摆球球心到摆线某点O的长度作为摆长,然后将单摆从O点吊起。

⑶ 如果在实验中误将摆线长度当成了摆长,那么所测重力加速度将________(偏大、偏小)。如果在实验中,误将振动31次的时间计成了32次的时间,那么所测重力加速度将________(偏大、偏小)。

四、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8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或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8分)如图9所示是一个单摆的振动图象,根据图象所给的数据,试求:

(1)振幅;

(2)周期;

(3)单摆的摆长;

(4)A、B、C三点所表示的对应位置中,在哪个位置上摆球的速度最大,在哪个位置上回复力产生的加速度最大?它们的方向如何?(g=9.8m/s2)

16.(10分)如图10所示,在O点悬有一细绳,绳上串着一个小球B,并能顺着绳子滑下,在O点正下方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圆心位置恰好在O点,在弧形轨道上接近处有另一个小球A,令A、B两球同时开始无初速释放,假如A球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时正好能够和B球碰上,则B球与绳之间的摩擦力与B球重力大小之比是多少?(计算时取 , )

17. (10分)如图11所示,质量为 的密度计,上部粗细均匀,横截面积为 ,漂浮在密度为 的液体中.现将密度计轻轻按下一段后放手,密度计上、下起伏.若不计液体的阻力,试证明密度计做的是简谐振动.

18.(10分)将一测力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就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图14甲表示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沿固定的光滑半球形容器内壁在竖直平面的A、之间来回滑动, 点与O点连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夹角相等且都为 , 很小。图14乙表示滑块对器壁的压力F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且图中 为滑块从A点开始运动的时刻,试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中)所给的信息。

求:(1)容器的半径;

(2)小滑块的质量;

(3)滑块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

篇3: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篇4: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物理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要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种情形与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压缩,弹性势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间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这种情况与弹簧被拉伸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拉伸,Ep增大。

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分子间距离以r0为数值基准,r不论减小或增大,分子势能都增大。所以说,分子在平衡位置处是分子势能最低点。如果分子间距离是无限远时,取分子势能为零值,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而且距离减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在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势能增大。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甚至为正值。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势能最小。

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体积变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 60km/h

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果传递给物体的热量用Q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量是ΔE,那么,Q=ΔE。

热量的`计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两个公式分别是物质熔解和汽化时热量的计算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去的单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这过程中这杯水的内能有一定量的变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也可以使这杯水从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这样,水的内能会有相同的变化量。两种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我们无法区别是哪种方式使这杯水的内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虽然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热传递的过程只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课上练习:

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

(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2)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

(3)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一定相同。

(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

(6)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7)摩擦铁丝发热,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

答案:(1)、(2)是对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而物体的内能不变。

(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内能不变。

答案:以上四个结论都不对。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内能。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四)说明

这节课是概念性很强的课,又不是从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的课。对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所以课上要讲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内能、热量等概念的意义,并且要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篇5: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设计有哪些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难点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方法运用 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教具和媒体 教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

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

--说明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

用课件1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在运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回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课题播放课件1并提问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以肯定,并说明所代表的内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说明:在第十章中已经采用拟人的方法学习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分子的运动规律仔细观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

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

课题探究

一、提出问题

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讨论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知道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研究?汇总学生讨论情况回忆思考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二、研究方法类比法选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容易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研究方法

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观察交流

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草鱼

三、形成假说

1.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草鱼运动的越快(水温不能超过鱼的承受极限温度)

2.分子的运动快慢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通过观察探究得到鱼的运动规律,类推得出分子运动规律的假说,学生非常容易而且自然通过课件2形象地展示水的温度对草鱼的运动快慢的影响,加深实验印象,同时可以顺理成章地过度到分子的运动。

1.展示实物:两杯盛有等量水和草鱼的水杯,但两杯水中的小草鱼运动快慢不同。

2.引导学生探究并得出结论。

3.播放课件2:鱼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引导学生类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播放课件3:分子的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1.观察并猜想交流:什么原因引起鱼的运动快慢不同?

2.实验探究

两组学生通过用手试摸、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得出鱼的运动规律。

3.观察课件并类推出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4.观察课件并形成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的假说。

四、利用假说推断如果上述假说成立,那么会出现:品红使热水变色比冷水快。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出问题:如果上面的假说成立,等量的品红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回忆化学知识:品红使水变色对问题进行猜想。

五、实验检验

遇过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说的推断是否正确,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合作能力。通过生活中相关的实例进一步证明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使结论由特殊到一般,具有普遍性;给学生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实验中应注意控制变量。

利用实验现象和课件4(扩散现象的微观分析以及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分析总结出结论。

提问:还有什么现象或实验能够证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分析观察到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讨论回答生活中大量温度影响扩散现象发生快慢的实例。

六、得到结论通过假说推断的正确性来证明假说的正确,这是物理、教学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正确关系,给出结论和本节课的课题:

分子热运动

并解释为什么称为“热运动”分析

理解

评估与反思1.在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过程中,经历的思维探究程序:提出问题─类比─形成假说─进行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用到的研究方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小结。

播放课件5进行简单总结,同时进行情感教育,说明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光的色散时曾用到这样的思维探究过程。小组讨论后自行小结。

总结研究方法时具体说明在什么环节或问题中是如何运用的。

计15-1 分子热运动

问题:分子的运动规律?

类比:草鱼的运动规律:水温越高,草鱼运动越快

假说:分子运动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推断:品红使热水变色比冷水快

实验:冷水+品红

热水+品红 扩散现象

结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篇6:成人高考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重点

成人高考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重点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篇7:九年级上册物理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

(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有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内能和热量

内能:①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②大小关系: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改变物体内的方法: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2、热传递: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就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① 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 传递过程中的实质:是能量转移(热量)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焦

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J/kg

Q=mq (注:Q的单位:J , m的单位:kg , q的单位J/kg)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初中生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比其他学科,物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性更强,考试卷子试题非常综合,即在同一道题中会考察到多个考点。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电功率这部分内容时总觉得很难,这是因为电功率的很多问题,需要与欧姆定律结合起来使用,还需要把不同的电路状态分析清楚,也就是说电路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因此要重视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下练习,加强学习自主性

物理这一科属于逻辑性非常强的一科,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将物理学好了,初中的这几本课本能够很轻松的从前往后的讲知识点穿连起来。同时,物理也是一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一科,要想更好的学习好物理,课下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简单的运动知识点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择的标准物体。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5 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篇8:高二物理选修单元测试题

高二物理选修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导体在_______________中做_______________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_______________.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是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能.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__方向和_______________方向有关.

3.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______现象之间的关系,它是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外力移动导体_______________同时产生了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方面得到了_______________,同时消耗了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说法,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导体只要在磁场中运动,就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B.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就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运动,就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2.要改变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下面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改变磁场强弱

B.只改变磁场方向或切割磁感线方向

C.改变切割磁感线的速度

D.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方向

3.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篇9:高二物理下册单元测试题

高二物理下册单元测试题精选

1. 在闭合电路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 )

A.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B.当外电路断开时,路端电压等于零

C.当外电路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趋近于∞

D.当外电阻增大时,路端电压也增大

2. 有一电动势为3V,内阻不能忽略的电池两端接一电阻R,1C电荷通过R时.在R上产生的热量( B )

A.大于3J B.小于3J

C.等于3J

D.电源内阻未知,无法确定

3. 如图所示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U-I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

A.电动势E1=E2,短路电流I1>I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r1

4. 超导限流器是一种短路故障电流限制装置,它由超导部件R1和限流电阻R2并联组成,原理图如图所示,当通过超导部件的电流大于其临界电流IC时,超导部件由超导态(可认为电阻为零)转变为正常态(可认为是一个纯电阻),以此来限制电力系统的故障电流。超导部件正常态电阻R1 = 7.5Ω,临界电流IC = 0.6A,限流电阻R2 = 15Ω,灯泡L上标有“6V 3W”,电源电动势E = 6V,内阻r = 1Ω,原来灯泡正常工作,若灯泡L突然发生短路,则( C )

A.灯泡L短路前通过R1的电流为 1 3 A

B.灯泡L短路后超导部件电阻为零

C.灯泡L的短路后通过R1的'电流为23A

D.灯泡L短路后通过R1的电流为1A

5.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动势E = 6V,内阻r = 2Ω,电阻R1 = 12Ω,R2 = 6Ω,电容器的电容C = 2.4μF.开始时,开关S闭合,待电路稳定后,再断开开关S,则断开S后流过R1的电荷量是 ( A )

A.3.2×10-6C B.4.8×10-6C

C.6.4×10-5C D.1.44×10-5C

6. 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事:电筒里的电池用旧了,舍不得扔掉,便装一节新电池配一节旧电池继续使用,测量可以发现新旧电池的电动势确实相差不大,而新旧电池的内阻相差较大,设数据如下:新电池E1 = 1.5V,r1 = 1.0Ω,旧电池的电动势仍近似认为E2 = 1.5V,r1 = 5.0Ω(实际可能更大),手电筒小电珠为“3V3W”,如图连接(电池串联E总 = E1+E2,r总 = r1 + r2)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新电池电源的总功率比旧电池电源总功率大

B.如此连接能更充分地利用旧电池的电能

C.小灯泡的亮度比用一节新电池来供电稍有增加

D.旧电池变成了消耗电能的用电器

7. 把一个滑动变阻器与理想电流表串联后再与理想电压表并联,然后接于一个电池的两极上.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读数是0.3 A,电压表的读数是2.8 V;当滑动头移到另一位置时,电流表读数是0.4 A,电压表读数是2.6 V.试求该自制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E = U1 + I1r

E = U2 + I2r

联立解得

E = I1U2 – I2U1I1 – I2 = 3.4V r = U2 – U1I1 – I2 =2

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电动势E=6V,内阻不计的电池组向电阻R0=20Ω,额电压U0=4.5V的灯泡供电,求:

(1)要使系统的效率不低于 0=0.6,变阻器的阻值及它应承受的最大电流是多大?

(2)处于额定电压下的灯泡和电池组的最大可能效率是多少?它们同时适当选择的变阻器如何连接,才能取得最大效率?

篇10: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第一部分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第二部分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归纳

1.扩散现象: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1)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3.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分子间平衡距离时,

引力=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3)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4)当分子间距离远远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5.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都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经典例题:解释下列现象。

1.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2.筷子为什么不易被弯曲。

解析:1.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筷子不易被弯曲,当用力弯曲筷子时,压缩一侧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起作用,相反的一侧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起作用,当撤去外力时,筷子恢复原状。所以筷子不易被弯曲。

篇11:部分高二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部分高二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1、如图所示在直线PQ周围出现了一组闭合的电场线,则可判定

A.由QP的电流迅速增强

B.由QP的电流迅速减弱

C.由PQ的磁场迅速增强

D.由PQ的磁场迅速减弱

2.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电场周围一定产生磁场,磁场周围一定产生电场

B.在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

C.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

D.振荡的'电场一定产生同频率振荡的磁场

3.关于电磁波和电磁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它周围空间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

B.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C.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依赖于媒介传播

D.只要空间向某个区域有振荡的电场或磁场,就能产生电磁波

4、雷达采用微波的原因是( )

微波具有很高的效率

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微波的反射性强

微波比其他电磁波传播的距离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