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城南旧事教学教案(锦集4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城南旧事教学教案(锦集4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南旧事教学教案,本文共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南旧事教学教案

篇1:城南旧事教学教案

城南旧事教学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20世纪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的`社会面貌。

(二)词语解释:

英姿飒sà爽:形容威武豪迈,意气风发的神采。

摇曳yè:①晃荡;飘荡②逍遥

萧瑟s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②寂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tóng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三)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的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机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20世纪50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为台湾战后小说巨著,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

1.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

2.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

3.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小说。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方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精神,

以及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主题,不但一点不老“旧”,并且还十分新颖。

篇2: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篇3: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原文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感情。

2、了解全文的结构和线索。

3、体会原文的伏笔的运用。

一、引入

本文节选自台湾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

二、整体把握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2.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3.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1.“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一(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二(13-31)“我”想起爸爸逼“我”上学的事。2.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爱花。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起过去爸爸让单独去汇钱的事。3.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学生齐读讨论回答

三、探究写作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学生单独回答

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

肿胀(zhǒng)(zhàng)叮嘱(dīng)(zhǔ)恐惧(kǒng)(jù)骊歌(lí)告别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鸡毛掸子(dǎn)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玉簪花(zān)

篇4:《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采取多种办法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将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为此,我一上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后,我马上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向学生隆重推荐了此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一、课件出示骆驼队黑白图片,进入书中情境。

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这张图片很熟悉,我们一起来朗读图片下面的这段文字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将学生带入到名著的意境中)

(课件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在哪里见过这张图片和这段下面的文字?

抽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常,这段文字出自42岁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奶奶写作的《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当然由于印刷的版本不同,编排的顺序也有所不同,有的版本把这篇课本放在书的序言里,有的版本把它放在书的第一章,还有的版本把这篇课文放在书的后记里。不过,这都不影响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

师:我们来看看林海音奶奶她是怎样把自己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这部小说的:

(课件出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师导:书的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神韵。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或是“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柔美,或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切的美……正是这些美的文字,美的情趣,把我们单调的生活涂抹的五彩缤纷。感谢林奶奶,让我们品读到这么美妙的书籍。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

二、读书方法

1、看书名猜内容

师:一看到书名《城南旧事》,谁来大胆预测一下本书将会讲述什么故事?

(预设)生:《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2、初读浏览:了解大体内容

(1)作者

(课件出示)林海音女士的中年及童年画像

(字幕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2)看序言

师:(指书中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

(课件出示)“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用来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奶奶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师强调:只要读懂了序言,我们就好像找到了顺畅通读本书的一把金钥匙。

(3)引导学生看目录

师:(指着图书)《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生:目录上写得很清楚。《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出示课件)

目录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

《爸爸的花落了》

师强调:目录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本书的主要章节,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睹为快。

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下去更好地读懂这本书,于是搜集资料整理出《城南旧事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有些书还有内容提要、书后评论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初读浏览的部分。

3、细读品读。

(1)认识生字词。发现有不认识的字要及时查字典,注上拼音。在查字典时也不能只查拼音,对于这个生字的解释也要看一遍。

(2)学作笔记

a惠安馆(符号笔记)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人。

作符号笔记就是在书上做记号,标明重点,提出疑问或引起注意等。(当然这本书必须要是你自己的书才行,如果你看的不是自己的书,你可以专门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它们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做符号要选择自己熟悉、常用的符号来做,符号种类不要太多.常用符号一般有:——、……、△△△、()、“”、?等表示,”?”表示疑问;……、△△△,表示重点词;——、,表示重点句;()、“”,表示重点的几句或段。

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记不同的`内容,比如用红色标记重点,用黑色表示疑问。

b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断(批语笔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书中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预设)生: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

师:批语笔记就是将某部分内容的要点、疑问或补充记在书的空白处。比如对特殊词语的解释,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等。

C除了作笔记,在读一本书时,遇到优美的词句我们还会怎么做?

(预设)生:摘抄

师:这也是我们细读品读一本书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好词好句,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恰当地用到我们的作文中,会给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个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她

a(课件出示)林英子的照片——“我来给英子画幅像”

师:这就是同学们所说的英子,对照图片,你能否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已经了解到的英子的形象描摹一下?

生:(在提前下发的白纸上写——给1-2分钟)

写完后小组间交流。

指生读自己的描述:

(预设)(英子长着一张可爱的圆脸,双眸透着善良,面庞上永远挂着纯真的微笑的,她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再指生读、补充)

师小结: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她身上有着林海音女士童年的身影——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继续关注她吧。

师:那时的小英子才六岁,那是一个最爱玩耍的年龄,也肯定有在一起玩的伙伴,想知道她的玩伴吗?(生:想……)与他同龄的小伙伴叫妞儿。

b(课件出示)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着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你家住在那条胡同里?”“恩。”我说。“第几个门?”

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来玩。”

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

“怕什么,她又不吃人。”她仍然是笑笑的摇摇头。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内两人互读课文

B请用刚才老师讲的作符号笔记和批语笔记的方法去读上面这几段话。

C这段文字是小英子和妞儿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妞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生: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乖巧听话的妞儿。

(课件出示)妞儿的照片(和英子在一起)

师导:大家看,妞儿脸上显现出凝重的神色,与一旁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英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她的身世将会是怎样的呢?

(预设)生:不幸、悲惨、可怜……

师:想关注她命运的结局吗?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惠安馆》这一章节。

c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人物

师连接:除了英子和妞儿,书中还有不少令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人物。同学们下去后可以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去了解他们。

(4)摘抄

4.写读书感悟—--收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说:这是作者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写了5个故事。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读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看北京、看大人、看周遭的幸与不幸。而她带给我更多的却是感悟。这恐怕是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不仅让读者丰富了视野,还令读者有所感悟。我怀念起我的童年,怀念我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小镇、那时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我童年时留在我记忆的往事,如今不也是我的城南旧事?感谢《城南旧事》,给我一次回味当年的机会。

三、总结全课(教师语言渲染总结,播放音乐《送别》)

小说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如一篇淡雅的散文,似一首含蓄的诗。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曾经阅读了这部著作的每一位读者,而英子那总是洋溢着笑意的可爱而稚嫩的脸庞也如一幅娟美清新的画,永远地印在了每一位读者心灵的深处。八十多年前那一个个飘然而逝的人物,那一个个淡然若清风的故事,仿佛化作了一首余韵悠长的曲子萦绕在耳际,久久不绝……这本著作还被拍成了电影,并获得第三届电影“金鸡奖”。刚才你们听到的音乐就是电影的主题曲。

四、通过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布置作业

本书中还有《惠安馆》中的妞儿、秀贞,《兰姨娘》中的兰姨娘,《驴打滚儿》中的宋妈,还有整本书的主人公小英子,他们都是真实可感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下去之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城南旧事》,试着分析妞儿、秀贞、兰姨娘、小英子、宋妈的特点,并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六、板书设计:

城南旧事——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