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4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4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本文共14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1: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在物理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电磁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物理教育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解决应对的办法,摸索提高电磁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电磁学教学;静电场;稳恒磁场

电磁学作为物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光学、电动力学、电工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电磁学承接了力学中关于物体的受力、做功、运动规律等内容的分析,同时也增加了对“场”这一抽象概念的处理,需要有较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高等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它又具有较强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生普遍反映电磁学难懂难学。分析其中原因并设法解决,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不断摸索,发现学生学习电磁学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原因,现对其进行逐个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理论学习脱离了实际,一味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推算,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明确,不了解该学科的历史背景、现实应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电磁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工业生产、生活、医疗、科研及国防建设诸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介绍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通过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对电磁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事迹,了解他们的科学研究历程,学习他们崇尚理性、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实验发现电磁波,马可尼发明电报,推动着人类通讯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从直流发电机的发明到交流发电机的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将其他能源转换为便于储存运输的电能的途径,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在涉及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也可适时联系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静电屏蔽这一知识点时,引入电工工作服的使用原理,并让学生查找其他类似应用实例;又如学习电介质的极化时,插入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的禁忌及其原因等,增加生活常识。如此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学以致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结合物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联系《新课标》对电磁学内容的要求,分析近年高考理综卷中电磁学所占的比例,介绍近年高考电磁学的热门考点、考试题型,比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类题型是近年高考理综物理卷中的常客,对电路的分析或常见仪表的结构、使用也是常见考题。这样既可强化其专业意识,也可提高学生对电磁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动力。

2高等数学知识准备不足

电磁学难学还在于这门课程对高等数学的要求高,需要掌握微积分、矢量运算、线性代数、坐标系转换等多项内容,其中高等数学微积分是处理大学物理各门专业课程最基本的数学工具,如果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增加专业学习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在学习电磁学的同时,部分高等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未能及时跟进。比如在电磁学第一章就要求运用多重积分计算电场强度和电场强度通量,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学习都要等到下半学期才能进行,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倍感吃力。在电磁学中涉及各种对称性问题的处理,不同对称特点的问题需要用适当的坐标系,使处理问题更加简便。如当带电体具有球状或半球状外形时,若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选用球坐标会使问题的处理更为便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同样面临相关高等数学知识尚未学习的难题,解决办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调整培养方案,将电磁学课程开设时间往后延。但若采用这种方法,仅能解决电磁学一门课程的问题,却会影响光学、电动力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这种方法难以被采纳。方法二: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尚未学习但需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但这样会占用一些理论教学课时,增加教学难度,需要教师能处理好教学课时安排,较好地掌控教学进度。方法三:通过物理思想简化数学计算。如运用叠加原理处理电场问题时,若已知线电荷电场的分布,把面电荷看成线电荷的集合,同理也可把体电荷分解为面电荷的叠加,便于将多重积分替换为一重积分,降低计算难度。方法四:用几何的方法,尽量把积分变量变成角变量,进行三角函数积分,将数学计算化繁为简。[3]方法五: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时,尽量用高斯定理或安培环路定理解决问题。如常见的求解具有轴对称、面对称、球对称等对称性的静电场电场强度时,采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可以避免多重积分和坐标系的选取问题。即使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但如何灵活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各种电磁学问题仍是个难题。如微积分的运用,学生先要熟悉电磁学的定理、定律,根据给定条件建立微分式或积分式乃至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还要根据物理过程的给定条件确定初始条件和积分上下限,物理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工具双管齐下方能求解出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多做示范、练习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让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找出规律,直至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4]

3对课程内容结构认识不足

电磁学内容抽象繁多,题型灵活多变,若对课程整体内容没有深入了解,容易望而生畏。纵观电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场”和“路”这两大块内容,而“路”即电路部分将在后续的电工学等课程里作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场”即电磁场这部分。按照惯例,通常遵循静电场――>稳衡磁场――>变化的电磁场这样的教学次序,静电场与稳衡磁场不管是在概念、定理定律等内容结构方面,还是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称性分析,在学习静电场的基础上,对比学习稳恒磁场,分析两种场的异同,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电磁学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不明确

同其他学科一样,电磁学有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思路对学好电磁学极为重要。电磁学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比较固定,以静电场和稳衡磁场为例,静电场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三种:利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定义和电场叠加原理计算,原则上可以计算任意静电场,但计算通常较繁琐;利用高斯定理计算,需电场具有某些对称性才方便计算;利用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计算。静电场分真空中、有导体时和有电介质时三种情况,计算真空中的情况最为简单,有导体时需考虑静电感应效应,有电介质时则需考虑极化效应。稳衡磁场分真空中、有磁介质时的情况,计算稳恒磁场的常用方法有:利用毕-萨定律和磁场叠加原理计算,原则上可以计算任意恒定电流分布产生的磁场;利用安培环路定律计算,需磁场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才便于计算。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时对应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用上述第一种方法计算稳恒磁场时的基本思路通常是这样。第一步:将各种电流分布分割为电流元;第二步:利用毕-萨定律和磁场叠加原理建立积分式,并根据已知条件设定积分上下限;第三步:计算积分结果。为简化计算,第一步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将旋转的带电圆盘分割为带电圆环,无限长通电圆柱面可分割成无限长通电直导线,大大降低积分难度。如用安培环路定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则为:第一步,对称性分析;第二步,选取合适的积分环路;第三步,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建立积分方程;第四步,求解方程。其中前两步最为关键。[5]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才能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妨先教会学生部分基本方法和思路并通过练习不断熟悉,再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摸索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视掌握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造成电磁学难教难学问题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并有信心学好电磁学。通过教学实践,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同时也在不增加学习难度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有助于物理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凡。《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0(5):133~136。

[2]宋德生,李国栋。电磁学发展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4。

[3]马文蔚。物理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2。

[4]王玉琢。《物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9(2):12~13,88。

[5]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篇2: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1.1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整体评价

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得出对田径课程有效性的可靠意见。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90%以上)的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是很满意的,仅仅有3.5%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满意,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收获到知识与技能,说明现在我国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1]但是,有四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田径教学课程根本就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有效性很差。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2 田径课程学习前后的成绩比较

评价课程有效性,学生是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才有更好的认识。课程的教学有效程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程度成正比。学生进步越大,对课程的评价就越高。经调查,大约九成的学生对所学的田径课程很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了进步,课程是有价值的,具有其实际有效性。

1.3 田径课程学习后独立完成该项目教学的效能感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能否运用到其教学中,反映着这个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程度。当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田径课程以后,有92%的学生表示可以独立进行教学,完全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仅仅占了总数的7.5%。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比例不大,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很有成效的。根据调查数据反映,84%的学生认为田径课程掌控的能力还稍有欠缺,这反映出田径课程大有改进之处,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填补。

2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本科期间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看法

2.1 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整体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很满意的,这就说明田径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多数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满意是由于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或训练。仅有2位教师表示不满意。

2.2 田径课程内容能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比例

当前,我国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不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从毕业的教师来看,如果说田径课程中的内容无法应用到实践教学,那这个课就没有教学有效性。有 95%的教师反映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大,也说明了田径课程的有效性不高。[2]

3 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获得了很多学生与教师的认可,但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在校学生、体育教师分别以自己的角度,结合田径教学的实际特点,提出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3.1 体育教育专业特殊性因素

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注重教法与教学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生、教师的认同率出入不大,都比较认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教师对该影响因素体会较深刻。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内容相对较多,田径课程运动项目较多,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面面俱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田径课程教师都表示,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有效性,学生没有时间对每个项目去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教师只能授其以大概。从统计结果来看,若要改变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需要各个高校的高层更多的关注。[3]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中小学对田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学校和学生对田径课程的重视力度有所下降。

3.2 教师因素及分析

教师是影响田径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因素对田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要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修养。较高的个人魅力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享受学习,使课堂更加有效。个人魅力明显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并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所以说,田径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有效增强田径课程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影响着高校田径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是做到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行为当中,就可以获得有效的田径教学,反之,要是在田径课程中以教代学,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就会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田径专业理论知识是田径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体育教师要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使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明显。田径课程大多为实践技能的教学,田径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要有高度,有较多的运动训练经验,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使有效性最大。此外,教师的责任感也大大地影响田径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责任感、教学严格的教师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田径知识到实践教学工作中,从而直接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3.3 学生因素及分析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因素影响到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能与技能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有好的体能和技能基础,会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积极的影响。[5]同时,体育的学习策略是制约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合理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教学内容,使田径课程的教学更加有效。田径教师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带动其学习策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受专业理念的影响,忽略了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这样是错误的。体育田径课程要掌握的基础是田径教学方法,重点提高运动技能。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田径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有效优化课堂的结构,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合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3: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数据结构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4: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数据结构教学质量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敏,陈天.“数据结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2).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

【摘要】慕课是一种规模大的在线开放课程,是教育领域的热点,为了实施教育心理学慕课,本位对慕课的教学现状、优势以及变革进行探讨,进而研究慕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将研究结果进行成功运用,能够积极推动我国教学心理学慕课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慕课;在线教育;教育心理学

一、教学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高校教学心理学教学中,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考试是考核评价方式,和传统方式比较,进步虽然很大,但信息时代下,这种教育还是不够先进,局限性大。慕课出现后,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在教育心理学发展方面有了全新的教学方案。

(一)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心理学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要学习的课程,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属于选修课程,学习者仅限于选修的学生,受众少。慕课的出现,运用互联网移动云技术等,建立云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心理学打破传统小范围教学的模式,以开放性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汇集学者智慧。

目前,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再加上一些案例,这样的教学缺乏信息量,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慕课的出现,突破了一个教师的局限,将教师、学校、心理学机构以及一些个人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共享,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我们只需通过PC、ipad等移动设备,就能进入教育云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三)教育人性化。

“育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自觉、自动、发展和会创造的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灌输和强制的方法已经落后了。慕课的出现,自主选择是其特征,同时也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慕课视域下,更加注重学习者,他们不受强迫和控制,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另外,慕课视域下,学习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学习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重复学习。

(四)加强互动交流。

传统教学中,备课和案例收集是准备工作,并且利用大部分时间讲授,给学生的交流时间少。慕课视域下,会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这时的教学互动为主、讲授为辅,师生沟通增强。另外,慕课也拓宽了生生间沟通渠道,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

二、慕课教学模式变革

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传统强调“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慕课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变革,使之与慕课相适应。

(一)多层次教学目标。

慕课视域下,传统模式需要改变,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根本性革新。慕课的.学习者中,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证书和学分,另一类是自身学习意愿。因此,教学目标要分层。同时,还需利用教育心理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是慕课的明显特征,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学习,课堂生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侧重分享、探讨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将直接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进行结合,颠倒知识传授和内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与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翻转课堂中,研究学生个性,针对性提供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三)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教学手段、资源、环境和策略等进行混合,教师主导、学生占据主体的教学活动。传统模式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两者优势互补,最终获取最佳的效果。因此,要以慕课为契机,实现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渴望的教学活动混合化。(四)引导者。慕课视域下,作为教学参与者的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以前是传播知识,现在是引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况和导航信息。教育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引导、指导拓展活动并对学习者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等,以慕课资源作为载体,自主学习为中心,实现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慕课教学资源开发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不仅复杂并且多层次,下层构成上层并存在着交叉知识。因此,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广泛涉猎,吸收其他教材和资源的优点。慕课遵循建构理论不断发展,就需要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新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的推广,必须考虑受众学习者的需求,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涵盖宏观、微观、家庭和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建设相关规范。

在慕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中,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使慕课资源开发过程更加合理、清晰,同时也能避免开发重复和开发的无序性。慕课资源开发中,既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慕课的开发有序并且有效。

(三)微课作为补充。

和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精炼、生动、有序的特点,可以作为慕课的教学形式之一。教育心理学有很多独立的小知识点,利用微课,可以将这些内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微时间进行消化。因此慕课资源开发时,可以考虑将微课作为补充,在不破坏知识完整性前提下,将一些小知识点做成微课,不仅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同时也适合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人员使用。

结语

当今时代,移动学习是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零碎时间里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资源的获取。慕课这种新的方式,不仅切合学生需求,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使移动学习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珊,邢涛.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06).

[2]周晓蓉.慕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翻转服务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13).

篇6: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笔者深入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将JiTT理念引入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利用网络在课堂内外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JiTT;同伴教学法

《大学物理》是一门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时空观和物质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该课程的涵盖面广,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学生普遍感觉《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的相关模式来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教学的最终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JiTT教学理念,对JiTT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前缺少预习

课前预习是大学物理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学习时喜欢生搬硬套公式,对于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学习内容变得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兴趣,对课程的总体框架缺乏理解。再加上现在的大学课程较多,学习时间紧张,课前预习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二)课堂互动交流少

大学物理课程涵盖面广,内容多,学时紧张,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在下面看书,由于没有预习,无法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与教师进行师生互动了。

(三)学生信息反馈慢

在课堂上,教师教了多少,并不代表学生就学了多少,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一般只能通过课下答疑,课后作业,来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滞后,不能够依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另外,传统教学中,大学教师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少,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是依据教材或经验。

二、“JiTT”的相关教学理念

“JiTT”,即:Just-in-TimeTeaching,此项教学理念被称之为:“及时性教学”或“适时性教学”,这是建立于“基于网络的学习性任务”及“学习者的主动的学习课堂”这两者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比较新型教与学的相关策略[1],是非常充分的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典范。JiTT比较充分地体现出:BlendingLearning的本质性的特点,即: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于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两者的各自的优势相结合起来。既是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教学、启发教学、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于创造性等。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同认识是:只有将这两者相互结合于一起,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性的效果[2]。

三、基于“JiTT”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JiTT理念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课堂外与课堂内的反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网络的课前预习反馈

基于网络的反馈是JiTT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组成要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预习的题目,并利用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平台公布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论文、专著、课件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可随时查看。学生在预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预习题目,并通过网络进行提交,还可以在上课之前将自己在预习中的出现的问题用电子邮件反馈给相关的任课教师。教师通过网络材料,在上课之前能够比较及时地去查看学生的反馈的材料,了解学生自学的水平以及常见的错误,从而根据预习情况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二)利用同伴讨论的课堂教学反馈

JiTT要求教师利用课堂上开展各类的讨论以及辩论―――包括教师及学生两者间的、学生及学生两者间的、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及辩论等。其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深入理解性及掌握点,最重要的是力图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提高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等问题。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班的需要,在大学物理课堂上,结合同伴教学法来开展本阶段的教学。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tion,PI)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它变传统单一的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探究问题。基于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后达到的程度为起点组织教学,教师不再介绍教材上已有的定义、推导和例题,而是只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将一节课时间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比较关键性的概念设计,教师在讲授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后,给出一个比较概念性的测试题,学员自主得出答案,并伴随着课上讨论。只有当举手显示的正确比例占绝大多数,教员才会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比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更为有效。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来,倾听、提问学生,了解学生们对自己的答案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在课堂上直接得到学生对概念理解程度的反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效。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评价方式的改革,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较传统的、单一的笔试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来衡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的发挥JiTT教学法的作用,采用了比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的成绩:预习反馈:占比(10%),课堂表现:占比(20%),作业:占比(10%),期末测试:占比(60%)。

1.预习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交的预习题目方面,观察到学生是否真正认真完成了预习的教学任务,并且作出相应的记录工作,对预习时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分数奖励。

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之上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同伴互动中来,是否能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项是评测的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3.作业情况:一般是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4.期末测试: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测试,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由此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语

基于“JiTT”理念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优势,大大地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相关限制,是一种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模式的授课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JiTT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1):39-43.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3):5-10.

[3]何克抗,刘春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12):9-13.

[4]张萍,Eric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8).

篇7:物理教育专业描述介绍课程就业

物理教育专业描述介绍课程就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中物理教师。

二、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具有较强的自我拓展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基本的`教育规律和科学研究方法,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中学物理教学法、电工学、电子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

四、就业方向

中学物理及相关学科教学;电子及相关领域的研发、维护;教学及相关部门的管理。

五、学制

标准学制三年。

篇8:加强艺术课程建设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

长期以来,河南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因基础相对薄弱,借鉴国内艺术教育试点院校的经验很有必要。实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其具体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艺术课程,二是举办艺术讲座,三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开设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成为我们河南乃至全国许多普通高校开展艺术课程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艺术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全国试点院校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多种形式,但它们仍有这样的总体特征:第一是结合本校的实际,包括在校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要求方面的实际,也包括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方面的实际。第二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布局尽量合理并有侧重点,兼顾艺术教育中的认识与创造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实践都能获得提高。第三是保证所有本科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艺术课程的机会。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艺术课程执行相对应的成绩考核与学分管理,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这些试点院校除了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已逐步设置了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一点与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是一致的。最后是开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课程体系。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样包含着基础、应用或实践,创造与拓展等相关联的层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艺术的门类很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等。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艺术理论教学、艺术欣赏教学、艺术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了练习与作业,有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集体排练与合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表现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使各教学单位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的难题。如艺术教育归口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部门不健全,尚缺少有效的规划和领导,艺术课程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

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已完成了发动与试点阶段。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13号),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教育部特制订了公共艺术《课程方案》,可以说从此进入了走向规范化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各高校有或没有艺术教育的问题,而是艺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对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三个层次”的探讨,不仅涉及一般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先修或后续、基础与拓展等共性问题,更关系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定位问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上,同时使特长生有发展的空间。基于这个认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做法是为大一学生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保证了大学生能在低年级就普遍地接受必要的艺术基础教育。清华大学等院校还为各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门类的任意性选修课,使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思维与艺术技能进一步拓展。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为特长生开设艺术辅修专业,使本校艺术课程形成完整的层次体系,更是走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前列。这就是“三个层次”的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门类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是否合理,存在着需求与条件、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是回避矛盾还是解决矛盾,对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部门是个考验。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倾向。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学习欲望关系到教学资源是否具备。对于教学规模较小的院校,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有的院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方面要求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并为他们拓展教学范围提供学习进修和教学观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教学场地的建设上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院校合作,资源共享”是一个更积极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北京服装学院附近的几所高等学校,实行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后艺术课程由艺术师资与设施相对集中的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院校则倾向于在本校内形成合理的、门类相对齐全的.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七大艺术门类设置,已经做到了艺术门类相对齐全。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让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接受艺术教育,使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门类布局向更宽广的方向发展。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美术、舞蹈仍是最基础的,必修课程的需求是合乎情理的。还有一种形式被国内许多院校所认同,这就是在解决基础必修课的同时,有规划地开设系列的艺术讲座。由于考虑了课程体系,除了反映动态的专题讲座外,“约题讲座”成为这个艺术讲座的重要部分。

这些讲座满足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发挥了支撑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作用。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授课类型问题是清华大学开展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教学按授课类型分为理论型欣赏课、实践型技巧课、合作型排练课。这就是“三个类型”的模式。尽管各校侧重点不同,但这种探索说明高等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组建已深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课程划分成类型是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这对我们河南各高校在构筑各自的艺术课程体系时具有参照意义。

参加过和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的许多同志,在巡回检查中都深感到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河南省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比课堂教学更活跃些,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艺术任选课的院校比开设艺术必修课的院校要多,艺术教学的研究课题中针对专门课程的比较多,针对建设完整课程体系的极少,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如不及时扭转,会导致方向性的失误。各高校工作深度上存在着差异,重要的尺度还是艺术课程建设问题,这项工作能够健康发展,才能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尽早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这个良好时机,使我们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个新飞跃。

篇9:中职德育课程情感教学研究教育论文

中职德育课程情感教学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职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学习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教师应在课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借助情感的优势对抗学生可能产生的厌学情绪,以提升教学效率。以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作用为铺垫,从教学内容发掘、教学活动组织两方面详细探讨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情感教学;课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更是为社会与家庭施加了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与行为异常,这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教学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开发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来提升德育课程的培养效果,而情感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情感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作用

(一)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对人产生身心干扰。具体来讲,情感主要从两方面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1)情感极性影响认知活动。人所反映的情绪是否积极用情感极性表示,如快乐、豁达等正极情绪有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而焦躁、厌恶等负极情绪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2)情感强度影响认知活动。即便是正极情绪,如果表现的度不合适,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情绪太低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于高亢的情绪同样不利于课程开展。实践表明,中等强度的情绪最有利于人类的智能活动。

(二)感染作用

一个人施予情感后,被施予的人能够接受到情感信号,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是感染作用。当受到正面情感感染后,人们的反应会较为积极,反之,其反应则较为消极。情感的感染作用能够在人群中蔓延或扩散,因此对群体教学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更是十分关键。

(三)动力作用

情感作为意识的产物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从而起到动力作用。一个人在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种情况下的行为强度和行动力度往往存在巨大差别。当人们正面情绪强度合理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会增强,潜能也会被调动起来,精力高涨;而当人们情绪低落时,则会对事物丧失信心,面对困难畏缩不前,丧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二、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掘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正面意识

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大纲范围内的教材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两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情感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具体来讲,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发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选定心理匹配度高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自身条件对情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摸清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努力将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融入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2)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主要可分两个环节实施:一是,展示情感。教师要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基本内容进行形象化展示,通过事迹讲述的方式来感动学生,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诱导情感。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所展示的情感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趁势诱发他们主动的积极情感,指导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优秀品质。

(二)利用教学活动组织,使学生经历情感体验

教学组织的情感处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释放人际交往优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组织的情感化:(1)合理组织教与学人员。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可对教与学人员进行重新组织、分配。在新的、合理的组合下,教师的情感教学策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能获得更为积极的体验。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差异等将其分为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交流促进情感与知识的融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2)调节课堂教学心理。教师要利用自身情绪感染、影响学生,借助言语与行动等手段调节学生听课的紧张度,做到授课有张有弛。如教师可调整班级座次,将小组排成圆形,教师立于中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授课,方便学生观察其表情,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出的情感以及教学内容。情感教学以人类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感交融的方式将课程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中职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的优势,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刘秀敏.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育功能实效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5).

篇10: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思想;统计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极大的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发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廖爱红;董平;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7):76-77.

[2]刘馨,宏皓.“统计学”认知教学与“统计大赛”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31(2):183-186.

[3]未良莉,王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9(1):123-125.

[4]冯金丽.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12):145-146.

[5]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4-85.

[6]张海波,黄世详.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24):66-68.

篇11: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

钢琴教学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音乐学专业的特点对钢琴课教学进行改革,方法要创新,内容要适用,使音乐专业钢琴课程结构框架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

钢琴课作为音乐学表演课程中重要的必修课程,关于其教学改革已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钢琴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但目前仍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你看,你看,钢琴课的“脸”1.学生方面。(1)从整体上来说,基础较差,大多数没有学过弹钢琴,钢琴的弹奏能力也比较差。(2)学生的练琴时间比较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学业负担较重。(3)少部分人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以前学过声乐、舞蹈,或者其他乐器的学生对钢琴教学的轻视。

2.教材方面。教材选用直接关系着老师教学的安排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目前,大部分高校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该教材几乎是套用音乐教育专业教材,没有体现音乐学专业的特殊需要,不能满足该专业对教材“个性化”的要求。

二“、绝胜一绵更一绵”

1.真正用手指“唱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点: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在弹奏一首乐曲前,必须做到“三看三查”,即“看谱号,看调号,看拍号”“;查临时变音机号,查表情术语记号,查指法”。第二,应该强调抓好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学习,包括:手指技术能力的训练;熟练掌握各种升降调的大调、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

(1)左膀―――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是集钢琴演奏技术、键盘和声技术以及伴奏造型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教授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我们经常用的练习曲教材包括: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流畅练习曲作品849等,这些练习曲的左手弹奏形式往往体现了即兴伴奏的常用音型。例如:车尔尼599中的No.12、No.17、No.61,849中的No.8、No.14等,左手弹奏体现了合弦式的伴奏音型;599中的No.13、No.15、No.25,849中的No.11、No.26等,左手弹奏体现了半分解式的伴奏音型;599中的`No.14、No.20、No.30,849中的No.2、No.7等,左手弹奏体现了分解式的伴奏音型。其次,强调和声知识在键盘上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教师要有侧重地把学生弹奏的作品,从伴奏的需要出发,与学生一起对作品本身及其和声功能进行分析。

(2)右臂―――钢琴教学法。“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对于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内容,指导自己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对于已具备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理论,使他们的迈向演奏水平的更高层。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种教学模式互相渗透。

(1)“一对一”授课。“一对一”授课是钢琴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对学生能做到细致的辅导和因材施教。如为了达到声音具有独立性和颗粒性,做到速度虽快,但手指松弛,同时保证身体、手臂、手腕的放松和手掌的支撑,耳朵倾听音色及眼睛快速看到下一个要弹的位置,并且重心随着弹到哪跟到哪。这一系列瞬间完成的事情,在初中级阶段,学生很难把握,教师必须对学生逐个训练,并且需要小组课与集体课的渗透与拓展。(2)小组课。这种授课形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给一年级新生上课时,弹奏时的姿态、肩膀、手臂的放松,手形等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课的形式,教师在钢琴前示范、讲解,学生坐在椅子上也能学习。在给布置相同作业的同学讲授乐曲的风格、速度、表情标记、曲式结构等内容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课的形式来完成。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布格缪勒的《骑士》时,教师先示范弹奏一遍,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乐曲的风格及曲式结构:一首雄壮威严的进行曲;A、B、A三段体,结尾有8小节后奏;A段包括a、b两个小段,每段8小节。教师弹奏b小段,学生唱节奏,同时让学生观察教师弹奏时的动感,弹得清楚,双手整齐,力量的强弱变化。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能把乐曲的重点、难点记下,课后练琴时能提高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事半功倍。(3)集体课。一是培养合作能力。集体课可以采用双钢琴,四手联弹,举办小型演奏会等形式,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音乐表演能力和伴奏能力,增强在音乐实践中的集体意识,又可以在集体教学中渗透人际交往及集体协作的能力。

二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加入钢琴艺术简史、钢琴作品欣赏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促进弹奏。欣赏内容可以以音乐史为背景,以钢琴艺术史为线索,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例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及中国优秀钢琴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力求将音乐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来。

总之,音乐学专业的钢琴教学是一门融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的重要学科,是学生学习各类音乐专业课的基础,应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钢琴艺术,2007.

[2]于晓曼.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探[J].华商,2007(23).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篇12:信息安全专业中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信息安全专业中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密码学作为一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的交叉学科,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学在信息科学中的重要应用。该文从密码学的特点出发,对密码学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教材选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密码学;信息安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6-0138-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以及网络银行和各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信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信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密码学已成为各类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有80多所高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100多所高校开设密码学课程[1]。由于密码学是一门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很难统一,给密码学课程的教学造成诸多困难,同时也是密码学课程教学中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1)密码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数学基础要求高。密码学课程前期需要学习信息论、计算复杂度和一些数学知识[2]。其中数学除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以外,还包括数论、抽象代数、代数编码、概率论、有限域等相关内容,这些数学知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侧重点难以把握。由于密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侧重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密码算法的理论计算,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而对于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又是以实验教学为主,对编程语言和计算复杂度要求较高。

3)密码学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大。密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典密码、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哈希函数、数字签名、密钥管理、密码协议等。古典密码与对称密码要求学生对置换、代换、有限域方面要深入理解与掌握;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对数论、概率论方面要求又比较高。对于其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密码应用等,则要求灵活使用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哈希函数等。

4)密码学知识更新速度快。自从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Rivest、Shamir和Adleman三人提出RSA公钥密码算法以来,密码学家又提出Rabin、Elgamal、ECC、NTRU等经典的公钥密码体制。近年来,由于其他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又出现一些新的密码技术,如量子密码、混沌密码、DNA密码等。

2密码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2.1教材选择

密码学教材种类繁多,而作者编写教材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密码算法的介绍,有的侧重于密码技术的应用。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在选择教材方面也有所差异,并且前置基础课程与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所以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前置课程的安排和培养目标的设置。对于理科专业,如数学专业,应该选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而对于工科专业,如通信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应该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材。

2.2理论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密码学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演示。理论教学是密码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密码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各个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面对信息安全专业密码学课程这些特点,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找准教学放方法,是密码学课程理论教学关键。

2.2.1教学理念

密码学课程内容多,算法的逻辑推理性强,学生难以掌握所有的算法。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密码算法,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密码学思维方式,使学生理解密码学的设计思想。如:分组密码算法的设计思路是使用置换密码与代换密码的组合,利用迭代的方式产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满足混淆与扩散原则;公钥密码体制的设计则是按照形式化的定义、精确的安全假设与严格的安全性证明三个原则来设计。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需要在各章节详细介绍少量经典的密码算法,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算法的来龙去脉与密码学家设计密码算法的思路,这就要求老师对密码学所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深刻理解密码学的设计思路与精髓。

2.2.2教学思路

对于主流的密码学教材,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古典密码、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哈希函数、数字签名、密钥管理、密码协议等[3]。这些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是松散的,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要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能够实现消息的保密性、完整性、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属性,这些安全属性是整个密码学知识体系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建立密码学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模型,然后进行讲授。

2.2.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笔记。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记住所讲授的密码算法,而无法使学生理解密码学的思想。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4]。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索、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

1)互动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是大多数课程所讨论并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学习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运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序列密码时,讲到序列密码的安全性是由種子密钥所产生密钥序列的性质决定的,可以通过互动启发式方法,让学生思考:密钥序列具有何种性质才能保证安全性?是否满足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就安全了?密钥序列和种子密钥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序列密码的设计思想。

2)小组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密码学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密码思想更是学生所欠缺的。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使学生从自身角度思考密码算法满足安全性的条件,以及明文、密文与密钥之间的关系,密文统计特性应满足的概率分布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并不一定能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极大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密码学的设计思想。

2.3实验教学

密码技术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密码学的特点决定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算法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程序设计,并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在密码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密码实验工具选择不合理与密码实验项目类型不明确的问题。

1)密码实验工具的选择。密码实验工具一般包括密码分析软件、密码实验教学软件、密码设计软件、密码算法的代码库等。在密码实验教学之前要确定密码实验的工具。当前,密码学的实验教学中大都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经典的密码算法,而密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密码算法的理解,以及掌握密码算法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不是简单地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这种做法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密码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应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密码实验工具,才能体现密码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比如对于古典密码算法,这些密码算法已经被破译,对于学生来说只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因此可以选择具有验证和分析作用的密码工具。CAP4软件就是一款合适的密码分析软件。对于DES,AES等对称密码算法,其加密流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选择具有可视化功能的密码工具,CrypTool的可视化演示功能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加解密运算的每一个流程。对于算法设计,不能只把实验项目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去编写代码。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密码算法库,例如OpenSSL、Miracl、Boten,NTL等[5]。

2)密码实验项目与类型的确定。实验项目类型一般分为演示或验证型、设计或综合型、研究或创新型三个层次。合理安排实验项目类型可以加深对密码算法的理解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多数高校的密码学实验项目类型都是简单的验证,老师在教师机演示,学生在学生机重新验证一遍。或者项目类型都是设计型,老师把实验项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编程。这两种简单的方式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密码学的实验类型要由实验项目来确定。安排密码实验项目时,应该由浅入深,首先安排简单的验证项目,比如古典密码算法,其次安排综合型项目,如RSA的实现等,最后安排研究型项目。研究型项目由老师确定一个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范围,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研究型项目选题可以依托学科竞赛来确定,比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

3结束语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密码学也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密码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安全专业密码学理论与实验课程,以及密码学前置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安全竞赛的一些经验,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密码学教学在教材选择、教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给出教学改进方案,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进方案能够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后珍,张焕国. 密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讨[J]. 高教学刊,(7):79-79.

[2] 丁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密码学教学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8(2):131-133.

[3] 李梦东. 《密码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15(3):61-66.

[4] 贾伟峰,杨礼波. 密码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 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6(3):169-170.

[5] 申丽君,王金双,陈融,等.CrypTool在密码学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36(A1):208-211.

篇13: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不断增多,并且在高校中设立了经济学相关学科,微观经济学就是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一系列行为可能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程。但在新时期下,课程本身难度的局限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微课教学模式因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

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

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

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传入国内,对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在此书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不仅更加灵活而且具有可重复性等多种优点。将微课教学引入到现代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实践,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微课资源较少等的限制,微课推广发展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在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成为多方研究的重点。

篇14: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体验式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我们从历年的工商专业毕业生了解到,有 90% 的经管类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了专业学习这里,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管理能力。谈及管理能力,其表现不外乎是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管理能力的获得是长期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经过经历、反思、提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这个学习规律提出的。

1 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 “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 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 “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 “填鸭”, “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 “体验式 “的教学。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 “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 “试错教学法”。

2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 1 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 “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 2 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 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 “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 3 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 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 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 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 4 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 “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 “试错”学习阶段; 反思、提炼阶段; 再实践、检验阶段。

3. 1 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 1 ∶ 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 2 “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 “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 3 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 “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 4 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商业银行因为其股权过于单一不仅引发了道德风险,也蕴含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4 结 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不像工科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托于实物体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是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往往依靠学生不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再通过反思、“试错”,从而形成自我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逃离 “理论大山”,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电子商务的领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决策、学会管理各种资源等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因此,开展体验课程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