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整理13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整理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本文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

篇1: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的分类、溶解性、盐的性质。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2、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学生: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复习酸、碱与盐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盐的用途

盐的分类

盐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图片资料:

盐的用途

大屏幕给出几组盐的化学式。

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找出这几组盐的组成有何不同吗?

将书附录四盐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类别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归纳出各类盐的溶解性规律吗?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归纳总结盐的溶解性规律。这样的引课比较亲切自然,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抛出问题,通过对盐的分类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盐的溶解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盐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

你已知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有什么收获?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通过复习盐与酸、碱的反应,引出盐还具有其它的化学性质。为学习盐与金属的反应打下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几个反应的分析,总结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盐

2.盐的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AnBm==nAm+ + mBn-;

根据盐的组成,盐可以分为钠盐、钾盐等,或硫酸盐、硝酸盐等。

3.盐的命名:

酸根离子为无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CuS“硫化铜”等,

酸根离子为含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铜”,Fe(NO3)3“硝酸铁”等

4.盐的溶解性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盐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

(4)硫酸盐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

(5)碱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盐 → 两种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2)金属 + 盐溶液→ 新金属 + 新盐溶液

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 盐 + 酸 → 新酸 + 新盐

注: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4)盐 + 碱 → 新碱 + 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篇2: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第二节化学与材料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第二节化学与材料教学设计

查看完整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了解材料开发和应用与化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知道青铜、钢铁等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性实验掌握几种纤维、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2.能够初步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材料化学的学习,了解各种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用途;2.合成材料的概念、简单性质和性能及其用途 3.复合材料的用途 探究实验: 1.棉线、羊毛线、化纤布料的性质对比实验;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性质对比实验 知识整理:

篇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查看完整教案请点击后面的链接-->九年级化学八章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有机物的`组成特点。 ⑵食品中含有哪些有机物,它们为人们提供什么营养。 2、过程与方法: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树立热爱生命、健康饮食的观念。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食品很熟悉

2、教学重点:

⑴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⑵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⑶认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3、教学难点:

⑴理解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⑵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4、课型:交流讨论  观察与思考 5、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蔗糖或面粉在空气中会烧焦,通过该事实猜测它们中含有什么成分?如何用实验来证明? 【教师讲述】像蔗糖或面粉这样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我们以前所学的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水、氧化铜、硫酸等。 【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些是无机化合物? 【学生质疑】像我们以前学习的CO2、CaCO3等碳酸盐是无机化合物还是有机化合物? 【教师总结】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

篇4: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为什么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们水溶液可以导电呢?

2.写出下列电离的方程式

(1)盐酸、硫酸、硝酸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钾

(3)碳酸钠、硫酸镁、氯化钡

引入:

我们知道,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能够导 电,下面我们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角度来研究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1.酸

演示实验:P151 [实验8-2]

小结:盐酸、硫酸、硝酸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依照它们在水溶液中存在自由 移动的离子(让学生复习时的第一组电离方程式)

提问:这三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酸的定义。强调全部是H+介绍酸根的概念和酸的电离通式:

HnR=nH++Rn-

小结:酸根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酸分子电离子时生成的氢离子总数

阅读:P151-152的一段文字

2.碱

演示实验: P152 [实验8-3]

小结: KOH、Ba(OH)2的溶液能导电,依照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 离子(让学生再看复习时的第二组电离方程式)

提问:这几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碱的定义,强调全部是OH-

介绍碱的电离通式:M(OH)m=Mm++mOH-

小结:在碱里,跟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氢氧根离子数目,等于这种金属所带 的'正电荷数目。

阅读:P152 第4、5节

3.盐

演示实验:P152 [实验8-4]

小结: Na2CO3、MgSO4、BaCl2等物质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说明它们的水溶 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让学生再看复习时的第三组电离方程式)

阅读:P153 1-2节文字

分析:电离产物的特点,得出盐的定义

小结:(1)酸、碱、盐的定义及组成特点

(2)物质的分类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离子,属于酸的电离产物的是( )

A.H+、Na+、SO2-4 B.Na+、OH-

C.H+、Cl-、NO3- D.Na+、SO42-

2.碱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A.H+ B.Na+ C.OH- D.SO42-

3.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H2SO4 B.H2O C.NaOH D.NaCl

4.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Ba(OH)2=Ba2++2OH-

B.H2SO4=H2++SO42-

C.FeCl3=Fe2++SO42-

D.Cu(NO3)=Cu2++2(NO3)-

篇5: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9章第1节化学与能源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9章第1节化学与能源教学设计

查看全部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常见的能源,认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知道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其性质、使用和回收;

3.了解氢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 4.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力目标:

1.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2.能够熟悉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对比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化学能源的含义;

2.化学燃料及对环境的影响;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氢气的制取和氢能源 探究实验: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知识整理:

一.预备知识:化学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埋藏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主要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等。 2.化学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SO2、NOx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篇6: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

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方法指导】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3.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水12/溶解硝酸铵固体3-9溶解氯化钠固体120溶解氢氧化钠固体31+19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

[1] [2] 下一页

篇7: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查看全部教案请点击后面链接打开-->溶液的组成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篇8:九年级下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

(1)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2)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

(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8.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N点,应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该溶质至饱和;如果对N点溶液降温,则N点沿溶解度曲线左移;如果升温,N点水平右移。

9.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室温的饱和溶液)。

10.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1.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不能通过蒸发浓缩达到一定的浓度,因为气体溶质会挥发。

1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

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

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

建议:先用方法②计算更简便。

中考化学怎么复习

一、简化记忆

这是记忆化学实验的主要步骤的有效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精炼的话来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大大简化了记忆量。

二、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三、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四、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五、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

六、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七、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八、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要孤立地记忆,要扩大联想。

九、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

十、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

中考化学学习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比如化学一开始就接触两个概念: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么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现在我们都知道,就是看一个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在学习中我们接触到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和镁条燃烧的实验,其中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二氧化碳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镁条燃烧时银白色的镁条变成的白色粉末装固体(实验证明白色粉末状固体为氧化镁),镁这种物质在这个变化中变成了氧化镁,物质变了就是有新物质的生成。那么通过这两个实验,就会很深刻的理解这两个概念。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

比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不同点:化合反应为多种物质变为一种物质,分解反应为一种物质变为多种物质。

单质和化合物。相同点:都为纯净物;不同点: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通过的概念辨析,我们就可以牢牢的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做题时才会思路清晰。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

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

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篇9:九年级下册化学沪教版提纲

九年级下册化学沪教版提纲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挥发性(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 脱水性强氧化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②制造药物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②浓硫酸作干燥剂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Cl- AgNO3 及HNO3

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CO32- HCl 及石灰水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定义 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所有碱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

化学性质 (1)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CO2+H2O== H2CO3SO2+H2O== H2SO3SO3+H2O== H2SO4 (1)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Na2O +H2O== 2NaOHK2O +H2O== 2KOHBaO +H2O== Ba(OH)2CaO +H2O== Ca(OH)2

(2) 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CO2 +Ca(OH)2== CaCO3↓+H2O(不是复分解反应) (2) 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Fe2O3+6HCl== 2FeCl3+3H2O

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坚持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先通读一遍,阅读时,对重要概念和定律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对关键字、词、句应认真钻研,确实弄懂所读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通过自己看课本就能掌握,哪些自己看不懂、想不通,就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2.重视课堂学习

上课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决定这节课能否取胜的关键,听课不仅要用耳,还要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用“眼”去观察老师讲课的一举一动,实验x及现象;用“耳”去听;对于重点、难点、关键点一定要仔细听,对老师讲到自己通过预习经掌握的内容可稍放松一点,对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还要动“手”记下来,当然要记要点,提纲式,不能全记而妨碍听课;还要用“脑”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去理解,只有多种感官并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3.及时搞好复习

记忆就是和遗忘作斗争的结果,根据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而不是忘了后再重新记忆。”复习分课后复习、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课后复习要认真阅读当天的内容,对重要内容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力求全面掌握,把课本上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仔细思考后再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是选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这样便于理解、记忆及应用。

4.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概念、定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对常用仪器要记住名称,会画图形,了解构造,掌握使用方法,对教材上85个演示实验,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对22个学生实验中10个必做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做,对选做实验及家庭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开拓知识,启发智力,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好教材,要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完成。

5.注意记忆

化学有其“特殊的语言系统”对化学用语及其它知识点,好学易忘,我们要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韵语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把要求记住的内容,轻松记住。

中考化学怎么快速提分

1、回归课本

化学是初三加入的新课程,在预习时要订好计划,可以分章节学习,比如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要求或将同族元素分成板块,简单地了解元素性质、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先要将课本上的内容初步理解,提前背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2、基础知识分类牢记

要熟练掌握1-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的书写。

要正确书写化学式和方程式,熟记各种药品的俗称,颜色,气味。

要熟练质量分数的计算,这是重点,初中的化学计算只有这一个,所以必需要会。

各种气体的制取,收集都是重点,还要多做习题掌握题型。

3、用做题来熟练运用公式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并不难掌握。

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预习,初三生要找准哪些知识点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并加强记忆理解;

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做一些习题,同时多理解题中公式的运用;

通过做一些习题和练习可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用笔记本把问题集中起来,这样可以使后续复习更有针对性。

篇10: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3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增强水的导电性

篇11: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设计

一、Greetings.

二、Presentation.

Step1,

Trace the words.

Take out a colored pencil.

T: What color is it? Elicit from Ss “Its red.”

Have students open their books at page 44. Show your copy of the page.

Show two pencils of the same color. Repeat the procedure. But this time ask “What color are they?”

Repeat the procedure for the other sentences.

Step2,

Do and say.

Take out the set of water color paints you prepared. Mi_ the red and white paints together and paint the picture of fish.

T: What color is it?

Have students check the correct word on their books.

Repeat with other picture and color.

Step3,

Uncle Bookys story time.

Tell students to open their books at page 49.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s. E_plain that these pictures tell a story about a butterfly reading a book with her mother.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s. Have Ss talk about the story and what they think each character is saying.

T: Now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what the characters say.

Play the tape. Tell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story, pointing to the matching pictures. Encourage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unfamiliar words.

Play the tape of the whole story again. This time have students touch the speaking character.

Step4,

Touch and say.

Draw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bottom half of the page. Ask them what things they can see in the picture. Elicit their English names snake, duck, bird, butterfly, fish and flower.“What color is it?”

Have students repeat the question. Then elicit the answer.“Its blue.”

Put students into pairs to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Step5,

Homework.

Tell students that you want them to finish tracing the words.

三、教学后记

重点还是在单词和字母的拼写上。

篇12: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从小说故事中认识1930年代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2.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妙处,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同情心。

说明:

本文节选自茅盾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故事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年关》是其第四章,写了林家铺子面临的种种逼迫:战争形势的紧迫,党棍官僚的敲诈,上海客人的坐索,钱庄的“收庄票”,同业的中伤,四乡的欠款收不上来……集中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下,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作为一段历史,一种社会现象,应当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加以了解和认识。作品中的林先生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小商人,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的逆境中又被党棍官僚敲诈勒索,最终难逃倾家荡产的惨苦结局。在节选文字中,作者对其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林先生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真实生动,显示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在小说的学习中,把握人物形象是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味有表现力的语句、语段等方法,逐层、渐进地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 难点:认识文本中主人公难逃厄运的必然性。

说明:

节选文字生动而凝重,文中人物虽熟谙生意经又老实本分,但却厄运连连。对于如此沉重的题材,初中学生恐怕很难一下进入文本,因此教学的重点设计为以品味、逐层、渐进把握人物形象为主的方法。节选中还没有明确林家铺子的倒闭、林先生的“出逃”结局,但这个结局的必然性已含在所选文字中。让学生明确这个必然性,对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有大必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渲染气氛

导入新课

1.解释“年关”:旧例在农历年底结账,欠租、负债的人觉得过年像过关一样难,所以称为年关;家境窘迫,过年如过关。

先由学生说,后教师明确“年关”含义。 以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感受课文的基调。

自读全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年关。读文的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无法解决的在书上做好标记以求大家共同解决。(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请同学用一个词或一简洁语句概括自己对课文中描写的“年关”的理解。 1.(1)学生自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打呃è,饷xiǎng薪金。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旧历年底,林先生在重重困窘折磨下的苦苦挣扎。

2.交流读后的理解。如:这是一个“冷落凄凉的年关”;这是一个“十家有九家没法过的年关”;这是一个逼林先生走上绝路的年关…… 初读不一定要求学生读懂很多,但一定要基本了解所读的主要内容。积累字词、概括文本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习惯和具备的能力;而交流初读后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课文。

研读课文

深入品味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第2段中林先生对眼前“家道困难”的“划算”是这样的:“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眼前得过且过。”林先生能“得过且过”吗?请同学回答并说说理由(在文中找答案)。

2.在林先生感到走投无路时,寿生安慰他说“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商会真能拿出办法救林先生吗?以文中的话为依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3.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适当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前几章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林先生头天晚上“还不曾绝望,还想挣扎,至少是还想掩饰他的两下里碰不到头”,而第二天却“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不毁才是作怪”,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找出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困窘无奈(划、朗读有机结合;强调要多关注人物细节描写)。   1-3.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抓重要信息解决问题。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阅读理解。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概括阅读内容,洞察文字背后的含义,体悟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是训练的重点,而在训练中,又必须引导学生去老老实实地研读文本,品味文本。

课堂练习

提高能力 1.选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写一段欣赏文字。

2.交流所写短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作用于作家的人物塑造,读者的人物欣赏,因此,在琢磨“细节”上用足功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写”既强化了对人物的更深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

课后练习

巩固拓展 1.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2.完成课后“学习建议”中“表达”的练习。

3.自选题:(1)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选你生活中的事写一片断。(2)阅读《林家铺子》全文。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在延伸课堂内容,巩固课堂内容。

思路点拨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尤其是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逼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而这些情节又大多集中在节选的第四章。教学可从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入手,逐步体会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林家铺子倒闭的在劫难逃。

节选部分有多处使用了暗示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明确这些环境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小说教学中的环境分析也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练习举隅

1.请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故事情节。根据这些情节你肯定能推断出故事的结局,试试看。

2.环境要素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明确了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你就拿到了这把钥匙,快把这钥匙找到。

3.请续写课文的结尾。写完后再看看原著的结尾,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篇13: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沪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并能判断简单的置换反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正确利用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Fe203+6HCl=2FeCl3+3H20   Fe203+3H2SO4=Fe2(S04)3+3H20

(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

Na2C03+2HCl=2NaCl+H2 O+C02↑    Na2C03+H2SO4=Na2S04+H20+C02↑

2、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板书】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

(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

第二课时 常见的碱

【引入】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碱?

【介绍】两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或熟石灰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

【活动与探究1】

碱的物理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烧碱、消石灰、氨水的颜色、状态、气味

烧碱放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可作干燥剂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易溶于水

【交流与讨论】

你知道石灰水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2】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

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交流与讨论】

1、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石灰水)→盐+水

2Na0H+C02=Na2C03+H20     Ca(OH)2+C02=CaC03↓+H2O

(3)与硫酸铜反应

CuSO4+Ca(OH)2=Cu(OH)2↓+CaSO4  CuSO4+2NaOH=Cu(OH)2↓+Na2SO4

【讨论】上述反应有何共同之处?复分解反应

2、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OH-,所以碱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1、易吸收水而潮解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板书】

二、常见的碱

1、碱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石灰水)→盐+水

(3)与硫酸铜反应

CuSO4+Ca(OH)2=Cu(OH)2↓+CaSO4

CuSO4+2NaOH=Cu(OH)2↓+Na2SO4

第三课时 酸碱复习

【回忆】酸碱知识体系

【练习】

1、许多植物的花中含有色素,这些色素有的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故可作酸碱指示剂。现取三种花瓣,分别放在三个研钵中研磨,再依次加入酒精,搅拌,静置后得到花汁的酒精溶液。分别取少量上述所得的花汁的酒精溶液,用稀酸和稀碱逐一检验,现象如下: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碱中的颜色

玫瑰     粉色     粉色     绿色

页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色     橙色     绿色

请回答:

(1)以上所举的花中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是    。

(2)经查资料得知,柑橘的近似pH为3~4。将大红花汁的酒精溶液滴入柑橘汁中,呈现的颜色应为    。

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红的`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3、请用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O、Na+、OH一)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步骤:

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Cl溶液(Ph7),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Na+离子  ;

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把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大试管中,然后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并微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④    。

5、锥形瓶内充满气体X,胶头滴管内盛有液、体 Y。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进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是S 2,Y是NaOH溶液 B.X是C 2,Y是石灰水 C.X是HCl,Y是Na2C03溶液 D.X是C ,Y是石灰水

我国古代化学家葛洪曾将生石灰、草木灰(含有碳酸钾)加水熬制成浓汁涂在黑痣上,用以除去皮肤上的黑痣。写出加水和熬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这种浓汁能除痣的原因。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瓶口与橡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告.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制取纯净、干燥的C 2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标明的仪器名称:①是    ,②是    。

(2)指出装置的错误。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掉CO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浓H 2S的作用是    ;B中的NaHC溶液不能换成石灰水,理由是    。

(4)该同学改正了上述装置中的错误后进行实验时,发现D中CO 2仍不能集满,可能的原因是①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