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导游词

白塔导游词(共7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白塔导游词(共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塔导游词,本文共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塔导游词

篇1:白塔导游词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宗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的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篇2:白塔导游词

曼飞龙佛塔在景洪县大勐龙一个叫作曼飞龙寨子的后面的山顶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龙3公里,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笋塔”,这是形容群塔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还有人因其洁白,唤作“白塔”。

从曼飞龙寨边跨过小河,便是200余级石阶,左边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右边是葱葱郁郁的橡胶树林,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来很像是一丛刚劲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壮竹笋,雄伟壮观。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8个金色小塔顶上,每座挂有一具铜佛标,母塔尖上还有铜质的“天笛”,山风吹来发现叮叮当当的响声。塔上各种各样的彩绘、雕塑、秀丽优美。

据说,这组佛塔最初建于傣历565年(1220_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设计、建造、典礼等资料,贝叶经上都有记载。近几年,政府拨款将群塔修饰一新。每年泼水节期间,曼飞龙寨子的傣族群众,还要在塔前举行欢庆仪式,男女老少都围塔跳“依拉贺”,追逐泼水,欢度傣历新年。

这组群塔是由3个印度籍佛教徒设计、大勐龙头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两次进行修复,现在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塔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传为释迦牟尼脚迹。当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来到大勐龙那一年,孔雀飞满了坝子,当时正在筹建这组群塔,但却不知建在哪里好,释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脚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人们就在他的脚印边建了这群塔。

在脚印前还有眼泉井,传说释迦牟尼讲经时,天气很热,讲得口干舌燥,打发7个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释迦牟尼就大显佛法,用他的禅仗在地上戳了一个3尺深的洞,这个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来,至今那里还有一眼泉水井。因此,过去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们,来到曼飞龙群塔,总要向着那个填不满的脚印里丢上几个银币,每人还要带一葫芦泉水回去呢。其实,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早于建塔前1 000余年,他也未曾到过云南。这个传说,只是佛教徒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秘性而创造出的神话。

篇3:白塔导游词

丹棱白塔,是为陪衬原丹棱白鹤寺建筑群而建的。

塔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自汉至隋,塔的地位很高,寺院的建筑都是以塔为中心布局的。唐代,寺院建筑开始以礼佛诵经参禅的殿宇为中心,塔成为佛寺的陪衬,或者建于寺后,或者建于寺旁,或者另建塔院。

据专家考证,丹棱白塔建于唐,设于原白鹤寺中,《四川通志·舆地》卷四十三记载:“《明统志》:白塔寺在丹棱县治西,旧名白鹤,唐大中末建,内有浮图,宋重修,苏轼为记,永乐初改今名”。另一种说法是建于隋代,据《丹棱县志》(民国十二年版)《佛寺》记:“白塔寺古刹也……寺左浮图一座,高耸云霄,建于隋仁寿年间”。后据专家考证:“此塔外十四级内四层,不合佛塔规矩,且顶部蹬道似未到尽处,颇疑似曾经折断,后代大修成如此模样”。“此塔行制与大理崇圣寺塔和彭山龙兴寺塔等相识,殆亦唐代,而内部宋式斗拱和盘陀蹬道是后代补修的”。因此,大多数专家认为:“丹棱白塔是可能建于唐而后代迭经改造,犹保留唐塔风格的古迹”。从塔刹中段上铸有“道光十二年十月谷旦”和下段铸有“佛、万历乙巳年十月廿立”等字样看,也说明明清时代亦经过多次修补。

白塔现状

丹棱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刹高2.2米),为正方四角砖尖14层密檐式塔。塔中间设有蹬道,可盘旋达顶,造型雄伟,与今西安小雁塔,乐山唐代灵塔造型极为相似。

丹棱白塔属于密檐式塔。其外部特征是,塔身下部第一层特别高大,第一层以上,每层之间的距离特别短,塔檐紧密相连,好似重檐楼阁的'重檐。除第一层外,以上各层一般没有门窗。这种塔是楼阁式塔的一个分支。

塔无台基和基座,塔身直出地面,塔身底边每方宽6.02米,正方底开有拱门一道,以上各层次均开有梯形楣,人字型楣的真窗或假窗,层间叠涩为檐,每级檐角原悬风铃,风来必响,是丹棱古八景“白塔钟声”。

塔在7级以上逐级微向里收,塔内仅5层,底层心市顶装有砖砌五铺作斗拱八朵,以承拖叠涩构成的天花(藻井),壁上原来有腊梅数朵,底壁有浮雕一幅。二、三、四层不装斗拱,第五层不设心室,原有彩绘和佛像。

丹棱白塔是丹棱历史的见证。自隋开皇时丹棱就建制设县,古城人不甘寂寞,先是修建象征“地王”的丹棱白鹤寺,以图风水显圣,又建文庙造贤育士,续又建丹棱白塔为古城增色。此后的丹棱倒是实实在在地出了不少人才。百年间,中进士者125人,举人300余人,因而享有“才子之乡”的美名。其中,书法家杨玲、女道士成无为、诗僧可朋、史学大家李焘、“小东坡”唐庚、“水晶灯笼”孙道夫、民族英雄刘汲、“谪仙之才”李壁、教育家李昶元等等,雄视天下,名留青史。

登塔情趣

丹棱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前往丹棱城西观塔、登塔、咏塔,留下许多赞美诗篇。彭端淑云:“塔势壮城西,迢迢入宵汉。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观塔、登塔别有一番情趣。远看,丹棱白塔与西安小雁塔极为相似,雄伟高大,造型优美。近观,塔为正方四角钻尖十四层的密檐砖砌建筑,通高近三十米。抬头望去,第一层塔身上出密檐十四层,每层檐子之间距离很短,好似重檐楼阁式的重檐。各层砖檐叠出部分自下而上的逐层递减,形成柔和的抛物线外廓,每层砖檐之间又作鸟翼般造型,给人一种轻快舒畅的感觉。檐与檐之间的矮壁上,每面都砌出棂窗和小孔,据说这些窗和孔是作为装饰或内部采光用的。塔檐翼角上原悬挂有72只铜铃,风吹铃铛响,白云绕古塔,素有“白塔钟声”之美誉[1]  ,历代被列为“丹棱八景之一”。

白塔导游词

篇4:飞龙白塔导游词

飞龙白塔导游词

曼飞龙佛塔也叫笋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寨子后面的山顶上,距离景洪市70公里,距离大勐龙镇3公里。

塔群由大小九塔组成,洁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洁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笋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笋塔之称。塔为砖石结构,建于傣历五六年(1024年),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盘直径

8.6米,8个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设有佛龛,内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处还建有一座金塔(又称黑塔,布朗塔),可从大勐龙镇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泼水节期间,曼飞龙寨子的傣族群众相聚在塔前,追逐泼水,欢度傣历新年。

推荐

云南昆明石林导游词

・云南导游词

・昆明导游词

・西双版纳导游词

篇5:白塔导游词介绍

泸州白塔又名报恩塔,位于泸州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与泸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又叫报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边长4米,七层、双檐,座西向东而立,造型古朴优美,结构协调自然,塔外檐下砖砌斗拱,饰有瑞兽、琴书等涂雕,塔内共有八十二龛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别为佛教、民间中的传说故事,雕塑精密细腻,颇其南宋秀丽工致风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为“泸州白塔”。

此“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相传,当时的泸州安抚使冯楫在自己的寿宴之日,有幸识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冯楫当即焚香祷告,跪舔母目,终始母眼重明,冯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来“报恩塔”的故事在泸州流传极广,并深情赞美了知恩、感恩、报恩这一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也深深影响了泸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绪四年及1983--1985年维修过,至今保存完好。

该塔矗立城中,在过去数十里便可遥见,塔顶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宝其内,顶之四叶以铁索击真顶,每值旭日东升即放霞彩,光芒万丈,盖珠光矣,古代《泸州八景》中谓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来“报恩塔”的故事在泸州流传极广,并深情赞美了知恩、感恩、报恩这一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也深深影响了泸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顾名思义,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授艺之恩、教师之恩……,可谓恩情融入人世甚广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谢主(上帝)的善良与宽容,感谢兄弟姐们的帮助与支持。牛津字典将其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我们中国人自己将其表达更加生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报恩也就是用实际行动和其他各种方式予以回报。

篇6:泸州白塔导游词

泸州白塔又名报恩塔,位于泸州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与泸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0米。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该塔矗立城中,在过去数十里便可遥见,塔顶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宝其内,顶之四叶以铁索击真顶,每值旭日东升即放霞彩,光芒万丈,盖珠光矣,古代泸州八景中谓之“白塔朝霞”。

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来,报恩塔已经历8次保养维修。

现四周已撤迁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围划出8.1亩永久建设控制地带,于建成21000平方米的报恩塔文化广场,成为泸州新的城市景观。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广场看喷泉。

篇7:泸州白塔导游词

泸州白塔位於泸市的商业中心:东邻成都人民商场(泸州分部),西邻重庆百货(泸州分部)和久盛百货,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国窖窖池,南边不远处就是长江,北有汇通和摩尔商业大厦。白塔周围还有灯光喷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树异花应有尽有,是休闲纳旅的好去处!但我写白塔决不会仅仅为此。

白塔又叫报恩塔,报什么恩?报母亲养育之恩。泸县县誌载“泸州安抚史冯辑,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意思是说泸州历史上有一个当官的叫冯辑,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成人后离开母亲和哥哥到泸州当安抚史。一日,在一群要饭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亲,所以建塔以报母恩!这太俭简单了,一个当官的如果搜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后为自己的老母修塔这有什么教育意义呢!要是那样,现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在修祖坟吗!难道这些人也值得学习吗?非也。日前我听到了一个关于白塔的民间传说,与上述记载稍有不同,我感到却有教育意义,现概述如下:

宋朝有学子叫冯辑,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还有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哥哥,兄弟俩靠母亲一人养育成人。冯辑自小克苦读书,而其兄只爱劳动不爱读书。也好,这样母亲也多了个帮手,为小冯辑学习创造了一定条件。小冯辑由于学习努力,不足二十岁就考取了功名,并被派遣到泸州当安抚史。在宋朝安抚史不只管军队,还兼任地方长官。由于冯辑勤政,将泸州治理的津津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因此深受泸州人民的爱戴。一年冯辑原籍岀现传染病,哥哥病死,母亲离家出走,沿路乞讨来到泸州。一日冯辑抚慰难民,在难民中看到了母亲。但老母已双眼失明,认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冯辑痛哭失声,自言自语地说:儿子不孝,让母亲受苦了。冯辑想用眼泪和舌液医治老母的眼疾,他这一举动感动了当时的泸州名医,名医将冯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冯母复明。复明后的母亲,对冯辑要求更加严格,冯辑更加勤政,将泸州治理的更好。在冯母去世后,当时泸州乡绅百姓想集资为冯母建塔,但冯辑不准。到冯辑去世后,泸州人民才修建了报恩塔,报答冯母养育了好儿子,使泸州人民过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看过“泸州白塔导游词 ”的还看了: